李翊民2    

李翊民 (偉傑) 回憶錄序言


序言

偉傑兄跟我的同學緣從誠正小學一年級開始 迄今已有六十二年了。由於他父親跟家父都是從大陸隨孫立人將軍的部隊來台,然後又在陸軍印刷所開始共事。李伯伯從少校副所長,中校陸軍印製廠副廠長一路晉升到上校印製廠廠長退休,家父也從少校指導員,中校陸軍印製廠輔導長,接任李伯伯的副廠長及上校廠長數年后退休,可以說他們數十年的軍中生涯都是相輔相成的好夥伴。兩家在新店文山新村從我們初中到高中都是隔壁鄰居,加上五年的小學同班,有很多共同的生活背景及回憶。

我們誠正小學(后改為國小)的同學都珍惜這段同學緣,一甲子之後還繼續保持聯繫。我在小五小六兩年都擔任忠班班長,大學畢業后服了一年的預官役 於1971年來美國深造打拼了四十多年,下崗后致力於慈善義工, 成立了美國碧波關懷地球人文協會(The BigBall Earth Caring Humanity Association)。跟誠正老同學的聯繫也因e世代的來臨而方便多了。每天都能看到老同學互相問候及分享佳文,笑談,圖片,視頻,頗為熱鬧。忠孝兩班的老同學還都習慣的叫我為班長,我推辭不了,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心想反正我二十年前經過癌症復原的神蹟之後早已把餘生定位為以服務他人為宗旨,能多為老同學服務,又何樂不為呢。

經過三年多的經營,碧波的義工項目也逐漸增加。最新的一個項目就是利用碧波的網站提供平台來鼓勵退休人士寫回憶錄在網站上發表。看到偉傑在群裡分享一段段的懷舊篇,便滿懷誠心地聯繫他,希望用他的回憶錄做碧波這個新項目的開路先鋒。承蒙他爽快的答應了,我才有榮幸把他的大作發表在碧波網站上,讓全世界有互聯網的地方都能閱讀的到。

偉傑的懷舊篇共有235篇,從他的幼年,童年,青少年,陸官預校,陸軍官校,然後是排,連,營長,監察官,工程官,陸軍總部,國防部的軍旅生涯,工作經歷跨越了陸海空三軍,直到上校退役。他超凡的記憶力及細膩的筆觸,把半世纪的生活經歷躍然於紙上,篇篇精彩。無論是他的同學,長官,同事,及後進都能在懷舊篇裏找到昔日的一段段回憶,實在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傳記文學。最令人驚奇的是他從眷村出來,一路在軍旅中成長,而最後竟是在國防部的眷村服務崗位退休,實在是太圓滿了。

我由衷的希望偉傑能把退休後的點點滴滴繼續寫下來發表成續集,以飽新舊朋友的眼福!

唐宗英
2016.12.18 Los Angeles

#########################

戰亂中的坎坷身世

Memoirs of retired ROC Army colonel Li Yi-Ming(Wei-Jim) 

中華民國退休上校李翊民(偉傑)的懐舊篇記錄了幼年求學,陸軍預校10期,陸軍官校41戎馬生涯的點點滴滴

前言 – 摘自2015 年生日感言

1948(民國37年)的今天(農曆11月13日)我出生在蘇州的養育巷,經過短暫的平靜日子次年即面臨戰亂,母親抱著我牽著五歲的大姊與其他眷屬隨著部隊到處遷移,苦不堪言,徐蚌會戰後國軍節節敗退,我們經由廈門登船時已聽到共軍的砲彈落在附近,大夥爭相登船時有人因擁擠而落入海中滅頂,其情景就和影片中完全一樣,首先抵達東山島停留約兩個月,因物質缺乏經常以地瓜果腹,後來將我們這批選擇要到台灣的送上小輪開往澎湖停留一天後再往高雄出發,航行途中若要喝水尚需打條子經長官批可才能領取一杯水,小輪抵達高雄港時因事先連繫不夠駐軍以安全理由不准入港只好在西子灣外海下錨暫停,可當晚颱風來襲致使錨鏈扯斷小輪撞上礁石擱淺船艙進水,五歳的大姊扯著嗓子不斷大喊"救命啊"令全船人印象深刻,後來在許多荷槍士兵監視下我們被一一拉上岸盤查身份,母親還被礁石刮傷小腿流了很多血,當晚大夥全身濕冷地擠在海邊亭子內渡過次日天亮大家到現場進入泡水的船艙打撈行李,母親抱著我在岸邊眼見我們的行李被別人拿走,只能空手而返,後來我們這一船約百戶眷屬被安置在五個地方,我們約50戶分配在鳯山五甲的一座関帝廟中,母子三人在送子觀音神像前舖些稻草就寢,通常「家徒四壁」是形容貧困狀況,可當年我們真可說是一無所有,但是慶幸的是平安抵達了台灣,感謝母親歷經艱辛帶我們來到自由的國土,否則以我們的身份留在大陸肯定是黑五類中最黑的一類永遠抬不起頭。

母親今年已高壽90,本月六日中午所有親人齊聚新店38期李淵學長經營的蘇杭餐廳包廂為她賀壽,正巧大廳同時在召開陸官校校友理監事會議,非常感謝校友會長40期學長胡筑生中將及我在國防部總務局的老局長崔萬靈中將、41期同學會長段國基將軍、鄭大平同學均親赴包廂內対家母獻上祝福。

本月13日大姊與我至母親的基督敎會分送壽桃給每位教友感謝主恩,如今我已當了外公有可愛的外孫及外孫女各一,每週三及週六下午與大妹陪母親打13張麻將,見她反應靈活開懐大笑倍感欣慰,今日下午正好要去陪母親打牌,晚上和她共享美味的麵條。

#########################

大时代下的童年
 
Memoirs of retired ROC Army colonel Li Yi-Ming(Wei-Jim) 

中華民國退休上校李翊民(偉傑)的懐舊篇記錄了幼年求學,陸軍預校10期,陸軍官校41戎馬生涯的點點滴滴

懷舊篇-1

   我是37年底出生於蘇州市(江蘇吳縣)養育巷,此照片是我珍藏最久的一張,十年前曾陪同父母赴上海探視二妹順便至蘇州杭州一遊,晚間我獨自離開蘇州的飯店至我的出生地養育巷探訪(好奇它究竟是何面貌)可它卻已成了車水馬龍的六線大道,令我懷古的心情有些失落,後來又逛到一條路名為「桃花源大道」卻是僅約八米寬路面鋪設石板的古樸道路,當地的道路命名還真奇怪。回到主題,我一出生便遭遇戰亂坐火車乘船來到高雄鳳山時尚不滿週歳,大姊不滿五歲,居無定所,父親(民國7年生,湖南湘鄉人,軍校17期武岡分校畢業,寫得一手好字)後來在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第七任接替顧祝同上將)轄下的總務處運輸科任上尉參謀,全家遷往鳳山大橋上遊約一百米的一座小橋(東福橋)穿過古城門(東便門)後的打鐡街租屋居住(均已列為古蹟),後因環境太吵再遷往鳯山南台戲院後面地主在農地上蓋了四排簡陋房舍約20戶,沒有水電,空地上有一座手壓水井全體共同、每戶約八坪左右隔成兩間、沒有浴室,用大盆在臥室內洗澡,地面是泥土地每次洗完澡地面泥濘濕滑,床鋪是竹子製成床下還會長出許多半尺高黃色的小草,廁所是附近空地蓋的電話亭大小的茅房(木板牆木板地面中央有一長方形開口下面有一大坑,頂部還真是蓋上茅草),廚房則利用兩排房舍中間的通道放木材火爐烹煮、牆壁是以竹片組成再敷以泥土混合稻草(跆拳道好手可能一拳打穿),房租每月要五斗米,房客全為大陸來台家庭,父親每月薪俸尚不足付一個月房租,只有靠母親變賣金飾支付,我覺得那地主是在發國難財。當年我僅三歲喜愛到處跑,父親上班大姊上學母親做家事為防止我走失每天父親用軍用長綁腿兩條連接一頭綁在我腰際另一頭綁在餐桌腳上,餐桌距前後門等距,我每次走到前門口即受限無法踏出家門再走到後門囗也是一樣,後來我雖覺得此舉有欠妥當但以當年沒有托兒所安親班的條件下也能諒解父母的苦衷。

#########################

懷舊篇-2

   母親今年高齢90,瀋陽市人她的祖父(我的太公)當年在瀋陽開設頗具規模的印刷廠,張作霖大帥府的文書印刷全交該廠承印,她幼年生活優渥家中擁有私人黃包車,後因東北戰亂便隨著姊姊入関在各省飄泊,我們提到某個大城市時她都能述說她住過的經驗及民情風俗,25年12月 12日西安事變當天,年僅 11歳的她正好在西安目睹街頭的戒傋狀況,她到過的城市計有北平、天津、鄭州、上海、長沙、楊州、蘇州、長沙、西安、廈門⋯等。母親雖自小離家但是卻會做很多北方的麵食如包子、饅頭、花捲、葱油餅、韮菜盒(圓形的而非一般常見的半圓形,外縁且揑出花邊)、麵片、窩窩頭(用包穀粉)、手撖皮水餃蒸餃⋯等,我自小也在廚房習得韮菜盒、麵片、手撖皮水餃等麵食,她還會自己製作衣服,我三個妹妹童年時穿的連身洋裝就是在布店買回各色花布用縫紉機做的,她們很高興的穿著出門,村中其他小朋友都很羨慕。三歲時的我乳名「毛毛」從不哭鬧,不舒適時均能忍耐(母親說的),湖南籍的父親喜吃辣,每餐均有辣椒莱(重辣的)我也跟著吃完後張嘴大口呼吸,直至今日我仍然喜歡在涼拌莱中加入辣椒。某日鄰居阿姨徵得母親同意帶我去她家玩,她和其他阿姨聊天時我從後門走出到戶外小巷,那是各家煮飯的地方,天色昏暗我不慎跌倒往前撲下時整個臉正好栽入某家火爐上的一鍋牛肉湯中,整鍋湯也打翻了,阿姨急忙將我送至診所救治,父母聞訉趕至診所時我整個腦袋已被白紗布包得像木乃伊只露出兩眼及口鼻,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像沒事人一般,父親極為不滿從此不再搭理那位阿姨,這也是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場災禍,幸好那鍋湯可能尚未煮沸,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

懷舊篇-3

   40年10月家中第三個小孩我的大妹誕生,在當年的居住環境下大妹的成長過程顯然欠理想,加上老天作弄,41年大妹未滿週歲之時遭遇到貝絲強烈颱風侵襲,我們居住的這批房子屋頂全被掀了,雨水灌入室內一家五口渡過難熬的一夜,後來過了一週房東才勉強將房子修復,其實當年家中也無啥家當受損最貴重的物品就是一只保溫熱水瓶鐵皮外殻帶有彩色花繪圖案打開鉄蓋內有玻璃內膽,每當有地震來時母親便立馬將它抱在懷中䕶好,若是內膽破了則要花不少錢去更換新內膽。  有次大姊帶我上街見到穿著水兵服的美國人乘軍車通過便教我豎起右手拇指高喊0K,車上的老美也回以同樣動作,一路上其他小孩也都如此,後來我才知道美國在40年實施對台軍事及經濟援助,運送大批軍事裝備及民生物質來台,包括麵粉、奶粉、罐頭、牛油⋯等,有些小朋友還穿著麵粉袋改製的衣服上面寫著"中美合作"字樣,但是20多年之後的67年12月27日美國特使克里斯多福來台宣示中美斷交遭到民衆丟雞蛋抗議,反差也太大了。當年經常有防空演習,母親帶著我們躲到附近的竹林中一兩個小時才能返回家中,也常看到雙層機翼的輕航機在空中表演翻滾特技(機場就在鳳山往高雄的省道左側現在國軍醫院位置),也常見軍機空投各種顏色的傳單,小朋友們都到田野中追逐撿拾,內容多為一些反共標語,大家都很羨慕那些撿得很多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今若有空投傳單還會不會有小朋友追撿。

#########################

懷舊篇-4

   當年大姊放學後或假日都會和附近的農家女童玩跳繩,我在一旁觀看,兩人揮動一條七、八尺長比姆指粗以稻草編的繩子另一人在中間跳動,三人同時配合節拍唱著日語童謠,跳繩者忽而指天忽而摸地忽而雙手叉腰,唱些什麼我一句也聽不懂,那草繩幾乎每兩三天就會磨斷,她們總是會一直拿出新的草繩,想必那年代小朋友跟本沒錢買粗的麻繩。我和大姊都沒有上過幼稚園,父親用硬紙板寫了很多字塊由母親教我們認字,基本上在入學前已經認識不少字了,但是ABC倒是不會(當年並不重視)。某日中午大姊經母親同意帶我一起到黃埔新村內的誠正小學(教室不足三年級以下分上下午班)玩,也是我第一次走那麼遠,當上課鈴響大姊進教室後只剩我一人在校園內感覺很無趣便憑記憶沿著原路走回家中,晚餐時分父母及我坐在門前巷子的餐桌(住戶們都在室外巷子晩餐)等了很久才見遠處的大姊邊走邊哭的走來説"弟弟弄丢了"待見到我端坐餐桌後大為驚喜,不過此事後來經常被大姊提出來批判,我也自認有錯不該放她鴿子。  平常睌餐後左鄰右舍都會在室外巷道邊乘涼,那些叔叔阿姨們就會起哄說"毛毛快演講"我便取來一小板凳站上去雙手背在後面上身像電扇擺頭一般左右轉動(當年各家都沒有電扇)地說"從小我便離開了老家東奔西走⋯"每次的開場白就是這一句,後面說些什麼已經記不清了,反正把大家都逗得很樂,可後來我的學生時期卻從未參加過演講比賽,實在太埋沒了我的天份(請包涵)。


#########################

懷舊篇-5

   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然而通常一家之主但凡能力所及都會想方設法譲妻小的生活環境舒適安逸。42年父親晉升少校後打報告奉上級核准在黃埔新村西七巷緊臨誠正小學圍牆邊空地(約40坪)自建住宅,母親將所有金飾變賣購買建材雇工興建約20坪半磚瓦頂房屋,有一客廳及一主臥室外加一間木地板房類似和式屋,後院中另建一小廚房兼浴室,還有一小間廁所(不是抽水馬桶,需定期找人來清理),前後院一様大緊臨竹籬笆內種有一排紅花樹,前後院共有六棵木瓜樹後來幾乎天天吃木瓜,大門外的大水溝搭建一座小木板橋(之前大姊和我照像所站的位置)供家人出入,西七巷是一條泥土巷道每天早上是莱市場各地莱販挑担置於路旁,全村住户都來此買菜,小販們均使用一根圓木棍上有刻度一端懸一鐵鈎掛上物品後移動枰鉈看出重量,肉、魚及蔬菜都用稻草捆綁拎在手中(完全沒有塑膠袋),買油要帶空瓶子套上漏斗加入,買鹽是裝入牛皮紙袋其中常夾雜稻草等雜物(是粗鹽)。搬到新家後每週日我和大姊要分工打掃擦玻璃窗掃院子拔雜草,經父親檢查合格後才能出去玩,當年沒有穩潔等清潔用品,玻璃窗上有污㸃時便用嘴哈氣後即可擦拭乾淨。 家中煮飯用的是燒木材的爐子,父親事先傋好許多一呎長碗口粗的雜廢木,我則負責用斧頭將它們劈成四至六片置於大鐵桶中傋用,剛開始時不得耍領,後來先將圓木段立好雙手高舉斧頭雙腳蹲馬步對準中央用力砍下咬住木頭後再反覆提起砍下直至劈成兩半,後來我覺得自己成了劈材高手,若有兒童劈材比賽我肯定能獲佳績。

#########################

懷舊篇-6

   初搬入新家五歲的我對附近環境非常好奇,經常出門閒晃,村中西六巷中兩座防空洞是我喜愛的景點常和其他小朋友在內逗留玩耍,我們住的西七巷大門向左約20米左側有一寛僅三米小巷巷內右手邊第一家低矮平房有位老杯杯賣的甜酒釀很有名,附近眷村居民都常來買,它還賣糯米粉及醋(我們包湯圓時也來買),五年前我們小學同學會回到母校(誠正國小)舉辦畢業50週年聚會,以前的教室已改為教職員宿舍,我特別回到西七巷原住處探訪,但是它已不是我童年時的模樣,我想到連戰先生回到西安母校時一群迎接的小學生朗誦的歡迎詞"爺爺啊爺爺母校已經變了模樣⋯"連先生當時的心情我可以體會。巷內賣甜酒釀的己遷至緊鄰的王生明路(44年王生明將軍率官兵792名死守一江山以最後一顆手榴彈壯烈成仁、為紀念烈士於45年將路名更改)一樓店面。回到主題,當年我逛到賣甜酒釀店前見兩位阿姨正用手推石磨磨糯米漿,一人推磨另一人則將大盆中泡過水的糥米用一長勺很準確地倒入轉動中磨盤上的小洞,同時週邊流出的白色米漿用一白布袋接住,裝滿之後封口放在一長木櫈上再用一根扁擔壓在布袋上兩頭用繩子固定將水擠壓出來,最後打開布袋裏面就是我們包湯圓買的糯米粉了,我全程在旁觀看才知道在家中吃得很愉快的湯圓竟然如此費工夫,當然如今一切都有機器代勞,那具石磨也進了文物館展示,但是仍然有許多食品強調純手工製作,畢竟人們懷念的古早味是無法被大量生產的食品取代。

#########################

懷舊篇-7

   前文提及賣甜酒釀的小巷是我常逛的地方,往下走右側是一條水溝溝邊有竹林再往下的右側土堤爬滿了牽牛花(屬於旋花科俗稱喇叭花,日本人稱為朝顔,常被人譏為上不了枱面的花,我們常將它的藤莖剪成小段以架在姆指及食指上的橡皮筋彈射出去攻擊玩伴)左側為一排民房,有天我看見三位阿姨摘了一大堆牽牛花的葉子放在一盆水中蹲在地上三人六隻手不斷在盆中搓揉葉子我很好奇在旁觀看,不久盆中水成為綠色黏液狀,她們將葉渣撈出後輪流將頭髮浸入盆中並用十指來回㧓頭,最後再用清水沖乾淨,我當時十分納悶心想不過是洗個頭唄為啥要將那黏呼呼有點噁心的東西抹在頭上(當年尚無洗髪精),過了幾十年後我在市面上看到某廠商推出一種標榜純天然葉綠素的洗髮精,它的顏色正是那些阿姨們用手搓出來的綠色,只是它肯定添加化學顏料及香料,真正純天然的還是那些阿姨們自製的產品,女人真是利害,早就知道用葉綠素來保養自己的秀髮。當年家中有三種肥皂,香皂是用來洗臉的,淺褐色肥皂(像是目前的〇僑肥皂)是洗頭洗澡用、深咖啡色像月餅的圓形皂則用來洗碗盤。一般家庭廁所中仍使用的像是冥紙般的草紙,後來進歩到較薄土褐色一面較為光滑的厠紙,某天有位同學帶了白色的衛 生 紙到學校大家都覺得很新奇,他還拿出一張來變魔術用手搓一下便分開成兩張,大家當時還真被嗁住了(其實就是太薄了兩張貼在一起看著像是一張)隨著生活水準逐年提高,不斷有新的日用品投入市場,增進不少便利。

#########################

懷舊篇-8

   43年2月父親離開了任職四年的陸軍總部運輸科奉調至位於鳯山陸軍步校內的陸軍印刷所任少校副所長,所長是徐中校,上班地㸃由陸軍官校營區改為歩校均離家不遠,他的老長官孫立人上將亦於同年6月調任總統府參軍長,44年爆發「孫立人事件」遭到軟禁直至77年5月重獲自由,79年11月19日病逝於台中向上路總務局列管的眷舍(我正巧任總務局眷管組長,39年父親在陸總時歸他管,40年之後他住的眷舍歸我管,還真是一段奇妙的緣份)享年89歲,91年7月台中市政府將該眷舍指定為歷史建築,99年11月開放為「孫立人將軍紀念館」。43年3月家中的第六名成員我的二妹誔生,由助產士(古代叫產婆)來家中接生,父親那段時間很是辛苦,我們姊弟也幫忙部分家事,二妹滿月時父親還在家中請了一桌同事吃滿月酒。 43年8月我報名申請就讀一牆之隔的誠正小學(學生均為黃埔新村、二村及三村子女,類似陸軍子弟小學)入學前需先經過口試,口試當天我和另一黃姓女童同時在教室內受測,她是父親在陸總同一辦公室同事的女兒,我瞧見母親和黃伯伯在教室窗囗焦急的眼神,老師拿出一些數字、圖片、字塊讓我辨認均正確答出,後來我及她均通過入學囗試我編入一年甲班她則編入乙班(一年級只有兩班),兩個月前在台北的小學同學會還曾和她見面回憶往事。 我在班上個頭最小坐在第一排進門第一個位置,一張課桌分配男女同學各一名,我鄰座是全班個頭最小的姜姓女生,放學時每班面對司令台成兩路縱隊我總是被排在最前面,全校唱完"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後便列隊魚離開校門。

#########################

懐舊篇-9

   我每天都很期待上學,完全沒有適應不良的問題,導師鄒〇(女)第一天便教我們唱歌,她還會彈風琴,対我們関心照顧未曾見她責駡同學,䦕學發新書時大家都很興奮,我特喜歡打開書本聞那油墨的香味,還有女生們愛用的香水鉛筆、橡皮的味道,削鉛筆的小刀片可折疊收入鉄片的刀鞘內,父親教我先將鉛筆刻出記號再沿此線削去多餘木頭,如此便切口整齊,父親削出的鉛筆有如削筆機般美觀,我練習了很久才勉強合格,後來市面有一種塑膠製的套子上面㠌有刀片將鉛筆插入圓孔中轉動即可刨出整齊好看的切面。父親每學期開學時都會將我們姊弟的每一本新書以牛皮紙做為封套加以保護,外面再以毛筆寫上書名,後來許多同學也比照辦理。當年學校上下課沒有電鈴更沒有音樂鐘而是由一位老校工拿鉄錘敲打懸掛在走廊靠近福利社橫樑上一段兩呎長的鉄軌,噹噹  噹噹⋯為上課,噹  噹⋯為下課。五年前我們 回母校辦同學會時我特地去査看但當年懸掛的鉄軌已經不見了,心中有少許失落。每節課下課十分鐘男生們便奪門而出衝到操場踼足球,其實是一顆像足球大小紅藍色的橡皮球,第一節下課時便由全班最高的張振聲及楊祖和兩位同學任雙方隊長猜拳贏的先從我們中挑一位隊員,猜一次選一位。我個頭最小總是最後剩下的那一人,然後每節下課時就以原先分配的隊伍pK,上課鐘響時大家便跑回教室滿身大汗,後來由於我在場上表現的速度及敏捷力,被選中的順位也逐日往前提升,我後來加入陸官校足球校隊或許是童年時略有基礎吧。

#########################

懷舊篇-10

   學校操埸南側有一大片水田,再過去就是步兵學校大門,水田中有一池塘,我常於假日與同伴至此釣魚,用住家附近竹林砍的細竹竿綁上母親縫棉被面的缐(當年沒有附拉鏈的被套,需用大針粗棉缐將白色被裏及花色被面缝合,非常麻煩)及大頭針彎成的魚鈎穿上蚯蚓為鉺,浮標則是池中現採的布袋蓮球莖,由於不是制式裝備很少釣到大魚,卻不斷釣上非常嘴饞的大~肚魚(不到兩吋長),只得丟回池中。有時兩人一組在田中灌溉的約兩尺寬的小水溝中一人以竹片製的畚箕封住下游另一人從上游下水往下游走且不斷用腳撥動溝邊雜草待走到畚箕前時便快速提起畚箕,常可撈到一些泥鰍、鯽魚、吳郭魚⋯等,有一次居然撈到一條水蛇,嚇得我們趕緊回家。學校操場週邊有一整排的鳯凰木(屬豆科,別名紅花楹樹或火樹,原產地南洋群島,因鮮紅或橙色花朶配合鮮綠色的羽狀複葉被譽為世上最色彩鮮豔的樹木之一,多見於南部的校園中,我現在住家附近的新店高中校園中居然有一棵,每次經過時都會多看兩眼)我幾乎爬遍了每一棵樹,摘下它黑褐色約兩寸寛兩尺長的種子莢當劍把玩,或將它剖開取出其中數十粒種子收藏,校園內還有一棵紅豆樹(南部特有)豆莢乾了之後取出其中如心形的紅豆(即相思豆)可串成手環及項鏈,當年的學校就是我們的遊樂區也伴我渡過愉快的童年。

#########################

懷舊篇-11 

   前文提到我們攀爬校園內的鳳凰樹,但是每次都由一位膽子小不敢爬的同伴在地面把風監視操場東北角校門口旁的傳達室,只要老校工從傳達室出來往操場方向走他便立馬發出警告,我們火速從樹上跳下逃離,根本忘了離地面的高度,他會在後面追趕大駡,同伴們都說他有精神病,禁止爬樹是為了安全顧慮,當年他只是盡他的職責而已,不知我們的行為算不算是頑童。 我們的課餘時間除了踢足球外還有踼毽子,用福利社兩毛銭買的兩粒橄欖有韌性的包裝紙將中央有一小方孔的銅錢(如乾隆通寶)捲在中間再將中央小孔部份的紙戳穿把兩端的紙扭成細條後由小孔中穿至另一面再將兩股約五公分的紙捲打開用手撕(或用剪刀)成許多細條便完成了,另外一種較耐用的雞毛毽子則較為費工但是穩定度高變換花様較易,我們除了比賽誰踢得多之外最常玩的就是一人先完成鞋面停毽、跨、跪、跳等連串招式後另一人必須比照完成若失敗則罰吊球,又分大吊小吊,敗者輕拋毽給勝者先以腳內側踢起一次再用另一腳從後交叉猛力踢出(稱為跳)敗者需盡力接住不可落地(像外野手接高飛球)若失敗便一直罰吊。說了一大堆可能只有玩過的好友才聼得懂。 

######################### 


懷舊篇-12
  

   母親及大姊在家中很喜愛唱歌尤其是老歌及電影中的插曲,大姊也教我唱許多歌曲,印象中我沒學過什麼兒歌,綠島小夜曲(43年由周藍萍作曲潘英傑作詞原唱胡以衡)是我常唱的,另外抗戰時期的「白雲故鄉」也是招牌歌(另一首「松花江上」則沒學到),還有「長城謠」(劉雪庵作曲潘孑農作詞,26年77事變後在上海創作)、「杜鵑花」(30年黃友棣作曲燕軍作詞)、「小小羊兒要回家」(41年姚敏作詞曲、張露原唱),44年以電影「桃花江」一炮而紅的小野貓鍾情(22年出生於湖南湘潭,原名張玲麟)是伯伯(父親的二哥)的偶像(伯伯是湖南湘鄉人,或許有地緣因素),他常対我們說"我最喜歡看登情的電影"(湖南囗音把鍾〉唸成〈登〉)。大姊有編舞天份(直至今日仍在高雄及台北的教會帶動唱)常教大妺二妹及鄰居女童配合她的主唱伴舞,且於年節舉辦同樂晚會還備有節目表,小演員們為配合不同的歌曲還要換服裝,父母及鄰居阿姨叔叔們為觀眾,我則客串演唱兩三首招牌歌(家庭同樂晚會直到我們50年搬到新店的眷村後還持續了三年),由於我沒事常在教室哼唱老歌及電影插曲,每次開完班會離下課還有空閒時,導師就叫我上台唱歌墊檔,基本上我可能屬於愛表現的類型(進入軍校後每次軍歌比賽我都自告奮勇擔任指揮還設計進出場隊型)每次都完成導師交待的任務。 

######################### 


懷舊篇-13
  

   45年9月家中第七位成員小妹誕生,一家七囗父母、大姊、我及三個妹妹全員到齊,父親的少校月俸維持全家開支甚為不易,母親持家精打細算,但是從未忽略我們的營養,直至今日仍然懷念當年她煮的美味菜肴,同樣的菜色味道就是不如童年時所吃媽媽的味道,相信很多好友也會有同樣的體會。  三年級時導師換成聞人倩女老師為鼓勵我們用功學習凡是月考成績有100分的同學頒發一張鳳山戲院的電影票(票價一元五角)我也曾得過好幾張票。有次大姊買了一張半票帶我們三個免票的弟妹到鳯山戲院看日本片「原子恐龍」,是黑白片聲光效果及剪接技巧完全不能與現代同類型電影相比,但當年我們可是看得津津有味。 軍方的政戰部門大約每十天會派電影隊到村中播放電影,村中小朋友都會在巷內高喊"今晩有電影"我們便提前晚餐及洗澡然後每人帶張小凳到場卡位,工作人員在村中主幹道架起白色布幕,用一台放咉機播放影片中途要換影帶而中斷四至五次,有些掃興,有時風把布幕吹的忽前忽後,劇中人物也跟著變形大夥反覺得有趣,有時正面人太多我們便到布幕背面看,景像稍差些但是字幕是左右顛倒的,反正多半是國語片對白也聼的懂倒也無妨。後來在村中東一巷北側空地興建一座復興台,含舞台及台前廣場,定期有軍中康樂隊來演出,盛況空前。當年影歌星也常組團至陸官校勞軍演出,母親會和鄰居阿姨們成群前往在下午兩三點的烈日下的大操場站兩三個鐘頭回來還説値得,這票人可算是追星族的始祖了。

#########################
  

懷舊篇-14  

   三年級時加入了學校的童軍團,配發一頂卡及布船型帽,制服雙肩配掛「誠正小學」四個大字的肩帶(當年是與「誠正中學」同一校區,我們是利用中學藍底白字的肩帶將中字上方的透明䕶套用刀劃開再以藍筆將中字横線部分塗成藍色便成為小)胸前口袋上方縫一「中國童子軍」布條,還有一條深綠色領巾以藍白紅三色塑膠圓環在胸前固定,當年覺得很神氣,擔任糾察隊時在各班教室窗外巡視早讀期間若有不守秩序的學生則以小本子記下班別座號交給老師處理,我還是較為喜愛放學時手持木質與身高相同的童軍棍站在校門囗維持䄮序,若有老師經過則發敬禮口令,待所有同學離校後方可收隊。學校放寒暑假期間常有陸軍演習部隊借住教室,我們也常到學校看阿兵哥們操練,他們會分送一些不用的30步槍彈匣(黑色兩公分寛十公分長可裝五發子彈)給我們把玩,每天幾乎都在學校玩,寒暑假作業總是要到開學前三天才加緊趕工,每個同學幾乎都是如此,有時一天要寫好幾百個大楷毛筆字,手都快抽筋了,後悔沒有每天按時寫,但是到下次放寒暑假時又演出同樣戲碼。真是玩心太重。 

######################### 

懷舊篇-15 

    前文提到寫毛筆字,我官校周姓、彭姓同學及好友殳老師可是寫的一手好書法,甚至遠赴大陸添購名筆、墨、硯後如獲至寶,他們的心情我可以體會,就如喜愛打羽球的朋友買到一支順手的好球拍一樣。小學時最愛的毛筆是七紫三羊,紫毫七成羊毫三成,一般筆尖用紫毫,筆頭錶面圍以羊毫適合寫小楷,買回後用熱水泡開使用,也有人習慣僅泡開筆尖部分,我覺得那樣每寫幾個字就必須蘸墨水太麻煩了,墨則喜愛雨花臺的墨頂有三個小圓圈,磨起來不僅滑潤且帶有一股墨香,後來同學們都改用墨盒(圓形塑膠盒內有棉花加入墨汁即可使用)而墨及硯台便逐漸從教室中消失,文房四寶突然少了兩寶,喜愛書法的好友肯定不能接受。 大姊十三歲進入誠正中學後中午耍帶便當,母親為譲她能吃到當天現做的飯菜,便約好中午用餐時間大姊在圍牆邊出聲,母親便在牆邊站在小凳上將熱便當從牆頭上遞給大姊(大姊那頭有個小木梯),住在學校隔壁還真是方便不少。 早上上學時我常用兩毛錢在家門口的市場買一顆成人拳頭大的水煮地瓜當早餐偶爾也會買個上面有葱花的花捲,上面塗抹許多紅色的醬料(像是現今的甜辣醬),近年來以地瓜為早餐被視為養生吃法,那麼我從小便一直享用養生早餐打下好的底子,直至今日未曾有住院紀錄(敲三下),唯一躺在病床上的經驗是在總務局服務時有次感冒發燒到醫務所打㸃滴兩個小時,早年健保卡背面就診後蓋一個章我通常一年不超過三個章,這或許也是我熱愛多項運動增加了體耐力,另外幾十年來我每天都必吃生大蒜頭兩粒,非常有效,好友們不妨一試(有許多方法可消除異味)。
 

 ######################### 


懷舊篇-16
  

   升上四年級那一年我就讀的「誠正小學」改制為「誠正國民小學」正式納入義務教育單位,班上轉來了五、六位過埤里農家本省子弟,下課時他們常聚在一起玩,久了之後慢慢也打成一片成為朋友,午餐時間同學們都回到附近眷村家中吃飯,他們則拿出早上從家中帶來的便當用餐(因為家住較遠)。我升上五年級的那年父親獲正式配住大寮商協新村乙種眷舍,因不夠住乃在後院加蓋兩小間後舉家遷往大寮,村中眷戶多為小港被服廠官士員工,鄰居王伯伯家外路邊停靠一輛十輪軍用卡車,車尾掛一鐵梯供人上下,那是廠中員工交通車,王伯伯是司機,每天早晨我們便搭便車到鳯山黃埔新村大門口下車再由村中南北主巷道進入學校,放學時則沿著陸官校北面圍牆外的泥土路接鳯林公路(鳳山一林圓)走回大寮眷村,全程約需兩小時,一年下來腿力增強不少,中午我則拿出上學時帶來的便當和那幾位同學共進午餐,他們很喜歡我便當內的配菜,經常互換嚐鮮,他們的便當普遍少油缺乏配色,不過我很喜歡吃他們帶的黃豆醬及地瓜簽飯,導師王善傑先生經常過來查看我們的便當內容及坐在教室看我們用餐並閒話家常,感覺他是一位慈祥的好老師,可惜我只被他教了一年,六年級時我便轉學到大寮鄕的永芳國小,離開相處五年的同學及生活的校園心中實在不捨。 

#########################  

懷舊篇-17  

   前文提到我們已經遷居至大寮眷村,可日前仍有許多黃埔新村往事不斷湧現,且容我將時光拉回,請見諒。童年時許多玩具多半自己製作,父親有空時也為我製作難度較高的玩具,我經常拿出家中的工具箱,其中有鋸子、鐵錘、老虎鉗、鉄釘、鉄絲⋯等配合家中廢木料製作汽車、小船、戰車⋯等模型玩具,父親則用竹片幫我製成如餐桌般大的風箏,需用粗的棉繩用力拉著。每年元宵節一般小朋友都買現成的紙製伸縮圓筒狀燈籠裏面中央插一小紅蠟燭,常有蠟燭倒下燒毀燈籠狀況,父親則用竹子削成如打毛線針般細長條編成各式骨架再用文具店買的各色透明玻璃紙包覆成別具特色的燈籠,吸引許多小朋友圍觀。有一年國慶日父親用一整天時間削竹片、編骨架、包紙、彩繪為我製作一條長四尺粗一尺的大魚燈籠,用一段三尺長竹棍舉著,內有蠟燭魚尾尚可左右擺動,母親當晚帶我沿王生明路過鳳山大橋到鳳山戲院前的馬路旁等著看提燈遊行,一路上我舉著栩栩如生的大魚燈籠,沿街路人及二樓窗口都有小朋友指著燈籠大叫"夷啊  夷啊"(台語)。我覺得不好意思且深怕看遊行人潮擁擠損傷燈籠乃請母親將它暫寄放於某文具店中。等待看遊行的民眾站滿了鳯山主要街道(當年的縱貫路)引頸盼望,約一小時後聼到樂隊鼓號聲大夥都興奮起來,首先是省鳯及縣鳯的學生樂隊、旗隊,數十名同學每人高舉一張大的國父遺像及蔣總統照片、學生火把隊、鳯山鎮各機關團體隊伍一路高呼口號、民間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還有二三十人每人以一條長約六尺的繩子兩端各繋一網狀鉃絲製圓球內裝燒紅的木炭,全體甩動鉄球飛出無數紅色火星充滿整條街甚為壯觀,這也是每次遊行最受歡迎的單元,全部過程約一個半小時結束。母親和我取回燈籠很滿意的打道回府。

李翊民1
 

######################### 

懷舊篇-18  

   家中院子種的果樹除了木瓜外後院尚有一棵芭樂樹長得很茂盛果實不大是紅心的。某日見一男童把玩Y字形樹叉製的彈弓,特向他借來瞭解如何製作,他特別強調最好是用芭樂樹枝既堅固又耐用,我心中一喜,立馬回家到樹下看中一枝完美的Y形樹叉取出工具箱中的鋸子將它鋸斷並砍掉多餘枝葉把現埸清理乾淨,向自行車店要了廢內胎皮再至修皮鞋店找了一小片牛皮完成自製的彈弓,出門時掛在脖子上十分得意,可沒多久父親便發現芭樂樹被砍了一段樹枝,我雖然坦承罪行仍然遭到訓斥,為何書本上說華盛頓砍了櫻桃樹勇於承認反而受到他父親讚揚? 晚間做完功課後我常糾集巷中鄰居六、七位比我年幼的小男生由我帶隊肩上扛著用香蕉葉柄作槍杔木瓜葉柄為槍管的玩具步槍(香蕉樹就是大姊與我合照身後那棵,木瓜葉柄則出自家中)成一路縱隊唱歌行進繞行村中巷道,每次總是唱那幾首歌,記得有一首是"打倒俄冦反共產反共產,消滅朱毛殺漢奸⋯"(怎料後來我進入軍校每天早上一起床早點名時還是唱這首歌),另外一首是"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大陸是我們的彊域⋯"唱完歌還有答數,操練一個多小時後才解散各自返家,這就是當年我們的娛樂活動。

######################### 

懷舊篇-19 

   很多好友童年時都玩過四大童玩即尪仔仙、尪仔標、彈珠及橡皮筋,一年之中每隔幾個月就會自動換班,也不知是誰統一下達指示,就像服裝換季一樣,從未見兩種童玩同時出現的場景。尪仔仙是硬質塑膠製扁平小玩意,有動物、水果、寶塔、人物⋯等形狀,除人物較大(可達成人巴掌大)有彩色外餘多為單一色,小雜貨店中一張比月曆還大的硬紙板上掛滿了一行行大大小小的尪仔仙(薄紙片黏住每個尪仔仙上面的綿線)其中最大的一枚(第一特獎)通常是十八手觀音或是關公騎馬像可抵一千仙,其他還有十幾個大小不一的分別可抵50至500仙(有意收藏的小朋友拿普通的小尪仔仙交換大的),每枚尪仔仙都有一個編號(從1-500)用一毛錢抽一張小紙捲打開対號取物(後來演進為打開兩張黏在一起的小紙片),我曾抽到過一枚關平騎馬的可抵500仙,最基本獎就是一枚一寸大小的尪仔仙,一般玩法是在一定距離投向前方劃的橫線以離線最近的得勝(贏得所有尪仔仙),或是兩人各放一枚於地面不斷移動靠近,其中一人認為有把握時則將尪仔仙対準対方尪仔仙丟去若落在対方姆指加小指拉直距離內則得勝,通常我們都會以寶塔形狀的做為武器,因它較重且穩定度高。每枚尪仔仙不論大小只要上面繫棉缐的小圈圈缺損了便視同廢物,每個小朋友在嬴得戰利品時都會仔細檢查的。 

#########################

懷舊篇-20
 

   小學時曾玩過比名片略大些的長方形彩色人物紙牌,或是將廢紙摺成三角形的厚紙板來玩,50一59年小朋友玩一種圓牌(尪仔標),紙製杯口大小上層貼有三國、水滸、西遊記、歷史人物⋯等彩色圖像紙,牌面角落尚印有十二生肖及象棋中的將士象馬車包⋯等,紙牌周圍有鋸齒狀,其玩法多達十餘種,最常見的是二至四人每人拿出同様數量的牌疊在一起指定一張為王牌插入其中(多半在中央位置),每人輪流用手中的圓牌敲打牌堆,誰先將指定之王牌打離牌堆即贏得所有圓牌,為增加攻擊力度每人都將手中主攻牌邊缘磨得很厚及在背面塗上蠟燭油增加重量,身材高大者手掌也大猛力揮撃帶動的掌風有如秋風掃落葉般佔了不少優勢。另外一種童玩「彈珠」粵語稱「波子」或「彈子」,中國北方部分地區稱為「溜溜」,用玻璃製成的小球,早期的彈珠顏色混濁且不夠圓後來逐漸改進但其中仍有許多小氣泡,可汽水瓶中的彈珠既圓又清晰透明無汽泡很受喜愛,被稱為「汽水彈」,後來又推出裏面有五彩花瓣或楊桃形狀稱為「花彈」及「楊桃彈」,一般是在泥土地面劃一長方格大小如九吋愛配(台北則是劃正三角形)每人放入等數彈珠後各自輪流用一粒母彈撞擊格中珠群撞出格外的便可入袋,另外還有用姆食中三隻指尖將手中弾珠対準目標丟擲(如射飛鏢)的玩法在大寮地區的眷村中較為普遍,當年穿的短褲制服口袋常因裝了太多彈珠而被撐破,令我印象深刻。

本文出處:
http://www.bigballearth.org/category/community-services-annoucements/memoirs-%e5%9b%9e%e5%bf%86%e5%bd%95/%e6%9d%8e%e7%bf%8a%e6%b0%91%ef%bc%88%e5%81%89%e5%82%91%ef%bc%89%e6%80%80%e6%97%a7%e7%af%87/

上文承蒙 李翊民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回憶錄」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2/10)大時代下的童年(下)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3/10)從南到北的青少年成長經歷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4/10)陸軍官校的预備生三年洗禮(上)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5/10)陸軍官校的预備生三年洗禮(下)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6/10)陸軍官校的四年軍官養成教育(上)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7/10)陸軍官校的四年軍官養成教育(下)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8/10)從排長,連長,到監察官的戎馬生涯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9/10)從營長到工程官的經歷橫跨陸海空三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