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近炸實驗  

戰車不怕近炸的重砲?美國80年代實驗跌破眼鏡

尖端科技 軍事資料庫

作者:李思平

在1944年5月23日下午,第1加拿大師向德軍在義大利的防線發動攻擊,但在攻擊失敗後旋即遭到德軍裝甲部隊逆襲,而此時原本提供火力支援的加拿大陸軍皇家砲兵團(同美軍野戰砲兵旅)也肩負起建立防線的責任。砲兵對逆襲而來的德軍戰車發動猛烈砲擊,最終成功阻滯他們的前進,挽救了盟軍的一日。

這樣以砲兵反裝甲的戰績,在二次大戰中不勝枚舉,但隨著裝甲科技的演進,大口徑榴彈砲是否仍有辦法抵抗裝甲部隊的攻擊?則就是近代軍方對於砲兵火力的一個爭辯與思想誤區的存在。

美軍認為,若要摧毀裝甲車(特別是戰車),大口徑榴彈必須要直接命中才能產生顯著的效果,因為現代的裝甲可以防止載具受到破片癱瘓,特別是在利用模型演算過後,美軍認為使用無導引砲彈殺傷裝甲目標的效果並不顯著,因此,砲兵反裝甲可能會需要大幅仰賴精準制導砲彈。

在1970年代初期,美軍主要仰賴武器資料庫的數據實施模型模擬,藉此測得武器效能(特別是區域武器)對於目標的致命性,但就連美國陸軍本身也發現,70年代所做的模型測試很可能跟現實中有相當的落差,且測得的數據與蘇聯方的認定也有不同,為了求證榴彈反裝甲的效能,砲兵在1988年開始進行為期4年使用155mm榴彈測試。 

美蘇觀念大不同:榴彈反裝甲的效能

戰車近炸實驗  

對於軟目標,榴彈造成的殺傷效果是毀滅性的,但在針對裝甲目標的傷害評估上,美蘇雙方的觀念大有不同。 

不論是美國或蘇聯,他們預測大口徑高爆榴彈(HE)對於軟目標的殺傷效能都是相同的,例如人員、卡車或雷達等,但是在使用高爆榴彈反裝甲上,兩者就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了。 

舉例來說,美方認定對車輛是否可產生有效殺傷是以30%殺傷效果為定,如果高於30%,則載具雖然不被摧毀,但已經失去戰力。至於美方認為對任何近炸都無效的戰車,蘇聯卻估計只需要多幾發砲彈,就能對戰車達到30%殺傷效率。 

會有這麼大的差距,主要在於美方在1972年使用資料庫預測,若要對戰車產生任何效果,則必須要直接命中,因此在無導引砲彈的精準度推測下,砲兵將會需要非常龐大的彈量才可以對戰車產生殺傷效果。當時已有部分軍事專家發現這樣的預測可能出了問題,但卻苦無更新的數據推算效能,因此軍方在80年代末期才決定重新實施測試以更新資料庫。  

80年代全新的蘇聯火砲評估研究

戰車近炸實驗  

儘管蘇聯使用的榴彈砲和自走砲主要是152mm口徑,但使用155mm也可以模擬出類似的效果。 

為了解答,陸軍作戰參謀助理長(Army Assistant Chief of Staff for Operations)在1988年開始主導一次全新的測試:蘇聯砲兵效能(Soviet Artillery Effects,SAE)研究,以翻新資料庫和推測模型結果,特別是在美方好奇為何自己與蘇聯預測的落差如此之大? 

蘇聯研究宣稱120mm迫砲彈以及122/152mm榴彈對於戰車和裝甲運兵車都可以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即便沒有直接命中。相反的,美方認為除非迫砲彈與榴彈直接命中,否則不會對戰車造成任何影響。 

美方一開始認為蘇聯與自己的研究相差甚大,主要基於蘇聯過度誇大砲彈效能以及傷害判定方法的不同,但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是美方自己的測試不正確或誤用的資料,以致於沒有做出正確的預測。這些人並不是吐槽美方自己,而是發現蘇聯憑藉的是經過大量的實彈測試得出的數據。 

在研究初期就已發現,美方資料庫所掌握的破片傷害數據,都是1972年時使用砲兵對二戰與韓戰載具進行的實彈測試,而儘管當時與1988年所用的榴彈威力基本上相同,但載具的裝甲卻有著顯著的不同。毫無疑問地,假如用「常識判斷」,現代車輛受到的傷害應該會更低,也就符合了美方僅有直擊裝甲目標才能產生有效殺傷的說法,不過後來的測試顯然不是如此。美方將SAE研究分成四大測試,第一與第三是以實彈測試後得出結果再與預測模型相較,第二與第四則是旨在更新或更正資料庫數據的技術性測試。  

首次測試:驗證蘇聯的研究正確

戰車近炸實驗

戰車近炸實驗  
 
該輛T-72戰車是被30m內近炸的155mm高爆彈所重創,可見到雖然裝甲並未被穿透,但是乘載系統已經完全解體。 

第一次測試在1988年展開,當時研究員用的是性能與蘇聯152mm榴彈相仿的155mm榴彈,所用彈種都是高爆彈,而操作M109自走砲的程序則仿效蘇聯砲兵的,藉此達到模擬蘇聯砲兵目的。 

被選定測試的目標分別有作戰陣地內的假人、美軍卡車、M113裝甲運兵車、M557裝甲車以及M48戰車(甚至還有其他型號的戰車,包括T-72與M1)。在測試期間,測試團隊共分成三次射擊,總計消耗56發使用碰炸信管(PD)和空炸信管(VT)的高爆彈。測試結果顯示,砲彈對人員以及卡車的傷害跟模型預測差不多,但是砲彈對於裝甲車以及甲車的殺傷效能就遠比模型預測的高了。

戰車近炸實驗  

左圖為遭到破片貫穿的M113裝甲車,右圖為乘載系統遭到破壞的BMP。 

美方原本的預測是甲車與戰車都會承受30%傷害,但是實際測試結果卻是67%。高爆彈產生的破片貫穿了裝甲車,並對車內的假人造成嚴重傷害,同時也摧毀了重要機件。另一方面,戰車的履帶、接地輪以及主砲瞄具都被破片所傷,而其中一輛戰車甚至起火燃燒。 

這次的實彈測試證明了美方以前的預測是錯誤的,同時也證明蘇聯的研究正確。  

不論是近炸或空炸都可造成相當傷害,遑論直擊

戰車近炸實驗  

左圖為被空爆攻擊的LAV-25,可見在外部設備甚至是主砲都被癱瘓。右圖是遭到155mm側面直擊的M1戰車。 

第二次測試則在未來7個月間持續進行,其目的旨在更新資料庫內,破片對於裝甲載具以及戰車的傷害效能,而這次測試所需的時間之所以很長,在於單輛M109必須一次發射一發安裝PD或VT引信的155mm榴彈,並對目標實施近炸與直擊,令專家精準測量每一發的效能以及近炸和直擊的差異。 

對於安裝PD引信的155mm榴彈來說,直擊可以摧毀各種受測目標,而近炸則能傷害接地輪、履帶、主砲瞄具以及潛望鏡等。使用VT引信空炸的155mm榴彈,則可有效摧毀砲管、潛望鏡、天線、瞄具、引擎以及任何儲放在車外的物品。  

砲擊仍能有效摧毀陣地 

第三次測試則是模擬在防禦陣地內的美軍機械化步兵遭到砲擊。其目標區域有250公尺長反戰車蠔作為前方防禦,並且佈有雷區以及鐵絲網障礙,而模擬的步兵則躲在有加蓋的防禦陣地內,其步兵戰鬥車和戰車則在支援陣地內協助防禦。由於陣地準備良好,因此戰車都能實施底盤掩護(Hull-Down)或者是砲塔掩護(Turret-Down)。 

在測試中,24門155mm砲兵營必須要達成蘇聯定義的50%摧毀數值,而為了達成此成效,砲兵營共分成三次,共計消耗2,600枚分別安裝PD與VT引信的155mm砲彈對陣地實施射擊。在每次射擊中,共有50%的步兵戰鬥陣地遭到摧毀,而50%的人員傷亡,其實質傷害效果相當顯著。另一方面,雖然測試無法得知砲擊對人員的心理影響,但研究者卻可以從戰史中了解這點。以沙漠風暴行動的戰史舉例,伊拉克軍隊在遭受多管火箭(MLRS)砲轟之後,伊軍開始出現大規模投降的情況,顯示砲擊對心理影響之大。 

除了人員以外,砲擊也對50%的步兵戰鬥車(IFV)以及戰車造成傷害,並剝奪了它們的機動能力和射擊能力,換言之,目標區內50%的裝甲目標承受了30%以上的傷害(退出戰鬥),同時,高爆彈造成的煙塵也會讓戰車或步兵戰鬥車難以接戰遠距離的目標。 

再一次的,傳統高爆彈證明對裝甲車與戰車造成的傷害遠比美方預測的要大,且更接近蘇聯的測試結果。 

在最後的第四次測試,則是如第二次一樣,一發發的測試,並將其導入與更新資料庫,以維持資料和未來建模預測的精準度。資料庫以及建模預測儘管可以推出帳面數值上的傷害,但卻完全無法推斷完整的砲兵殺傷效果,包括煙幕、煙塵以及對人類的心理與生理影響等,而透過SAE測試,都驗證了現代高爆榴彈所產生的破片對於現代美造和俄製固定裝甲目標都非常有效,更遑論是軟目標。  

砲兵致命性迷思 

迷思1:砲兵必須要直擊才能損壞或摧毀裝甲載具 

答案:錯誤,155mm榴彈在30公尺內近炸就可造成可觀的傷害,而使用VT引信或雙用增進常規彈藥(Dual-Purpose Improved Conventional Munitions,DPICM)實施空爆攻擊,則可以剝奪載具的通信、觀測/瞄準能力以及固定在車外的裝備。此外,空爆針對那些火箭發射車這類的軟目標特別有效。 

迷思2:需要50發砲彈才能摧毀或損害一輛戰車 

答案:錯誤,只需要一發就夠,且如果砲兵營正在攻擊裝甲部隊,將會有多輛戰車被摧毀或損害。 

迷思3:砲兵無法對付移動目標 

答案:這雖然很困難,但依然有辦法達成,而問題不在於火砲本身的致命性,而是砲兵的戰術、戰技以及程序決定是否能命中固定目標,其單位必須訓練轉換開火(由曲射轉為平射)。 

迷思4:現代裝甲無法被砲兵所擊破 

答案:戰車的裝甲是用來承受直射火力,但對於近炸和空炸的破片則不一定能有效保全車輛戰力。 

迷思5:裝甲車可以關艙後疾駛通過砲擊區 

答案:是的,裝甲部隊依據準則可以關艙後疾駛通過砲擊區,但只要裝甲載具關艙,其視野就會當場減損約40%,且在通過砲擊區時,載具的射擊能力和機動性有可能會被砲擊所傷,同時裝甲部隊也會盡量避開砲擊區,導致裝甲部隊前進的延宕或停止。

本文出處:http://www.dtmdatabase.com/News.aspx?id=6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