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救災  

國軍因為耐操所以被農委會「相中」,要援以為農業勞動力。圖為國軍救災(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公孫策專欄:國防部變成職訓局?

公孫策    *作者為專欄作家

2017-11-27 風傳媒

農委會又有新點子了:跟國防部合作,進駐軍隊訓練農業勞動力,讓國軍退伍後,把從農當成事業第二春。農委會沒說明如何「進駐」,可是腦海中立刻浮起「營區變菜園」的畫面,而阿兵哥當然是戴斗笠不戴鋼盔,手中拿的是鋤頭而非步槍。接著聯想到的,是其他缺工行業當然不可能坐視勞力全都流向農業,紛紛比照辦理,於是,國防部就成了職訓局,各個營區也都由合作廠商BOT興建各種專業訓練所……,喂喂喂,我們要國軍幹嘛的?

農委會出此點子的理由是「台灣的軍人是比較耐操、耐熱的一群」,易言之,農業缺人力的最重要原因是「年輕人不耐操、不耐熱」,所以不願意投入農業。問題來了,全募兵制實施在即,如果年輕人都不耐操、不耐熱,誰又去當兵呢?耐操且耐熱的年輕人投身軍旅,又為什麼要接受農業(或其他行業)職訓,預作「第二春」打算?他們直接投入那些行業就好了,何必浪費那些歲月呢?

農委會的點子不可取,甚至是「鍋貼役」的同樣思考(廉價勞工),然而,這個新聞卻正凸顯了當前台灣的最根本問題:人力不足,不但農業缺工,國軍又何嘗不缺兵?也就是,國家安全的第一層次的國防安全與第三層次的民生安全都出現了危機。

國軍救災  
國軍救災不夠,還要成為農業勞動力?圖為尼伯特颱風災後國軍救災(取自蔡英文臉書) 

從前,台灣的人力是不缺乏的,能夠維持60萬大軍,後來推行家庭計劃,生育率下降,人口不再「吞噬」經濟成長,於是每個人都富裕了,可是人口政策繼續不變,乃有今日的窘迫局面。(現在每年出生16、7萬人,能增加多少勞動力?又能提供多少兵源?)  

但即使在60萬大軍的年代,農忙時農村仍然缺工。民國60年代我服預備軍官役,就曾經帶著阿兵哥到附近農村「助民割稻」。割稻子很辛苦的,兩隻腳整天踩在水田裡,必須一直彎著腰,手上鐮刀沒有停的時候。很多阿兵哥反映「寧願出操,不要割稻」,但有的就很賣力割稻,而且動作嫻熟,他們是農村子弟,他們賣力的原因是「我家也有國軍去助割」。  

其實,國軍戰力跟農民耐操度是一個道理:為自己,還是混飯吃? 

明朝剿倭名將戚繼光的「勝之道」是練兵,他有一支鐵打的部隊戚家軍,而他的練兵秘訣則第一是「選兵」:只收農民而不收「城市浮浪之徒」。凡屬面皮白晰、眼神精靈、舉止輕快的人,一律擯棄。因為這種人都來自城市,容易見利忘義,更是害群之馬,一旦交鋒,不但自己會臨陣脫逃,還會唆使周圍伙伴一起逃跑,萬一被抓回去,則舌燦蓮花嫁禍給伙伴。 

選出這樣的純樸農夫,優點是刻苦耐勞,但是戰術就不能太複雜,戚繼光為此設計出一套「鴛鴦陣」:一個戰鬥班12人,前面4人的武器是藤牌、狼筅(連枝帶葉的長毛竹),後面4人執長槍為作戰主力,長槍手之後2人攜帶钂鈀(鐵製農具,用以放置「火箭」,其實是爆仗),加上1名隊長、1名伙夫。這種戰鬥群用來對付倭寇還頗見效,使用的武器又多為農家常見的工具,另一個優點是,只要是戚家軍,如果在亂戰中打散了隊形,任何一名班長都可以就近組織一個新的鴛鴦陣,發揮同樣的戰力。 

重點在於,農民都是為了保家衛鄉而戰,即使沒有「干戈」可執,執钂鈀也可以。又,鴛鴦陣打散了還可以重組的充分條件,是散兵游勇心甘情願:我在這裡戰倭寇,我家鄉有別人也在戰——道理跟前述國軍助民割稻故事一樣。 

於是我們知道,農委會的點子不可行之處了:募兵制的軍隊都是到軍隊領薪水的,種過田的可以耐操(農業操的跟軍隊不一樣),不耐操的仍然不耐操,而耐操的也不見得甘願幫別人下田。 

題外話,這也讓我們警覺募兵制的危機在哪:領薪水當兵的,一旦部隊打散,不會願意重組再戰!

農民團體  
「每當國內農產品發生產銷失衡的時候,政府就會呼籲國內企業發揮社會愛心採購農產品,卻也引來部分農民團體的抱怨,認為無助於農民生計改善。」突為台東縣農產品通路媒合會,許多企業通路共襄盛舉。(取自台東縣)

杜宇觀點:企業不是慈善團體,救農業是政府的責任

杜宇  *作者為農經博士

2017-11-27 
風傳媒


每當國內農產品發生產銷失衡的時候,政府就會呼籲國內企業發揮社會愛心採購農產品,免費分送給客戶、員工、弱勢團體等,來幫助消化過剩的農產品,希望能拉抬農產品價格。而若干與政界關係良好的企業,也多會伸出援手共襄盛舉(如先前的兆豐銀行、新光人壽、昇恆昌等香蕉採購),這樣的戲碼幾乎年年發生,卻也引來部分農民團體的抱怨,認為無助於農民生計改善。

這些年無論藍綠誰執政,無不鼓勵企業投資農業生產甚至與農民契作,往往看重的是大企業的雄厚資金與行銷人脈,可以承擔較大的風險並協助農業拓展國外市場,只是在商言商,若干大企業投資農漁業好像當作在做善事,在照顧弱勢農漁民,所能發揮的效用非常有限。坦白說這樣的出發點與做法,讓農民與企業的關係並不是站在平等的立場,也忽略了企業係以追求股東最大利潤為優先,而不是慈善團體。

事實上,農業從生產、週邊產業、加工、儲藏、運輸到認證行銷,含金量相當高,處處有商機,根據統計2016年全球農業與相關產業總產值高達7.8兆美元(約台幣240兆),占全球生產總額GDP10%。特別是為了因應少子化、農村基層勞動力不足、極端氣候對傳統農業帶來的嚴重衝擊,未來的農業發展勢必走向透過物(互)聯網結合智慧型農漁業以及太陽能光電科技和新行銷平台模式,所衍生出的商機上看數千億,早已經成為全球創投公司(包括股神巴菲特)重要的投資標的。 

國內IT、光電、手機、3D科技等等大廠,發展至今也持續碰到強勁的競爭對手以及技術升級瓶頸,獲利空間大幅萎縮,需開闢新財源。若能善用現有的技術、研發人力和銷售網路,結合國內精湛的農漁業繁殖育種、生產技術、高效率的人力資源,共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全球台灣農漁產品的產銷供應鏈,吸引其他國家的優質農漁產品加入,形成新的農漁產價值鏈,讓農漁民和企業攜手成為賺錢的『夥伴』關係。這樣的格局與商機,絕對遠遠勝過當前蔡政府所提倡,將台灣農漁業機械設備,整廠一次性輸出或將台灣農漁業辛苦研發的技術,賣給和台灣農漁產品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新南向國家,反平添壯大對手的實力。

目前蔡政府正積極規劃推動的農(魚)電共生,正是最好的切入點,只可惜政府還是著眼於利用農地和魚塭來推動綠能發電,而不是以農漁業角度來思考,難怪會碰到諸多問題,導致農漁民配合意願不高,相關政策難以順利推動。

隨著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對傳統靠天吃飯的農漁業將造成更大的威脅(90%的農損都是天氣變化所導致),而新科技的產生正好為糧食安全,營養需求以及滿足人類的口慾帶來新的契機。農業第四次革命需要企業的共同參與。然而要跟上此一創舉,農民與企業需要建立的是夥伴關係,而不是主從關係,差一點結果卻差很大,蔡政府別只是找企業來分擔原本屬於政府應負的責任,那樣的農業沒有未來性,不知忠言是否還是逆耳?

延伸閱讀:
Casey Chao:從美軍將領因應時代脈動一事兼談國軍退前職訓規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