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軍艦  

作者說,軍艦來台,若國務院、國安會態度保留,未來實現的可能就很低,事實上,美國政府行政部門允許美國軍艦靠泊台灣的可能實在不高。(資料照,USS Theodore Roosevelt FB

高靖觀點:美艦靠泊語焉不詳,別在錯誤期待下有錯誤結論

2017-12-17 風傳媒-高靖

美國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被提名人薛瑞福在國會舉行的任命聽證會當中,提出了一段語焉不詳的論述,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薛瑞福說台灣與美國軍艦互訪,符合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究竟是什麼?難道不是1972年的上海公報的精神嗎?以薛瑞福過往的政治立場判斷,薛瑞福所要指涉的肯定不是上海公報的精神,因為上海公報當中美國雖然只是認知(acknowledges)到一個中國,但是美國對一個中國的立場是不挑戰或者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如果按照上海公報精神,美國如何能有自己所詮釋的一中政策。

美國海軍軍艦來台靠泊,是最近幾個月以來,在美中台三方非常敏感與熱門的話題,台灣方面當然是充滿了高度期待,但是這種主觀的期待很可能流於不切實際的想像。因為美國軍艦來到台灣靠泊,違反美中建交談判時,大陸方面所提出的三個前提,斷交、撤軍、廢約當中的撤軍一項,美國行政部門豈能違反自己過去已經同意的原則呢?大陸當局有怎麼可能允許外國軍艦靠泊台灣?堅持靠泊台灣,甚至不惜與大陸的關係升高緊張,這種情況實在不太可能發生啊,就算發生了,美中起衝突,拉高矛盾,對台灣怎麼可能會是好是呢?

上海公報的一個中國精神,指涉的是兩岸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78年12月美中雙方簽訂建交公報時,美國承認北京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若從美中三公報的精神來看,至少台灣不代表中國,台灣僅是中國的一部分,有關台灣問題,美國的立場是希望兩岸中國人將來能以和平方式解決。可是就政治現實而言,兩岸分裂分治六十年以上,儘管國際社會不反對北京主張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實際上的情況,台灣不受北京政權所管轄與控制,大陸並沒有真正統治台灣。換言之,美中關係之外,另外存在著不同於一般國際關係的兩岸關係。

因此,薛瑞福當著國會議員面前,大談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美軍軍艦靠泊台灣符合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讓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薛瑞福究竟是要論述什麼?薛瑞福支持美艦訪台的談話十分空洞,看起來只是應付他所支持主張的一種場面話,希望讓議員認同他。若以美國與中國大陸正式的外交立場而言,美國軍艦若是靠泊中國的某一地區,卻沒有事先與北京徵詢意見,而是與台北達成共識,豈非怪事。美國早在1978年12月已經承認北京的合法地位,形式上,台美雙方沒有政治關係,美艦靠泊台灣其實與美國長期以來的政策,已經有所偏離,更不用說所謂美國的一中政策,究竟意所何指,易生混淆。

美軍艦  
美國海軍最新一艘勃克級飛彈驅逐艦「芬恩號」(USS John FinnDDG 113)(USS John Finn臉書)

過去曾經有個妥協的主張,就是兩個中國,這是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所抱持的觀點,即以兩個中國方式,讓台灣向西方世界靠攏,也讓中國大陸可以進入國際主流社會,雙方的客觀存在,都能夠獲得保障。但是兩個中國主張,只是西方國家為了謀求台海情勢穩定的一廂情願想法,兩岸雙方過去並不接受,當然,以今日台灣的政治現實而言,他們所要的是一中一台,並不要兩個中國,只不過一中一台難度更高,國際社會也許可以接受兩個中國,但一中一台不太可能受到太多的認同。

薛瑞福偏離了美國政策主調,是有依據的。關於美國海軍軍艦定期訪問,停靠台灣,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曾經表示看法,他說,這非常困難,美國軍艦停泊台灣可能會構成危險。莫健的說法比較符合美國白宮與國務院的態度,薛瑞福因為將來是在國防部任職,沒有太多對於兩岸關係的政策論述的空間,他在聽證會的發言大約是應酬的意義,國防部將來仍需以國務院的政治指導為依歸。至於莫健提到的帶來危險,這很值得思索一下,到底這個危險從何而來。

薛瑞福在國會聽證會重申美國對台灣防衛需求的承諾,也提到對台軍售應可預期,強力支持美台軍艦互訪,這項政策不僅符合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也為美國士兵提供更多休息機會,有助於軍艦維運,並與支持台灣、嚇阻中國的政策目標一致。

薛瑞福的談話,顯然與莫健相互矛盾,即使美國與大陸的關係,從最初的合作,到現在雙方的鬥而不破,所謂的嚇阻中國,只是一種姿態,而不是政策,如果嚇阻中國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與政策,世間將永無寧日,兩強相爭,弱國與小國必然受到波及。

比較莫健與薛瑞福,我們還是應該以莫健的說法為準,比較能夠代表美國政策,薛瑞福的友好,對台灣是好的,但是這種不切實際的主張,只會創造空泛的期待。雷根總統競選期間,甚至還說過要與中華民國恢復邦交,當選就任後,知道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雷根選前選後兩張臉,也讓台灣的高度期待落空。

美國過去幾十年來的政策,就是促進區域的穩定與和平,美國並不是單方面支持台灣,對抗中國大陸。協助台灣對抗大陸,那是美國與北京關係正常化之前,美國在冷戰時期支持台灣的模式,但從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福特、卡特歷任總統以來,美國都不支持國府軍事反攻大陸,甚至顧忌協防金門與馬祖,因為稍有不甚與共軍起摩擦,很可能就會引發世界大戰,也就是說,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有限度的,不是無限度的支持。

美國與北京關係正常化後,所提供給台灣的防衛武器,是要確保台灣和平生存發展,應付大陸軍事威脅。美國與台北斷交後,在台灣關係法當中,也僅列出供售防衛性武器。也就是說,美國的政策是偏向防衛台灣,而不是嚇阻大陸,因為若要有嚇阻力量,就必須建立相當程度的攻擊力量,而非現在美國採取對台灣有限制的,有選擇的軍品出售,這是限制台灣的軍事力量,而非建立攻擊能力,嚇阻對方。

薛瑞福過度強調支持台灣,嚇阻中國大陸,也偏離了美國的外交政策。不過,美國軍方向來比較同情台灣當局,這類偏離美國外交政策主流的看法,就曾經頻繁地在美中建交前發生過。

侃侃而談  
卡特、尼克森、冀朝鑄、鄧小平,看起來好像冀正在侃侃而談。(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

1978年卡特總統與北京談判建交過程當中,美軍採取了許多行動,表達他們的不同看法。根據國務院解密檔案當中,1978年9月7日,有一份國防部國際安全事務副助理部長寫給國防部長布朗的備忘錄,其中提到有些美軍資深指揮官對於卡特的政策有所質疑,所以美國海軍提議要讓中止六年的核動力軍艦訪問台灣,重新恢復。海軍也提議,要把中華民國海軍官校實習遠航的目的地,從夏威夷延伸到美國西岸,同時對於限制派遣機動小組到台灣參與兩棲作戰訓練的決定,要提出異議。甚至還有提議,邀請多位中華民國高階軍官,乘飛機到美國海軍航母企業號。美國海軍將領對於請求訪問台灣遭拒,也多次表達不滿。

從這些軍方內部的情況看來,國防部的幕僚建議國防部長要趕快採取方法,讓美軍的高階將領支持美國的中國政策。

美軍藉著許多與卡特政府不相容的作法,表達他們對台灣的支持與對卡特的不滿。可是從1972年上海公報以來,美軍就開始陸續撤出台灣,為的是滿足建交三條件,斷交、撤軍、廢約。大勢所趨,並非幾個人的情緒所能改變。美軍最後仍然撤出台灣,也不將台灣列為美國核子保護傘下的範圍,不論美軍官兵心中的想法如何,他們都舊必須遵循文官的決策與領導。

薛瑞福這番友台的言論,發揮不了實際的作用。軍艦來台,若國務院、國安會態度保留,未來實現的可能就很低,事實上,美國政府行政部門允許美國軍艦靠泊台灣的可能實在不高,當然某些特殊的情況,不能相提並論,例如美軍遭難,或者有傷病官兵急需送醫。無論如何,美國國會與官員透過表態支持美艦靠泊台灣,表態支持台灣,也算是某種友好的表現,但我們仍須看輕美國政策的實然面貌,才不會在錯誤的期待下,有了錯誤的結論。

美軍艦  
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日前警告「美軍艦抵高雄之日,即解放軍武統台灣之時」。(美軍軍艦/美聯社)

此時推出「台美軍艦定期相互停靠」演的是哪齣

烏凌翔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2017年12月23日 上報

本篇拙文要探討的問題主要是: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美軍艦定期相互停靠」內容有何玄機?誰推動的?為了什麼?達到目的了嗎?

解答了這一連串的問題,近來中共軍機為何在台灣週圍海域繞行頻繁的答案就顯而易見了,也可以一窺蔡政府之國安大政在中、美大國博奕下的空間與得失。

首先看決議本身。美國的《國防授權法》,參眾兩院,每年年底,都要通過次年的新版本,它的意義是立法部門對於行政部門使用預算的授權,換言之,就是「我們民意同意你們政府花這筆龐大的預算了」;不過,「你們的執行雖然於法有據了,我們還是要『建議』你們得注意以下事項…」。

美國政體是三權分立,講究的是「制衡」,其隱含的精神是人民不信任政府-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政府總是偷偷摸摸幹一些傷害人民權益福祉的事,就是這種立國文化的表現。所以,參、眾兩院代表民意,總要運用立法權,想「法」限制行政部門,千萬可不能讓行政權獨大了。

就是「國會建議」而已

那麼,現在請google一下去年通過的美國《國防授權法》,您會發現,台灣新聞中出現「首次以法令規定」、未來將允許「台美高階軍事將領、資深國防官員交流」等文字。當時台灣學者一片雀躍,但過去一年中,美國穿軍服的誰來了?台灣掛星星的誰去了?換言之,就是「國會建議,我總統知道了,但要不要做,在我」。這跟台灣立法院通過法案時的「附帶決議」一樣,雖然白紙黑字,卻無約束力,只是議員向選民「有交待」的方式之一。

以上是法案性質的分析,再來看看是誰推動的呢?合理的猜測是中華民國,因為這對台灣還是有好處的-當然,也可能有副作用。先說好處,明顯是為了讓外界感覺到,山姆大叔對台灣小妹的「國家安全」更關心了:看!美國的軍艦會定期來台灣呢?這令人連想起歷次台海危機時,美國都派第七艦隊來協防台灣,而且,這回都立法了呢!

其實,中華民國與美國雖然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是在華盛頓的辦事處,有「政治組」與「國會組」分別對美國政府與國會「做工作與交朋友」,透過對台灣友好的議員,爭取在《國防授權法》中寫幾句出對台灣安全有利的文字,「那是每年都在做的事,去年也不是第一次」!

換言之,不能對這項外交部與國防部不能大聲表的功,在用力鼓掌讚許之餘,解釋為蔡政府極盡向美國拉攏之策略行為,因為馬政府八年執行時,也總是想突破與美國有正式外交關係的中國封鎖下,設法「盜壘成功」。

外交的「小動作」

可是剛剛提到會有副作用啊!是,這就是馬政府與蔡政府的差別了,馬政府跟蔡政府一樣「親美、友日」,但他「和中」而不「遠中」,所以中共那8年對台灣較放心,美國國會通過一些附帶決議,他們也知沒多大用處,裝不知道即可,現在呢,則必需有一點激烈、又不太激烈的反應一下。首先,從7月美國眾議院通過草案開始,中共軍機繞台任務變多,雖不能證明,但判斷有一定因果關係,應不為過,因為這在外交戰中是常見的威懾行為。

其次,本月9 日,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放出「美軍艦抵高雄之日,即解放軍武統台灣之時」的說法,就很直接了。因為中共視台灣為其「不可分割之領土」,從「美匪建交」開始,就一再強調,絕不允許「外國勢力」介入,美國軍艦如果公然在台停靠,即坐實了外國勢力介入的「反分裂國家法」必要啟動條件。但是,為什麼說中共的反應「又不太激烈」呢?

第一,地位決定言語的份量,李克新只是公使,並非大使,萬一這麼說之後出了問題,還有更高階的官員可以出面更正。第二,李克新公開演講中表明他是針對「美國國會友人」表達意見,所以並非向台灣或美國政府喊話。換言之,他的目的只是表達委婉的抗議,說太重或搞錯對象,會被美國政界譏笑,連那麼沒經驗的素人總統川普都表示「朕知道了」就算了,「你新來的啊?那麼當一回事幹嘛?」換言之,中、美兩強都知道這是台灣發動的外交「小動作」,不必跟著唱大戲。

有趣的是,中共在美國國內深知點到為止的藝術,在中國國內必需大肆渲染,以滿足民族主義-中共稱愛國主義-者的情緒,也許還包括鷹派人士、甚至軍方,這可以理解。但反觀台灣,對此新聞,大多水波不興,是我們充份發揚「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精神、抑或「勇敢的台灣人」對中共的威脅早已不痛不癢甚至麻痹了嗎?也有一種可能,是主流媒體真如坊間傳言,與政府有某種默契或合作,知道哪種消息不宜大作大章?沒有證據,我們無法判斷,但如果您看得到這篇文章刊出,至少可以證明…此一媒體是相當獨立於政府的影響之外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