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hoto  

德國海軍新一代巡防艦旗艦巴登符騰堡號。(圖/Deutsche Marine Blog)

https://youtu.be/Ydk57B9gZns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德海軍史上首次最新旗艦驗收失敗拒收

2018年01月17日 中時電子報 喻華德

德國海軍在戰後建造最大的F125型飛彈巡防艦,首艦「巴登符騰堡」號在建造6年後,自2016年開始海試,但去年12月傳出因中央電腦系統並未通過海試等「顯著原因」,德國海軍拒絕接收該艦,創下海軍史上首次「退貨」回造船廠的紀錄。成軍時程初估將順延至2018年。

據《華爾街日報》12日報導,德國海軍在2005年規劃以4艘7,200噸的F125型飛彈巡防艦取代8艘3,680噸的F122型飛彈巡防艦。F125型艦原始設計想定為僅需F122型艦半數的人力編制,可搭載海軍陸戰隊執行兩年的海外部署任務。

德國軍事專家稱該艦的軟體充滿缺陷(buggy software)、武器欠缺考量(ill-considered arsenal),此外近期更發現該艦會往右舷傾斜。一連串的問題嚇到軍事專家並讓德國領導人增加對德國聯邦國防軍功能的困惑。

F125巡防艦專案應提供尖端的軟體,讓巡防艦僅需核心乘員就能運作。海軍稱巴登符騰堡號(Baden-Württemberg,舷號F222)的核心-中央電腦系統未能通過必要的測試。德國波羅的海艦隊的母港基爾(Kiel)當地報紙《Kieler Nachrichten》報導,該艦的「雷達、電子系統、油槽的防火塗層」都有問題。
而專案發言人稱船向右舷傾斜的問題已經解決。海軍稱巴登符騰堡號本週將返港「延長一段期間」(extended period)。

該艦的造船廠,專案主導合約商蒂森克虜伯集團(Thyssenkrupp)的發言人稱仍預計於今年交艦。「F125級艦是新設計,具有複雜新開發技術的成熟船艦」。並稱「專案延遲永遠無法完全避免」。軍方武獲辦公室的發言人稱已對蒂森克虜伯集團延遲交船罰款,但拒絕透露細節。

即使問題可以解決,部分專家仍憂慮F125型艦無法防衛擁有攻船飛彈的恐怖份子。而當面對俄國海軍在波羅的海的擴張,該型艦缺少F122型艦擁有的聲納及魚雷發射管,面對潛艦時只能坐以待斃(making it a sitting duck for submarines)。

這些失誤源於德國海軍過度自信,遲遲未確定(凍結)該型艦的規格。當2003年規劃時,海軍想要一款可以在波羅的海與俄軍驅逐艦批敵的「全能戰艦」,同時也要能在熱帶海域作為人道救援的任務基地。而2005年,決定該型艦無需完全比照F122型艦的重武裝,而應將焦點放在「攻陸」,包含運送陸戰隊投入戰場。鑑於俄國在波羅的海的侵略姿態,海軍專家稱以現代的角度來看,顯然當時完全錯估情勢。

該艦的總噸位已經幾乎是F122型艦的兩倍,要再增加武裝非常困難。軍事專家稱此專案的「完全失敗」,也顯示海軍、軍方工程師和政府武獲單位在多年缺乏「大型專案」後已經欠缺執行專案的所需專業技能。

德國國際和安全事務研究所(the 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的專家狄考夫(Marcel Dickow)評論:「太複雜、野心太大、管理極差」。他們在尚未徹底想清楚前就把錢頭進專案。

軍方武獲辦公室的發言人稱「專案對承包商呈現『巨大的挑戰』(enormous challenge)」,其設計規格「明白且精確」。承包商必須解決該艦「顯著的問題」,除非該艦全數通過接收測試(acceptance trial),否則德國海軍不會接收該艦。

https://youtu.be/anyWQ5fCyUM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photo  

德國海軍巴登符騰堡號巡防艦首創海軍拒絕接收的紀錄。(圖/Deutsche Marine Blog)

從德國國艦國造災難 看國防工業困境

2018年01月17日 中時電子報 喻華德

據《華爾街日報》12日報導,德國海軍在規劃以F125型飛彈巡防艦取代F122型飛彈巡防艦作為新一代旗艦。但首艦「巴登符騰堡」號卻因軟體等「顯著瑕疵」慘遭德國海軍拒絕驗收,專家稱F125巡防艦專案「完全失敗」,這或有可能成為繼F-35戰機後「國防專案管理」教科書中另一個經典範例。

對此「國艦國造」的專案管理「完全失敗」,專家表示軍方的努力受到德國國防武力「缺乏戰略遠見」阻礙,導致接獲「模糊、難以執行」的指示。在F125型巡防艦編列預算之前,製造新型直昇機的合約遭遇困難,新式步槍成本超支,而一項充滿雄心的無人機計畫甚至升空失敗。

德國聯邦議院(the German Council)精通外交事務的國防工業專家莫林(Christian Mölling)稱德國軍備採購是「一整起災難中的一個地獄」(one hell of a complete disaster),「將需要數年才能篩選出(sort out)這些問題」。

帳面價格30億歐元(約新臺幣1,083億)的專案成為一場「完全失敗」特別令人震驚,德國是歐洲最大的出口國,仰賴開放和安全的海上交通線以輸出貨物。

德國一連串罄竹難書的基礎建設專案的失誤,玷污了德國在工程領域才能傑出的名聲。價值6億歐元(約新臺幣216.9億),進度已落後10年的柏林新機場,至今仍然沒有啟用時間表。斯圖加特(Stuttgart)火車站在專案啟動後重新設計,已延宕超過10年。對國防專案的重大挫折,觀察家將其公共工程建設的失敗一樣,歸咎於「計畫及專案管理能力欠佳」。

德國正快速提高國防預算,以兌現北約國防預算佔GDP 2%的承諾。2016年國防預算351億歐元,2017年370億歐元,今年將增至385億歐元。但在經過多年的財政撙節後,導致政府管理具有雄心的大型軍事專案的能力已經降低。

德國在步槍、戰車及火砲的市場龍頭國防廠商,如黑克勒(Heckler) 、科式工業(Koch AG)和萊茵金屬(Rheinmetall),管理大型複雜系統的能力已經在多年撙節中侵蝕。

專家莫林稱德國已經整個世代的工程師並未執行過大型國防專案。他說:「不是他們失去此技能,而是他們從未學過」。他表示,工科畢業生偏好「較性感」的大企業如西門子(Siemens AG)或汽車製造商BMW,這些企業提供較佳的待遇和職涯前景。

柏林的歐洲管理及科技學校的主任Sandro Gaycken表示,國防廠商未能吸引所需的畢業生,來開發持續增加以軟體為中心,需要的精密新系統。

軍事專家Kempin女士表示,柏林也可從美國、英國、法國的造船廠籌購軍艦,但政府採購單位選擇支持德國船廠的就業。

在基爾工作,並未直接參與本案的海軍輪機官Lothar Dannenberg將失敗主要歸咎於武獲辦公室的「能力不足」。他說:「我們都在搖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