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司馬光於《資治通鑑》中評論,于禁身為重臣戰將,既然降而復歸,文帝可以廢之,可以殺之,但這般凌辱他,實在不是君王所為。說書人持相同的看法。 曹丕這小狐狸,終究及不上老狐狸── 曹操、劉備能夠成為一方梟雄。

當洪水退去後,那個死於職場霸凌的三國武將于禁

2018/01/15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19年,關羽北伐樊城。

曹操遣于禁、龐德帶兵支援,時逢暴雨,關羽乘勢水淹七軍,于禁與龐德登高望水,無所迴避,關老爺乘著大船寫下人生中最後一頁輝煌的戰功。于禁率三萬部眾投降,鄰近盜賊亂軍紛紛歸順,關羽大名威震華夏,雖說如此,此役實際上有不少運氣成份。然而,當洪水退去,于禁不但找不到褲子,往後再也找不回他的尊嚴。

曹操聽聞龐德被斬、于禁投降的消息,聞之,哀歎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龐德兄長在蜀漢為官,戰前有人質疑他的忠誠,龐德大聲說道:「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來果然力戰不降,死前還迎面怒罵關老爺幾句,也算是死得相當威風了。

正因有龐德這個對照組,更顯得于禁的處境尷尬。

不過,龐德為何不投降呢?既然曹營早有疑心,他與蜀漢又有淵源,投降不就是最佳解答嗎?其實他不是沒想過這個選項,實有不得已之處。細看龐德背景,原為馬騰帳下猛將,先投靠張魯,再轉投曹操,依照三姓家奴必死無疑這個潛規則,他已經把轉隊的扣打用光了⋯⋯。

說正經的,說書人相信龐德的武勇與志節,但這個決定未必是一個「忠」字能夠道盡。他曾攻打曹操,其後歸順曹操,如果再投降關羽,劉備真的敢重用這個人嗎?與其一生輾轉從事多主,徒負罵名,家鄉親人更可能遭滅族之禍,那麼寧死不屈至少能在史冊中留下光輝的一筆。這麼說或許有點現實,然而,投降或不投降,本來就是再現實不過的事情。

photo

所以,當曹操聽到于禁投降,不是震驚,不是暴怒,而是哀歎良久,原因很簡單,在亂世中保身安命實屬尋常,他只是以為這件事不應該發生罷了。「文則啊文則,我們是沙場上過了命的交情,竟然連你也會背棄孤啊。」(設計對白) 身為曹魏重要的老部將,于禁投降看似匪夷所思。

然而,正因為他戰功彪炳,幫助曹操力抗張繡、攻伐袁術,官渡大戰更扮演重要角色,在曹軍處於劣勢時撐住場面,「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寥寥幾語道盡了于禁的強悍,既然他有如此貢獻,曹操自將善待他的親人;再者,于禁這三十年來克盡職守,不致於愧對原主,水淹七軍時敗局已成,投降對魏國傷害不大,但求保得自己與三萬部眾安全,也在情理之中。

曹孟德不愧為一方霸主,他仍善待其親族,其後于禁之子封益壽亭侯,這是魏王的氣度,曹操的浪漫。于禁身在荊州,在關羽敗亡之際又淪落到了東吳,他在吳國的日子並不好過,主要是因為虞翻的關係。 虞翻,字仲翔,為東吳有名的嘴砲戰神──他常以言語引戰,數犯顏直諫,雖然深通政治與經學,但直率的個性常常惹怒主公,孫權有次甚至提劍想要殺他,在此表過不提,回頭來說于禁。

《三國志‧虞翻傳》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喝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喝止之。

孫權待于禁甚厚,兩人乘馬並行,虞翻一面揚起馬鞭欲抽于禁,一面說道:「你這叛將,竟然膽敢與我們主公比肩!」 雖然孫權及時阻止,但昔日在戰場上叱吒風雲,于禁做夢也想不到會有被文官賞鞭子的一天吧。

《三國志‧虞翻傳》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帳然不平。

又一日,孫權請群臣宴飲,聽著音樂,于禁突然想起了故鄉,眼淚不由得流了下來。戰神虞翻又跳了出來,說道:「大家喝酒開開心心的,你是在哭什麼啦!我看你只是裝可憐想要保命而已吧!」

photo

到了晚年,曹丕正式稱帝,孫權向魏國低頭稱臣,並遣于禁回國。戰神虞翻再次參上,極力勸說孫權殺于禁。孫權翻了翻白眼沒有理他,終於,于禁再次踏上了魏國的土地。回到久違的家鄉,雖然心中有些忐忑,但于禁當年立下了多少功勞,他心想:「故國縱有閒言閒語,比起在東吳被人這般欺凌,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比之前更慘了吧。」這個旗子立得好。沒多久就應驗了悲慘的結局。

《三國志‧于禁傳》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顇,泣涕頓首。帝慰喻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慙恚發病薨。

于禁白著鬚髮、一臉憔悴晉見魏文帝。說書人以為此處暗藏文章,見皇帝可是件大事,久未還鄉,於理應當沐浴整理儀容再上朝,于禁卻似是有意為之,他想讓皇上知道他心繫祖國,這些年過得一點也不好。

然而,論狡詐又怎能勝過曹丕這隻小狐狸。于禁哭著叩首晉見,曹丕溫言慰藉,還舉了兵敗後將功折罪的將領為例勉勵他,拜于禁為安遠將軍。在蒼老的于禁心中,或許終於感受到生命的一絲溫暖。僅僅是一絲。

當曹丕說要派于禁出使吳國時,于禁心中大概已知道不妙,他本來就不是以外交政治見長,在東吳更是受到許多創傷,遣他出使,實在別有居心;文帝另外交代于禁,行前記得先到武帝陵屋前上個香,於是,年邁的于禁看到了一幅讓他老淚縱橫的名畫。在此之前,我認為于禁並沒有那麼天真,他已經隱隱察覺到皇帝與眾臣都不把他當作一回事,這種霸凌比在東吳時更加嚴重。

《三國志‧虞翻傳引注吳傳》禁雖為翻所惡,然猶盛嘆翻,魏文帝常為翻設虛坐。

字面上解讀,雖然虞翻罵于禁毫不嘴軟,但于禁仍感佩虞翻率直的個性與識見,連魏文帝也十分認同,甚至在魏國設一虛坐,足見對虞翻的重視。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曹丕不識得虞翻,只能聽于禁所言,那于禁又怎麼會將這麼不堪的事說予君王聽呢?他很可能是藉此訴說身在東吳的委曲,但又怕太過明顯,只好嘴巴上講佩服虞翻,想不到曹丕這小兔崽子裝作聽不懂,還刻意讚嘆起虞翻。

photo

試想,眾臣各坐其位,曹丕竟多設了一個虛位給敵國的虞翻,無論是議事、閒聊,或對虛位敬酒,或對于禁冷嘲熱諷,說有多殘忍,就有多殘忍。「世間僅三國,您竟然待過三個國家,這等經歷實在難得!」(設計對白)「于老啊,明天我約了七個部將游泳,您也一起來游如何?」(設計對白)職場霸凌,莫過於此。
至於曹操高陵的壁畫,只不過是最後一擊罷了──

于禁聽文帝之言,前往祭悼武帝,卻看到了曹丕精心準備的畫作,眼前關老爺神威凜凜,但龐德力戰不屈、昂首怒喝;再看另一個將軍畏畏縮縮、跪地稱臣,那人赫然便是自己。史書記載于禁羞慚而死,我想,或許他是重度憂鬱症致死的。

司馬光於《資治通鑑》中評論,于禁身為重臣戰將,既然降而復歸,文帝可以廢之,可以殺之,但這般凌辱他,實在不是君王所為。說書人持相同的看法。 曹丕這小狐狸,終究及不上老狐狸── 曹操、劉備能夠成為一方梟雄,他們的御人之術實在高明多了。

〈于禁回鄉〉

少壯立功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文帝相見不相識,笑問叛將何處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