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日本防衛省又陷“瞞報門”涉嫌隱瞞自衛隊行動性質 

2018-04-04參考消息網(北京)

日本《朝日新聞》43日報導稱,日本防衛省2日宣佈,發現了過去在國會答辯時否認存在的赴伊拉克陸上自衛隊活動報告(日報)。報告記錄了20042006年期間約376天的活動內容,篇幅長達1.4萬頁。小野寺五典防衛相道歉稱:“沒有進行妥善應對,十分抱歉。”他表示將在本月15日前向要求公開資料的國會議員展示報告。 

2017年,防衛省稱“已廢棄”陸上自衛隊參與南蘇丹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日報資料,之後卻發現陸上自衛隊內部其實保管著相關資料。時任防衛相稻田朋美辭職,時任事務次官黑江哲郎和時任陸自幕僚長岡部俊哉受到警告處分,之後引咎辭職。在財務省篡改森友學園購地相關文件的問題曝光的背景下,這次防衛省又曝出文件管理問題,政府管理公文的方式必然受到追究。 

此次發現的報告內容記載了有關自衛隊員的活動和當地治安形勢等。在決定派遣自衛隊時,政府稱自衛隊的活動地區是“非戰鬥地區”,實際情況或存在問題。 

共產黨議員谷田惠二在330日的眾議院外務委員會上指出,他獨家獲得的防衛省制定的檔與防衛省公開的檔之間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小野寺防衛相解釋稱,防衛省也就這個問題進行了確認。他說:“在(其他議員)要求公開檔時我們未能找到資料,十分抱歉。”  

共同社43日報導稱,有關日本政府此前稱“不存在”的陸上自衛隊伊拉克派遣部隊日報被發現問題,3日獲悉,從陸自首次確認日報存在,到上報防衛相小野寺五典,耗時竟然超過了兩個半月。去年的南蘇丹聯合國維和行動部隊日報問題中,也出現了上報滯後的問題,文官統治的實際狀況再次受到質疑。 

小野寺在3日內閣會議後的記者會上表示,沒有加以隱瞞的意圖,但在野6党則計畫加強追究。日報中可能包含過去公佈資料中未有的當地局勢的鮮活記錄。由於派赴伊拉克時被視為“非戰鬥地區”的自衛隊活動地區的實際情況成為問題,日報內容以及查明陸自稱日報“不存在”的原委或是今後的焦點。 

2017年南蘇丹聯合國維和行動部隊日報問題上,時任防衛相稻田朋美掌握情況也耗費了約1個月的時間。

本文出處:http://war.163.com/18/0404/10/DEHQJ96I000181KT.html

★ ★ ★ ★

日軍  
資料圖片:圖為派駐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隊員。

又鬧“瞞報門”,日本自衛隊有什麼事怕見光

2018/04/14雪花新聞

摘要:去年震動日本政壇的“瞞報門”有了升級版。日本防衛省近日宣佈,發現了過去否認存在的赴伊拉克陸上自衛隊活動報告。這兩份報告裡,到底有什麼不能見光的東西?

去年震動日本政壇的“瞞報門”而今有了升級版。日本防衛省近日宣佈,發現了過去在國會答辯時否認存在的赴伊拉克陸上自衛隊活動報告(被稱為“日報”)。

在連一個字都要斟酌再三唯恐不嚴密的文官制度之下,鬧出官方檔“失而復得”這種事情,本就是個笑話。不過日本政府在防務政策上的曖昧含混倒不令人意外,尤其是在海外派兵這等敏感話題上,藏著掖著更是尋常。這次陸上自衛隊伊拉克活動報告重新被發現,和去年南蘇丹活動報告的“瞞報門”之間,甚至和海外用兵行動之間,其中的起承轉合,卻宛如一部連續劇。

photo  

醜聞震動日本官場


故事不妨從“瞞報門”這件震動日本官場的事件說起。

2016年10月,有媒體要求公開陸上自衛隊記錄駐南蘇丹維和部隊每日活動的“日報”,但被防衛省以相關材料已銷毀為由拒絕。隨後,在一名自民黨籍國會議員要求下,防衛省同意再次“查找”並於去年2月宣佈,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相當於總參謀部)的電腦系統中存有“日報”的電子版,但檔原件已經被自衛隊銷毀。自衛隊顯然不願意背這個“鍋”。NHK當時採訪多名自衛隊幹部,均稱銷毀檔一事在體制內簡直“不可思議”。

後來揭出的真相是,2016年12月底,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在資料庫中已經發現了所有陸上自衛隊“日報”。還是在2月,多名防衛省官員向媒體證實,截至1月,這些資料都還保存在陸上自衛隊的系統中。更猛的料還在後邊,據這些防衛省官員稱,當時自衛隊曾考慮公開“日報”,但接到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相當於總參謀部)“某位上級”的指示,最終未予公開。

3月,“瞞報門”的火燒到了防衛省和自衛隊高層。一面是時任防衛相的稻田朋美在多個場合甚至國會都堅稱,自己不知有“日報”一事,時任陸上自衛隊幕僚長(相當於參謀長,日本陸上自衛隊的最高軍職)岡部俊哉也反復聲明自己“不知情、不瞭解、不予置評”。但富士電視臺曝光的一份會議紀要顯示,2月13日,陸上自衛隊副幕僚長(相當於副參謀長)湯淺悟郎向稻田朋美彙報了有關自衛隊“日報”的相關經過。共同社則報導,去年1月17日,岡部俊哉也已知曉“日報”電子版的保存情況。在2月15日舉行的防衛省內部會議上,無論稻田還是岡部,都同意維持“已經銷毀”的說法,“不予公開”。

此前,稻田朋美已多次被質疑“不夠格”。而今“瞞報”的事蹟敗露,無論輿論還是國會在野黨,都免不了對她窮追猛打。去年3月28日,稻田遞交辭呈。同一天,防衛省公佈“瞞報門”內部調查結果,事務次官(相當於常務副部長)黑江哲郎,以及岡部俊哉則被免職。

photo  

到底什麼秘密怕見光


在去年此時,“瞞報門”堪稱一場日本政壇的強烈“地震”。值得追問的倒是,那份不能示人的“日報”裡,究竟有什麼敏感資訊,值得防衛省、自衛隊諸多高官百般回護?

其實,“瞞報門”的水很深。

2015年9月,日本通過新安保法。其中擴大自衛隊海外行動範圍的描述令人咋舌,也讓周邊鄰國不安。後續曝出的消息更讓日本國內吃驚不小:原來法案送入國會之前,防衛省就“以安全保障相關法案通過為前提”,在當年5月就制定完成了有關“自衛隊運用”的新資料。據後來的報導稱,所謂“運用”除了參與在南海的警戒監視活動外,還包括給在南蘇丹執行維和行動的自衛隊追加“馳援護衛”任務。

換句話說,法案還沒通過,防衛省就已經坐不住,想在國外試試身手了。

不用多想也知道,這等消息傳出,會掀起何等波瀾。但日本政壇的詭異之處之一就在於,雖然輿情洶洶沸反盈天,國會在野黨杯葛抗議,但憑藉執政黨的多數優勢,想通過的法案照樣能通過。只是因為2016年正值國會選舉,再挑起關於安保法的爭議,明顯是給立志繼續執政的安倍內閣找麻煩。所以,“馳援護衛”拖到2016年年底才正式推出。據報導,按照這個計畫,自衛隊將從當年12月開始,每半年輪換350人進駐南蘇丹,與其他聯合國成員國一起守衛位於南蘇丹首都朱巴的營地,並可以使用武器援助盟國武裝人員、聯合國工作人員以及非政府組織人員,甚至還可以解救當地平民。

正是在這點上,自衛隊的“日報”內容才顯得具有爆炸性。據報導,在“日報”中,多處提及日本維和部隊捲入了當地的武裝衝突,甚至在南蘇丹首都朱巴還參與了“激烈戰鬥”。而無論根據日本戰後和平憲法,還是已經打了折扣的1992年《聯合國維和行動法》中的維和五原則,向發生戰鬥的區域派出自衛隊維和都屬違法。要命的是,從時間點上追溯,這些違法違憲的戰鬥行動發生時,連新安保法都還沒提交國會,更不用說所謂“馳援護衛”。所以,不難理解,為何稻田朋美和一眾防衛省自衛隊高官先是刻意瞞下這份爆炸性材料,後來在國會就“瞞報門”答辯時又將“戰鬥”的表述改為“武力衝突”“摩擦”——畢竟,不能見光的東西還是不讓它見光為好。
photo  

升級版還會有什麼料


問題是,而今“瞞報門”又產生出了升級版。據報導,這些重新發現的“日報”記錄了2004至2006年期間駐伊拉克的日本陸上自衛隊約376天的活動內容,篇幅長達1.4萬頁。在這麼厚的記錄中,還會有什麼猛料?大概不用太多的想像力。

在這兩年時間裡,伊拉克的安全形勢有目共睹。向戰亂地區派出維和人員也許還算正常,但向正在發生戰鬥的區域派出維和人員,這當中的奧妙,真真叫“存乎一心”。同樣有目共睹的是,“9·11”事件後,日本國會先後通過《反恐怖特別措施法》《補給支援特別措施法》和《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別措施法》等法案,為自衛隊走出國門加持。2004年版的《防衛計畫大綱》中,日本更是強調要“為改善國際安全環境”做出“自主性、積極性努力”。言下之意如何,也不難揣度。

無巧不巧,2004年至2006年,身居首相是鷹派色彩濃厚、不遜于安倍晉三的小泉純一郎。既然在新安保法通過之前,在急於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內閣主導之下,防衛省和自衛隊已經脫離文官和國會體制自行其是過一次,誰又能排除在更早的時間,在同樣急於刷國際存在感的內閣主導下,這樣的“暴走”不會發生?

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此輪“瞞報門”中,這一屆防衛省的反應和上一屆如出一轍。伊拉克“日報”存在與否,去年2月,就和南蘇丹“日報”存在與否一樣,引起過日本輿論關注。但當時的防衛省同樣作答稱“不存在”。而事情爆出之後,在國會參議院外交防衛委員會上,防衛大臣官房長高橋憲一則透露,防衛省研究本部在發現該日誌3天后,曾向陸上幕僚監部彙報稱,“不存在該日誌”。日本媒體這樣引述高橋的說法:“當時,防衛省接到有關日誌等的資訊公開申請,陸上幕僚監部總務科就此照會了研究本部。研究本部雖然發現了日誌,但在去年3月30日向陸上幕僚監部彙報稱,‘不存在伊拉克相關日誌’。”

當然,這一次大概殷鑒不遠,現任防衛相的小野寺五典倒是不再選擇死扛:“我們必須查明,多大範圍的人員曾瞭解存在日誌的事實。我們將儘快確認相關情況,進行彙報”。為了平息輿情,處理一批防衛省官員也在所難免。至於“日報”到底內情如何,雖然15日就能見分曉,但想來大概也沒什麼意外的內容,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本文出處:
https://www.xuehua.us/2018/04/13/又鬧瞞報門%EF%BC%8C日本自衛隊有什麼事怕見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