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蔣經國推動政戰制度引發國府內部政爭

五月 16, 2018 閤評網

文/高靖


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失敗後,1949年12月撤退台灣,朝不保夕,朝鮮半島突然爆發韓戰,為了穩定台海局勢,美援開始來到台灣,蔣經國1950年接任國防部政治部後,權勢擴大,1951年政治部改稱總政治部。隨著政戰人員在部隊的增加,蔣經國影響力的擴大,這一年引發了國府內外反對總政治部的政爭,牽連對象包括陸軍總司令孫立人、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他們都為了反對部隊設有政戰人員,透過美軍顧問團向蔣中正總統施加政治壓力,甚至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密件都顯示宋美齡也不滿蔣經國,指控蔣經國透過總政治部控制政府。

蔣經國在各方壓力下,對於推行軍中政戰制度有所妥協,但從後來的政局發展,也可看出蔣經國反撲的端倪,先是海軍內部與桂永清有關親人遭到政戰人員整肅,桂永清自己也在1952年調整職位,轉任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因為背後有美國大使館撐腰,國府投鼠忌器,1954年先將孫立人的陸軍總司令職務交給別人,拔除他的兵權,將孫立人調為總統府參軍長,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國府不在需要顧慮美國態度,隨即軟禁孫立人,並清除軍中與孫立人有關成員。

宋美齡不滿蔣經國,實因爭奪控制對美關係,兩人雖然表面上維持一定關係,但對於宋美齡透過孔家子女在美國從事國會遊說工作,蔣經國始終有意見,直到擔任行政院長後,就開始設法將對美外交主導權,從宋美齡與孔家手上奪回,建立他自己可以指揮的對美外交系統。

蔣經國接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這是蔣中正在台復行視事後,蔣經國在台灣當局之中第一個正式職務,蔣經國也逐步在台灣累積實力,蔣經國積極推動軍中的政戰制度,卻引起軍中反彈。一份1951年7月3日的中情局機密文件分析當時國府軍隊的士氣問題,當時國府軍隊的自殺與逃兵造成很嚴重的問題,歸咎原因是因為宣傳反攻大陸,引起官兵思鄉情切。感染疾病,尤其是肺結核患病增加。被當成苦力。害怕蔣經國的政戰人員打小報告。

這份中情局的報告提到,當時海軍的油輪往來台灣與日本之間,過去四個月以來,這艘船上有四位政戰官,在羅經旁邊總是有一位政戰官監視著,除了艦長以外,另外派有一位替補艦長,海軍也派遣許多艦長接受三個月到四個月的政治課程。大約三個月前,蔣經國派遣政戰人員上船,但是桂永清強烈反對。

中情局分析,國府部隊的政戰制度,過去也曾經存在,但在蔣經國之前,政戰人員並沒有這樣大的權力,也沒有引起部隊那樣大的恐懼,蔣經國是為了控制部隊當中可能的叛逃者,而在這些過程當中,造成了許多相關部隊日漸增加的不滿情緒。

另一份1951年7月25日的中情局密件提到,蔣中正在7月15日解除了13位海軍軍官的職務,因為他們被指控組織派系。這件事情還是由蔣經國及時通知桂永清,希望桂永清自己宣布解除這些人的職務,以保留桂永清自己的顏面。這些遭到處分的軍官包括桂永清的姪子與姻親,但最後因為蔣經國的政戰官沒有辦法證明對這些人的指控,這些軍官沒有被起訴。中情局分析,蔣中正害怕部隊向中共投誠,或者倒向第三勢力,造成了蔣經國的政戰官權力擴大,這起事件也是第一起報告讓人感覺蔣經國擁有毫無前例的,與統帥一樣大的權力。

在台的美軍顧問團有一份1951年11月9日的有關國府海軍的機密報告,這份報告由美軍顧問團海軍組組長貝額力(Beyerly)撰寫,他在11月2日與桂永清會面,他說,政戰這類爭議的問題,在華府引起了很不好的看法。桂永清希望他向蔣中正傳達這些看法,因為沒有人願意對蔣中正說實話。貝額力後來在11月8日與蔣中正在高雄西子灣會面,貝額力向蔣中正建議海軍的艦艇單位或者陸岸單位的政戰人員,他們所執行的任務,應該由合格的海軍軍官取代。貝額力說,蔣中正似乎接受了這個看法,指示桂永清與蔣經國研究這件事情。桂永清對貝額力說,貝額力對蔣中正提到許多事情,是以前沒人敢跟蔣中正說的,連行政院長也沒辦法向貝額力這樣,對蔣中正提出看法。貝額力建議,美軍顧問團這時應該與蔣經國合作調整總政治部。

中情局在1951年10月27日有一份標題為「蔣中正與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為了蔣中正兒子的地位引發衝突」的機密情報文件,這份文件討論到蔣經國與蔣緯國兩人,其中有關蔣經國的部分,蔡斯認為,國防部應該對總政治部有實際的控制。蔡斯反對政治部的理由,主要是認為這是一個密勤組織,而且是不民主的。但是蔣經國卻認為,政治部對部隊的士氣有非常大的效果,是不可或缺的。

孫立人也加入這場中美雙方對於軍中政戰制度的爭論,孫立人認同蔡斯的看法,國府將領站在美國那方,反對蔣經國,這又讓國府遷台後的政治情勢更加敏感。中情局密件提到,是孫立人敦促蔡斯去找蔣中正討論這件事情。

桂永清、孫立人都對軍中的政戰制度有意見,引起美方的重視,這份10月27日的中情局密件也提到蔣經國的不滿,蔣經國認為如果他的背景不是曾經居住在蘇聯14年,而是有美國的背景,他推動的政治教育可能會受到讚賞,而不是貶損為是共黨的模仿者。他在軍中推動的計畫是教育官兵為何而戰。

國府內部有許多對政戰制度的不滿,幾乎到了政爭的地步,甚至蔣中正身邊的宋美齡都向美方表示不滿意見。中情局1951年12月12日密件指出,宋美齡批評蔣經國的權力,蔣經國已經實質地控制了國府,宋美齡指控蔣經國發動對美國與美軍顧問團有敵意的宣傳,蔣經國為了自己的目的,希望控制美國援助,並且破壞她與大陸敵後游擊隊的聯繫,以便蔣經國可以控制這些行動。

除了中情局密切注意國府內部為了軍中政戰制度引發將領之間對蔣經國的不滿,美國國務院1951年10月5日有一份列為極機密(Top Secret)的檔案,是由主管中國經濟事務官員巴奈特寫給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魯斯克的備忘錄。巴奈特剛剛從台灣視察回到華府,他在這份備忘錄表示,美國對於不讓共黨控制台灣是享有利益的,部分是出於對台灣島上的人民的關愛,另外就是台灣作為美軍海軍基地與空軍基地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台灣的存在,對於蘇聯支配的中共所控制的中國大陸,會造成困擾與心理上的破壞因素。

巴奈特建議美方必須要求蔣中正同意,美軍顧問團對於軍事預算的大小與特性,可以擁有否決權,並且在所有的軍事支出項目,不論經費是來自於美國或者中國人自己的錢,也都擁有否決權。他認為,只有經過軍事協助作為槓桿,台灣所需要完成的軍事經濟及社會改革,才能夠完成。美國這種高姿態,在國府內部難免引起不滿,尤其是主張擁有准駁國府經費使用的權力,更是有侵犯中華民國政府的嫌疑。

巴奈特的備忘錄當中,提到國府面臨有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分別是聯勤總部,政戰系統、裁減陸軍,這三項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稍加深究,都與孫立人有關。孫立人反對蔣經國在軍中推動政戰制度,孫立人憑藉他對美國人的影響力,也促成美國傾向他的意見,對國府嚴加批評。

巴奈特在備忘錄提到,聯勤總部是抗戰期間,經由美軍建議,在大陸成立的機構,聯勤總部在大陸時期有所作用,但在台灣卻毫無作用。在台灣的海空軍大部分依賴自己的補給系統,聯勤總部卻是在孫立人想盡辦法爭取陸軍部隊最低需求的給養時,讓孫立人綁手綁腳,聯勤總司令不過是蔣中正個人的工具,蔣中正透過參謀總長周至柔把自己的想法傳遞命令給聯勤總司令。巴奈特引述孫立人與蔡斯的看法,軍中政戰制度對於達成良好軍事紀律、高昂士氣、有效的戰鬥潛能,形成了障礙。

美國國務院、中情局都同時在1951年注意到蔣經國推動政戰制度引發國府內部的衝突,尤其立場親美的孫立人,更成為美國反蔣意見的主要來源,巴奈特在他的備忘錄中提到他對兩位孫立人幕僚的觀感是,吸引人與聰明。美國對國府軍隊的許多負面看法,多與孫立人有關,在那時敏感的政治情勢下,不免埋下了日後孫立人案的遠因,國府後來整肅孫立人,也無非是向美國表態蔣中正對台灣的控制,並非美國可以指指點點,甚至是美國不要妄想在幕後陰謀發動軍事政變。

無論如何,在美國的高度壓力下,蔣經國暫時採取了妥協,1951年12月5日的中情局密件顯示,在蔣經國的提議之下,蔡斯指派美軍軍官到國防部總政治部實地觀察政戰官的作為。後來的發展,軍中的政戰制度並沒有因為美國的壓力廢止,海軍的政戰人員仍由政戰系統指派,為了政戰制度存廢爭議,與蔣經國意見不合的桂永清、孫立人,後來都遭到調整職位,桂永清1952年離開海軍,雖然桂永清因為深受蔣中正信任,被委以參謀總長重責,上任不久即病逝。孫立人晚年際遇淒涼,多半起因他在美國人面前告蔣經國的狀有關,孫立人與蔣經國在國府內的鬥爭,幸好國府顧忌美國壓力,孫立人僅被軟禁,苟全性命於亂世。至於政戰制度對軍中的控制,其實也沒有如蔣經國所設想那般,近年來許多重大軍中弊案,政戰制度幾乎都沒有發揮事前蒐獲情資,採取即時防範的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