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民進黨因為「年改案」傷筋挫骨,台灣公務員難道有在民進黨遭批判的同時回復自許的高尚形象?(攝影:李坤翰)


李濠仲專欄:那群與民進黨結下樑子的軍公教

2018年07月10日 上報

李濠仲 ※作者為《上報》主筆

甫通過的軍公教人員退休年金調整案,雖以改革為名,但有否贏得社會廣大支持,在台灣當前情境下,恐怕未必。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至少有一整代軍公教人員從此和民進黨結下了更大樑子,他們甚至比國民黨人更希望國民黨重返執政,其中或許存在國家認同分歧和政黨意識偏好,又或者有「把年金再改回來」的期待,而如此無非可以讓一切重現大家所熟悉的公務體系樣貌。

台灣現行的文官制度近30年來雖然有過若干修正,「簡薦委制」的基本架構則大抵維持不變。透過國家考試設下一個人進入公職的門檻,再以「功績制來甄拔具有能力和紀律的技術官僚」,歷任主其事者,另不乏有意革新機關組織,朝更現代化、科學化運作的念頭。

戰後,台灣從一個原本落伍、拮据的殖民地經濟,快速成長蛻變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典型發展型國家之姿,寫下一頁每年近10%經濟成長率的光輝史。有論者言,這和台灣那套以考試取才,組成高素質文官體系不無關係。

假若我們真有在他國效率奇差、反應奇慢的洽公經驗,你不容否認台灣的公務員素質相對表現不俗。只是,台灣外在環境快速的變化之多、之廣,包括經濟發展、民主轉型、社會價值、公民教養,每一項都處於快速震盪,在公共服務質量提升的同時,眼前一套文官制度究竟還有沒有什麼問題?而問題真只在年金這件事上?

反智傳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霍夫士達特在《美國的反智傳統》一書中,對文官改革有相當深刻的觀察和分析。此時此刻,或許也值得我們藉此反觀,他所說的國家文官諸多現象,是不是也呈現在我們面前。

如同書中內容提及,一國人民必須藉著競爭激烈的考試窄門才能進入公職服務,這樣實際上等於只讓大學生才進得去。這些進去的少數人可以終身擁有這個職位而不用擔心突然失去工作,當他們在這些工作上逐年晉升時,最後終至形成了一個與社會其他人分隔的群體…

同時,以考試為基礎的公職入門手段,將很大程度讓人體會到一個人學業上的實力,必然影響他們取得公職的機會,於是,以考試的渠道取才,同時也滿足了明星學校的光環不滅。當某一部分人可以因為善於考試,進而壟斷想要為國家服務的途徑,則是否代表我們對一個人所寄盼的公正、道德和能力,也可以藉由這樣的設計一併被帶入公職?

這樣的公職系統,容否適用其他民間產業的競爭原則?又或者很快的,一個人透過學校畢業、進入政府公職,獲得終生工作保障後,他下一步的想法就會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也是如此。再下來,他們這一群人就會開始相信只有他們夠資格進入政府,政府應該由他們管理…

公務人員組成的壟斷性

文官考試制度,看似為廣大民眾提供了一個開放競爭的機會,但就如同美國這個國家曾經有過的反思和激辯:「這樣的選才,是否會將『智能』放在其他條件之上?」美國眾議員麥基便舉例:假設說現在有一位新墨西哥州的農場女孩,她完全不知道墨西哥海灣洋流方向,也搞不清楚很多事物在日本與英國的不同,雖然她作一些低職等的聯邦工作可以勝任,但一定會在文官考試中被大學女孩擊敗,然而後者可能在一般常識上只有前者的一半。

參議員卡本特則以更尖銳的字眼形容所謂文官考試:就是一群被學院填鴨教導的書呆子,卻在文官考試中勝過那些最成功、正直與能幹的企業人才,只因為後者一向沉浸在務實的思考中,不懂得怎麼回答那些瑣碎、知識性、只有學校才強調其重要性的試題…回過頭來,一些有能力的專業人士甚少貪圖政府裡的位置,「因為只要是經過考試任用,多半不會是他們有興趣的高階職位。」如此即愈加深化了公務人員組成的壟斷性。

台灣初期經濟起飛階段,文官考試制度確實讓不少刻苦勵學者得以翻身,某種程度也因而打造出一定的公平社會。只不過,考試取才的僵固化和逐漸變質(只為優渥退休金和鐵飯碗),在社會進入新一階段轉型下,軍公教變成所謂的「消費主力」後,不也由此形塑出另一種階級鞏固。國家保障了一群「最會考試的人」,偏偏未必都是「最有能力(意願)幫助國家發展的人」,那不正是現代社會裡的一種「反智」現象。

民進黨和台灣文官系統的扞格,假若存在於「國家認同」,或尚可以表面功夫的「行政中立」遮掩,若是出於酬庸機制的反彈,則哪一黨執政都免不了有這樣的弊端。比較深刻的難處在於,公職間無論從地方到中央,似乎多有以國民黨為依膀靠山的孺慕情結,這當然有受惠於國民黨長年「優待公務員的傳統」,但這恐怕也愈加模糊了那考試試題無以測驗出的-一個人服務公職所持的價值和意義。

民進黨的存在,意味著國家執政權永遠有輪替的可能,一旦政權易手,也就意味政府組織的習氣和習性恐遭到變異,它所衝擊的不會只是公務員的「鐵飯碗」,連帶地還有諸多公家機關原本既行的「鐵律」。

民進黨因為「年改案」傷筋挫骨,台灣軍公教難道有在民進黨遭批判的同時回復自許的高尚形象?這恐怕也是必須關照的嚴肅問題。

★ ★ ★ ★


photo  
年金改革爭議持續燃燒,作者認為,「現在應該是要回歸理性討論的時刻,尤其是被改革者,更應該靜下心來面對,一定要爭氣,而不是動氣」。(資料照,陳明仁攝) 

觀點投書:退休軍公教要爭氣而不是動氣

2018-07-09 風傳媒

李坤隆 *作者為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博雅課程教師

當軍公教退休新制上路,引發諸多的不滿,這其中當然是包括被改革的當事人,卻也包括許多的社會大眾,畢竟,被改革者有滿腹的苦水,大多數民眾對於退休軍公教的作為還是有許多的批評。

如今,我們看到李來希的動作頻頻,當然有他的立場壓力,但是引發的效應卻是負面遠大於正面,就像登出退休金大幅減少的存款簿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兩筆的房屋稅,那代表什麼?此外,他提到,收到處分書的退休公教夥伴說,看到被砍的金額「真想跳汩羅江」,這種情緒性的說法,不考慮社會觀感嗎?還有,他說自己是個吃剩菜、會吃家裡廚餘的人,這種無厘頭的抱怨,相對於更多老無所依的人,同理心在那裏?

photo
全國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資料照,顏麟宇攝)

之所以特別提出這些意見,是因為李來希具有指標性意義,但是如果在年改之後,退休軍公教還是停留在動氣的階段,卻不願意用爭氣的方式來爭取社會認同,那麼,對於部分的被改革者,我們只有一句話,那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因此,為了社會和諧,也希望被改革者回歸理性,所以建議退休軍公教可以:

避免情緒性的發言:被改革當然是會痛,但在大環境的壓力下,這是不得不的作法,而且已經將衝擊盡可能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表現出來是共體時艱的態勢,是否比大量情緒發言來得好呢?

不讓雜音影響士氣:在改革的過程,一定有許多的聲音,現在看到的也是如此,因此如何減少不必要的雜音影響士氣,甚至整合出一個整體式的策略,應該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找出被改革的高度:一直以來,軍公教都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但是在年改的過程,我們始終看不到這樣的高度,甚至不斷的磨損自己的社會地位,這是很可惜的,所以在大勢已定,要找回自己權益的同時,找回這樣的高度,應該是刻不容緩,更是利人利己的。

在大量的社會衝擊之後,現在應該是要回歸理性討論的時刻,尤其是被改革者,更應該靜下心來面對,一定要爭氣,而不是動氣,畢竟,未來要爭取的,除了金錢之外,不要忘記還有尊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