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hoto  

台灣的防衛指針是「制空、制海、反登陸」,卻擁有最多的地面部隊,與相對弱小的空軍與海軍。(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拍攝者為青年日報記者洪嘉豪)


紀永添專欄:英國只有八萬陸軍 台灣三軍架構必須再思考 

紀永添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2018年10月02日 上報

日前國防部鄭重否認將會進一步推動「勇固案」,明確宣誓國軍的員額將會維持在目前的二十一萬五千人,化解了社會大眾對國軍將繼續縮減兵力的疑慮。而勇固案提出的背景,是過去一開始推動全募兵制時,招募成效並不理想,同時也希望進一步精簡國軍部隊,因此規劃將員額再往下削減到十七萬五千人。但由於推動勇固案很可能會影響到國軍的戰力,而使這個計畫受到許多質疑,在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已遭到擱置。

持平來說,其實勇固案的規劃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只是目前台灣社會對於推動全募兵制,仍缺乏足夠的信心,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也未曾減輕,甚至還變本加厲的情況下,要不要再精簡國軍員額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議題,而是一個高度敏感性的政治問題,甚至是台灣有無決心保衛自己安全的指標。政治問題必需政治考量,停止勇固案是對的方向。

齊頭式精簡兵力不符台灣防衛指南

但停止勇固案並不代表就不能對國軍的組織與員額進行討論。事實上,過去數次的裁軍中,為了各軍種公平,減少反彈,都採用「依比例齊頭式削減」的方式來精簡員額,沒有仔細思考過在台灣的防衛需求下,國軍的組成比例應該要如何調整比較合理。結果就是台灣的防衛指針是「制空、制海、反登陸」,卻擁有最多的地面部隊,與相對弱小的空軍與海軍。台灣會擁有龐大的地面部隊,是因為過去計畫反攻中國與大陸軍主義的結果,不再贅述,過去齊頭式的裁軍方式,雖然順利地精簡了大而不當的陸軍架構,卻也讓空軍的地勤、海軍的港勤與艦艇兵力越來越吃緊。過去附屬於空軍的防炮警衛營也遭大幅縮減,附屬於海軍的海軍陸戰隊,雖然逃過被全面裁撤的命運,但也已縮編規模。這都顯示出過去的裁軍案缺乏完整的規劃,未反應出自身的防衛需求,更談不上改革。

45465766
現代化的戰爭並不完全取決於人數上的優勢,衡諸於歷史,抵抗的意志也從來不是建立在人數優勢上。(湯森路透)

雖然近年來國軍在社會輿論的批評下,也日漸改變觀念,逐步開放並推動許多的改革,如個人裝備的更新、生活管理的人性化、訓練方式更貼近實戰、引進國外的作戰觀念、開放基地讓一般民眾瞭解國軍的發展等,但這其實都還是侷限在枝微末節上,從未就國軍的未來發展方向,作出重大變革。或許應該這麼說,因為軍隊的特殊性,社會對於國防事務的陌生,國軍對於特定政黨的好惡,年金改革的急迫性,而讓國軍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在台灣這個不斷自我檢討、改革進步的社會中,永遠不動如山。但從威權時代走出來的國軍部隊,其實問題很多,不光只是武器系統老舊,訓練方式不合理,戰術觀念跟不上時代而已,國軍的組織架構其實也有很大的檢討空間,但這一定會牽扯到各軍種之間的角力,與如何定義國軍任務角色的問題,因此更需要台灣社會仔細討論思考。

陸軍三個軍團編制該檢討

之所以說勇固案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在於陸軍是否需要繼續維持這麼龐大的比例與員額,常受到不少質疑。比如當陸軍的主要任務已轉為保衛本島後,在西部地區是否還需要維持三個軍團的編制,還是應該要合併成一個綜合作戰區,精簡指揮作戰層級,以方便調動支援,就很值得好好討論。而在勇固案推動時,最常被拿來類比的,就是同為島國地面防禦部隊的英國陸軍,其員額才八萬多人,英國的國土面積又遠大於台灣,還常參與世界各地的戰事,但英國陸軍的戰力仍頗受肯定。台灣陸軍含憲兵超過十四萬人,即使扣除文職人員與軍校生,仍然較英國陸軍龐大,有其精簡的空間。至於反對者的意見,則認為台灣地面部隊是嚇阻中國犯台的最後一道防線,只有陸軍才能掘壕固守,過去全民皆兵的制度,更可以動員百萬後備部隊,讓企圖搶灘登陸的敵軍處於絕對的劣勢中。

其實在這個議題上,正、反兩方的論點都有其道理,在數量上擁有壓倒性優勢的守軍與後備部隊,的確會讓搶灘登陸的敵軍處於極不利的困境。地面戰若因守軍的激烈抵抗而曠日廢時無法結束,也會增加第三國介入戰事的可能性。但問題在於現代化的戰爭並不完全取決於人數上的優勢,衡諸於歷史,抵抗的意志也從來不是建立在人數優勢上。如果只擁有人數優勢,卻缺乏先進的裝備與訓練,也沒有良好的動員規劃與民心士氣,那也是枉然。

因此問題的最重要關鍵,是台灣陸軍的裝備與訓練還遠遠達不到先進國家的水準,造成國人對陸軍缺乏信心,才需要依賴以人數取勝。目前應該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台灣陸軍在裁減到與英國陸軍相同的規模後,能擁有同等的戰力吧。政府過去只想到裁減員額可以節省人事經費,卻沒想到要建立量小質精的部隊,需要更多的投資。

以火力來取代人力

英美等先進國家能縮減地面部隊,是因為他們已經以火力來取代人力,以高度自動化來取代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建立了全面機動化、資訊化的精銳陸軍,人數更少但戰力更強,這才是台灣未來應該努力的目標。但很遺憾地,我們見過陸軍裁減員額的計畫,卻從未沒見過陸軍提出徹底改革的方案。採購新武器或調整部隊編制並不是改革,因為舉國皆知台灣陸軍的長期沉疴弊病,這些小進步並無法說服國人,陸軍已經真正脫胎換骨。而更進一步來說,全募兵制的國軍部隊依然會不斷有人因合約到期而退伍,這些志願役軍人的服役時間,遠比過去一般義務役軍人還要長上許多,是更熟練、更精銳的後備兵力。而只服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後備軍人也不全然一無是處,好好規劃一樣能建立百萬後備部隊,只是我們也從未見過陸軍提出新的方案,只是繼續因循過去成效不彰的動員制度。

987654322
在數量上擁有壓倒性優勢的守軍與後備部隊,的確會讓搶灘登陸的敵軍處於極不利的困境。(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至於台灣空軍的問題,除了地勤人員不足,操作機隊過於複雜是空軍目前最大的隱憂。規模並不算大的台灣空軍,光是第一線的主力戰機就有三款,包括法製的幻象2000、美製的F-16A/B Block20與自製的IDF。尚未退役的二線戰機則有一個聯隊的F-5E/F,目前仍負責對地攻擊任務,並擔任部訓機訓練新進飛行員。空軍官校另外擁有T-34C初級教練機與AT-3高級教練機。未來自製的AT-5藍鵲高級教練機服役後,或是真的向美國購入升級改良過的二手F-15C,以因應共軍戰機繞行台灣演訓的威脅,都會讓情況變的更為複雜。而空軍會同時使用三款主力戰機的原因,在於台灣特殊的政治處境,讓當時無法購得F-16戰機,因此採取了自製IDF與外購幻象2000兩手並進的策略,以確保能取得先進戰機,卻沒想到國際情勢的急速變化,讓台灣最後同時獲得了三款主力戰機。

空軍該否維持龐大機隊也是問題

只是今天一樣因為政治上的因素,而無法取得法國政府同意對幻象2000進行中壽升級,這代表未來另兩款主力戰機升級成F-16V與IDF MLU 後,過去性能最為先進的幻象2000,反將成為三款戰機中性能較落後的,但每小時的操作成本卻仍是最高的。再加上之前與法國的傭金案官司未了時,法國常故意刁難對幻象2000的零件與後勤支援,使這款主力戰機的妥善率一直不穩定。空軍解決這個棘手問題的方法,是先封存部份的幻象2000,以降低維護成本,並延長機體的壽限,只是這畢竟不是治本之道。其實以台灣狹小的空域範圍,空軍是否需要維持這麼龐大的機隊,也一直是常被討論的問題,支持者認為削減戰機數量才能將資源集中於最精銳的戰機上,而反對者認為空軍必需承受第一擊的戰損,因此擁有更多的戰機,將有助於在戰時保存戰力。

photo2
中華民國空軍IDF、幻象及F-16戰機。(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或許台灣空軍應該雙管其下,考慮讓單位操作成本最昂貴,未來性能又較落伍的幻象2000提前退役,並積極讓發展中的藍鵲高級教練機,能擁有一定的對地或制海攻擊能力,好讓第二線的F-5E/F與AT-3高級教練機也能儘速退役,以有效精簡機隊,將資源集中於投資下一代戰機。至於承受第一擊戰損的問題,則可以加強抗炸機庫堡、發展機場多跑道計畫,充實地勤人員,好在戰時真的有能力開設戰備跑道,或轉移到民用機場繼續作戰。空軍必需要承認,不只是戰機需要對抗戰損,地勤人員也需要承受戰損。以目前空軍地勤人員的短缺程度,有辦法撐過敵人的第一擊嗎?連承平時期的例假日,人員調度都捉襟見肘了,何況是在戰時的情況,更別說防炮與警衛部隊在多次裁減人員後,也讓空軍基地的防禦能力大幅下降,而將警衛營劃歸憲兵,並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海軍人力一樣雪上加霜

空軍現在的情況是如此,海軍未來的情況恐怕更是雪上加霜。因為隨著國造潛艦與新型水面艦艇的陸續服役,海軍勢必要有更多的海上水手與港勤人員來操作這些艦艇。當海軍欣喜國造潛艦露出曙光,新型水面艦艇也開始發包興建時,不知道是否思考過未來的人力規劃,艦艇的停泊與支援問題。還是跟購買基隆級驅逐艦時一樣,軍艦都已經回到國內,服役多時,仍沒有合適的軍港可以停泊。同時因為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已陸續量產服役,電腦兵推結果也證實岸射型的反艦飛彈,對於敵方艦隊有很大的破壞力與嚇阻力,因此國軍決定要全力發展海峰部隊,將固定式的發射陣地全面升級為可移動式的機動發射陣地。但這需要更多的人力,在海軍目前兵力短缺下,恐怕很難支撐這些發展計畫。這些問題都必需要即早規劃解決,而不是任其繼續惡化。

photo3
雄二飛彈機動發射車。(攝影:李隆揆)

所以國軍的目前架構,非常有檢討改革的必要,在總人數不變的前提下,縮減地面部隊的員額,來充實發展空軍與海軍部隊。而或許有許多人會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恢復過去的徵兵制,以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但筆者在前文中已多次討論過,單純恢復徵兵制並不能解決國軍部隊長年以來的各種問題。徵兵制與募兵制各有利弊,關鍵在於選好其中一個制度後,在政府與國人的全力支持下徹底執行。而且即使要恢復徵兵制,也是回到徵募並行的制度,專業軍士官與技術性單位,要繼續維持高募兵率,以培養熟練的專業兵力。而事實上,先調整國軍的三軍架構,除了是反應台灣的防禦需求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為未來恢復徵兵制做準備。因為如果真的有一天,台灣在外敵威脅下取得社會共識,決定擴建國軍部隊,再次全面徵兵時,新的三軍架構會更為有利。

徵兵解決不了國軍長年問題

因為訓練一個合格的步槍兵,大概需要二到四個月的時間,但是要訓練一個合格的空軍地勤人員或海軍艦艇水手,則需要很長的投資。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在面臨危機時能快速擴張地面部隊,都是因為將承平時期所維持的小規模陸軍,當成預備軍士官團在訓練,一旦要全面動員時,下達徵兵令,幾個月內就能讓地面部隊的數量快速地成長。以前台灣還計畫要反攻中國時,就是這樣規劃的,國軍應該對這種計畫很熟悉。未來若重新恢復徵募並行制,比較理想的狀態也是空軍與海軍維持高募兵比,一些輔助性單位才以義務役士兵為主,而陸軍地面部隊則以義務役士兵為主,軍士官幹部與專業化兵科,才以志願役職業軍人為主。這樣的組成才是較有效率且合理的,但在這一天還沒有來臨之前,先調整改革國軍的組成架構,是目前我們可以先預做準備,並且能立即取得成效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