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陸軍所需要的是一座可供最少兩個連級單位完整展開,進行實兵對抗的大型城鎮戰訓練中心,這是很值得國軍投資的建設。(照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紀永添專欄:陸軍需要一個至少兩連級實兵對抗的城鎮戰訓練中心 

2018年11月18日 上報 

紀永添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國軍日前宣布,考慮將「戰備訓練月」從一年一次改為每季一次,以加強各戰區的聯合作戰能力,同時也將強化城鎮作戰訓練與戰場經營,模擬在失去空中優勢下的作戰環境,以增進戰力保存與反擊能力。對於國軍加強訓練的決心,國人應該給予肯定,讓地面作戰的想定,更貼近實戰時所會面臨的威脅,也是極為正面的發展。而眾所皆知,台灣採取守勢作戰,雖然說攻擊是最好的防禦,陸海空三軍也都有積極發展主動攻擊能力,但在四面環海的海島作戰環境裡,無法跨海出擊的陸軍,所擔任的是最後一道防線。除了負責反登陸作戰,於灘頭接敵,反制敵方的第一波地面攻勢外,有效利用地型地勢,拖延並阻礙已經上岸的敵方兩棲部隊、空降傘兵或機降步兵向內陸挺進,以待集結反攻部隊,圍殲已入侵台灣本島的敵軍,也是陸軍很重要的任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如何發揮台灣的主場優勢,讓陸軍能以小搏大,有效反制敵方的攻擊部隊,就是個非常值得國軍仔細思考的問題了。

裝甲車輛很少偽裝

理論上,陸軍長期擔任台灣的地面防禦部隊,這五、六十年來都在這塊土地上演習訓練,應該非常熟悉並適應這個戰場,並且擁有十分充份的作戰準備,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這成因若要認真檢討,也是錯綜複雜。歷史因素如國軍原本計畫要反攻中國,而編成大陸軍架構,作戰觀念也繼承大陸平原作戰的思維;在武器系統上,則因過去長期接受美援,多數使用專為長程跨境作戰而設計的美製武器,又在美軍顧問團的影響下,採用美軍的戰術操典;在台灣淪為國際孤兒以後,國軍也鮮少有機會與外國部隊進行聯合演訓,難以吸收新知。再加上陸軍長期的保守風氣,最後不止戰力堪慮,甚至連最基礎的戰場經營都付之闕如。

photo.jpg
在歷次國軍演訓中,幾乎很少見到參與演訓的裝甲車輛有任何的偽裝。(本報資料照片)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歷次演訓中,幾乎很少見到參與演訓的裝甲車輛有任何的偽裝。反觀北約國家的精銳裝甲部隊,在進行以攻勢為主的作戰訓練時,也極為重視裝甲車輛的偽裝工作,常可見到演習中的裝甲車輛以偽裝網、樹木或可融入周邊環境的物品,來消除裝甲車輛明顯的外型輪廓,而機動性更差的炮兵陣地或電子作戰裝備就更不用說了,更是偽裝的重點。但台灣陸軍是完完全全採取守勢的防禦部隊,卻非常不重視裝備的偽裝工作。雖然說今日電子系統發達,多數主力戰車或戰機都擁有紅外線熱影像儀,一般的偽裝沒有用,但一來精密導引武器昂貴稀少,二來多數步兵使用的小口徑武器或是反裝甲武器,都還是以肉眼瞄準搜索。而在實戰中早已經不斷證明,對人員與車輛進行良好的偽裝,在戰場上仍然極為有用,這也是先進國家部隊還在進行這種訓練的原因。

車輛裝備的偽裝工作,只是整體戰場經營的一小部份。所謂的戰場經營就是在已知可能會發生戰鬥的戰場上,預先進行各種準備工作,以取得有利於己方的戰術優勢。最常見的就是各種防禦工事,如散兵坑、壕溝、鐵絲網、抗炸掩體、反坦克障礙、反登陸樁、甚至是部署地雷區,事先標定火炮射擊座標,提前勘察尋找適合的駐紮陣地等,都可以算是廣義的戰場經營。

就因為防禦方通常有時間好好經營戰場,而讓防禦方擁有極大的優勢,往往可以打消防禦方人數較少、火力較弱的劣勢。以南韓為例,因南韓的首爾距離三十八度線太近,在戰時容易遭到北韓突襲,因此南韓非常積極建構首都圈外圍的防禦工事,除了聯外道路上都有裝設坦克陷阱,必要時可以立刻炸毀道路與橋樑,阻斷敵方裝甲部隊外,還有隨時可進駐的堅固掩體,這都是南韓守軍的重要防禦設施。

國軍不一定會有時間依計畫封鎖灘頭

台灣西部平原狹小,戰略縱深不足,所有的重要設施與軍事基地,都位於西部平原上,敵軍甚至不必長驅直入,就能以艦炮或飛彈攻擊台灣的精華地區。再加上台灣的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已經登陸或空降的敵軍,可以快速地離開易受攻擊的灘頭,深入內陸,這都是台灣在防禦上的缺點。但台灣擁有寬度達上百公里的海峽天險,再加上西部海岸淤積嚴重,可供登陸的灘頭不止普遍狹小,而且數量只有十幾個,這都極有利於台灣的反登陸作戰。國軍雖然長期進行各種反登陸與反空降演習,也有一套計畫,可以在情勢緊張之時,以阻絕設施封鎖這些可供登陸的灘頭,並且在連結這些灘頭的道路上部署重兵,以建立層層的防禦網,但問題在於中國倏然發動突襲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未來國軍不一定會有時間依計畫封鎖灘頭,並調動部隊來防守這些交通要道。

photo.jpg
台灣的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已經登陸或空降的敵軍,可以快速地離開易受攻擊的灘頭,深入內陸。(資料照片)

再者,國軍在改採全募兵制以後,兵力減少,精銳的常備打擊部隊,必需要在戰時保護更為重要的地方,做更為彈性的部署,也可能在失去空優下,被敵方的空中打擊力量牽制,不一定有辦法如規劃去執行反登陸作戰的阻擊任務。因此國軍或許應該思考,在這些可供登陸的地點,設置長期性的固定式阻絕設施,徹底封鎖灘頭,並在連結這些地點的交通要道上,興建防禦工事,好阻斷可能發動突襲的敵方部隊。以平日的戰場經營來防範敵人的突襲,以精心規劃的防禦工事來節省人力,這最好的例子是原本每年供海軍陸戰隊進行兩棲登陸演習的屏東加祿堂海灘,當地政府為了避免海灘在颱風季節受大浪侵襲而不斷流失,所以設置了大批的消波塊,結果造成海軍陸戰隊的進行登陸演習前,還需要先僱用重型吊車將部份消波塊移走,以開出讓人員與裝甲車上岸的通道。

建立長期性的防禦阻絕設施

消波塊只是民間很簡易的海灘防護設施,卻可發揮如反戰車障礙的效果。國軍在思考如何採購更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加強反登陸作戰能力時,其實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加強平日的戰場經營,在敵方可能登陸、空降或機降的地點,設置長期的阻絕設施,或許更能有效避免遭到突襲,也能讓敵人更難進行登陸作戰。當然這樣的計畫,可能會引發環保與景觀上的問題,但歐洲國家也有前例,聘請藝術家來美化冷戰時期所留下來的防禦工事,並改造成美輪美奐的地景公園。只能說事在人為,以競圖的方式,來徵集符合防禦需求,美觀又儘量不對海灘生態造成太大衝擊的設計方案,這是國軍可以立即去做,也能發揮功效的戰場經營。而這樣的想法,同樣適用於那些連結灘頭的交通要道上,若能同樣建立長期性的防禦阻絕設施,將對國軍的反登陸作戰有極大的助益。

photo.jpg
漢光演習的阻絕工事。(本報資料照片)

成功的戰場經營,能讓部隊擁有良好的偽裝、堅固的防禦工事、可以隨時變換的熟悉陣地,這會讓防禦部隊在作戰時擁有極大的優勢。台灣陸軍與別國陸軍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未來陸軍會在什麼地方作戰,是百分之百可以確定的,陸軍的裝備與戰術,不必為適應各種可能的作戰環境而預作準備,只需要完全符合在台灣這種人口稠密,各城鎮之間的田野狹小,但交通四通八達的環境即可。這種環境的最大特性是接戰距離較短,也不利於大部隊展開,四處都有民宅與人工建物可供躲藏,不利空中密接支援,交戰雙方也容易因這樣的地型,而陷入敵我犬牙交錯的情況。這種戰場環境與一般陸軍習慣的開闊地作戰模式,相去甚遠,而且這種狹小的作戰環境,特別能發揮戰場經營的效果。但很遺憾地,國軍過去不止長期忽略戰場經營的重要性,也根本不重視這種城鎮作戰訓練。

photo.jpg
漢光演習的阻絕工事。(本報資料照片)

最好的實例,就是過去陸軍部隊都定期到南部的三軍聯訓基地進行訓練,因為那裡是台灣唯一一個場地夠大,附近也沒有太多民宅,可以展開部隊進行聯合操演的地方。但反過來說,這不就代表陸軍這幾十年都刻意選擇一個與台灣本島環境完全不同的地方進行演訓,其結果當然是陸軍的訓練,與未來可能會遇到的真實作戰狀況完全脫節。而真正在一般環境下所進行的旅對抗,由於是採取「指揮所帶部份實兵」的方式進行,因此也難以演練整個部隊展開作戰的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在一些關鍵地點的火力操演,如灘頭的反登陸作戰、炮兵單位的年度火炮射擊、機場港口的反空降訓練等,所架設的工事或偽裝都是臨時性質居多,演訓結束就會拆除,沒有規劃是否可以在不影響原地運作下,變成長期設施,累積每年的演訓成果,變成對國軍有利的戰場經營。

竟選擇與真實戰場完全脫節的演訓地

當然,國軍過去會選擇儘量避免在人口稠密的地區進行演訓,原因除了安全的因素外,也是擔心當地民眾的反彈,引發擾民的批評,或造成社會大眾不安,加深兩岸緊張情勢。但就因為這樣的考量,讓國軍的訓練往往侷限於營區、三軍聯訓基地或少數人跡罕至的特定地點,或許國軍與政府都應該要試著改變觀念,瞭解演習很多時候要以實兵在現地進行,才能讓部隊真正熟悉地型地勢,並發現不足之處。而對於當地居民可能的抗議,必需懇切溝通,爭取諒解,而不是事前規劃草率,事後出現問題又以敷衍心態,馬虎應對,造成軍民關係緊張。國防部應該要瞭解,讓國人看見國軍平日的精實訓練,也是安定民心、爭取社會支持的一種方式,其效果說不定比那些紙面文宣、短暫的記者會、官員的口號宣誓,還更為有效,也是反制中國文攻武嚇的重要一環。

photo.jpg
國軍過去會選擇儘量避免在人口稠密的地區進行演訓,原因除了安全的因素外,也是擔心當地民眾的反彈。(本報資料照片)

photo.jpg
國軍根本沒有一個專業的大型城鎮戰訓練場地,來模擬台灣西部平原地區的作戰環境。(本報資料照片)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國軍根本沒有一個專業的大型城鎮戰訓練場地,來模擬台灣西部平原地區的作戰環境,而國軍在台灣已經將近七十年,這實在令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有些演訓的內容,的確不適合在一般住民地內進行,所以擁有一個夠大的城鎮戰訓練中心,才能真實模擬台灣西部這種城鎮、田野、溝渠、與工廠交錯,建物與道路稠密的作戰環境。以更為真實的演練腳本,甚至專職的假想敵部隊,來訓練國軍部隊在這種環境下,應該如何進行偽裝防護、戰鬥搜索、火力攻擊、空中支援與戰力保存。日前媒體報導,憲兵已經編列預算要興建第一座城鎮戰訓練中心,但從預算規模與憲兵的任務想定來看,這應該是屬於輕步兵戰技的訓練中心,而陸軍所需要的是一座可供最少兩個連級單位完整展開,進行實兵對抗的大型城鎮戰訓練中心,這是很值得國軍投資的建設。

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其實都反映了陸軍部隊的戰術觀念與演習訓練,並沒有本土化,反而極度僵化,敷衍了事,只知延續傳統,而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且這不止出現在步兵而已,炮兵、裝甲兵、甚至是野戰防空單位的一些觀念,都明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也因此,即使近年來陸軍部隊陸續換裝了新的裝備,從單兵作戰裝備到裝甲運兵車,甚至未來還將購入最為先進的M1A2主力戰車,但陸軍的戰力改革仍然不容樂觀,還需要大刀闊斧地根除那些陳規陋習。近年來因為國際情勢的改變與政府的不斷努力,國軍已經開始能派遣小規模的部隊,赴美參加交流訓練,這也開啟了一扇獲取新知的管道,很希望這可以成為未來陸軍改革的火苗,也寄望增加「戰備訓練月」的新嘗試,能達到加強基層部隊實戰能力的目標,讓陸軍能蛻變成一支真正能保家衛國的鋼鐵勁旅。

延伸閱讀:
美軍華裔退役士官Allen Lin:城鎮戰中的步兵各式武器效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