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jpg

 

國軍兵力與精簡方向對照

新新聞》改名「國防軍」會斷黃埔魂?
國軍塑身計畫恐引發軍官大退潮

2019-03-01 風傳媒

新新聞 蕭介雲

國軍高階將領不想成為觸動兵力精減的「全軍公敵」,但國防部已定二年轉型,展開總兵力檢討初步討論作業,待新選出的總統拍板定案。未來會端出曾遭塵封的「勇固案」,還是更為激烈的「國防軍」,值得高度關注。

聯戰轉型去年已有脈絡可循

國軍歷經「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三階段大裁員。軍人年改在二一八年七月一日上路,去年底最大服役年限延長兩年,明年底剛好屆滿兩年。加上可達九○%編現比,如啟動「塑身計畫」與「員額控管」,將面臨一波軍官大退潮。

先回顧一四年八月,總統蔡英文當時以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身分,發表《國防政策藍皮書》第六號報告,列出八項軍務革新,其中第五項主張:全面檢討戰略……確認效益與需求後,「再行推動勇固案」。

勇固案看似首選,只是當初討論時,小英是基於尊重軍事專業立場,同意先行納入保留彈性,但也提及要在她當選十個月後,視募兵成效再行檢討。

不過,目前已傳出國防軍的呼聲。這是前國防部長湯曜明於○三年所提出的構想,把陸、海、空軍打散,由參謀本部依敵情配置各作戰區管制,以強化聯戰效能。

事實上,國軍去年漢光三十四號演習,即把制海、制空、飛彈部隊與資通電軍兵力,分配四個分區統裁部作戰管制,接著是年底聯合戰備任務月示範觀摩,聯戰轉型已有脈絡可循。

「支持編成十五萬到十七萬兵力規模的國防軍。」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所所長、淡江大學整合戰略中心兼任執行長蘇紫雲闡述,這是依據效率、成本,以及威脅來源、攻守交換比、預算等兩條基線計算所得結果。

蘇紫雲曾參與撰寫○三年民進黨政策委員會提出的《台灣兵力規模研究報告》、前總統陳水扁一九九九年提出的《國防白皮書》,以及小英競選時的《國防政策藍皮書》。

軍隊改名挑動敏感的統獨神經

「應尊重國民革命軍自軍政、訓政時期發展的歷史與精神,同時要順應憲政和軍隊國家化,更名為國防軍會比較中性,但如何轉型是一門藝術。」蘇紫雲認為,國防軍和國民革命軍簡稱都是國軍,在不對稱作戰下,以「塑身」概念推動,「該增的增,該減的減」。

只是改稱國防軍,被不少戰略與軍事專家認為是「斷開」國軍傳承與精神,更挑動著極為敏感的統獨神經。

「軍隊結構要隨著時代、戰爭型態與時俱進,只是沒有軍魂就不用談了,軍隊將不知為何而戰。」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軍史學會副理事長傅應川對國防軍投下反對票。

國防部長嚴德發曾在立法院答詢時,曾明確表態「國軍不會為台獨而戰」。傅應川以此主張結構調整不必遷就歷史,但精神不可變,國軍效忠的是中華民國,國防軍恐會進一步造成精神斷層。

三軍院校整併讓傳承「被消失」?

另一個老將圈近來私下熱烈討論的,是三軍軍事院校的「根本」話題,如被整併為國防軍官大學,有可能會被操作成「文化大革命」的斷根做法,讓軍校傳承「被消失」。

從陸軍官校被要求改校歌、八二三砲戰成國共內戰等爭議,黃埔人憂心其來有自。

兵力結構調整涉及敵情威脅、戰略目標、有形無形戰力,千萬不能弄成軍人年改、一例一休的翻版,否則立意再良善,都只會搞到軍心不穩與「政策開花」。

★ ★ ★ ★

photo.jpg
美方對台募兵制建議(整理:蕭介雲)

新新聞》募兵制損台灣戰力,美方看得心驚驚

2019-02-21 風傳媒

新新聞 蕭介雲

台灣兵役制度在去年底正式進入以「募兵」為主、「徵兵」為輔的全新階段,應走哪條路,各方看法兩極。美國自二一六年前後,即透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管道,不斷對台喊話應回到以徵兵為主。國軍基層則哀嚎募來一堆「媽寶」,不好用且普遍缺兵,執行面應再檢討。

恢復徵兵,政府將面臨「兩光」

兵役制度不僅是軍事戰略,更涉及役男權利義務。台北市長柯文哲於二月十六日即「舉手」提問:台灣推募兵制兵夠嗎?喊台獨卻取消徵兵制(註:未取消,保留四個月軍事訓練役),政治凌駕專業都是喊假的。這一提問,馬上引爆政治敏感話題。

國防部立即以主要先進國家大多實施募兵制,具有役期長、長留久用、有利戰力提升等優點反駁。過去官方多次宣示推動決心不會改變。

雖然政府決心不變,美國因牽動自身利益而吹哨示警,不斷透過官方、學者和來台評估戰力,提出「不符台灣戰略」、「人員維持費太燒錢」、「會吃掉軍事投資費用」等看法。

國內反對聲浪也不小,軍事專家所持理由,主要包括財政負擔過重、軍隊占人口比例過低、少子化衝擊導致兵源不足等問題。
只是要走回頭路,會面臨兩個「不願意」。首先是年輕人無意投入一至兩年義務役期;另一個是在大選壓力下,就算缺兵,沒有哪一個政府敢恢復或拉長役期。

「老美說法有其國家利益考量,募兵費用排擠軍事投資,能吃到的軍事投資自然就更少。」台北論壇基金會主任華志豪分析內外部因素,如恢復徵兵為主,可能立即面臨「選票跑光」和「人民走光」的兩光局面。

高層莫名樂觀,基層苦不堪言

「大陸軍主義已經過時,陸軍要精簡和強化快速掃蕩能力,海、空軍比例可再提高。」華志豪稱,國防結構失衡幾已必須「打掉重練」,國防部要交代到底需要多少兵力才合理?更須視人民是否有打焦土戰意志力與最困難的終戰指導而定。

尤其在發生「洪仲丘事件」拿掉軍事審判後,部隊普遍反映,現在兵都不能操又難管。他認為募兵制是正確方向,但不妨開徵「國防捐」專款專用,以及比照美軍「緊缺人才徵兵計畫」(MAVNI),開放外國人從軍入籍,提升素質與從嚴訓練。

「這好辦嘛,少子化缺兵,就比照志願士兵待遇,徵集部分一到兩年義務役士兵。」高階將領樂觀地說,還能用大數據去跑,讓專業單位需求與民間專長進行配對就解決了。

只是相較高層樂觀,基層卻苦不堪言。有軍官稱,募來的兵罵不得,一嚴格要求就不想幹,分發到艱苦或離家遠的單位,不到一年就「閃兵」,申請退場比率高達一%。

近年招募條件一再調降,增加不合格重測機會,有的兵即使最簡單的交管工作都做不好,甚至連太平洋在哪個方向、東西南北都指不出來,只把當兵視做存第一桶金的工作,基層幹部描述現況時露出苦笑。

好用的兵通常多被專業與高司單位直接「控管」,募兵平均戰力比過去下降不少,不少軍官搖頭嘆氣點破假象,部長等長官視導部隊時,看到多是臨時調整過的「樣板兵」。

要做到像美軍一樣「大家搶著進」

至於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的義務役士兵,有人以「完全用不到」,甚至是「鬼見愁」形容。通常這些爽兵也不理長官,反而是長役期志願士兵因為人力不足,衛哨勤務多到快受不了,一向上反映,就被要求噤聲。

「募兵制是該走的方向,但編現比不能玩數字遊戲。」支持的專家與將領認為,必須配合提高國防預算,要做得像美軍一樣「讓大家搶著進來」,再施以嚴格訓練,並集中資源在「刺蝟戰略」,自然能有效提升戰力。

延伸閱讀:

論「國軍」改名「國防軍」....

公視報導:打造新國防軍系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