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和平協議能保證和平嗎?

2019/03/21  遠見華人菁英論壇

馬紹章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

任何一項議題,如果平時無人聞問,選舉時忽然熱門,應該都是紙上談兵的假議題。和平協議即屬此類假議題,倡議者是無心也無力,反對者也只是口沫橫飛而已。荒謬的是,假議題卻是重要議題,對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仍有澄清的必要。

反對兩岸和平協議的意見,大抵可以歸納為兩種第一種認為,若與大陸簽署協議,就等於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為不論江澤民與胡錦濤,都將一個中國視為和平協議的前提。這種反對意見是基於意識型態的差異,已接近宗教信仰,即使說破了嘴,他也不會接受。如果,台灣國成立,台灣國政府可以如此主張,但無論如何,現在是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的歷史是連續的(不能否認內戰的歷史事實),中華民國憲法更是一中憲法。簡而言之,持此反對意見者,視中華民國為負債,自然不想簽;反之,支持和平協議者,視中華民國為資產,簽和平協議是要利用此一資產為台灣爭取與創造利益。對這種反對意見,也只能言盡於此了。

第二種意見認為和平協議並不能保障和平,簽了也沒有效用。反對者舉了一些和平協議被撕毀的歷史例子,但歷史的例子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未必適用於今日,而且即使是今時今日,仍有簽署和平協議的例子。使用個案來對抗個案,時空條件不同,難免以偏蓋全,此處暫不討論。的確,和平協議不能保證和平,但小事大以智,我們應該更積極的問,要如何才能確保和平協議長期被遵守呢?

就簽署協議的雙方而言,為什麼要違背或撕毀協議?理由或許千奇百怪,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遵守協議的代價遠遠大於撕毀協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協議兩造之所以遵守協議也是因為遵守協議的利益大於撕毀協議。台灣要思考的不是和平協議有沒有效的問題,而是如何讓它有效的問題。

大陸正處於崛起的關鍵時刻,也積極營造和平發展的形象,不會不在乎國際信用與形象。更重要的是,大陸當前所面對的內外挑戰既多且鉅,內部有二個百年的大目標,有維權的挑戰,有發展失衡的問題,有人口老化的危機,更有經濟成長趨緩及轉型升級的大難關;至於外部,中美關係正處於競爭的關口,貿易戰不知何時方歇。簡言之,大陸需要一個穩定正面的兩岸關係,方可以全力處理其內外挑戰,只要和平協議所建構的兩岸關係有利於大陸的崛起與發展,大陸就沒有撕毀協議的必要。

對台灣來說,和平協議是要爭取時間、空間與機會的協議,讓台灣的優勢可以發揮,並可以利用和平的兩岸關係加緊強化自身的實力,這是台灣應簽署和平協議的戰略理由。和平協議不能保證和平,但台灣可以利用和平協議所提供的時間與機會來壯大自己,並以本身的實力來說服大陸遵守協議的利益遠大於撕毀協議。

歷史上的機會之窗,往往稍緃即逝。大陸的崛起不會因為台灣的抗拒而停頓,對台壓力反而會因為台灣的抗拒而加大,等到大陸內外問題皆告一段落時,其對和平協議的需求就沒有那麼強烈了,那時談和平協議就真的是徹徹底底的假議題了。 

延伸閱讀:
《和平協議等同投降?難道引戰火才叫愛台?》《台灣被中共侵略攻佔後,絕對會先做的一件事》

★ ★ ★ ★

海峽中線與和平協議

2019/04/12  遠見華人菁英論壇

馬紹章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

和平協議和海峽中線這兩個議題,先後引起不少關注,但很少人把它們放在一起思考。兩岸之間沒有和平協議,卻也維持了半世紀的和平;海峽中線也不是白紙黑字寫在協議上,但大陸也極少有越過中線的紀錄。三月十一日大陸兩架殲11戰機飛越海峽中線,停留超過十分鐘以上,顯然是有意為之。反對兩岸簽署和平協議者,現在應該發現,如果海峽中線是寫在白紙黑字上的話,或許我們現在可以運用的工具更多,講話可以更大聲,外界的支持也更有理,而不只是蔡總統一句空洞的「強勢驅離」而已,甚至於大陸越線之舉根本就不會發生。

兩岸超過半世紀的和平以及冷戰時期畫下的海峽中線,都不是靠協議維持,而是看美中台三方的戰略需要以及實力。有人提到默契,但默契的背後也就是戰略需要與實力而已。以下就從大陸方面的角度略為簡單說明。

在陸美關係正常化之前,大陸的實力遠遠不足,但戰略上必須表示對統一的堅定,因此兩岸之間時有戰火,例如八二三砲戰及金門砲擊。在陸美關係正常化之後,大陸實力依舊與美國差一大截,而且需要美國的各項援助,再加上內部經濟發展擺在第一位,因此在對台戰略上轉為和平統一,但仍堅持不放棄武力。這個架構維持了最長的一段時間,即使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大陸對台的重點也是在反獨。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期間,大陸與美國的實力差距已大幅縮小,但戰略需要也沒有太大變化,因為大陸深信,兩岸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僅有反獨的效果,也有利於未來的整合。然而,在蔡英文執政之後,大陸的戰略需要開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這才是台灣最需要警惕之處。

大陸戰略需要改變,並不意味著大陸要走向武力統一,因為武統仍是成本最高,風險變化最多的選項,它仍然是大陸最後且最不得已的選項。大陸戰略需要當然是隨美陸台三角互動而變化,當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且一面倒向美國之後,大陸的戰略需要也隨之調整。和平統一,依舊是大陸的戰略,但和平統一也有不同的形式。最早期是宣傳式的和平統一,接著到交流式的和平統一,民進黨全面執後則進入壓制式的和平統一。

陸美的實力差距縮小,提供大陸壓制式和平統一的條件,大陸在對台的表現上,也敢於嘗試強硬之舉。壓制式的和平統一,主要表現在外交與軍事兩個方面。過去近三年的時間,大陸從各方面壓制台灣的國際空間,強度是前所未有,除了國際組織之外,即使是民營企業也不例外。在軍事上,大陸機艦繞台的次數也是前所未見,甚至已成了家常便飯。最近飛越海峽中線,停留超過十分鐘,當然是配合戰略需要的有意之舉。這不僅是對美台近期作為的抗議,也是對台灣的警告,表示未來還可能有更多的作為,更是對美國的示威,表示大陸不會坐視美國對台灣的協助與利用。

大陸實力增強的結果之一,就是可用的工具愈多,變化愈多,效度更強。就飛越海峽中線而言,大陸本來就不承認有這一條中線,過去遵守是因為實力不足且不符戰略需要。或者說,過去飛越海峽中線的成本大於效益,但現在情勢逆轉,可以看出,大陸似已認為飛越海峽中線更符合其戰略需要。未來,大陸可能在停留時間、飛機數量、飛機機型、飛越頻率、飛越地點採取各種變化組合的強度,這些恐怕都不是一句「強勢驅離」可以有效應對。海峽中線不僅具軍事意義,也具心理意義,台灣萬不可輕忽其後續變化與效應。

前一篇文章談到和平協議時,個人即認為,當遵守協議的效益大於撕毀協議,或者說撕毀的協議的成本太高時,當事方即會遵守協議,反之,就有破壞協議的強烈動機。白紙黑字的協議本身就隱含了成本,因為破壞的一方將失去國際信用,而信用是無價的。台灣要思考的不是和平協議有沒有效的問題,而是如何讓它有效的問題。現在看來,台灣不僅應該推動和平協議,而且應該把海峽中線也納入和平協議之中。

大陸的戰略需要正在改變之中,和平協議即具有扭轉此一變化的動能,讓大陸從壓制式和平統一再回到交流式和平統一這是對兩岸都有利的最佳選擇,大陸可以全心應對內外問題,台灣可以得到發展的時間與機會,但機會之窗稍縱即逝。

延伸閱讀:
黎樵:機警乎?算計乎?
phot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