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黎樵
中華民國海軍備役上校,曾任艦長。

人生輸入法 2019/04/15

我們以前當海軍,在船上當軍官的時候,大約在民國八十年代初期開始,簽辦公文都必須用電腦打字,有些同學還沒來得及學電腦,全都交由士兵來打,由軍官手寫,請阿兵哥(通常是大專生)照著打字在公文簽稿上面,大家戲稱這叫「士兵輸入法」。

船上單位由於早期並未配置電腦,文書作業還停留在找文書兵手寫、手動油墨刻鋼板、手複印階段,依照艦艇常規,副艦長每天必須寫「朝令」,在前一天晚上約八、九點,將明天全艦要做的事情,例行公務、航海、演訓、行政事宜、長官交代的命令和三班輪值表公布,先寫在簿子上,由文書室按固定表格填寫成副長朝令,批示後複印好後逐一張貼在各部門、各部位艙間公布欄上。

在Windows 95系統還沒出來之前,各單位用的是PE2,486電腦,CPU最多也只單核心,不像現在進步到八核、十六核、三十二核心……,中文輸入法也只倉頡、注音兩種,後來船上終於發了一台公用手提式好重又好威的小電腦和列表機,也僅供文書室用,我因為作戰部門需要,擔任驅逐艦的作戰長,常常寫作戰計畫和演訓行程規劃,時常借來用,我是不用士兵輸入法的,但我用的是注音輸入法,從民國八十年我兒出生那年用這輸入法,已整整用了28年了,注音符號是我們的「兒時輸入法」,啟蒙讀書的入門檻,我那時相信以後科技發達,絕對有其他輸入法問世,不必再多花時間浪費在一大堆輸入法上。

早期的公文處理很麻煩,列印必須對好格子,對簽呈、文稿上固定格式的小方格,紅色格子,一個字一個字要不偏不倚落在格子內,算好已設定完全的參數,紙張也得調好,真是辛苦,那時我已練就一番好功夫,從小簽呈、到大簡報、彩色圖表(必須拿水彩手繪,字體印表打字後影印放大、剪貼再黏上),甚至向總司令簡報都能迎刃有餘。

經過幾場大型演習洗禮,功力大增,也獲得了向高司單位,向上高升擔任高級參謀的入場券,也可說是「高升輸入法」,我那時打電腦不過都用注音輸入法,到現在拿更先進的手機、電腦也還用注音,有人介紹說某某輸入法很簡單,很便捷,我總是不習慣,主要是換了輸入法,腦子裡就難以思考了,寫不出好文筆。

最近對岸又有人發明叫「訊飛輸入法」APP,聽說每分鐘可以達400字(語音),於是我下載來試看看,畢竟我這注音打了三十年,最多最快也才30字,下載後確實也真的很快,語音正確率、翻譯也很精準,但……,就是不習慣,簡單幾個字還可以,寫一篇文章,那就不行了,無法思維。

原來這是習慣問題,輸入法只是入門,入場券,是個工具,像小時候要學會查字典,而重要的是能否習慣?重要的是「輸出」後的東西,有沒有貨?有料?腦袋裡的學問容不容許寫出好文章?每分鐘400字的好用軟體我是寫不出來的,用「口唸」的方式寫文章,和用「筆」或用自己習慣的輸入法來寫文章,這當中的思維與邏輯不同,還真是有差異呢!

我在想,如果用硬筆或用毛筆來寫,思維也是不同,這是更早期人的「輸入法」,看人寫的一篇文章,從網路(手機、網頁)或從紙本、書本來欣賞閱讀,或者在安靜的圖書館裡閱讀,那情境是不一樣,融進腦子裡的思維感受恐怕也是不一樣,這是讀書「入腦」的一種輸入法,一種媒介。以前人用筆寫字,現代人都不拿筆了,都用打字,無論是什麼輸入法,能夠比拿「筆」寫字來得溫暖、動人和真誠嗎?將來的人們邏輯思維會變成什麼樣子?好像少的,就是那一種感受的「溫度」,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以前人聽音樂用磁帶、類比式(比如真空管、晶體擴大機、唱片、唱盤、錄音帶、磁碟),現代人用壓縮的數位式,一個小小手機、平板,小喇叭、藍芽無線、小擴大機,或者根本直接聽YOUTUBE、KK BOX,這種「數位輸入法」,有比老音響、老音樂的「類比輸入法」好嗎?畢竟人的耳朵是類比的,所以我們聽那些現場演奏的音樂、老音響特別有味道,特別入心。

有次我妻說:「你兒啊,說因為他已長大在外自己工作掙錢了,想買台高級音響給你聽,八九萬呢!」我說不必了,我聽我的老音響習慣了,也很好聽,花那錢幹嘛?你兒還真孝順啊!揪甘心欸。

妻又說:「你兒子看家裡一堆舊音響,零零落落,他看了就嫌煩……。」厚,原來如此,害我白揪甘心,以為兒子孝順,感動到老淚都快縱橫,我回說:「老子退休了,就這麼着興趣,玩玩老音響,拿來做做研究,DIY修修,靠,這也不行啊?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呢?……人老了,還能幾年好好活著?」

人生的輸入法,或許是你的學歷,你的學問,引領你踏入這個社會入門檻,但重要的是藉這工具好好輸入到你腦子裡面,我則認為「輸出OUTPUT」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讀好書,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當然會有好輸出、好出路、好前途、好將來。

最近還有某家長說,老師要求孩子們讀弟子規,還要背誦,幹嘛背啊!怒轟那是浪費靈魂的教育真相,說「那些艱澀的文言文之於孩子,基本上與亂碼無異……」。安娘畏,我們小時候讀書的入門輸入法是注音,啟蒙的書本不就是三字經、弟子規……或者唐詩,簡易、押韻、好記頌,也是學習漢文、漢語、漢字的最佳入門輸入法,不是嗎?

比如說唐詩,蔣勳說他小時候還不認識字,母親會在窗前看著月亮唸唐詩給他聽,比如「牀前明月光」,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背誦了許多經典唐詩,童年背詩讀詩,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詩必須回到聲音,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盤」,就很有聽覺上的感覺,父母可以訓練孩子聽覺的培養,磨練對聲音的感覺,累積孩子對詩的興趣,推動讀詩背詩的環境,把詩意落實於現代生活美學中。

有「詩」,我們就有了美的鑰匙……。生活有時候沉重心酸,也許給自己一首詩,可以讓生命飛翔起來。

或許古文古詩,全是以前人一點一滴累積的「類比」的產物,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甚至是政府排斥成的外來文化,去中國化,政客們竟如許教育着下一代,孩子們的家長更形容成與亂碼無異?漢字竟也因政客們分成了繁體、簡體,優美的繁體字竟成了少數華人使用的字體,在台灣發光,也可能在台灣滅亡……。

有時我會這麼認為,現今的年輕人和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生下來的耳朵、腦子全都是數位(DIGITAL )的,眼耳鼻舌身意,全是。

我們這些老人則是類比(ANALOG)的,有人說我,這年代居然還有人拿毛筆寫字,讀古文古詩,聽老音響,玩古董相機的,活在過去的人類,這回成了異類,我老婆說:「唉,我肯定嫁的,是一個清朝人……。」哈哈哈!

上文承蒙 黎樵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