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從叛逃的國府軍官到中南海經濟智囊 

新新聞》專訪林毅夫 被通緝的經濟學家

2019-05-15 風傳媒 引用  新新聞

呂紹煒 新新聞 郭宏治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夜裡,金門東北角的馬山發生了一件震驚台灣軍方的大事。在這個金門島防衛部隊最前哨的馬山,一位上尉連長游泳兩公里,投奔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位當時二十七歲的年輕軍官叫林正誼,更早念大學時代的名字叫林正義,到了中國大陸後,他又改名叫林毅夫。

談叛逃 ∣ 鐘鼎山林人各有志

「林正義時代」,他在台灣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他在七一年進入台灣大學農工系,並擔任一年級學生代表會的主席。當時正值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際,林正義熱中學運。七二年寒假他赴成功嶺受訓時,決定轉到陸軍軍官學校念書。他當時說,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宣布要訪問中國大陸時,就決心要從軍報國,在成功嶺接受八周軍事訓練更強化他從軍的決心。這個符合蔣經國「吹台青」標準的宜蘭子弟,成了國府宣傳樣板,軍校畢業後被送到政大念企管研究所。

赴中國後,林毅夫更開展了傳奇的人生。他先在北大拿到經濟學碩士,後來進入美國市場經濟學重鎮芝加哥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美取得經濟學博士的「海歸派」;九四年他與張維迎等六人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為中國政府重要的智庫,如今這個中心變成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二○○八年,他更成為第一個來自開發中國家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經濟學家,統領著一千位世銀的經濟學家。

五月十日,就在林毅夫「叛逃」至對岸將滿四十年前夕,《新新聞》及《風傳媒》採訪團隊在北京大學採訪了他。六十七歲的林毅夫理著平頭,目光炯炯,但回憶起四十年前離開台灣來到中國大陸的往事,不禁眼眶微紅、數度哽咽難言。

「我沒有愧對老師、愧對朋友。」林毅夫停頓了許多,平息了翻騰激動的心情,才擠出這一句話。「台灣人說憨人有憨福。」他說,自己在台灣軍校的老師、部隊的長官與學長都很照顧他。「應該說大家追求的目標都一致,都是追求中國強起來,只是鐘鼎山林、人各有志。既然大家追求的目標都一樣,我不希望我的所做所為造成別人的負擔。」

六年前,林毅夫在美國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解釋,當年他會選擇五月十六日這個日子離開,是因為他在二月十六日調離原營隊,當時規定,一個人離開原營隊三個月,之前的長官不負政治責任;若到任新單位不到三個月,當時的長官也不用負責。選擇當天離開,兩位長官因此都沒責任。「比較幸運的是,似乎沒有人因為我到大陸來而受到連累。」他的前一任連長是高華柱,後來擔任了國防部長;後一個連長侯金生,則在他叛逃三個月後申請退伍。

2.jpg
林毅夫指出,發展中的經濟體要追趕上已開發國家,一定要靠政府運用產業政策。(呂紹煒攝)

談人生轉折 ∣ 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不過,林毅夫至今仍因叛逃而被中華民國通緝中。一二年林毅夫表達返台掃墓意願時,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高華柱說,林毅夫是《陸海空軍刑法》「投敵罪」的繼續犯,若大法官對有關法律有不同解釋,他就會離職,「我在的一天,這件事情就會堅持,我為政策負責。」至於後來與高華柱是否有連繫?林毅夫只笑著說:「心有靈犀吧!」

至於另一個當年同樣是台大學生轉陸軍官校的陳憲良,曾抱怨被軍方暗中列為「重點考管人員」,升遷受影響。林毅夫則回應說:「陳憲良是不是受到我影響?是不是真這樣子?如果真的是這樣子,我抱歉──但是他也到美國去了……。」

從一個反對「共匪」參與聯合國的學生領袖轉讀軍校,再奔赴「匪區」,這個變化實在太大了。林毅夫回頭看自己的轉變說:「這個轉變背後就是要讓中國強起來,要讓中國被人家尊重。」他說,參加學生運動後,發現中國沒有受到尊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沒有軍事力量怎麼強起來?毛澤東說槍桿子出政權,所以當兵去了。」而在當兵四年,他說自己讀比較多歷史而受影響,最後決定游到對岸,「變化比較大,但追求的是一樣。」

林毅夫決定行動的時機,就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改革開放政策的五個月後,也是中美正式建交的四個月後。他的行動有沒有受到這些歷史事件影響?「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咱讀冊時就按呢講。」他轉個彎、混雜著普通話和台語回答說:「追求中國的偉大復興,只有在中國大陸才有可能。」

談經濟專業 ∣ 相信市場,也相信政府

離開台灣一年後,林毅夫曾寫信給在東京的表哥,信中提到「國民黨對我只是利用,而不是真正的培養;現在這邊則是真正重視我,培養我。」他這次接受訪問時解釋說:「台灣老是拿我當宣傳,但名跟實之間總是會有差距。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按照我自己想的,讓自己能成長,能對社會做貢獻。大陸對我的發展很尊重。」

至於選念經濟,一方面是因為在台灣讀過管理碩士,看了很多歷史書,來到中國大陸,「想來這個地方做貢獻,就要對這個體制有瞭解,所以要念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之後因為芝加哥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舒茲(Theodore Schultz)到北大演講時,他擔任翻譯,這個因緣讓舒茲幫忙他申請到芝加哥大學獎學金赴美。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是以捍衛自由市場、反對凱恩斯式的政府干預聞名,被稱為「芝加哥學派」。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訪問時曾這樣形容林毅夫:「他是把市場經濟學帶到中國的人之一。」「他特殊之處在於,他是芝加哥訓練出來的經濟學者,但他不相信芝加哥經濟學,或者說至少不相信最天真的版本。」

林毅夫除了相信市場,也相信政府,這也是他數十年來一以貫之的主張,也為此與中國大陸經濟學者(如北大同事張維迎)數度為經濟體制改革方向辯論。

林毅夫自己則解釋說:「讀書是去獲得一條魚還是學怎麼釣魚?如果是學怎麼釣魚,我從芝加哥那些理論大師學到如何釣魚,我在芝加哥學到很多。芝加哥強調市場,我認為需要市場也需要政府。」

談新結構經濟學 ∣ 總結開發中國家經驗,提出理論

後進國家的發展是他一直關切的核心問題──低所得國家如何擠進高所得國家?開發中國家要怎麼成為已開發國家?林毅夫反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二次大戰後兩百多個經濟體,能夠從低收入進入高收入的只有南韓和台灣?」一九六年有一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到了現在,這些國家中只有十四個進入高收入國家,其中九個是西歐與石油生產國,另五個就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他想解開後進國家如何超趕成功的密訣。

他發現,發展中的經濟體要追趕上已開發國家,一定要靠政府運用產業政策,「從十六世紀英國追趕荷蘭、十九世紀德法美追趕英國,到二十世紀的日本、四小龍都如此。」他也一直強調,很多產業政策失敗是事實,但不能因此不要產業政策。「就像吃飯可能會嗆到就不要吃飯?關鍵在於怎麼提高產業政策的效率。」他舉女經濟學者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的《企業家型國家》(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為例,書中提到美國在國際上領先的產業都是政府支持研究(R)的結果,「R&D,R就是國家要做的。」

3.jpg
在林毅夫眼中,中國到2025年,有希望進入高等收入國家之林。(郭宏治攝)

林毅夫相信政府政策的作用,也不認為民主化、政治體制改革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腐敗不應該容忍,收入差距擴大要解決,但這些是不是都是政治體制引起的?這是要仔細研究的。」他舉前蘇聯為例,經過市場化、民主化,但腐敗問題比中國更嚴重,經濟發展也沒有中國快速。政治民主化之後,政府對有政策性負擔的產業,例如軍工產業,還是要補貼。他認為中國國有企業的問題是出在資本太密集,不符合中國的比較利益。

「當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其他國家的知識分子跟我們的心都一樣,但是他們沒有發展起來。」他認為開發中國家最吃虧的是,話語權都在發達國家手上,所以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要總結開發中國家自己的經驗,並提出理論。

林毅夫到中國大陸時正好趕上改革開放。「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鄧小平給大陸訂的目標是二十年翻兩番,也就是平均每年要七.二%。我在北大讀書時,不相信當時中國大陸可以十年持續七.二%的成長率。」他回憶說,當時認為這只是把目標訂高一點、「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聰明做法。

談中國發展 ∣ 可望進入高等收入國家之林

沒想到,中國大陸不是連續二十年七.二%的成長率,而四十年維持九.四%。「當時我沒想到,想做貢獻、想參與,卻遇到這個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蹟,把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史,濃縮在三、四十年實現。」回顧過去四十年,林毅夫用哽咽的語氣說,覺得自己很幸運,「這是最好的時代,近代史上最好的時代,而且是所有發展中國家最好的時代。」

對於未來中國的發展,他相信到二二五年,中國還是有希望繼台灣、南韓後,成為第三個從低等收入進入到高等收入的經濟體。他也相信政府在中國未來發展中要繼續扮演角色,「中國製造二二五年不可能停,一帶一路要繼續推。」他為中國未來發展策略做了個總結──至少是林毅夫主觀的總結。

林毅夫小檔案
出生:1952年生於台灣宜蘭
現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2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國務院參事、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世界科學院院士
學歷: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水利組(念到大一上)、陸軍官校44期、政治大學企管所碩士、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
經歷:中國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資深副行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7至10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第10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11屆全國人大代表
事蹟:2002年被台灣國防部正式通緝

延伸閱讀:

楊浩:1979年林毅夫潛逃事件始末

林正義(林毅夫)對官校同學的評價:大學生的年紀,中學生的體力,小學生的思考!

林毅夫事件 國軍無法承受之重?

歷史從不給叛將地位 

林正義(林毅夫)叛逃事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