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新加坡南洋孫中山紀念館的原址晚晴園,是今日海峽兩岸駐星代表每年必定拜訪朝聖之處。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同盟會元老出身的晚晴園屋主張永福在抗戰爆發後加入了汪精衛政權,成為國民政府通緝的通敵份子。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無論是華僑抗日陣營內部的左右兩派,還是選擇與日本合作的親日派,其實都來自於中國國民黨。(許劍虹提供)

許劍虹觀點:國共合作的歷史戰場──

2019-05-26 風傳媒

許劍虹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提到對日抗戰,今天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深藍族群將其定義為一場國民黨與共產黨放下分歧,聯合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聖戰。在大陸,這個跨黨派跨階級的合作被稱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究竟有沒有合作?確實在1940年10月爆發新4軍偷襲並殲滅陸軍第89軍的「黃橋事件」以前,此一說法是成立的。可是在雙方撕破臉以後,國共雙方消滅對方的興趣顯然是高於打擊日本的。

但這只限於中國本土的情況,如果我們把焦點轉移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東南亞戰場,我們就會發現支持國民黨與支持共產黨的華僑確實是比較團結。畢竟華人已經被日軍定義為反日族群,並遭到大規模「肅清」的對象。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大家必須拋棄意識形態上的堅持,團結合作殺出一條血路。而在馬來戰場上,這更成為了一種常態。

1943年由國民黨中央黨部派遣,隨英國136部隊進入馬來半島的無線電通信員梁元明先生就表示,過去他們「中統局」的幹員,在大陸用於監控共產黨的時間不會比對付日本還要少。大陸時的「國共合作」,根本上就是「馬馬虎虎」。只有到馬來亞之後,他們才真正與由當地華人組成的馬來亞共產黨實現「國共合作」。

本是同根生

當然,這裡大家會發現一個有趣的點,那就是梁元明等國民黨人合作的共產黨是馬來亞的,而不是中國的共產黨。雖然馬共有80%以上的黨員是從中國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組成,有些甚至還是1927年蔣中正下令清黨後逃往南洋的中共幹部,可馬共與中共在40年代畢竟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很多人會質疑這樣的「國共合作」究竟與中國本土的「國共合作」性質是否相同。

2.jpg
現居新北市的梁元明老伯,是目前少數還在世的136部隊老兵,也是馬來亞戰場上國共合作的親身經歷者。採訪梁元明老英雄的經驗,讓筆者對星馬戰場的故事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照片中的他,正與自己年輕時的身著136部隊制服的照片合影。鑒於馬來戰場上的136部隊只有77名幹部,可見梁元明當時是多麼的優秀,才會被中央黨部選中派去馬來亞。(許劍虹提供)

可事實上,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馬來華人,無論參加的是馬共、國民黨還是日軍組織的華僑協會,都有一個共同的歷史淵源,那就是成立於1925年的中國國民黨英屬馬來亞支部。當時的馬來亞華人,團結在孫中山先生提倡的「大亞洲主義」之下,追求馬來半島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使「國民黨」三個字成為英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中國國民黨英屬馬來支部的分裂,則與蔣中正在1927年4月率領北伐軍進入上海以後,下令清除共產黨人有密切關係。伴隨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大陸結束,且國民政府調整北伐前的「革命外交」政策,開始尋求與英美西方國家和解之後,國民黨英屬馬來支部內的「激進派」與「穩健派」也走向分裂。脫離國民黨的「激進左派」,於1930年4月30日成立馬來亞共產黨。

由於黨員多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代的中國國民黨英屬馬來支部,馬來亞共產黨雖然自稱是馬來亞的共產黨,但黨員絕大多數都是保有中華民國國籍的華僑。馬來亞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一樣,成立之初屬於第三國際的成員,但根據第三國際「一國一黨」的原則,這個以華人為骨幹的共產黨就成為了馬來亞歷史上唯一的共產黨。

至於馬來人則出於對華人的排擠,還有對伊斯蘭教的信仰,沒有參加主張「無神論」的馬共,而是成立自己的馬來青年同盟。至於留在國民黨內的「穩健派」華人,則也區分為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的「保守派」,還有受到五四運動思潮洗禮,信奉西方價值的「開明派」。前者大多為「大亞洲主義者」,主張與日本合作驅逐西方殖民主義,後者則更傾向於與英國合作。

馬來亞人民抗日軍

馬共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依據蘇聯指示放下與英國的歧見,雙方共組抵抗日軍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馬共對日軍的抵抗,並沒有隨著英軍馬來亞守將白思華(Arthur Ernest Percival)在1942年2月15日的投降結束。相反的,他們靠蒐集英軍在叢林中遺留下來的武器,發展成了足跡遍佈整個馬來半島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

做為馬來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直屬的武裝,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是支不折不扣的共產黨軍隊。並非所有星馬地區的華人都是共產黨的支持者,但是至少有三個原因讓他們必須支持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的對日作戰。一是星馬華人在抗戰爆發之初,就基於對祖國的熱愛,在陳嘉庚號召下捐獻金錢給國民政府,使他們從一開始便被日軍界定為「反日份子」。

3.jpg
關於華僑抗日軍的照片,因為他們的知名度實在是太低,想要在網路上找到照片並不容易。直到去年前往英國採訪航展,筆者才從研究者肯尼森(Rebecca Kenneison)手中得到了一批華僑抗日軍照片。儘管已經被人遺忘,但是他們仍高舉著國民黨旗幟在泰軍、日軍還有馬共等強敵環繞的情況下生存了三年半。或許他們對擊敗日軍的作用相當有限(馬共也一樣),但來自台灣的我們可千萬不能遺忘這些堅持抗日反共的黨國先進。(許劍虹提供)

第二則是馬來半島上的非華人居民,也就是印度人與馬來人出於長年來對英國殖民統治者的仇恨,普遍把日本人視為「解放者」看待。而過去英國殖民統治時代,華人又享有經濟上的特權,從而導致馬來人與印度人的仇恨。所以在日軍發動「肅清」時,馬來人與印度人更是聯手壓迫華人,讓華人處於四面楚歌的態勢。

最後則是在於,華人在認同上仍將中華民國視為「祖國」,認為自己在馬來亞的地位取決於「祖國」對日抗戰的勝利。而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在當時是唯一足跡遍佈整個馬來半島的華人抵抗勢力。與其等著英國人打回馬來半島,倒不如先支持馬共教訓一下日本人、馬來人或者印度人,或者先尋求自保比較實際。當然,不是所有華人都有能力參加馬共。

對於大多數的華人平民而言,能夠躲過「肅清」的檢證,並忍氣吞聲當個平民就偷笑了。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華人,如前面所提到的辛亥革命元勳們,基於對「大亞洲主義」的支持,或者期望減少華僑在日本統治下的痛苦,選擇參加華僑協會與日軍合作。比方說新加坡南洋孫中山紀念館,即「晚晴園」的屋主張永福就當上了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的僑務委員。

另外一位前同盟會元老林文慶,則在台籍通譯黃堆金邀請下出任昭南華僑協會的會長。所謂的「昭南」意即「昭和之南」,是日軍佔領新加坡之後給這塊土地取得名字。這兩位中華民國開國元勳,支持日本的動機似乎不一樣。林文慶純粹希望保護華僑的生命安全,所以協助日軍向僑社催繳「奉納金」,希望能花錢消災。

至於張永福與其他很多的老國民黨人,則可能是「大中華思想」作祟,認為與日本合作更能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比方說泰國在太平洋戰爭之初與日本合作進攻緬甸,所以得到馬來亞北部的吉打、玻璃市、吉蘭丹和登嘉樓等領土做為補償。很多國民黨「保守派」相信,若汪精衛政權能夠在「大東亞戰爭」中建功立業,中國的領土範圍將擴張到馬來半島。

國民黨抵抗勢力

雖然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知名度較高,但並不代表馬來亞戰場上就沒有其他的華人抵抗勢力。比方說活躍在霹靂州與吉蘭丹,由胡重益和李芳森領導的華僑抗日軍就是國民黨人組織的武裝力量。他們主要由來自廣西的華僑組成,大多數為國民黨內的三合會成員,所以在英國人與共產黨的文獻當中,華僑抗日軍往往被形容成紀律不佳的土匪兵。

不過根據英國學者肯尼森(Rebecca Kenneison)的研究,其實國民黨的游擊隊並沒有像外界形容的那麼糟糕。她依據一些隨華僑抗日軍行動的英國特別行動處幹員留下的筆記,指出國民黨人會收留試圖逃出日軍魔爪的英軍與殖民政府官員,而且還在他們控制的區域內建立了穩定的社會秩序,甚至還發行了上面有孫中山先生大頭的貨幣。

4.jpg
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個展示廳內,掛有中國國民黨青天白日黨旗與總理孫中山先生的照片,乍看之下好像來到了國民黨黨部。可實際上,這個展廳介紹的是1927年3月12日在新加坡發生的牛車水事件。在這起事件中,支持國共合作的國民黨激進派以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兩周年為由,於華人聚集的牛車水發動反英暴動,並引起英國警方開槍還擊,造成六名中國國民黨成員死亡。這起事件引起國民黨馬來亞支部內激進派與溫和派走向對立,最終伴隨著一個月後蔣中正宣佈清黨,激進派也宣佈退出國民黨,並於三年後成立了馬來亞共產黨。(許劍虹提供)

更讓肯尼森感到吃驚的是,相對於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國民黨系統的華僑抗日軍與馬來人建立了更和諧的跨種族關係。華僑抗日軍與馬來村長們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甚至到了戰爭即將結束時,還聘用了一些馬來軍人來阻擋馬共的進犯。華僑抗日軍能夠在種族問題上,處理的比馬共還要好的原因,在於他們活動的地區很少華人。

情勢所逼之下,他們必須放棄漢人的本位主義,選擇與馬來人建立跨種族的合作關係。也因為如此,雖然華僑抗日軍從盟軍手中取得的武器不多,還是能夠將日軍阻擋於自己的根據地之外。華僑抗日軍所處的位置十分複雜,吉蘭丹甚至還是日本割讓給泰國的馬來亞土地,這意味著他們除了要面對日軍掃蕩外,泰軍的威脅也同時存在。

靈活的外交手段,是華僑抗日軍能夠撐到二戰結束的一個重要原因。肯尼森指出,有一條日軍極度仰賴的電話線,從泰國軍隊的控制區經過華僑抗日軍根據地一路延伸到馬來亞日本佔領區。國民黨以不破壞電話線為條件,換取了日軍不隨便對根據地進行掃蕩。由於國民黨也需要使用這條電話線,一旦線路出現故障時,華僑抗日軍還有讓日本技術人員進入根據地搶修。

照理說,這支由國民黨人組織的游擊隊應該得到重慶國民政府的優先支持。梁元明先生表示,華僑抗日軍的活動範圍僅限於馬來亞北部的泰馬交界區,無法配合英軍反攻整個馬來半島的戰略佈局。而且從國民黨人與日軍、泰軍共用一條電話線的情況來看,他們針對日軍的作戰態度過於消極,所以中國國民黨秘書長吳鐵城接受了英軍建議,全力支持馬來亞人民抗日軍。

支援共產黨的136部隊

最後,就不得不來提一提梁元明先生服務的136部隊。基本上,136部隊是英國特別行動處在亞洲活動時所使用的別名。馬來亞與新加坡是136部隊活動的主要地區,但卻不是唯一的地區。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印尼、中國與印度都被涵蓋在其服務範圍之內。甚至於一些派到印緬戰場上活動的國軍諜報、特種作戰人員,也接受136部隊的訓練與指揮。

中華民國做為同盟國的一員,且對東南亞華僑又有巨大的號召力,自然要配合136部隊在這些戰場上的反攻行動。然而掌管中國軍事情報的戴笠,因為過去在香港活動時與英國人有過不愉快經驗,所以他手下簡稱「軍統局」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沒有介入任何中英兩國之間的軍事聯合行動。反而是國民黨中央黨部系統的中央調查統計局,即「中統局」成為136部隊的主要合作對象。

5.jpg
抗戰勝利後進入新加坡的136部隊華人特工,可以看到他們的穿著打扮雖然是英軍,但是小帽上卻有青天白日徽,有意向星馬地區僑胞彰顯中華民國戰勝國的地位。(許劍虹提供)

梁元明的直屬長官,也就是負責指揮馬來亞半島上136部隊所有華人特工的林謀盛,也是由吳鐵城所親自指派的國民黨忠貞黨員。他們在英軍的安排下,搭乘荷蘭皇家海軍潛艦滲透到馬來亞,與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合作蒐集日軍情報。這不只是一場集合了英國、中國與荷蘭的多國軍事行動,而且也是一次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最真誠的合作。

有趣的一點,是這個「國共合作」表面上看起來是中國本土的國民黨與海外的共產黨之間的合作。可實際上,馬來亞共產黨雖不直接聽命於延安,但大多數黨員幹部卻又具有中共黨員的身份。而且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馬共在於國民黨派來的136部隊「黨軍」合作的同時,卻還在以「剿匪」之名進攻馬來亞本土的國民黨游擊隊,即前面提到的華僑抗日軍。

肯尼森認為由此可見,華僑抗日軍雖然打著中國國民黨旗號,但似乎與重慶的中央黨部缺乏聯繫,也很難被視為真正的「國民黨」看待。根據梁元明先生的回憶,林謀盛與英軍交待他們要暫時放下對共產黨人的偏見,三方努力合作對付日軍。由錫蘭起飛的英國皇家空軍第357中隊解放者式轟炸機,會在136部隊的導引下,向馬共空投大量的武器彈藥。

取得武器裝備的馬共,將在136部隊的指揮下配合英軍在馬來戰場上的反攻。梁元明在馬來半島的任務,是與錫蘭的英軍總部維持無線電通訊,並不知道馬共如何處理這些B-24轟炸機空投給他們的武器。提到對馬共的印象,梁元明指出後來成為馬共總書記的陳平,當時還只是霹靂州的書記,是一個剛滿19歲的「小屁孩」,擔任馬來亞人民抗日軍與136部隊之間的聯絡官。

136部隊的特工們搭乘潛艦上岸後,都是在陳平的親自帶領下才能安全進入馬共根據地。所以對於馬共抗日的決心,身為國民黨忠貞黨員的梁元明一點都不懷疑。原名王文華的陳平,於1924年出生於馬來亞霹靂州的一個華人家庭。雖然是生在馬來亞,但陳平卻有一顆炙熱的中國心,據說對日抗戰爆發後,他曾試圖報考中華民國空軍官校,但卻因為被淘汰掉才成為了共產黨人。

雖然在國族認同上,陳平與梁元明都認定自己是在為中華民國而戰,但是雙方對戰後的世界發展卻有南轅北轍的看法。梁元明等136部隊的華籍特工只希望早點把日軍打敗就收工回家,可是陳平這些馬共幹部的終極理念是把馬來亞打造成社會主義國家。梁元明就好幾次聽到馬共幹部給士兵們上課,都有提到建立馬來亞人民共和國的主張,但是136部隊都要求他們假裝沒有聽到。

在打擊法西斯的大原則下,無論是英軍還是中央黨部給他們的指令都是要容忍馬共。因為包括國民黨游擊隊在內的其他抵抗勢力都「不夠可靠」,唯一值得136部隊相信,並且堅決抗日的武裝只有馬來亞人民抗日軍。似乎就連在國內大力反共的國民黨中央,到了海外都採取了二戰時英國、美國一樣「寧左勿右」的態度,認為越是左派的力量越能有效抵抗法西斯。

進入1945年夏天以後,隨著東南亞上空的制空權為盟軍掌握,皇家空軍甚至還可以替原本穿便衣活動的136部隊空投軍裝了。雖然梁元明等人領取到的是英國軍裝,但是華籍們特工仍想方設法搞到青天白日帽徽,要讓僑胞們知道自己是來自「祖國」的隊伍。可還來不及等英軍登陸馬來半島,日本就因為廣島與長崎遭到兩顆原子彈攻擊而投降。

青天白日滿地紅下的勝利

從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佈投降開始,到9月5日首批英軍登陸新加坡為止,星馬地區有整整三個禮拜的時間處於無政府狀態。日軍接受麥克阿瑟將軍的命令,留在他們控制的大型都市裡維持秩序,直到盟軍登陸解除他們的武裝為止。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方面,則被允許進駐沒有日軍管理的中小型城市。這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讓馬共初步得到了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

6.png
直到國共正式決裂以前,馬共仍然將中華民國視為國家的正統,甚至還在1945年10月10日與國民黨人一起舉辦雙十國慶的紀念活動 。其實在日軍剛剛投降,到盟軍登陸新加坡的三個星期內,新加坡與馬來亞僑胞普遍將馬來亞人民抗日軍視為國民政府在馬來半島的代表。(許劍虹提供)

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所到之處,從新加坡到吉蘭丹,幾乎隨處都能見到華人高舉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歡迎他們。這個時候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不再只是被視為一支共產黨的游擊隊,而是與136部隊裡的華籍特工一道被當成了來自「祖國」中華民國的軍隊。反而是當昔日的殖民統治者英軍於9月初重返馬來亞時,沒有多少人懸掛米字旗歡迎他們。

由於除了霹靂州與吉蘭丹北部之外,並沒有其他國民黨游擊隊在馬來半島上活動,所以即便是右派華人,包括部份的國民黨人如果想要抗日,都只能加入人民抗日軍。這也讓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更加被視為成為一支超越左右兩派,廣泛代表星馬地區華人利益的革命隊伍。當然如果要回頭去看歷史,其實馬共本來也就是中國國民黨內極左勢力組成的分支機構而已。

當時的馬共,因為仍受到國民政府承認的關係,亦視中華民國為正統,還參加了1945年10月10日舉辦的雙十國慶大會。雖然與此同時,他們仍以「掃除漢奸」的名義進攻北部的華僑抗日軍。為了抵禦馬共的攻勢,華僑抗日軍甚至還要聘用馬來軍警來並肩作戰。直到英軍介入,並要求國共雙方都解除武裝後,這場鬧劇才宣告結束。

英軍自然也知道馬共是一個長期隱憂,所以在恢復了對星馬地區的殖民統治以後就要求陳平解散馬來亞人民抗日軍,讓大家放下武器恢復老百姓的生活。不過在1946年1月1日當天,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伯爵(Lord Louis Mountbatten)仍然親自接見並表揚了陳平,還向他頒布了緬甸之星勳章以及二戰參戰勳章,表達英國對馬共的肯定。

至於梁元明他們,則在戰爭結束後在英國安排下經香港回歸祖國。戰後梁元明被調到台灣,在省黨部下的台灣電影公司工作,直到大陸1979年宣佈改革開放以前都沒有回到過老家。後來從事洗衣粉外銷工作的他,雖然也多次造訪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但是卻再也沒接觸過陳平與馬共。其實以中華民國政府戰後反共抗俄的立場來看,梁元明也是沒有與陳平保持聯絡的政治條件。

7.jpg
中統幹員林謀盛,自幼生長於新加坡經商的華人家庭,但卻對中華民國有高度的民族認同,所以在馬來半島陷落後逃回重慶參加抗戰。他隨136部隊返回馬來亞,統領華人特工們進行情報蒐集工作,可最後卻遭叛徒出賣,慘死於日軍昭南憲兵隊之手。直到今天,他還是新加坡當局極力推廣的國家英雄,但卻被他所真正效忠的中華民國所遺忘。(許劍虹提供)

更何況從1948年起,到1989年為止,陳平正領導著馬來亞人民解放軍在與英國、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大英國協的部隊對抗。中華民國雖然與英國沒有邦交,但是身為自由世界的一份子,仍然是堅決支持大英國協圍剿馬共。更何況在背後支持馬共的,還包括了中華民國政府的死敵中國共產黨。任何與馬共接觸的人,到了台灣起碼是要到綠島去走一回的。

當然,遍佈在台灣、星馬地區、英國以及加拿大的136部隊華籍老兵,也都不敢貿然與馬共的「老同志」們連絡。畢竟當時整個大英國協都把馬共定義為恐怖分子,台灣以外的136部隊老兵若接觸了馬共,恐怕在東南亞、紐澳、英國與北美也是寸步難行。事實136部隊的華籍老兵,除了留在大陸參加中共者外,戰後大多數都與馬共保持距離,但仍有部份人加入了圍剿馬共的華人自衛隊。

只是在大多數136部隊華籍特工的心中,對馬共還是難免有一種同為「炎黃子孫」的民族情懷。對於戰後馬共推行的恐怖主義政策,他們基於過去抗日的同袍之情不願加以批評。這就衍生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出自於國民黨的馬共,究竟在意識形態上是屬於追求世界一家的左翼,還是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右派?

幹部與黨員幾乎清一色為華人的馬共,他們效忠的究竟是馬來亞還是中國?他們的目標是爭取馬來亞脫離英國獨立而已?還是脫離英國以後,必須要把馬來亞打造成社會主義國家?在這個國家裡面,華人是否比馬來人與印度人享有更多的民族特權?究竟馬共的本質是共產黨,還是他們其實是比台灣的國民黨還要更加國民黨的中國國民黨?這些問題,就讓筆者以後慢慢向各位讀者解答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