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擊其半渡」在原則上是的對,但不應該侷限在這個戰術裡,應該要延伸殺傷攻擊範圍到灘頭的「登陸區」。(湯森路透)

紀永添專欄:
漢光演習的「擊其半渡」是對的想定嗎 

2019年07月02日 上報

紀永添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今年度的漢光演習已經結束,最高潮的陸海空聯合反登陸實彈操演,也讓我們見到了國軍的強大火力,特別是加強了地面作戰單位的掩體與偽裝,提高了未來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這樣的進步必需給予肯定。不過長年以來陸海空聯合反登陸演習所想定的作戰方式,都是將我方的地面反制火力部署於灘頭上,截擊正在海面上泛水前進的敵方登陸舟波與水陸裝甲車。這樣的戰術雖然符合所謂的「擊其半渡」,趁敵人登陸部隊在水中前進、最為脆弱且無法有效反擊時,一舉以最大的火力摧毀敵人。但是再仔細思考一下,這樣的戰術部署其實有幾個問題,其一是敵方登陸前一定會全力轟炸守軍,我方部署於灘頭的部隊恐怕會面臨很嚴重的傷亡,其二是一旦敵方在灘頭登陸成功,我方部隊會立刻受到攻擊,即使想要以優勢火力殲滅敵軍,也會誤傷我方部隊。

兩棲作戰的三個階段

一般來說,進行兩棲作戰,會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登陸艦與護衛艦所組成的船團,會在登陸地點的外海地區停泊,讓滿載士兵裝備的登陸艇與水陸裝甲車下水,這個區域就是「停泊區」。而由登陸艇與水陸裝甲車所組成的舟波,會在敵方海、空軍的火力掩護下,朝灘頭泛水前進,這個從「停泊區」到灘頭的地區稱為「泛水區」。敵軍若成功躲過防守方的截擊,登陸上岸,則登陸的地點就被稱為「登陸區」。而這三個階段都是攻擊方最為危險的時刻,因為停泊在外海地區的登陸船團,是非常顯著的靜止目標,在泛水前進的登陸艇與水陸裝甲車速度很慢,反擊能力非常薄弱,剛剛登上灘頭的敵方部隊,曝露在空曠地點中,沒有任何的掩護,也還沒有辦法建立防禦工事,是極容易攻擊的目標,任何的炮兵或多管火箭都能使灘頭上的敵軍遭受重創。

也因此反登陸作戰的攻擊範圍應該包含這三個區域,當敵方的登陸船團停泊於外海地區時,就以陸基反艦飛彈進行攻擊。能機動移防的岸射反艦飛彈,可以躲藏在城鎮、田野、公路或橋樑下,不容易被發現與摧毀,即使台灣的海空軍已損失殆盡,無力阻止敵方的登陸船團靠近海岸,岸射反艦飛彈仍然可以成為重要的殺手鐧,對「停泊區」的敵方艦艇造成嚴重威脅。而當敵方進入「泛水區」,長程火炮、多管火箭等各種武器可以阻止登陸舟波的前進,以最大的火力重創敵人的兩棲部隊。等敵方登陸灘頭時,則以中短程火炮、反裝甲飛彈、地雷、主力戰車部隊,盡可能在「登陸區」殲滅剩餘的敵軍。這樣的層層截擊,是反登陸作戰的典型戰術,因此台灣的反登陸部隊若部署於灘頭上,位於「登陸區」裡,可能就會產生許多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了。

2.jpg
兩棲作戰,第一個階段是登陸艦與護衛艦所組成的船團,會在登陸地點的外海地區停泊,讓滿載士兵裝備的登陸艇與水陸裝甲車下水,這個區域就是「停泊區」。(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室)

首先就好處來看,直接將我方的地面防禦部隊部署在灘頭上,可以讓反擊火力最大化。不止炮兵可以直接目視標定「停泊區」與「泛水區」裡的敵方船團與登陸舟波,發動攻擊並立刻修正彈著點,反裝甲飛彈或主力戰車,也能直接射擊正在泛水前進的敵方水陸裝甲車。而且飛臨灘頭上空的武裝攻擊直升機,還擁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可以用空射火箭與反裝甲飛彈攻擊正在水中前進的敵方部隊。但問題在於這種戰術其實忽略了敵方一定會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灘頭的守軍在敵軍登陸前,勢必會遭到登陸團船以艦炮進行猛烈炮擊,精確導引飛彈甚至會清除特定的重要目標,比如可能會造成攻方嚴重死傷的岸射反艦飛彈或是車載多管火箭系統。敵方的戰機或攻擊直升機,也一定會進行對地密接支援,以掃除任何會威脅到登陸部隊的障礙與守軍。

一字排開發揚火力值得商榷

在這樣的情況下,將炮兵、反裝甲飛彈、多管火箭、主力戰車,一字排開在灘頭上發揚火力,是否是正確的戰術規劃就很值得商榷。特別是飛到灘頭上方,甚至是出海的武裝攻擊直升機,一定會面臨登陸船團的防空飛彈威脅。而且千萬不要忘了,當敵方可以胸有成竹地發動登陸作戰,讓運輸船團平安穿過台灣海峽抵達登陸地點的外海,通常也代表台灣的海空軍可能已經損失大半,完全喪失了制空權與制海權,即使在刻意保存戰力下,仍然擁有局部突襲敵方船團或登陸部隊的能力,可能也已經無法保護在灘頭上的我方部隊。因此在進行反登陸作戰時將地面部隊推到灘頭,等於是讓我方守軍正面曝露在敵方的槍口前,而且是在毫無掩蔽的平坦海灘上。即使在事前已先挖掘陣地、疉砌沙包、懸掛偽裝網,恐怕都很難在敵方的龐大火力下存活下來。

更何況以反裝甲武器直接射擊水中目標,是否是個有效的戰術,恐怕也很值得國軍進一步實地驗證看看。因為在泛水前進的敵方水陸戰車雖然處於最容易受到攻擊的狀態下,但是在泛水前進時,車體會有一大半位於水線之下,只露出上半部的炮塔部份,讓目標變的很小,反裝甲武器是否能有效鎖定這樣的目標,其實不無疑問。特別是反裝甲飛彈很可能受到海水影響,採用車頂攻擊模式的飛彈是否能正確找到目標,採一般車體攻擊模式的飛彈會不會因此影響貫穿能力,都需要好好評估。目前國軍演習時大都使用固定靶位,不止無法模擬敵方水陸裝甲車在泛水前進時,會隨波浪上下左右晃動的特性,標靶也比敵方水陸裝甲車的炮塔大上許多,無法模擬敵方水陸裝甲車在泛水前進時的真正目標大小。因此這種作戰方式是否能像演習中一樣有效,令人存疑。

3.jpg
正從泛水區登陸上岸的中國水陸裝甲車,可以明顯看出在泛水時,大半的車體會隱蔽於水線之下(圖片取自中國官方媒體)。

而且許多火炮武器的殺傷方式,都是以炮彈爆炸以後的破片,殺傷敵方人員或破壞敵方的武器設備,一旦炮彈是在水中爆炸,其威力會不會受影響,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殺傷效果,也非常令人懷疑。歷史上有很多關鍵戰役的勝負因素,都是火炮因各種原因沒有發揮預期的威力,以著名的滑鐵盧之役來說,近代的戰史學家就認為法軍大敗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因為徹夜大雨,導致土地泥濘不堪,炮彈都落在爛泥裡引爆,削弱了火藥爆炸的威力。當然今日火炮系統更為精密、更加可靠,不是拿破崙時代的火炮可以比擬的,但是海水會阻礙破片飛散的物理原則並不會改變。因此是否要採用空爆彈頭,或多管火箭所構成的殺傷彈幕在海上是否與在陸上一樣有效,國軍不妨趁下次例行性射擊操演時,在海上與陸上分別進行攻擊效果評估,以化解疑慮。

炮兵與多管火箭系統後退部署

所以除了武器本身適不適合在海上使用外,也應該要考慮是否將反登陸截擊擴大到灘頭的「登陸區」上,將「登陸區」設為殺傷區,把我方的防禦部隊往更後方部署。這有幾個好處,首先當然是灘頭可以設置成地雷區,進一步阻礙登陸部隊的搶攤行動。當灘頭上沒有我方部隊,那敵方突破「泛水區」登陸灘頭時,我方的多管火箭與火炮就可以毫不猶預地發動第二波的火力打擊,標定整個灘頭以殲滅敵軍。而後退部署的炮兵與多管火箭系統,其射程通常高達數十公里,即使是最老舊的M114A1榴彈炮,也有十幾公里的射程,因此陣地後退幾公里,對於攻擊射程的影響有限,但是卻可以讓我方炮兵的生存率大幅提升,避免敵方的艦炮與空中火力,可以輕易摧毀灘頭上的我方守軍。畢竟不知隱藏在灘頭後方何處的炮兵與多管火箭,將更難以發現並攻擊。

4.jpg
將炮兵、武裝攻擊直升機、主力戰車都推到危險的灘頭進行反登陸截擊,可能自曝其短。(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室)

同樣的情況,飛抵灘頭上方的我方武裝攻擊直升機,會曝露在敵方防空飛彈的攻擊中,但武裝攻擊直升機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低空盤旋,隱蔽在樹稍高度伺機而動。AH-1W眼鏡蛇攻擊直升機可以配合擁有桅頂偵搜系統的OH-58D戰搜直升機,在兩款直升機都不用露出機身的情況下,利用機身上方的桅頂偵搜系統標定敵方目標,再發動攻擊。而更為先進的AH-64E攻擊直升機,自己擁有安裝在桅頂的長弓雷達系統,最適合躲藏在城鎮、樹林的後方,只露出桅頂的雷達就可攻擊目標。因此將這些炮兵、武裝攻擊直升機、主力戰車都推到危險的灘頭進行反登陸截擊,是不是個有效的戰術,還是自曝其短,未善用武器的優勢,很值得國軍思考。是否應該把灘頭變成一個由地雷、火炮、多管火箭、空中反裝甲飛彈所組成的可怕殺傷區,會對我方更為有利?

5.jpg
以目前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實彈演習,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原因可能在於反登陸作戰的腹地根本不夠大。(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室)

武裝攻擊直升機飛抵灘頭太高調

當然我們也知道,會以目前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實彈演習,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原因可能在於反登陸作戰的腹地根本不夠大,往往在距離海灘不到一公里,甚至可能不到一百公尺處,就已經是車來車往的濱海公路或是一般住宅區。可進行登陸的海灘有限,而且極為狹小,緊鄰附近鄉鎮,是台灣戰場環境的最大特色。或許在戰時真能全面管制交通,讓國軍將防禦陣地向內陸部署,但在承平時刻,絕對不可能干擾一般百姓的正常生活。再說將炮兵或多管火箭陣地,部署在公路或民居附近,即使射擊目標在海上,也無法保證不會有失控的彈藥提早落地,造成意外事件,這是國防部所負擔不起的責任。也造成國軍的反登陸演習,必需要侷限在灘頭上,無法運用整個戰場環境做最貼近實戰的作戰演練,而這大概也是地小人稠的台灣所無可避免的窘境。

6.jpg
飛抵灘頭上方的我方武裝攻擊直升機,會曝露在敵方防空飛彈的攻擊中。(攝影:李景濤)

或許彌補之道,是將進行實彈射擊的部隊,與參與部署演練的部隊分開,位於灘頭可以安全進行射擊的部隊,進行火力展演的工作,而部署在後方位置,可以標定整個「泛水區」至「登陸區」的部隊,則經營未來的可用陣地,模擬遭到攻擊時的備用轉移位置。由於部署在後方的炮兵與多管火箭無法目視灘頭,因此需要進一步訓練與炮兵前進觀測官的通訊配合。反裝甲飛彈部隊與主力戰車,則需要加強演練如何圍堵突破「登陸區」的敵方裝甲車輛,將敵方部隊封鎖在灘頭的火力殺傷區中。當然,國軍也不可能真正在灘頭上進行實彈測試,驗證火力殺傷區的效果,這除了事後的清除工作會非常麻煩外,也一定會遭到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的抗議,或許可以將實彈演練地點移到軍方的炮兵靶場,以模擬的灘頭來訓練各部隊進行聯合攻擊時的協調能力。

所以綜合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擊其半渡」在原則上是對的,但不應該侷限在這個戰術裡,應該要延伸殺傷攻擊範圍到灘頭的「登陸區」。同時以陸上作戰用的武器來攻擊水面目標,需要有完整且符合真正作戰情況的測試評估,確定每一項武器的攻擊效果,以發揮我方最大的優勢。並瞭解每一項武器可能的弱點與彌補的方法,才不會出現武裝攻擊直升機在演習中高調飛抵灘頭,完全曝露在敵方登陸船團的防空飛彈攻擊下,喪失己方優勢的問題出現。聯合反登陸截擊並不是把所有的武器都放到灘頭上,一起開火而已,那只是火力展示,而不是實戰演習。因為聯合作戰的藝術不在於同時發動攻擊,而是在有效分配火力,最大化殺傷範圍,突出每一項武器的最大優勢,互相掩護彼此的弱點,這才是一個較有效又合理的聯合反登陸作戰規劃。

延伸閱讀:

堤路行動:美軍二戰奪取台灣與日軍防衛計畫

2019美軍陸戰隊兵棋推演下次世界大戰的場景:不出動地面部隊的設定下,對國軍的實際戰力相當悲觀,不相信「灘頭決勝」,而是將重心放在台灣內部山區作戰

美軍華裔退役士官Allen Lin:漢光35號「兵推劇本」充滿了矛盾⋯當故事看吧!

漢光演習:偽裝只是海邊砂土泥漿,陣地上不再是洗乾淨發亮的裝備

漢光35號演習操演:加強火力版國軍「反登陸」觀察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