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今年是汪道涵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二十周年。 本報資料照片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2017-10-28 23:41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

編按:本文是作者昨日在上海「兩岸關係三十周年」座談會的發言稿本。

本次座談會的主題是紀念兩岸關係三十周年。但我希望我們大家能藉此機會,來共同紀念汪道涵先生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二十周年。

二十年前,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接見許歷農時,汪道涵敘述了他個人對兩岸關係的兩大主張:

一、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他說:一個中國不是「現在式」,因為目前很困難;也不是「未來式」,因為可望不可即,夜長夢多。因此,為何不用「現在進行式」?也就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二、共同締造論。他說:「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他並說:「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

以下,對此一架構試作解讀:

一、這個架構於一九九七年提出,時在九二年兩岸香港會談之後,所以顯然可見其中反映了九二會談的主要經緯,如今甚至可以直接將之視為是對「九二共識」的闡釋與發展,雖然當年尚無「九二共識」這個詞彙。

二、此說發表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回歸則在七月。由此可知,這個架構不同於一國兩制,不是一國兩制。

三、無論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或「共同締造論」中,中華民國均為存在的事實,受到接納,沒有滅亡。因此,這不是「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四、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顯然是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二者並立分治的「一個中國」之現狀。可以說,這也就是一種「一中各表」。「一中」是連結點,「各表」是主體性,從而維持了「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五、共同締造論稱,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也就是說,在統一前,及進入統一本身,皆維持了中華民國的地位與角色。因此,在「共同締造論」中,「統一」應當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統一,不是「被統一」,而可能是一種「互統一」,或「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

六、一九九五年,汪道涵見邵玉銘時曾說:「解決香港問題用聯邦,解決兩岸問題用邦聯。」汪道涵提「邦聯論」,比「共同締造論」還早兩年;兩年後,他迴避了「邦聯」的禁忌語,改說「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及「共同締造論」,這能不能看成他仍是在主張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邦聯論」?

綜上所論,「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顯然和台灣方面所主張的「一中各表」有大幅度的交集;「共同締造論」則與台灣方面有人主張的「大屋頂中國」、「互統一」或「一中三憲」等有大面積的交疊。

二十年來,北京當局在兩岸關係的現實操作上,汪道涵的主張其實從未消失,且占重要分量,一直存在。

例如,二○○○年八月,錢其琛提出「新三句」。二○○八年三月,胡錦濤在布胡熱線說:「九二共識就是指雙方都認知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對其有不同的定義。」王毅曾說:「儘管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有所不同,但可以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正是九二共識的精髓。」二一二年,胡錦濤見吳伯雄,提到「符合兩岸現行規定」。二一四年,國台辦及陸委會首長互稱官銜。二一六年,王毅用了「他們自己的憲法」一語。類此種種,包括二一五年十一月,馬習會中的一切規儀,甚至餐會分別買單,處處皆在顯示「一中各表」是維繫兩岸互動的重要機制。

我認為,這就是汪道涵思維的核心元素:中華民國是存在的,不能否定。如果接納了「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就可以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一中各表。

回顧九二共識二十五年來的演化,在此不妨將兩岸之間消長浮沉的幾組概念重新思考一次:

一、兩岸關係漸由「內戰決定論」,轉為「民主決定論」。

二、中華民國若不背棄「中國」,「中國」即不可否棄中華民國。

三、要藉中華民國實現統一,統一即不可丟棄中華民國。

四、現在就接受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即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五、若要議簽和平協議,首須確立兩岸對等的簽約主體。如果能在「以一中同表為指向的一中各表」之下簽約,即能實現一種「輕統一」。

六、「統一」與「消滅中華民國」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可以有「共同締造論」、「互統一」,也可以有「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

七、論及一國兩制,既然兩岸不可能放棄「兩制」,即應思考提升「一國」的意涵。也就是從「一國兩制」提升至「大屋頂中國兩制」。

八、大屋頂中國,就是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轉換成「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

九、大屋頂中國,也是「一個中國」,也是「一中原則」,也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十、「任何形式」的台獨,皆是「借殼台獨」。如果不讓兩岸都先回到真真實實的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來,則等台獨一步一步掏空了中華民國,而它就是偏偏不肯正名制憲,偏偏不給你動武的藉口,那麼兩岸關係就如汪道涵所說,真的將是夜長夢多了。

兩岸關係發展的路徑圖應當是:從「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或「一中各表」,朝向「共同締造論」或「大屋頂中國兩制」移動。

「大屋頂中國兩制」是相對於「一國兩制」。香港實施「一國兩制」,馬照跑,舞照跳。但中華民國和香港不一樣,因為還有「總統要不要照選」的問題,所以必須朝「大屋頂中國兩制」的方向思考。汪道涵說:「解決香港問題用聯邦,解決兩岸問題用邦聯。」現在,我們何妨三復斯言。

以色列的一位國安局首長,在談到解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的前提時曾說:

「我們要認知,他們不吃玻璃;他們要認知,我們不喝汽油。」

兩岸關係,台灣要認知北京不吃玻璃(不能接受台獨);北京要認知台灣不喝汽油(不能接受把中華民國一筆勾銷)。

台灣不能要北京吃玻璃,北京不能要台灣喝汽油。

所以,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曹操曾對楊修說:「乃覺三十里。」今天,我們願不願對汪先生說「乃覺二十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