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今年1月,印度成功試射潛射飛彈,未來計劃裝備在印度國產的「殲敵者」級(Arihant)核動力潛艦上。 圖/路透社

共軍勢力擴張:
印度試射潛射飛彈,
項莊舞劍意在威嚇?

12 Mar, 2020  全球防衛雜誌 | 聯合報 鳴人堂

印度雖然和巴基斯坦同為南亞核武國家,但在投射能力上,由於印度長期以對抗巴基斯坦為主,故以空軍戰機為核武投射主力。

不過,日前印度完成潛射彈道飛彈測試後,此舉被認為係針對中共南海擴張,和一帶一路勢力進入印度洋的反應,藉此強化印度對中共大後方防線的戰略反擊能力。

印度加強海空軍能力

印度強化核武報復能力的根本意圖,不僅是為了對抗巴基斯坦與美日澳的圍堵勢力、甚或2019年開始的南海衝突和中印邊境衝突而已,更是出自印度忌憚中共勢力的擴張,開始重新審視核武戰略的嚇阻效果。因此,必須多方考量印度試射潛射彈道飛彈的影響。

縱然印度持有核武能力,但觀察其長年與巴基斯坦的武裝衝突,也未有武力升級的現象,然而卻在中共急遽擴張壓力下,印度從2017年開始,不斷加快更新海空軍力量的腳步。

這些作為除體現在空軍加速換裝新一代戰機外,還向美國採購AH-64攻擊直升機,部署在靠近中印邊界衝突地區的高原地帶,藉此強化高原地區的快速機動反應能力,以對抗中共在西藏邊區的兵力部署。

從以上脈絡來看,中共對印度的戰略核武威脅,自然也是新德里的重要擔憂。而囿於前述印度核武投射能力的限制,印度不僅積極引進新一代反彈道飛彈技術, 同時也加強現有彈道飛彈的攻擊能量。

此外,為對抗中共在南海據點的擴張,印度海軍也積極加強水下攻擊能量,包括向俄羅斯租借新型核子攻擊潛艦,作為巡弋印度洋的重要威嚇兵力。印度試射潛射彈道飛彈成功,可說是延續先前戰略思考下的結果。

1.jpg
印度向美國採購AH-64阿帕契直升機。 圖/美聯社

印度洋控制權爭奪

由於目前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周邊一帶的制海權仍屬美軍所有,中共若要進出印度洋,除以維和行動、或敦睦訪問名義行動的小型水面艦隊之外,在紛爭海域的主要嚇阻力量仍舊來自潛艦兵力。

特別在共軍不惜干犯眾怒獲得南海通道相對優勢後,共軍水下兵力從南海出發,進出印度洋和大洋洲一帶的頻率逐漸上升,而對周邊向來沒有強大海軍的國家而言,共軍水下兵力的威脅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這也是印度近年來,不斷主動參與觀看日本海上自衛隊進行海上反潛操演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就是希望在未來能夠透過海上自衛隊的反潛能量,協助印度海軍控制進出印度洋的重要水下孔道。甚或是在第一島鏈就封鎖中共海軍潛艦部隊,確保印度海軍水面艦隊在印度洋的活動自由。

另方面,在中共不斷強化航艦兵力的狀況下,印度海軍當然想要藉由強化潛艦兵力,來限制共軍大型水面艦隊在印度洋活動的可能性。

特別在中共獲得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的使用權後,共軍水面艦隊在印度洋的行動自由度就大幅提升——不像過去受限於油水補給,必須和巴基斯坦保持密切聯繫,無法在印度洋的核心地帶長時間行動。

2.jpg
2017年,斯里蘭卡將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租借」給中國99年。 圖/路透社

若是未來共軍航艦戰鬥群有能力穿過南海進入印度洋,印度海軍的潛艦兵力就能夠在麻六甲水道出入口,進行封鎖和反水面艦的重要任務,讓共軍水面艦行動會多所顧忌。

由於潛艦水下兵力對於克制共軍水面艦行動有極大效果,印度海軍除了保有原本的核動力潛艦之外,近年也不斷加強柴電潛艦的操作能力。因為核動力潛艦是向俄羅斯租借來的,在行動自由度上不比完全由印度自行維修操作的柴電潛艦來得大。

而且從印度洋的地緣環境來看,印度海軍潛艦的主要任務,是用來封鎖重要水道出入口,而不是深入大洋執行攻擊任務,售價相對便宜、且敏感度較低的柴電潛艦,比起核子動力潛艦更適合印度海軍的作戰需求。

特別是在國防預算互有排擠下,印度海軍為了在短時間內培養有效嚇阻中共水面艦行動優勢的能力,自然會以潛艦兵力作為第一優先選擇,相比之下投資效益也較划算。

3.jpg
印度虎鯊級常規動力潛艦。 圖/美聯社

印度使用核武的可能性

在印度成功試射潛射彈道飛彈,同時在無形中宣傳其戰略報復能力,印度從此不再只能有效攻擊中國的中西部核心地區,而是將整個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地帶,都納入其攻擊範圍內。

對於經濟發展嚴重不均的中國來說,印度彈道飛彈潛艦的威脅,在某種程度上會比美國更加危險;由於印度極度仰賴核子武器作為戰略嚇阻根基,若戰略態勢一觸即發,且在缺乏其他可用手段的狀況下,印度當局使用核子武器以彰顯其政治決心的可能,會比在西太平洋擁有多種傳統兵力手段的美國來得更大。而此,則讓印度在面對中共升高軍事威脅,握有更多籌碼。

4.jpg
2013年,印度試射可攜帶核子彈頭的「烈火5號」(Agni-V)洲際彈道飛彈。 圖/美聯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