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高凌雲
美援台戰機
也施加了政治緊箍咒

2020-03-08 13:46 聯合晚報 / 高凌雲

美國軍事援助台灣噴射戰鬥轟炸機,但是這批戰鬥轟炸機卻不可以任意使用,必須先徵詢美國同意,保證不會用來對大陸發動軍事行動,可是軍事行動瞬息萬變的實況,不允許這種事事先報告的程序,美國交付這批飛機後一個月,國府對大陸東南沿海的東山島發動突擊,最後失敗收場,在這場軍事冒險中,國府未經美國同意,使用了這批戰機。

1953年7月15日到18日,國府出動三軍部隊,包括陸軍與空降部隊、陸戰隊等,因為作戰計畫不周延,共軍反擊力道猛烈,國府17日撤出部隊。當時韓戰正在談判停火,台北當局想要在韓戰停火前,發動這場作戰,擴大反共戰事,對國際視聽造成影響,這是國府撤出大陸後,最大規模的對大陸沿海島嶼軍事行動。

因為戰鬥進行未如預期,東山島國府部隊要求台灣出動戰機,攻擊東山島與大陸沿岸,美軍只認可戰機出動掩護國府軍隊撤退。根據國務院解密檔案,7月 17日美國駐台北大使館電報,美軍顧問團認為戰機只能用於掩護撤退,同時也將這個問題轉給美軍太平洋司令。

根據國務院解密檔案,1953年7月22日,美國大使藍欽告訴國務院,參謀總長周至柔承認,的確有空襲行動,對美軍顧問團與太平洋司令解釋,國府不是刻意違反承諾,周至柔同時向美國保證,絕對不會再發生類似的情況。

藍欽認為,假如台北的承諾要有意義,必須是在計畫的最後階段,要先由美國同意,因為共軍反擊可能會有多種情況。假如美方不允許空襲行動,可以事先規畫替代方案,以避免產生過度的傷亡。

1950年代,逃到台灣的國府,靠美國的軍事援助與經濟援助苟延殘喘,美援台灣噴射戰鬥機,提高了國府攻擊大陸的能力,但卻有嚴格的政治緊箍咒,限制了國府用兵彈性,這也預先揭示了國府在台灣想要獨力軍事反攻大陸,困難重重,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署,國府僅僅為了換取美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地位。心甘情願地接受了美國對軍事反攻大陸的政治限制。

延伸閱讀:
高凌雲:美援華戰機 是福是禍?
phot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