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hoto.jpg

 

海軍陸戰隊7月3日預演操演膠舟登陸發生翻覆意外,造成官兵2死1傷,海軍初步調查,判斷突發大浪是事件主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海陸突擊艇意外
專家:
國軍「寧事後撫卹、不事前投資」
文化該改了

2020-07-07 聯合報 / 記者程嘉文

今年國軍漢光36號演習的科目之一,是海軍陸戰隊將在屏東加祿堂海灘舉行聯合登陸操演。7月3日上午,負責執行操演的陸戰隊99旅,在左營桃子園進行7月16日正式操演之前的最後一次全兵力預演,當時沒人想到,繼今年1月2日黑鷹直升機撞山導致參謀總長沈一鳴等8名官兵殉職後,國軍在半年內,會再度發生嚴重意外。

當天上午8時48分,99旅步2營6連執行「向岸突擊操演」科目,8艘突擊膠舟搭載56名官兵,高速衝向登陸海灘。但在距離海岸線約160公尺處,後方突然一個大浪襲來,第二艇與第六艇當場被打翻,艇上14人落水,多數官兵都自行游泳上岸,但二號艇上3人不幸溺水。

約20分鐘後上士陳志榮、中士阿瑪勒.道卡度由岸上作業人員救起送醫;11時19分,經空中搜索發現上等兵蔡博宇,11時30分救起。3人均被送往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急救,蔡博宇、陳志榮5日不治身亡,阿瑪勒‧道卡度仍昏迷中。

photo.jpg
海軍陸戰隊7月3日預演操演膠舟登陸發生翻覆意外,外界則質疑官兵應變能力訓練不足,裝備品質也可能造成影響,圖為2015年海軍陸戰隊演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出意外連隊 剛完成兩棲基地訓練

海軍司令部6日記者會上,陸戰隊副指揮官馬群超少將表示,從他32年前下部隊任官時,陸戰隊就有搭乘突擊膠舟進行非正規登陸的科目,多年來從沒發生過致命意外。這次執行相關科目的步2營6連,先前剛完成兩棲基地訓練,不管是搭乘突擊舟或是操舟,都須通過簽證考試。

海軍初步調查 突發大浪疑是主因

海軍初步調查,發現相關人員訓練都合格,先前已在同一海域操演4次,可排除人為因素;8艘突擊膠舟與操舟機,都經過兩棲偵搜大隊檢驗,確認機務狀況正常,機械因素也可排除;突發大浪的環境因素,判斷是事件主因。

現場水深150公分 引發記者騷動

記者會上媒體問及,事故現場水深多少?馬群超回答「大約150公分」。此話一出,現場頓時一陣騷動,記者們紛紛質疑,對絕大多數官兵而言,只要站起身來,頭、頸部就都在水面以上,必須通過武裝游泳測驗的陸戰隊員,怎麼會在如此淺水溺斃?

photo.jpg
海軍陸戰隊7月3日預演操演膠舟登陸發生翻覆意外,外界則質疑官兵應變能力訓練不足,裝備品質也可能造成影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軍方:死傷官兵可能落海就嗆水昏迷

軍方解釋,死傷官兵經診斷為吸入性嗆傷,雖然水深僅150公分,但當時膠舟遭遇大浪,從船尾往前翻,可能落海瞬間就嗆水昏迷,無法即時自救。

馬群超也解釋,依規定官兵身上救生衣已先充氣一半,胸前兩塊抗彈板也有浮力,即使當事人沒在落水時啟動氣瓶將救生衣充飽,應該仍不至下沉。至於救生衣氣瓶會不會故障?他指出,11名落水官兵的救生衣都順利充氣。

檢方消息也認為,溺水者落海時被可能船身撞擊或壓住,導致無法呼吸或逃脫。對此,官員指出,目前並未發現死傷官兵有遭船身撞擊跡象、不過三名溺水官兵當時都在二號艇的左舷,艇上位置是否影響生還或溺水的關鍵因素?還要進一步探索。

陸戰隊步兵是否訓練足夠 成追問焦點

現場記者也質疑,雖說陸戰隊各步兵連在擔任搭膠舟搶灘的「突擊連」任務前,都須通過相關簽證考試。但比起真正每天都在操作突擊舟的兩棲偵搜大隊而言,訓練時數是否仍差很遠?

擔任軍警戰術訓練影片公司Panteao Productions亞洲、台灣總代理,也常在各軍事雜誌發表評論的趙武靈表示,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例,要擔任突擊膠舟艇長,學員須先具備二級以上戰鬥水上求生訓練,訓期長達一個月,軍方宣稱「人員都經過合格簽證」,但相關訓練是否比照美軍來進行?

當天目睹意外發生的海軍司令劉志斌,下午就在左營召開檢討會。據傳他在會上就曾質疑,陸戰隊「步兵」有沒有駕駛突擊膠舟的能力?另也質疑,先前包括操舟等簽證考試,是在港內而非外海進行,能否符合實際操演狀況?

photo.jpg
海軍陸戰隊7月3日預演操演膠舟登陸發生翻覆意外,外界則質疑官兵應變能力訓練不足,裝備品質也可能造成影響,圖非發生意外的中99旅部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應變無預警翻船 相關訓練恐仍不足

官員私下指出,即使海象符合操作標準,也無法避免偶發性湧浪,即使由操舟經驗更豐富的兩棲蛙人駕駛,也不可能保證絕對不會翻船,重點應是艇員們有無因應翻船的能力。雖然現行的簽證考試中,都包括「覆舟」科目,但是眾人在有準備的情況之下演練翻船,與猝不及防突然翻覆,絕對還是兩回事。從成敗論英雄角度看,官兵對於膠舟無預警翻覆的應變訓練,顯然還是不足。

裝備是否能迅速脫下 也成討論重點

陸戰隊官兵在登陸搶灘過程中,都必須冒著載具沉沒落海的風險,為提升在水中存活性,身上裝備須能快速脫下。

但如裝備品質不夠好,或設計不符人體工學,例如官兵身上戰術背心的「快拆」裝置如果動輒鬆脫,反而造成問題。有退伍網友表示,有人為免戰術背心突然自動滑脫,會把快拆裝置綁死,一旦遇險就不堪設想。

蔡總統上任後指示,加速全面換裝官兵個人裝備。趙武靈批評,國防部自詡新式戰鬥個裝「比美軍好又便宜」,但從部隊基層傳出的心聲未必都是正面,軍備局也總以「經調查均未反映品質不佳情事」之類的官話回應。

軍事專家:國軍戰鬥個裝,不該三軍一體

他表示,水際任務人員的戰鬥個裝,應該因應不同環境,而非「三軍一體」。例如美軍經歷多次水上墜機導致人員溺斃的教訓,設計多重的保障:除了救生衣、浮力設計的水際版背心、緊急充氣設備,最後一道防線就是具螢光效果的海水染色劑與救生燈,能使搜救者更快找到落海者,提升獲救生還的機率。

1.png
航特部AH-64E攻擊直升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花大錢買直升機 但個人急救包仍無下文

趙武靈批評,國軍有個壞習慣,是「只願花大錢,吝嗇花小錢」:例如我國引進最先進的AH-64E攻擊直升機,今又要引進M1A2戰車,但是官兵的「個人急救包」,居然歷經多年、多任部長,至今都還發不下來。同樣道理,陸戰隊可以增購AAV-7兩棲突擊車,但人員卻沒有「專為水際作戰」而研製的戰鬥裝備。

他呼籲,防微杜漸,避免憾事發生。例如前幾年兵工廠發生廢彈爆燃導致嚴重傷亡,如果當初就替處理人員添置幾千元一套的抗焰服,就不需在出事後付出上千萬醫藥費與賠償金。軍中「寧可事後撫卹,也不事前投資官兵」的文化,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