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photo.jpg

photo.jpg
抗戰末期國軍的反攻(1945)

蘇聖雄

壹、前言

1944年4月,日軍太平洋方面的戰況不斷惡化,於此局勢之下,日軍仍對中 國發動大規模的一號作戰(又稱「大陸打通作戰」)。是役日軍出動支那派遣軍 8成約50萬人(20個師團)的兵力,調用馬匹約10萬頭、自動車約1萬5千輛、火 砲約1千5百門,主要沿湘桂黔鐵路進攻,作戰地境自河南黃河邊經湖南至廣東、 印度支那國境,縱貫約1千5百公里,是日本陸軍史上投入最大規模兵力的作戰。 該作戰至1945年2月結束,破壞了數個美國在華空軍基地,並對國軍造成重大打擊。
 
國軍遭此重創,幾乎一蹶不振。1944年10月,與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屢 次衝突的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遭到撤換,東南亞戰區副參謀長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接替。魏德邁上任之後,建立在華美軍有 效機制,與中國領導人建立互信並提供諍言,中美關係明顯改善。同時,在中美合作架構之下,國軍重新改組,於1944年冬設立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於昆明,負西南各戰區部隊統一指揮及整訓之責,該部並聯繫盟軍,以待對敵轉移攻勢。於是受創甚深的國軍,漸次恢復生氣。

1945年初日軍一號作戰結束之際,國軍積極籌劃反攻。2月,軍令部擬訂「中國陸軍作戰計畫大綱」,策定國軍於盟軍登陸東南沿海的同時,向桂湘粵轉取攻勢。其後,美軍又助國軍策定中國戰區總反攻計畫,代名「冰人」「白塔」(白他)7月初,依據中國戰區總反攻計畫,陸軍總司令部及美軍在華 將領麥克魯(Robert B. McClure,又譯麥克魯爾)各提出反攻廣州計畫一案。經討論,決定採用陸軍總司令部之案,並參考麥克魯的意見作修改。而早在5月底,日軍收縮戰線,自華南撤退,國軍發動追擊,總反攻計畫已初步實施;8月中,日本投降,反攻計畫未能澈底實踐。

上述國軍的反攻計畫,抗戰史諸多著作或有所及,惟多未能釐清各反攻計畫之演變及其內容。相較學界集中探討抗戰初期的盧溝橋事變、淞滬會戰,或抗戰中的諸多重大戰役,抗戰末期軍事反攻的討論相對甚少,就軍事作戰來看整個 抗戰史研究,似有虎頭蛇尾之感。其實,是時美軍重點置於太平洋,並未打算藉 國軍反攻來擊敗日本,因此難以看出國軍反攻之作用;然此種反攻計畫,仍為美軍所積極推動,可見這些計畫,並非僅為國軍的虛張聲勢,當有其實質作用。究竟抗戰末期國軍的軍事反攻計畫內容為何?目的為何?反攻過程為何?對中或對美之意義為何?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本文所利用之史料,主要為國史館庋藏之《蔣中正總統文物》、《陳誠副總統文物》,和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典藏之《蔣介石日記》、 Albert C. Wedemeyer Papers,及已出版的史料彙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或重要軍事將領之日記、回憶錄如《徐永昌日記》、 Wedemeyer Reports! 等。其中,《陳誠副總統文物》藏有〈軍政部長任內冰人白 他作戰計畫〉一卷,完整收入作戰計畫內容,甚為珍貴,是本文重要徵引史料。

貳、陸軍總司令部的成立及反攻部隊整編

在日軍一號作戰的攻勢下,國軍潰不成軍,弱點盡顯。1944年6月19日,日軍攻陷長沙。8月8日,下衡陽。10月10日,陷桂林,11日又下柳州。國軍節節敗退,輿論沸騰,國民參政會指謫軍政部誤國,蔣中正亦痛斥軍政部下轄之兵役署 長程澤潤兵役業務辦理失當,經軍法審判後將之處決。參謀總長何應欽乃辭去軍 政部長兼職,薦員自代。20日,中國國民黨召開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及國防最高 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決議調整中央黨政軍機關人事,以期加強行政效率,增進抗戰力量。在人事異動中,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接替何應欽出任軍政部長,主持大規模整軍。 

時魏德邁代史迪威出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並兼任美軍中國戰場指揮官。其上任之後,創設中美聯席會議,每週舉行會報一次,由中、美相關人員出席,相互交換意見,共謀解決問題。他又鑒於日軍可能進攻昆明,形勢嚴重,提案集中國軍精銳,首先保護昆明地區,次則保護重慶地區,是為「阿爾發」(ALPHA)計畫。該計畫區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國軍遲滯日軍進攻,美國空軍提供空中支援、美國軍官至國軍師級單位擔任聯繫及參謀工作。第二階段國軍集中昆明,駐印軍運回支援。此一計畫欲付諸實施,需要任命一中國指揮 官以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之名總其成。魏德邁對陳誠印象良好,譽其為中國之拿破崙,建議由其出任,蔣卻屬意何應欽。蔣所以如此決定,或因陳已出任軍政部長,而何應欽雖卸任軍政部長職,仍具參謀總長之身分,在國軍地位僅次於蔣,資歷甚深。13 其後,魏德邁也支持何應欽出任該職。

魏德邁提議設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一職,軍令部長徐永昌以為應加「西南部」3字,稱「中國戰區西南部陸軍總司令」,蓋使其先自局部著手裝備補訓, 再漸及其他,且原計畫即以保昆明、貴州為主,即是由西南辦起。11月17日, 蔣與何應欽商決西南部總司令及各司令人選。30日,蔣復與何談昆明情況及代理參謀長人選。其間,何應欽建議其名銜將「西南」去掉,復提出同地總司令太 多,不免混淆,建議除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外,餘稱司令或總指揮。最後何的職銜確定為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而其他總司令職稱未變。

12月9日,蔣中正為與盟軍協同對日作戰,並準備將來反攻,正式下令設置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於昆明,統一指揮及整訓西南各戰區的部隊,總司令由參謀總 長何應欽兼任,下轄遠征軍衛立煌部、黔桂湘邊區湯恩伯部、滇越邊區盧漢部、 第四戰區張發奎部,及第五集團軍杜聿明部。美軍派遣一總聯絡官,常川駐在陸軍總司令部,綜理聯絡事宜。遠征軍、第四戰區及各邊區以下各級司令部,均由美軍派遣聯絡官,平時為教官,負責聯絡及訓練。
 
12月13日,蔣又頒布「陸軍總司令部作戰指導要領」,規定該部任務為與敵保持接觸,並拒止敵由湘桂路各地及越南向昆明及重慶兩處攻擊。長江以南之國軍,除去軍事委員會總預備隊及第三、第六、第七、第九各戰區之部隊,均歸該總部指揮,所轄地域區分為三:貴陽防衛區,由黔桂湘邊區總司令湯恩伯負責,包括貴陽防衛軍湯恩伯部、第二十四集團軍王耀武部、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夏楚 中部,職司持續予敵壓力,並拒止敵向貴陽及重慶之襲擊;昆明防衛區,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負責,包括廖耀湘部、滇越邊區所轄之第一、九集團軍、遠征軍、昆明區預備隊(第五集團軍),職司擊攘雲南西部之敵軍,並拒止將來進入昆明區之敵軍;第四戰區,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負責,包括第十六、第三十五、第二十七集團軍,職司阻滯向百色區域前進之敵,並切斷桂林以南及柳州西北之鐵路交通。
 
12月25日,陸軍總司令部正式在昆明成立,何應欽任總司令,蕭毅肅任參謀長,副參謀長為冷欣。其後又任龍雲、衛立煌為副總司令。時全國有包括11 個戰區在內的數個戰略軍事單位,計有集團軍38個、軍115個、師331個。其中, 陸軍總司令部所轄集團軍7個、軍27個、師86個,所轄部隊超過任一戰區級的單 位,就師級數量來計算,兵力占全國25.9%。
 
1945年2月1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後勤司令部於昆明成立,受陸軍總司令部的指揮,並與美軍供應處(Services of Supply, SOS)聯繫,其主要任務為統籌 陸軍總部所指揮各部隊之運輸、補給及裝備。後勤司令部的組織,分為參謀、副 官、人事、通信、運輸、糧秣、經理、軍械、衛生等處,初期係由中美雙方有關 人員合力組設,編制員額385人,含國軍333人,美軍52人。首任司令為美籍軍官齊福士(G. X. Cheves),副司令由國軍後勤總部副總司令盧佐兼任,參謀長為美籍魯克斯(M. H. Lucas),至處長以次之副處長、科長等職務,亦多由美籍人員充任。 

為實行阿爾發計畫,擬由美軍提供武器與作戰物資裝備國軍,由於當時中國有約350萬人兵力,無法充分供應這麼多的必需品與裝備;因此,魏德邁向蔣中正建議訓練一支較小但訓練良好的部隊。1945年1月中,魏德邁建議中國只要 有50個好師即可足用,他表示已要求華盛頓照此裝備。爾後,美軍建議國軍新 裝備36個師,每師1萬人,再加直屬部隊共50萬,經過整頓訓練,6至8個月可發 動攻勢,直取廣州,與登陸之美軍會合。國軍接受美軍意見,2月2日,陸軍總 司令何應欽及軍政部長陳誠向蔣中正報告西南整軍決議案,決定取消6個軍部, 充實36個師,以為該年基本工作。27 蔣對此頗為重視,因獲此決定而「此心為之一慰」。
 
36個師數目確定前後,美軍與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不斷討論應裝備美械的軍師番號。這批國軍後來加上駐印軍(新一軍)的3個師,共有13個軍39個師,全 數由陸軍總司令部管轄,因係配合阿爾發計畫而建立,又稱作阿爾發部隊(ALPHA Forces)或「阿爾發師」(ALPHA Divisions)。(表1)阿爾發部隊計畫裝配 的武器較舊式國軍大為增強,步槍、機關槍、戰防砲等增厚許多,尤以砲兵最為 顯著。1個阿爾發師有1萬人,1個軍3個師計3萬人,配有3個75公厘榴彈砲營(1師配1營)、1個105公厘榴彈砲營,最高司令部另有155公厘榴彈砲3個營及192 尊4.2吋迫擊砲。這樣的砲兵實力,戰力已不下當時在華日軍。(表2)

photo.jpg

photo.jpg
整補訓練阿爾發部隊之際,為適應將來攻勢作戰之需要及配合全國整軍,1945年3月,陸軍總司令部將所轄兵力縮編為4個方面軍,番號第一至第四,次序 的訂定取決於地理位置。第一方面軍司令官盧漢,位雲南;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位桂西北;第三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位黔桂湘邊區;第四方面軍司令官 王耀武,位湘西。另有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杜聿明,以及總部直轄部隊。時全國有集團軍31個、軍106個、師319個,陸軍總部所轄集團軍減為1個(原7 個),軍有20個(原27個),師有66個(原86個)。以師級數量計算,兵力縮減至全國的20.7%。36 如此編併,魏德邁尚不以為足,他認為美國裝備在有限的運 輸線上,不足以配備國軍300多個師的單位,因此建議將美軍物資儘量提供阿爾發部隊,使其成為勁旅,即便某些地區軍隊因物資缺乏而致失地,亦無關係;至 於現有300個師,應儘速裁撤,加速軍隊縮編,俾迅速建立現代化勁旅。

魏德邁認為國軍編併進度緩慢,但如此編併,已引起陸軍總部所轄諸部的不滿。若干部隊懇請不予編併,並有謂果予編併,恐有變患。原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不滿其在北伐時已升任將官,其他3個方面軍司令官盧漢、湯恩伯、王耀武,都曾在不同時期在其麾下任職,王耀武資歷尤淺。張周邊的人因此認為中央待張不公,對張與王耀武同級感到憤慨,且有人認為第四戰區撤銷之際,應 任命張為陸軍副總司令。

遠征軍自1943年組建,發動反攻,強渡怒江,與日軍激烈作戰,經過艱苦作戰,終於在付出官兵死傷6萬餘人的代價下,收復滇西全境;復突入緬境,與駐印軍會師緬北芒友,打通國際交通線。40 該軍立下烜赫戰功卻被裁併,司令長官衛立煌調任陸軍副總司令,衛及其麾下將士皆表不滿,衛因此不就職、亦不辦理移交。遠征軍副司令長官黃琪翔且奉衛之命,向蔣中正報告裁編部隊之不安。 蔣雖自認帶兵以來,對優秀學生及有功部隊裁編之多,以此次為最,然而他「為國家、為革命以及優秀將領之前途計,皆不得不忍痛忍心而毅然斷行貫徹方鍼,否則為公為私只有失敗而已」,同時他也希望藉此「示以大公無我之意,惟終能望其(地方軍)有一日之感悟也。」何應欽對衛立煌抗拒出任副總司令,恨聲 不絕,認為衛豈有此理、不識大體,他且以為衛舊習未除、用人貪污,因此僅 令其出任副總司令,不使設立副總司令部。何又派冷欣等前赴保山與衛當面接 洽,問其是否服從命令。衛終赴總部履新。

陸軍總司令部成立之後,在美軍協助下積極整編、裝配、訓練部隊,國軍戰 力有不少提升,若這些戰力提升計畫能夠完成,對於國軍反攻或戰後中國局勢, 必定產生不小作用。然而,美軍計畫提供國軍裝配阿爾發部隊的物資,在日本投降前,大多未及送交國軍。受限於運輸量,美械只能陸續運進中國,無法短期同 時裝備。至1945年4月中旬,阿爾發部隊平均僅獲軍械12%。(又見表1,新 一軍、新六軍不計)據戰爭結束不久的統計,美軍約僅將計畫三分之一的裝備提 供中國政府,三分之一運抵印度、緬甸或中國,惟尚未移交,五分之一在運往中國途中,而其餘仍在美國。以第十三軍石覺部來說,該軍屬阿爾發部隊,優先換裝美式軍械及獲得美式訓練,但至6月底才換裝完畢,在當時已屬國內少數美式裝備部隊之一。而彈藥僅領到訓練用3個月分,之後一直未獲補充,直到戰後該軍運赴東北亦然。
  
由於運輸限制及部隊調動頻繁,至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底,美械裝備完成輕兵器80%、重兵器55%,始終無法達到原先目標。49 阿爾發師的訓練亦遠未完成。39個師僅16個師完成一輪13週的訓練,他們在訓練時有較好的伙食,並且已配備充分的美械武器。其餘23師的訓練才剛開始。因此,在發動反攻之時(詳 後),國軍其實尚未準備完好。
 
叁、總反攻計畫的策定

一、中國陸軍作戰計畫

自全面抗戰爆發以來,國軍擬訂諸多反攻計畫,發動數次反攻作戰。1943年底開羅會議前,史迪威曾建議蔣中正在會上提出緬甸運輸暢通之後,即發動收復廣州及香港地區之作戰,以打通海上交通;爾後美國應派來步兵10個師、 裝甲3個師至華南,向華中、華北進攻。1944年,史迪威的參謀曾花費數月時間擬訂計畫,策定於昆明建立基地,再向廣州─香港地區攻擊以打開海口。上述計畫,皆在研擬階段,並未付諸實施,但為日後擬定的反攻計畫所參酌。

陸軍總司令部成立之後,隨著日軍一號作戰攻勢的減緩,國軍賡續規劃總反攻計畫。1945年初,蔣中正在其日記「民國三十四年大事年表」提到「本年中心工作與目標」有「三十六個師整補完成,六月以前反攻準備完畢」、「華南、 華中全區之克復」,又記:「軍事目標:甲、第一期收復南寧與柳州(六月); 乙、第二期收復香港、廣韶,占領廣州灣與香港海口(十月);丙、第三期收復 衡陽、長沙、岳陽與武漢、宜昌(十二月),並收復臺灣。」復於「本月大事預定表」記道:「軍事第一,積極訓練青年遠征軍與整補中央軍五十個師之計畫, 準備反攻。」1月10日,魏德邁亦向國軍統帥部提出建議:首先完成史迪威之既定計畫打通滇印路,再擬於6個月後由目前何應欽之轄區,向廣東海邊打出一 海口。

2月12日,軍令部擬定中國陸軍作戰計畫大綱,該計畫以開闢海口之目的, 於盟軍東南沿海登陸同時,向桂湘粵轉取攻勢,特須保持重點於黔桂路方面,攻取宜山、柳州,與盟軍會師西江。執行作戰的部隊劃分為六:「滇越邊區」盧漢 部扼守滇越邊境,相機進出越北,掩護國軍之右翼。「右兵團」張發奎部負責攻 略南寧、龍州,確實遮斷桂越水陸交通,並對越北方面構築堅強陣地,阻止敵軍 東援,鞏固中央兵團右側背之安全。「中央兵團」為衛立煌、湯恩伯兩部,沿黔 桂鐵路及其南北地區攻略宜川、柳州後,以主力向梧州、三水突進,與盟軍會師西江,以一部經荔浦、平樂、八步向曲江攻擊,切斷敵之退路。「左兵團」王耀 武部及第六戰區之1個軍,以主力攻略邵陽,遮斷粵漢鐵路,以有力一部攻略祁 陽、東安,並與中央兵團一部協力,攻略衡陽。「總預備隊」杜聿明部,分別控制於昆明、貴陽兩地,以備策應全般作戰。「國境守備隊」以第二軍留置滇緬邊境,掩護中印公路,以第九十三師留置車里佛海,守備國境。

photo.jpg

中國陸軍作戰計畫大綱擬定之後,2月14日,蔣中正赴美軍在華總部研究作 戰計畫,聽取魏德邁作戰方略草案之報告。蔣聽聞美軍的作戰計畫,自記:「對 軍事整個計畫之程序,得以決定矣」,並考慮「美機動輒千餘架轟炸倭之本土,其混合艦隊且入東京灣內,並在琉璜島試行登陸,倭軍在華兵力將注全力於沿海岸之防守,故對我內地或西安進攻之顧慮已可減少矣。」
 
3月8日,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赴重慶訪蔣中正, 中美雙方召開會議,代行政院長宋子文、軍政部長陳誠等出席。蒙巴頓報告英軍 緬甸作戰經過、困難與需要,要求國軍駐印新一軍自緬北向南作戰,非等緬境敵 軍消滅後,不可調回。蔣對此十分不滿,以為其「撤退其緬境英印軍,使敵軍反 攻緬北,斷絕我中印公路之輸血管而不恤」,認為「彼全以此意相恫嚇」,因此 深感受傷,決明日正式會議時再談。次日會議,陳誠首先表示國軍因發動滇西緬北作戰抽調湘桂軍隊甚多,以致防務空虛,為敵所乘。現湘桂豫各省均陷敵手, 而該數省為中國糧食及兵員最重要之產地,若今秋不能收復,則危機甚大。且自 日軍打通平漢、粵漢鐵路線後,第三、七、九各戰區均與中樞隔絕,敵企圖解決該戰區內國軍,如此則影響盟國登陸中國之作戰,故國軍必須迅速反攻,擬將新 一軍調回作為反攻之主力。蔣接著陳的話,詳述國軍去年忍痛犧牲、放棄湘桂米 倉、不顧一切派新六軍增援緬北及滇西進攻以策應緬北作戰之經過,最後表示新 一軍3個師擬於5月1、15日及6月1日調回。蒙巴頓要求調回日期應依戰事進展而 定,並謂蒙巴頓本人及英美聯合參謀部有權決定調動部隊。蔣再次重申新一軍占 領臘戌之後,即於5月1日至6月1日之間調回,作為反攻之骨幹。

3月20日,蔣中正飛昆明視察陸軍總司令部、美國空軍司令部、雲南省政府等處,並與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陳納德及雲南軍事領袖龍雲、盧漢等會晤,25日飛返重慶。對於此行,蔣自記:「本週飛滇巡視,對中央軍整編及青、遠軍精神當有補益,對美國各機關主官聯絡亦必有感應。」而就在蔣視察雲南期間,中國戰區美軍總部擬訂了「冰人作戰計畫」。

二、冰人作戰計畫

中美雖皆有打通中國廣州海口之打算,但由於後勤補給仍然吃緊,似暫時無法發動如此大規模反攻,乃基於日軍將逐步後撤的評估,擬訂「冰人作戰計畫」(RASHNESS),欲隨日軍自貴州撤退,發動反攻,予之壓力。60 該計畫由中國戰區美軍總部戰區設計科擬訂,經魏德邁核定,於3月23日製成。計畫之戰略判斷,認為中國戰場與其鄰近戰區太平洋戰場、西南太平洋戰場及東南亞戰 場,已發展到必須密切聯繫之態勢。而日軍正在中國與安南方面調整部署,以有力部隊守備長沙以南走廊地帶之交通網,同時加強寧波半島至海防海港(安南) 之間中國沿海美軍可能登陸地點之防禦。於日軍重新調整部署之際,中國戰區之盟軍應實施強大之聯合攻勢,遮斷敵軍交通線及收復華東空軍基地,並利用此基 地轟炸敵軍,以利太平洋方面之作戰。也就是說,對整體對日戰局來說,該作戰 計畫是以太平洋戰場為主軸,為增進美軍太平洋方面軍事行動而實施,其次才是藉大規模反攻,恢復或提高中國陸軍之士氣及戰鬥力。
 
冰人作戰計畫的任務為克復長沙─南昌─武昌間地區,遮斷敵軍通至安 南及其以南地帶,以便爾後反攻獲得有利之態勢。其前提為日軍海空力量逐次消 退、及中國西南陸空補給暢通,運輸量每月輸入超過6萬噸等。計畫的主攻區分三個階段:

第一期為「冰人一」,攻擊開始日期為1945年8月15日,自昆明區前進,沿昆明─貴陽─芷江─長沙作戰軸線克復長沙、衡陽,橫跨湘江完成橋頭堡 陣地。

第二期為「冰人二」,自9月15日開始,首先對以上地區重新劃分、編組與 調整,重新補給一切部隊,以增進補給線之補給能力,修復原有機場並新築機 場,以增進空軍之戰鬥力。其後,部隊進入長沙以南及洞庭湖以西地區,增援第六戰區,阻止敵侵入長沙以南、洞庭湖以西之地區。

第三期為「冰人三」,攻擊開始日期為12月1日,自長沙、衡陽前進,以三 角形銳利之攻勢攻占武昌、南昌、吉安,爾後再從上項占領地區繼續進攻。

另規定助攻、協助兵力、空軍參戰,如規定一部向南寧及向河內的側擊、阻止戰,藉以分別牽制敵軍於西南地區及安南;又規定空軍與陸軍作戰密切協同, 攻擊敵後方地區之設施倉庫、部隊集中地等。

photo.jpg

對於敵情判斷,該計畫估計日本陸軍在湘桂粵贛鄂諸省可能使用18個師團共 25萬2千人,另有一部駐於安南北部,共計19個師團。當中有4個師團任岳州─ 桂林以南走廊地帶之交通守備,至於作戰計畫初期國軍預定進攻的長衡,駐有日軍兩個師團。日本空軍方面,該計畫估計日軍並無利用長沙、桂林走廊地帶占領 區原有飛機場之企圖,蓋空軍大量移動殊非易事。日本空軍主要部署於上海、杭 州、南京、漢口及中國東南部,並以長江以北、臺灣、廣州、香港、海南島及安 南各地之基地增援華中、華南,總計有轟炸機306架,戰鬥機818架,而日本全國 飛機估計有4,200架(1945年1月)。

國軍將動用的陸軍部隊,1945年8月1日裝備訓練完成9個師作為主攻;15日8 個師任助攻;10月15日8個師在長衡準備及整訓完畢;11月15日至次年1月1日11 個師裝備訓練補給完畢。上述攻勢作戰計畫動用的部隊有12個軍36個師,約50萬 人。守備兵力為滇黔湘西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指揮下之攻擊部隊以外之其他部隊, 他們是爾後計畫及準備最後使用之部隊,計有3個軍10個師。其他省或戰區部隊 可實施牽制作戰或游擊戰者,為湖北省(第六戰區)、四川及黔北、陝晉甘及湘西各地、黃河以北、平漢線以西、華東(南),計有85個軍208個師,兵力約170 萬人。這些部隊數量雖多,但裝備缺乏,尤其輕兵器及彈藥不足,各部不超過 10%至15%,因此尚須整訓或另予補充。此外,第一、二、五、八戰區之部隊, 應準備防禦工事,防止日軍由黃河西進,此種部隊目前僅有10%之裝備。空軍是該計畫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為破壞敵後方交通線、協同陸軍作戰、基地之防禦及防空。動員的空軍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包含中美混合隊)、中國航空隊及美 國第十航空隊之前進支隊(原駐印緬)。
 
後勤與交通為該作戰計畫極重要的一部分,美國後勤總司令負補給與運輸之 責,遵照中國戰場美軍指揮官之策略,協助作戰計畫之實施,直接協助與指導中國後勤總司令,並與美軍中國作戰指揮部指揮官及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協同辦理各地面部隊補給之輸送與分配。
 
該計畫最後自評優點與劣點。優點計9項:1. 收回洞庭湖附近重要產米區, 該地占全湖南所產米的23%;2. 提早有效利用空運及道路運送到中國戰場之物資;3. 攻擊敵人最薄弱之處,此地並為華中、華北交通線聚合之處,可於此再以空軍襲擊日軍華南及安南之敵軍及其設施;4. 進攻時期敵軍正忙於增援華中及東 南沿海一帶,勢難抽調部隊到達戰場;5. 由訓練地點到作戰地區所需另外調動的部隊最少;6. 切斷敵軍與安南在陸地上之主要交通線,使敵補給與後送困難,敵軍控制華南力量將因此而大減;7. 中國陸軍大部可參加此大規模之攻勢,國軍士氣與民心將因之提高;8. 當此太平洋北部作戰進入重要階段之時,此種攻勢可牽制中國中南部之敵軍,對於太平洋區盟軍之主攻有莫大益處;9. 占領地區以擴張 盟軍現有及可能之基地,使敵軍上海附近與臺灣之重要設施及中國東南沿海之海 港,均涵蓋於盟軍戰鬥機及中型轟炸機活動之半徑以內。
 
劣點計5項:1. 為配合太平洋盟軍主攻同時進行,攻擊開始日期僅有15至18 個裝訓完好之中國師;2. 在全般作戰中地形均屬困難,以初期為甚,對於防禦方 的日軍極為有利;3. 交通線甚少並受限制,應就陸上交通線儘量採用各種補給方 法;4. 作戰初期天候最為惡劣,作戰區內地形崎嶇,低雲層視界不良,空中戰鬥因此大受限制,在作戰初期空陸密切之戰術協同,效果甚微;5. 從昆明區到華中 南部之地面交通線運輸量有限,空運需求增加,惟此時正值所有運輸機忙於由印度內運補給品與器材。總結指出,由於優點多於劣點,計畫尚屬可行。該計畫與國軍抗戰時的諸 多作戰計畫相較,除敵情及戰況估計更為詳細,並特別重視後勤。對於後勤交通路線、道路長度、單向道或雙向道、橋樑載重、最大坡度、最小曲半徑、陸面狀 況、雨天可否行駛,以及河川渡河點、水位高低及流速、渡船運載量、浮橋所需長度、可行船隻噸位等,都有事先做詳細考察。此外,計畫對於作戰各時期所需 物資噸數、裝備、藥品、人員,也有詳細估算。重視工兵部隊,亦為此計畫之特 色。計畫規定由美國訓練國軍工兵,再配屬各部,擔負修理及保養道路、設置簡單渡河設備堡壘、掩體及爆破等工作,並負責設置障礙物及破壞排除障礙物,構置偽裝及緊急設備、供給地圖,必要時且將負擔戰鬥任務。

冰人作戰計畫策劃之同時,「白塔作戰計畫」亦在研議,美方並儘可能先行 後者。爾後的作戰計畫,係以白塔作戰計畫為主軸。

三、白塔作戰計畫(「卡波內多」)

白塔作戰計畫(又稱「白他計畫」,即Plan Beta)的研議,早於冰人作戰計畫,該計畫在魏德邁上任後即有討論。Beta係希臘文第二個字母,而Alpha 為第一個字母,因此白塔計畫係相應於阿爾發計畫所提出的一種總反攻計畫。 該計畫草擬於2月13日,部分內容被修改為冰人作戰計畫,後來反過來承繼冰人計畫,不斷修訂。前述2月14日蔣中正在美軍駐華總部聽取之魏德邁作戰計畫草 案,當即此一計畫。時日軍從華南逐漸撤軍,且美國占領菲律賓,補給線得延伸 至中國沿海,使打開廣州海口成為可能。6月初,白塔作戰計畫重新擬定並改稱 「卡波內多」(CARBONADO),成為中國戰場最終的總反攻計畫。該計畫戰略判斷與假想事項和冰人作戰計畫相似,任務則由克復長沙─南昌─武昌間地區,轉變為奪取西南海岸之港口,藉以截斷敵方在越南及其以南地區之路上交通線,並造成續行向敵進攻之優良態勢;尤其若能開放海口,使中國戰場獲得充分補給,國軍便可在對日作戰中發揮更大貢獻。

與冰人作戰計畫區分3期不同,白塔作戰計畫區分為四期,並提早半個月發動。第一期自1945年8月1日始,由昆明、貴陽地區進攻,以昆明、百色、南寧之線及貴陽、百色、柳州之線為軸,占領並確保柳州、南寧地區。第二期自9月1 日始,確保上述地區,整理、訓練、裝備、補給部隊,加強運輸,修補舊機場並新築機場,依據美國聯合參謀部之核准,與西南太平洋戰場合作,建立呂宋至柳 州、南寧間之空中運輸線。第三期自11月15日始,中國戰場與中太平洋戰場及西南太平洋戰場空軍或海軍及兩棲部隊協同,向廣州、香港地區推進,美國駐華空軍予以有效空中支援。另有替代方案,即與西南太平洋戰場空軍或海軍及兩棲部 隊協同,向雷州半島推進,同時進入廣州、香港各通道,予日軍最大壓力,期獲 取一良好之中繼海口。第四期至遲不晚於12月15日始,奪取並確保廣州、香港地 區,同時中太平洋及西南太平洋戰場之空軍或兩棲部隊,協力或支援此項攻勢。


photo.jpg

計畫估計參戰的國軍,為經過訓練裝備的部隊。1945年7月15日應準備好10個 師作為主攻之用;8月1日準備好8個師作為助攻之用;10月1日準備7個師;11月15 日至次年1月15日準備11個師。迄1946年1月15日為止,總共需部隊36個師。其他地區的部隊,亦納入計畫,隨時發動掩護戰鬥,或進行游擊活動,並於未來從事攻擊作戰。至於指揮、後勤等事項,白塔與冰人相同,皆作詳細規劃。
 
計畫亦自評優點與劣點。優點10項:1. 可早日有效使用空陸輸入中國之作戰物資;2. 攻擊指向敵軍脆弱之處;3. 敵軍忙於增援東南沿海地帶,攻擊時機佳; 4. 僅需甚低之運輸力,即可使部隊由整訓地區就攻擊準備位置;5. 可截斷敵軍 通達越南之路上交通線;6. 取得海口後即獲通達東南各地之走廊,而後連貫由海 口通至華中地區之交通線;7. 取得海口後即可獲得大量裝備及軍需品,以從事爾後大規模之反攻;8. 攻勢規模相當宏大,若作戰成功,中國軍民士氣提高不少; 9. 當北太平洋戰事緊張之際,此項攻勢足以牽制華南之敵軍,助益太平洋上之盟 軍;10. 占領柳州、南寧地區後,在作戰初期即可建立呂宋、柳州間之空中運輸 線,取得更多物資,供應前方部隊之作戰。

與冰人相較,白塔優點10項中的第1至5、8和9,與冰人第2至8相似,即兩項 計畫有7項共同優點。白塔計畫最為突出者,為打開中國西南海口,聯繫對外交 通線,藉以獲取大量軍需品,俾日後進一步之大規模反攻。

白塔劣點有5項:1. 為取得太平洋盟軍主力配合,本攻勢須提早施行,而國 軍裝備訓練數目尚不足夠;2. 作戰地區地形利於敵軍防守;3. 作戰地境內交通 線太少,影響運輸;4. 在第一期作戰中,氣候異常惡劣,有礙空軍活動,給與地 面支援因此極少;5. 在廣州、衡陽、桂林間之敵軍未完全肅清及其間鐵路未收復 前,由海口至華中地區之交通仍極受限制。以上劣點與冰人相較,幾乎相同。

該計畫總結指出,優點多於劣點,可以實行,俾早日適當利用重新訓練裝備 之中國部隊與戰場空軍協調,發動攻勢作戰。與冰人相似,白塔亦十分強調後勤支援的重要。其實,魏德邁來華擬訂中國戰場新配量計畫時,曾作過一番調查 工作,結果顯示中國沒有一個人聽過所謂「軍隊靠肚皮」這句話。魏德邁因此投 入中國軍隊補給制度的改良,並改善傷兵救護。白塔作戰計畫爾後隨戰局變動有 所修正,成為主導中國戰場的總反攻計畫。

1945年擬訂的反攻計畫,其進攻方向的規劃雖有所變動,整軍、補給、地 形氣候調查等事前準備,變動較少,有其延續性,國軍也依據計畫,於追擊日軍時參考實行。因此,這些計畫不僅為紙上作業,它們是隨著整個反攻的準備與進行,不斷修訂。在下一章,本文將敘述計畫的實踐過程。

肆、反攻的發動

一、日軍最後的進攻

1945年初,日軍鑒於全般作戰態勢之不利,經天皇核定,實行「帝國陸海軍 作戰計畫大綱」。該計畫以本土決戰為根本方針,為爭取時間,擬於本土外圍實施持久作戰,再針對登陸本土之敵軍實施決戰。中國大陸方面,儘速強化中國大陸的戰略態勢,擊破來自東西兩面進攻之敵軍,確保以日本為中心的大陸國防要域,同時強化中國東南沿海之戰備,並與琉球群島及臺灣相配合,期使於中國東 海周邊的空軍作戰得以充分發揮。對於美軍之動態,日軍估計美軍進攻日本本土之前,將以主力或有力之一部進攻大陸;為此,日軍決強化上海及廣東方面的作 戰準備。至於大陸西方的日軍,目標為策應上述作戰準備,擊破進攻之敵軍,尤 須壓制敵空軍之活動,在狀況許可之範圍,儘量向西擴張,俾封殺美軍進抵中國 東南濱海之企圖。

大本營依據上述作戰大綱,對全軍明示主要敵人為美軍,同時將主作戰面規 劃於太平洋及中國東海方面,於此迅速加強以本土為核心的各要地之戰備。由是,一直以來對蘇的朝鮮軍及對華的支那派遣軍,其任務皆轉為對美作戰。 1 月22日,大本營陸軍部指示支那派遣軍強化戰備之重點,應置於中國東南沿海、 廣東周邊地區,接著於夏初強化長江下游特別是上海周邊地區。

支那派遣軍與大本營的想法不同,總司令官岡村寧次鑒於南方軍75萬為當前戰爭重點,派遣軍有105萬大軍卻僅能維持現狀,於心不安,希望能支援陷入苦戰的南方軍。1944年12月15日,岡村將進攻四川的設想提交派遣軍,全體參謀 同意制訂草案。1945年1月,計畫呈報大本營。惟大本營判斷美軍將於中國東南 沿海進行登陸作戰,進攻四川的計畫遂未能獲准實施。派遣軍無法實施四川作 戰,轉而依據大本營最新的命令和指示,實施老河口和芷江作戰。所以設定此二地為目標,係因兩地皆為美軍前進空軍基地,對日軍鐵路、長江交通造成影響。 進攻老河口者為北支那方面軍,進攻芷江者為第六方面軍。

3月22日,日軍對老河口的作戰發動,是役日後國軍稱作豫西鄂北會戰。蔣中正對日軍向第五戰區的攻擊,自記:「敵寇對第五戰區又發動攻勢,殊為憂慮。」惟其對此局部戰役之戰略,以全局為重,在不妨礙整軍與反攻的前 提下,不擔心要地被占,自記:「第五戰區作戰方鍼,應照預定計畫,不受重 大損失,不妨礙整軍與反攻方略,此時對於不甚重要據點之被占,已不必重視 也。」27日,日軍騎兵第四旅團突進占領老河口機場,但國軍仍堅固防守老河口市街。30日,蔣主持軍事會報,得知日軍數量與形勢並不如所想之嚴重,惟第五戰區無中央部隊,不能形成主力戰,其「甚恐各部不能積極抵抗,反為敵寇 達成目的耳」,乃謂:「此時已盡其在我,不能再為其力,成敗利鈍只有聽之於 天父之命而已,至此乃將一切憂慮霍然消失矣。」此後,中日兩軍形成僵持。 4月6日,蔣自記:「此次敵寇進攻,其主目標老河口,其主力專用在北岸,而在 南岸僅使用牽制部隊且遠在南漳,故我守老河口部隊與榖城及南岸後方,得以切 實聯繫不絕,故其圍攻半月全無效力。今其既占領南漳,恐其南漳部隊必向南岸榖城進攻矣,應令特加注重。」蔣乃令第一、第五戰區積極反攻。8日,在北 支那方面軍第十二軍調集重砲強行攻擊之下,日軍攻占老河口,中日兩軍其後 於此相持。4月15日,日本第六方面軍第二十軍又發動芷江作戰,中方稱湘西會戰。蔣中正判斷日軍發動是役企圖「打破我反攻計畫,並為其陸續北退之計也」。此一判斷部分切合實際,日本大本營陸軍部5月23日的幕僚會議,便指出芷江作戰的效果在妨礙國軍的總反攻及美械化,並自南方吸引國軍兵力。會戰過程, 在優勢的美國空軍支援之下,日軍遭受重大損害。28日,蔣主持軍事會報,自 記:「湘西戰局漸穩,敵寇襲取芷江機場之企圖已被消除乎。王耀武仍不愧為後 起之秀。惟豫西、鄂北戰局,敵寇封鎖西峽口與老河口之隘路之目的,已經達成 矣。」5月9日,日軍以作戰難以維持,停止進攻。
 
1945年日軍對華發動的兩場作戰,對整體態勢影響甚小,但卻多少擾亂了國 軍的反攻準備,蓋作戰之時,部隊調赴前線,資源集中於戰場,訓練、換裝、物資囤積等計畫勢必受到妨害。蔣中正乃謂:「鄂北與湘西戰事尚未結束,對我整 軍計畫又大受影響矣。」
 
二、國軍於黔桂的反攻

1945年3月底始,日本大本營已在討論撤退中國武漢以南的兵力,將其大部 轉用於滿洲及日本本土。4月14日,日本天皇聽取撤退中國兵力的上奏,表示從桂林、柳州撤離雖屬不得已,但要注意敵人的宣傳等不利影響。4月18日,大本營發布命令,以第三師團、第十三師團(以上屬第十一軍)、第二十七師團(屬 第二十軍)、第三十四師團(屬第十一軍)等支那派遣軍之4個師團,集結於華 中、華北要地待機。

5月8日,德國投降,歐戰結束。日本感受到盟軍將歐洲兵力轉用太平洋方面 之壓力。5月中旬,美軍自塞班島出動B-29等轟炸機,集中轟炸日本各大都市, 東京、名古屋、橫濱等地遭到燒毀,日本民心士氣及工業生產、運輸等遭受極大 損害。同時,沖繩島的對美作戰,十分不利,對蘇戰事,又即將發生。顧慮上述 及本土防禦等問題,大本營於5月28日,發出收縮中國戰線的命令:為強化華 中、華北戰略態勢,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官儘速自湖南、廣西、江西省的湘桂、粵 漢鐵路沿線占領地區撤離,另準備一個軍司令部得以迅速轉用於滿洲。
 
支那派遣軍接受大本營命令之後,於6月上旬修正支那派遣軍之作戰計畫, 新方針為:1. 派遣軍以主力控制華中、華北要地,謀求對中、蘇持久戰,並摧毀 前來進攻沿海要地的美軍,使日本本土決戰遂行容易;2. 對美戰備重點首先指 向華中三角地帶,次為山東半島,但極力事先看穿敵軍對於華中、華北的登陸企圖,適時集中派遣軍主力於該方面;3. 即使狀況演變至確不得已時,亦應確保南 京、北平、武漢周邊各要地。

隨著日軍自華南的撤退,國軍躡蹤發動追擊,這些追擊戰,日後稱作「南戰 場追擊」,雖未按照原先計畫實行,仍可視為「卡波內多」計畫提早兩個月的實 踐,獲取了該計畫的初期目標,也省去原先規劃使用的大量物資。100 追擊主力為 陸軍總司令部下轄之第二方面軍張發奎部,以及第三方面軍湯恩伯部。

第二方面軍方面,5月26日,乘日軍撤出南寧,當晚攻入該城,於27日完全占領並報捷,國軍士氣獲得極大的鼓舞。30日,攻下賓陽。6月1日,日軍自遷江撤退,104 第二方面軍隨即攻入,當午完全克復。爾後該方面軍於6日克 龍州;15日克武宣;21日下桂平。7月3日克憑祥;5日克鎮南關。

第三方面軍方面,6月6日,司令官湯恩伯上報襲取柳州、策應友軍、攻取桂 林之作戰部署。13日,第三方面軍第二十九軍預備第十一師王鐵麟部於拂曉對宜 山西、南、北三面包圍,猛烈攻擊堅守日軍,在己身消耗甚大的狀況下,順利攻 克宜山。27日,第二十九軍第一六九師曹玉珩部占領柳州飛機場一部,隨即於30 日全部占領,預十一師則圍攻柳城,並向雒容抄襲敵軍。7月2日,預十一師攻克 柳城,並繼續向前追擊。

6月,裝備精良並於緬甸戰場立下大功的新一軍完整從印度空運至南寧,加 入黔桂反攻戰局,該部下轄第三十八師、第三十五師、第十三師,軍長孫立人且 將私人馴養的馬匹與大象空運過來。12日,新一軍先遣部隊飛抵南寧。 
由於日軍迅速撤退,使得戰況超出「卡波內多」計畫之預期,提早達到先期 目標。陸軍總司令部在廣西重鎮柳州克復之後,為適應當前情況,捕捉戰機, 擬訂最新作戰指導要領,經與美方商量,於7月3日下令實施:第一方面軍仍續 行原先任務,固守滇南陣地,並準備以有力一部相機進入越南。第二方面軍準備進攻雷州半島,並限於8月15日以前占領廣州灣,美式裝備精銳的新一軍,亦加 入這方面的作戰。第三方面軍繼續進攻桂林,限於7月底占領之。第四方面軍暫保原先態勢,準備攻擊寶慶、衡陽,另以突擊隊不斷襲擾敵後,妨礙敵軍交通補 給,並以一部威脅全縣、東安敵軍側背,使第三方面軍之作戰容易。
 
蔣中正同意上述作戰計畫,另批示注意要點3項:1. 進攻雷州半島應準備一 個軍的兵力,防備敵軍在側背之襲擾或突襲;2. 對桂林城的攻擊準備應特別周 到,否則不必強攻,以免死傷太大;3. 已令交通部趕緊準備修築欽州灣龍門港直 達柳州連接湘桂路的鐵路材料,並趕修路基,限12月以前修通。

美軍負責華南軍事者為麥克魯,他是魏德邁的參謀長,也是中國作戰指揮部指揮官,深獲魏德邁賞識,蔣中正、張發奎等對其亦有良好印象。7月9日, 麥克魯之參謀長柏德諾向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提議從速計畫攻略廣 州,期於攻擊開始前數月,將計畫送達華盛頓聯合參謀部,俾美國陸軍部及海軍 部對此項攻擊之援助展開準備。於是,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與麥克魯依據中國戰區 總反攻計畫卡波內多,於14日各提出一案。麥克魯之案,係於攻下雷州半島後, 即利用該地補給港,以主力逕攻廣州。陸軍總部之案,係自攻略雷州半島起,至 攻略廣州止,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預定8月15日以前攻下桂林,9月15日以前 攻下雷州半島;第二階段預定11月1日以前攻下衡陽、曲江,並責成第三、七、 九戰區肅清贛州、南雄、翁源一帶之敵;第三階段預定1946年3月1日以前攻下廣州、香港。此案與麥克魯之案最大不同,在不欲敵軍於衡陽、曲江、贛州尚有機 動兵團之狀況下,遽攻廣州。7月15日,何應欽與麥克魯商談,麥克魯認為陸軍 總部之案在戰略上理由極其充分,遂以此案為基礎進行討論。

上述經商討修正的卡波內多計畫,由魏德邁向美國聯合參謀部商洽。魏德邁特別重視後勤,包括傷兵的醫療與後送,及補充兵員的暢通等,他希望盟 軍發動對廣州的最後攻擊時,攻擊部隊能獲得足夠的後援,不致因空中火力、彈 藥或補充兵員等之缺乏而頓挫。此外,他主張採取攻勢防禦(active defense), 每遇有利時機,即持續對敵施加壓力,但竭力避免額外的大規模戰鬥;其不容許 「卡波內多」計畫的進展受到任何干擾。

中美討論對廣州的作戰計畫同時,前線追擊仍在進行。7月19日,第三方面 軍偵得桂林城內日軍僅兩千餘作為破壞及警戒部隊,糧食裝備已運湖南,一部分 供應品及機器則投入河中,並獲悉日軍揚言退出桂林,轉守全縣以東黃沙河一 帶。28日,日軍開始撤離桂林,第三方面軍隨即突入桂林,發生巷戰,桂 林遂為國軍克復。118 國軍收復桂林大城,軍心為之大振,克復海運交通港口的雄 心壯志,洋溢於中美將士之間。不過,魏德邁、麥克魯與美軍在華司令部成員之 間有一默契,即不打算犧牲過大的兵員及物資去奪取廣州、香港地區,若日軍決定做自殺式的死守,如其在菲律賓馬尼拉之所為,他們準備將此區封鎖,然後再 於其他地點建立海運補給港口,如汕頭、福州、溫州、湛江或廈門。
 
追擊過程,中美合作順暢。美國組建美軍戰區聯絡團,許多美國軍官被派到國軍軍、師級單位任連絡官,其中包括士官、少尉和中尉,他們告訴國軍軍事行 動如何策劃、希望國軍如何配合,國軍則告知整個過程如何操作。美軍並建議國軍參謀組織採用美式,撤銷參謀處,改設G-I人事、G-II情報、G-III作戰、G-IV 後勤等4個處,4處直屬參謀長。後勤支援亦由美軍協助,陸軍總部後勤要職由 美國軍官擔任,他們建立了美式後勤制度,藉飛機或卡車將糧食、武器、醫藥、 通訊設備等直接運送到軍級單位。原先軍、師級的兵站撤銷,刪削補給的許多環 節,中間可能存在的非法利益不復存在,減少貪污舞弊,部隊補給較前更為迅捷。當然亦存在可能的缺點,如運貨卡車若不克準時到達軍級單位,該軍生活必需品勢必斷供。

中美合作順暢且密切之例,如7月上旬,何應欽與麥克魯赴前線視察,與湯 恩伯商討總反攻計畫的問題,當即決定於7月前修復宜山以西公路及通信,以期 於8月以前完成總反攻準備。這段路工程艱鉅,經英軍滇緬路工程隊及全部築路 機械赴桂協助,此段交通雖未完全修復,仍帶給前進部隊不少便利。又如柳州 克復之後,市區及機場敵軍埋置地雷甚多,掃雷甚感困難,美軍工兵立予協助。 美國軍官於酷暑中工作,為國軍講解掃雷技術,有的抱病指導,甚而有一次現地講解掘出地雷時,延期信管爆炸,美軍與國軍聽者共同罹難。

由於日軍主動撤退,國軍得以順利克復大片失地。何應欽以第三方面軍司令 官湯恩伯克復柳州、桂林之功績,呈請蔣中正准湯晉級上將或上將銜,以資鼓勵,並傳令嘉獎第三方面軍全體將士。蔣最後依侍從室的擬辦意見,將湯的事 蹟交銓敘廳核議,並傳令嘉獎該方面軍。惟如此勝蹟,其實多屬日軍主動撤 退。美方對中國大肆宣傳勝利有所責難,認為處處不實,「攻克」應報為「收復」。

7月底,負責攻占雷州半島的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下令發動攻勢,限8月 1日先行攻下廉江,惟攻勢受挫,張乃於3日下令新一軍的兩個師加入攻勢。由於 國軍與美軍後勤補給出現問題,為集結部隊及軍需品,陸軍總部原訂8月15日攻 占廣州灣因此順延。10日,日軍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已經傳出。13 日,張發奎命令對雷州半島日軍發動第二次攻勢。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日 軍停止一切軍事行動。16日,張發奎奉上級意旨,中止戰鬥。國軍最後的反攻, 就此結束。

三、其他地區的反攻

日軍除了在黔桂方面收縮戰線,主動撤退,亦於閩浙、粵北撤守,國軍隨即 發動追擊。閩浙方面,5月6日,國軍第三戰區察覺敵軍準備撤退,即向福州、長 樂進攻,18日克福州,19日克長樂,22日占領連江,敵軍向浙江撤退。國軍跟蹤追擊,6月18日收復浙江永嘉,30日進抵黃岩、海門之線,戰鬥結束。

粵北、贛江方面,日軍於6月下旬由南雄、大庾向南康、贛州集中,國軍 第九戰區與第三戰區部隊先後與之發生戰鬥。7月8日,日軍主力沿贛江兩岸分三縱隊北撤,國軍第九戰區部隊實行尾擊與截擊,將敵包圍於泰和至吉安間地 區。8月1日,敵軍繼續北退,10日退入南昌。第九戰區部隊乃展開反攻南昌之部署。

德國無條件投降之後,盟軍大量兵員及物資,可以轉用於對日本的全面進 攻。6月16日,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電魏德邁,告以其考慮將巴頓上將(George S. Patton)、德弗斯上將(Jacob L. Devers)、辛普森中將(William H. Simpson)或特拉斯高中將(Lucian K. Truscott)等歐洲戰場名將,調到中國戰場指揮在華美軍,假如魏德邁可有效運用他們。魏德邁雖深知巴頓脾氣急躁,且對於熟悉現代戰爭的幾位歐洲戰場將領是否能適應中國戰場表 示疑慮,但他仍立即接受此一提議,認為中國戰場需要這幾位卓越且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蔣中正亦表同意。而由於巴頓階級較身為中將的魏德邁為高,魏德邁向 馬歇爾表示樂意讓位,由巴頓指揮中國戰場,並在其麾下聽候差遣。馬歇爾決定 仍以魏德邁指揮,魏德邁乃初步籌劃將巴頓派至華北戰場,擔負向東進擊以攻取 北平、天津及秦皇島等重要目標;特拉斯高負責指揮中線長江流域以東戰事,攻取上海;麥克魯負責華南戰事,指揮攻取廣州、九龍等重要目標。

photo.jpg
在美國相關人士的研議與聯繫之下,決定以辛普森擔任中國戰場美軍副總 司令,負責監督中美兩國地面部隊的作戰行動。原在印度的空軍中將史崔特梅 爾(George E. Stratemeyer),擔任中國戰場美軍副總司令及中國戰區盟軍空軍總司令。除了辛普森將擔任魏德邁副手,魏德邁確定以特拉斯高負擔長江以北軍 事,而麥克魯則負責長江以南。辛普森與特拉斯高兩位將軍都在歐戰結束後不 久赴華訪問,藉以評估他們需預先準備的參謀需求及中國戰場的複雜狀況。辛普森的訪華,不但獲駐華美軍歡迎,亦造成中國官員之間極為良好的印象。據魏德邁觀察,蔣中正對美國建議派遣傑出歐洲將領甚為感謝,至對辛普森之熱情友 好,則前所未見。辛普森返美之後,即羅致一批幹部準備赴華。

時至7月,日本敗象十分顯明,美軍考慮占領中國沿海重要城市,此時目的 為助國軍接收。馬歇爾擬派史迪威擔任華北美軍司令,率部登陸中國。蔣中正聞之,明白表示反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亦不贊成此事,與蔣站在同一陣線,此事遂未成真。 日本投降之後,美國對華投注的資源迅速減少。136 魏德邁曾建議派遣美軍7 個師的兵力在華北與東北設置障礙,對抗蘇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派不出這麼 多部隊,僅派遣兩個海軍陸戰師由凱勒.洛基(Keller Rocky)指揮,在天津設立司令部。

除了國軍的反攻,共軍自1944年初開始,陸續發起春季、夏季、秋季攻 勢,尤其趁日軍抽調兵力對國軍發動一號作戰時,發動大規模攻勢,所得十分豐碩。共軍所以能夠有如此斬獲,係因日軍對國軍發動一號作戰兵力不足,不 得不收縮占領區內的防禦陣地,或將之交給「偽軍」駐守,這便給共軍擴大的機 會。同時,國軍遭日軍擊潰,失地千里,共軍得趁機於國軍撤守地區大肆擴展。 到了日軍投降之際,國軍主力遠在西南,共軍又乘機大舉擴張,最終得宣稱擁有 120萬黨員、91萬正規軍、220萬民兵、9,500萬人口和95萬平方公里土地。國民 政府對日抗戰失去土地的67%,現在已經為中共所掌握。
 
伍、結論

抗戰末期,國軍與美軍籌劃反攻,提出阿爾發計畫,包羅國軍的整軍、補 給、訓練等要項。在該計畫指導之下,國軍建立陸軍總司令部,積極整編訓練反 攻基本部隊39個阿爾發師,準備發動反攻作戰。同時,總反攻計畫亦積極擬訂。 1945年2月,國軍擬訂中國陸軍作戰計畫大綱,打算配合盟軍於東南沿海登陸, 向桂湘粵發動反攻,與盟軍會師西江。3月,美軍擬訂冰人作戰計畫,欲克復長 沙─南昌─武昌間地區,切斷日軍華中與安南之聯繫,以利爾後之反攻。6月 初,隨著局勢變遷,美軍重新提出白塔作戰計畫,並將之改稱「卡波內多」,規 劃奪取廣州或其他西南海岸之港口,使中國戰場獲得充分補給。該計畫隨戰局變動有所修正,成為日本投降前最後的中國戰場總反攻計畫。

日本戰爭態勢不利,於5月自華南主動收縮戰線,國軍向其追擊,總反攻計畫提前展開。此過程,中美兩軍合作順暢,國軍裝備與訓練皆大幅提升,尤其美 軍的後勤補給技術,更為長久不重視後勤的國軍,注入新的觀念。桂林、柳州等重要城市收復之後,「卡波內多」計畫的先期規劃提前達成,國軍擬向廣州進軍,中美共同擬訂攻略廣州之計畫。時歐戰已經結束,美國已能將大量資源轉用 於亞洲,馬歇爾並有意派遣歐戰名將巴頓等赴華指揮。

國軍推動反攻軍事,並非欲藉己方軍力壓迫日本投降,時日軍敗象盡顯,於 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國軍沒有必要與日軍強碰,消耗戰爭資源。因此,抗戰末期國軍的反攻,係期望於美軍協助下完成整訓,獲取物資,再以合算方式發動反 攻作戰,為國軍持續抗戰製造有利形勢,或藉打通海口以利交通運輸補給。其更長遠的目標,則在為戰後的國家建設,奠定軍事基礎。是以,國軍對於整裝、訓 練等「反攻準備」力圖行之,對「反攻作戰」則實未積極推動,僅是趁日軍撤退,躡蹤追擊,輕易奪回大片領土。

美方亦然,戰爭末期,其海軍曾考慮登陸中國沿海,圍堵日本,陸軍擔心這 個戰略將消耗美軍直接登陸日本本島之資源,延後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時間;該 戰略於美軍奪得沖繩島之後,再無必要。因此,美國在戰爭最後階段協助國軍 整訓、計畫反攻,仍舊與其一貫之戰略目標相同─藉中國軍力,牽制日軍。其作戰核心仍在太平洋方面,即魏德邁所言:「美軍必先在日本本土登陸,占領 其日本心臟為惟一目的,其他皆容緩圖。」1945年美軍的遠東戰略計畫,明 確指出一切作戰行動,應以能否直接或間接協助占領日本九州或本州為度,中國 戰場的作戰應「圍堵、轉移、摧毀最大程度的日軍軍力和資源。」對美軍來說,中國首要作用在美軍登陸日本時牽制日軍。另一作用則為美軍登陸日本後,若日 本仍不投降,於亞洲大陸繼續作戰,美軍將提供更多資源給蔣中正去創建中國陸 軍,承擔起(或部分承擔)在中國大陸的作戰。

美國以中國牽制日軍之戰略可謂成功,由於國軍的存在等種種因素,日軍從華南收縮兵力支援日本本土或東北遷延日久,及至日本投降之日,在華日軍尚有上百萬人。至於國軍反攻所欲達成之目標,除收復失地,對於整軍等方面未如預期。阿爾發部隊的裝備、訓練並未完成,彈藥補充尤未充分。美國原計畫派歐 戰名將赴華發揮所長,若果成行,必將攜帶一批幹練的參謀人員,及更多美國的 軍援,惟此因日軍投降而終止。國軍「反攻準備」實未達成目標。因此,抗戰末期國軍的反攻,係一未竟之業,影響國軍之整軍建軍;長遠視之,亦多少影響戰後國共的全面對決。

原文出處:
https://www.drnh.gov.tw/var/file/3/1003/img/10/447164805.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