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法國能夠與「小協約國」緊密合作,共同壓制納粹德國的崛起,或許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本就不會發生。 

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一):
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
為何短短六週內被德國擊敗?

2020/07/02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許劍虹(Samuel Hui) 
1984年出生於德州達拉斯,自幼在台灣長大。初中後返回美國接受中學到大學的教育,並取得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的歷史系學位。回台灣後,進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攻讀博士。 曾經擔任《兵器戰術圖解》、《英文旺報》以及《中時電子報》的文字編輯,目前兼任《航空最前線》與《世界民航雜誌》的採訪編輯。多年來研究軍事歷史,已經出版兩本個人著作,分別為《飛行傭兵:中華民國空軍第1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與《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

今年6月22日,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向德意志第三帝國投降屆滿80周年的日子。傳承了拿破崙的征服者血脈,撐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壕溝戰考驗,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是如何在短短六個星期的時間裡被德國擊敗?

這是一個直到今天都還令許多軍事研究者難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因為法國不只是面臨了軍事上的失敗,還面臨了經濟、外交以及政治上的全面崩盤。

法國在1940年的戰敗,近因來自於1938年的慕尼黑協議,遠因則可追溯到1919年6月26日簽署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

一心想要雪普法戰爭之恥的法國,在條約上對德國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不僅要回了失土亞爾薩斯與洛林,還向德國索取大量賠款。為了進一步羞辱德國,法國還要求德國只能保有10萬人的地面作戰部隊,海空軍通通都要廢除。

此種以報復、羞辱戰敗國為目的的條約,確實大幅增加了德國百姓所承受的苦難,卻也讓野心家希特勒有了崛起的溫床。待德意志民族在希特勒帶領下實現「偉大復興」之後,他們勢必將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時的法國人一樣,要解除《凡爾賽條約》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恥辱。納粹只要上台,德國對法國的開戰基本上就是必不可免的了。

至於為人所詬病的慕尼黑會議,其實只是加速了法國戰敗投降的那臨門一腳而已,因為這代表由法國在一戰後拉攏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羅馬尼亞王國還有南斯拉夫王國共同抵禦德國蠢動的「小協約國」(Little Entente)體系,居然就在同盟國一槍不發的情況下滅亡了。

那麼何為「小協約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對法國的國家安全又有多重要呢?

photo1.jpg
參加一戰勝利後巴黎和會的四巨頭,從左算起為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義大利總理奧蘭多、法國總理克里蒙梭與美國總統威爾遜。在這場會議後,法國慢慢發現自己又遭到了孤立

重回孤立的法國

法國因為發起拿破崙戰爭的關係,從19世紀中葉以來便遭到以英國、俄羅斯還有普魯士為代表的歐洲列強所孤立。

孤懸海外的英國,根據其離岸平衡者(Offshore Balancer)的傳統戰略,極力防止歐洲大陸上出現具備統一整個歐洲的單一強權出現。所以當法國試圖改變這個平衡的時候,英國就會聯合其他歐陸國家群起抵制,從而有了所謂「反法同盟」(Coalitions)的誕生。

然而到了19世紀末,法國影響力逐漸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統一了整個德意志民族,並在普法戰爭中重創法蘭西的普魯士。

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皇帝威廉一世(Wilhelm I)聽取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建議,採取穩健外交政策,沒有破壞歐洲的權力平衡。然而其孫子威廉二世(Wilhelm II),卻是個一心想要擴張德意志版圖的狂熱軍國主義者,甚至還為此解除了俾斯麥的職務。

英國不得不調整拿破崙時代聯合普魯士、俄羅斯圍堵法國的政策,轉而與法國、俄羅斯一起圍堵德國,於是就有了所謂「協約國」(Entente Powers)集團的誕生。

威廉二世也不甘示弱,拉攏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奧圖曼土耳其成立「中央國」集團(Central Powers)。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就是當時的世界大戰(Great War),就是協約國與中央國兩大集團之間的戰爭。

普法戰爭後的法國,不只國力與軍力都已經大不如前,新成立的第三共和國政府亦得不到國民團結一致的擁護。所幸亞爾薩斯與洛林的割讓,讓法國人都有奪回失土,一雪普法戰爭國恥的民族情緒。

靠著這樣的民族情緒,還有來自英國及後來美國的鼎力支持,法軍在西線戰場上雖然打得相當辛苦,戰線甚至還好幾次全面崩盤,但終究還是支撐到了1918年11月11日的德國戰敗投降之日。

原本法國寄望依靠美國建立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來牽制德國在一戰結束捲土重來。可沒想到20世紀之初的美國,尚未做好干涉海外事務的準備,威爾遜總統的主張沒有得到美國國會的支持。

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自然無法協助法國壓制德國的重新崛起。《凡爾賽條約》的苛刻條件,還有法軍在1923年對魯爾區為期一年的軍事佔領,更是讓美國人厭惡法國人的貪婪。

對法國人的厭惡,換來的是美國官方和民間對德國的同情。一心想要報復與剝削德國人的法國,如今卻適得其反的換來大批來自大西洋對岸的人員和鈔票湧入德意志共和國。

英國方面則基於其永恆不變的權力平衡政策,又偷偷的把法國視為頭號假想敵,畢竟在德意志帝國戰敗瓦解,德意志國防軍只剩下不到10萬地面部隊的情況下,法國成為了貨真價實的歐陸第一強國。

紐西蘭航空史專家奧蘭吉(Vincent Orange),在他的大作《邱吉爾與他的飛行員》(Churchill and his Airmen)中指出,英國皇家空軍從1923年起就開始假想不列顛空戰(Battle of Britain)爆發的可能性。

但是在這個想定中,對英國本土發起空襲的國家不是德國,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盟友法國。英國再度把法國視為假想敵看待,等同於宣告法國重新回到了拿破崙時代的孤立狀態。

photo2.jpg
「小協約國」的領袖群體們,左起羅馬尼亞王子瑪哈伊一世、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納斯、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南斯拉夫保羅親王與羅馬尼亞尼古拉斯親王。法國的失敗,在於低估了這幾個小國的作用,沒有積極捍衛「小協約國」

「小協約國」的誕生

英國與美國都不可靠,然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終究不是過去拿破崙時代的第一帝國,早就沒有能在歐洲獨當一面的軍事實力。

一戰末期加入「協約國」的義大利,雖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工業水準和軍事規模,但是在戰爭表現上並不為其他歐洲列強視為可靠的盟友看待。至於俄羅斯帝國,則早在一戰結束前就因為十月革命的爆發而垮台。

取而代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更因為試圖向周邊國家「輸出」共產主義革命而被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視為「怪物」看待。法國更曾經在1918年6月與其他「協約國」一起出兵俄羅斯,協助被稱呼為「白軍」的帝俄殘餘部隊對抗共產黨領導的「紅軍」。蘇聯不僅不是法國聯手壓制德國的盟友,還將在未來成為比德國更恐怖的威脅。

幸運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瓦解的帝國有四個。除了前面提到的德意志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外,奧匈帝國和奧圖曼帝國跟著一起走入歷史。許多新興的獨立小國家,則在帝國瓦解後的廢墟中誕生。

中歐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巴爾幹半島上的羅馬尼亞王國與南斯拉夫王國等國家,都擺脫了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的控制走上獨立之路。

既然無法維持一戰的「協約國」,那麼拉攏新興小國「小協約國」總應該是可以的吧?

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首先提出這個概念的政治家並不來自法國,而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部長貝奈斯(Edvard Beneš)。他最早拉攏的對象其實也不是法國,而是羅馬尼亞王國及南斯拉夫王國,只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威脅,那就是過去與奧地利共同維持奧匈雙元帝國統治的保加利亞。

相對於德意志帝國,「小協約國」集團更恐懼哈布斯堡家族的復辟,進而失去民族國家的地位。德國與蘇聯兩個法國提防的強國,起初並沒有被納入「小協約國」的防範範圍。然而哈布斯堡王朝終究不可能復辟,最終「小協約國」面對日益強大的蘇聯還有重新崛起的德國,還是需要一個歐陸軍事強國來為自己提供保護。

於是在貝奈斯的建議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分別於1924年、1926年和1927年同法國簽署了友好條約。

不要看這三個國家是小國,他們或多或少傳承了奧匈帝國的工業體系,其中捷克斯洛伐克還一度是世界上的第七大工業國,甚至還比大日本帝國強。ZB26式輕機槍就曾被大量引進中國,以「捷克造」名義成為國軍抵禦日軍的重要武器。

捷克斯洛伐克國產的艾維亞(Avia)B-534雙翼戰鬥機,還有斯柯達(Skoda)LT vz.35輕戰車,論品質來講可一點都不輸給列強國家的同級貨。另外兩個「小協約國」雖然是農業國家,卻也都各有自身的國防工業體系,其中南斯拉夫還打造出全金屬下單翼的戰鬥機羅戈扎斯基(Rogozarski)IK-3,性能比起B-534更是技高一籌。

photo3.jpg
蘇台德地區歡迎德軍的德裔居民,這是極端民族主義的勝利,同時也象徵著法國失敗不可逆轉

走向瓦解的「小協約國」

換言之如果法國能夠與這三個國家緊密合作,共同壓制納粹德國的崛起,或許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本就不會發生。

可問題就在於,三個「小協約國」當中就有兩個是多民族國家,而且這兩個多民族國家的內部都存在著嚴重的族群對立。捷克斯洛伐克內,就有受奧地利文化影響較深的捷克和受匈牙利文化影響較深的斯洛伐克兩大民族。

捷克人自認為優勢種族,對斯洛伐克人百般歧視打壓,引起了約瑟夫・蒂索(Jozef Tiso)等斯洛伐克極端民族主義者的崛起。至於南斯拉夫,從一開始就是英法等列強國家為了獎賞一戰期間與「協約國」緊密合作的塞爾維亞王國,強迫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等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國家與其合併,成為以塞爾維亞王室為中心的多民族王國。

其中克羅埃西亞人對塞爾維亞人的統治最為反彈,兩者雖然同樣都是斯拉夫民族,甚至操著極為類似的語言,卻因為一戰時分屬「協約國」及「中央國」體系,而且又信仰天主教和東正教的關係而彼此敵視。克羅埃西亞人與斯洛伐克人一樣,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極端民族主義運動,即所謂的「烏斯塔沙」(Ustaše)運動。

希特勒(Adolf Hitler)在1933年上台後,首要目標除了重新為德國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之外,就是要摧毀「小協約國」,抵銷掉法國的影響力。

南斯拉夫與捷克斯洛伐克的種族問題,都充分的為希特勒所運用,來瓦解掉親近英法的勢力。其中「烏斯塔沙」殺手弗拉多・切爾諾澤姆斯基(Vlado Chernozemski),就在1934年10月9日替希特勒完成了一件重要任務。

力挺「小協約國」體系的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在當天訪問法國馬賽,切爾諾澤姆斯基仿效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塞爾維亞殺手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刺殺奧匈帝國費迪南大公爵(Archduke Franz Ferdinand)的手法,以一支毛瑟C96自動手槍擊斃了亞歷山大一世。結果法國警察開槍還擊時,又不慎打死同在車隊裡面的法國外交部長巴爾都(Louis Barthou)。

切爾諾澤姆斯基雖然在這場刺殺活動中也賠上了自己的生命,但只開了一槍就實現「雙殺」的效果,肯定讓他相信自己的死是值得的。兩大「小協約國」領袖的死亡,導致這個以法國為核心的同盟體系搖搖欲墜。新上任的南斯拉夫國王保羅親王(Prince Paul)逐漸改變亞歷山大一世親近英法的立場,轉而向納粹德國靠攏。

南斯拉夫離開「小協約國」體系後,下一個被希特勒選中的目標就是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不只有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的爭端,蘇台德地區還有大量德國裔的捷克斯洛伐克公民居住,他們長年來也遭受捷克人的歧視與排擠,並在民族認同上以德國人自居。他們不只可望德國在希特勒領導下崛起,還發自內心渴望能回歸德國的統治。

就算失去了最終必將四分五裂的南斯拉夫,只要法國能扮演好「小協約國」體系老大哥的身份,出面遏止希特勒對蘇台德地區的野心,以法國的B1、S-35戰車搭配LT vz.35輕戰車,是必能阻擋還在以一號戰車和二號戰車為主力的德國陸軍。此刻的英國也已經明白,下一場世界大戰的敵人還會是德國,本應該與法國合作抵制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

但歷史的發展,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是英國與法國在1938年9月29日到30日的慕尼黑會議上對希特勒退讓。隨即德軍在10月5日佔領了蘇台德地區,為捷克斯洛伐克的滅亡拉開序幕。

英國的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首相選擇妥協,是為了給英國爭取更多整軍備戰的時間。然而捷克斯洛伐克陷落所事關的,卻是法國在歐洲整個同盟體系的生死存亡。

從常理來判斷,法軍不該坐視不理的讓德軍併吞蘇台德。然而此時此刻法國的國內政治,卻也隨著西班牙內戰爆發演變成極端的左右對立。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支持共和國背後的蘇聯政府,強調民族主義的右派則傾向援助國民軍的納粹德國還有法西斯義大利。法國就連自身未來該走什麼樣的道路都不確定,自然是不可能站出來捍衛友邦安全的。

photo4.jpg
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LT vz.35輕戰車,因為法國的懦弱最後全部為進攻捷克的德軍所接受,然後以35號裝甲車的名義反過來投入侵略法蘭西的戰爭

壯大的軸心國陣營

蘇台德地區被德軍佔領後,希特勒並沒有停止他的擴張野心,而是在斯洛伐克人民黨配合下於1939年3月15日瓦解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過程中完全沒有遭遇到捷克軍方的反抗,完全是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情況下獲得了勝利。

隨後希特勒如約允許斯洛伐克脫離捷克獨立,並廢除了捷克的國號,強迫其改名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以懲罰羞辱長年來親近英法的捷克人。

隨後希特勒出兵波蘭、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並成功於1940年6月22日逼降了法國。「小協約國」的最後一個成員羅馬尼亞王國,目睹到希特勒征服了整個歐洲大陸之後,於1940年11月宣佈加入德國和義大利領導的軸心國。

顯見法國沒有出兵保護蘇台德地區,不只為自己埋下了被德國佔領的種子,還大幅強化了納粹德國的軍事實力。

「小協約國」是解散了,但「小協約國」的工業體系卻成為了納粹戰爭機器的一部份,前面提到的LT vz.35輕戰車,就為德軍以35號裝甲車之名投入了對波蘭和法國的入侵,都有極為良好的表現。納粹進軍蘇聯之後,投入列寧格勒包維戰的德軍第6師就是以160輛的35號戰車為主力,在東線戰場上與蘇聯紅軍殺得難分難解。

除了斯洛伐克與德國外,使用過35號戰車的軸心國還包括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B-543雙翼戰鬥機,也同樣裝備了德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還有「烏斯塔沙」成立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等軸心國空軍。

同樣由艾維亞設計,只生產12架的B-135沒有裝備斯洛伐克空軍,卻提供給了保加利亞皇家空軍,而且還被用來攔截過轟炸羅馬尼亞油田的美軍B-17轟炸機。

羅馬尼亞王國的航空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表現同樣不弱,打造出另外一款威脅美軍B-24和B-17的國產戰鬥機IAR 80。先不要提加入軸心國的維琪法國空軍,光是捷克斯洛伐克與羅馬尼亞的工業和航空體系,就大幅度助長了納粹德國發動對外侵略的實力。法國沒有盡到捍衛「小協約國」體系的責任,給自己和友邦都帶來了無盡的傷害。

德國在1941年攻下南斯拉夫之後,立即將這個多民族王國拆解成了好幾個傀儡國或衛星國,其中一個就是克羅埃西亞獨立國。隨即「烏斯塔沙」便展開了對塞爾維亞人的血腥屠殺,塞爾維亞人的游擊隊「切特尼克」(Chetniks)也還以顏色,雙方「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殺戮直到90年代都沒有停止,是法國沒有捍衛好「小協約國」體系帶來的另外一項罪過。

沒有實現對盟邦的承諾,是導致法國投降的一項重要原因。這個責任固然不是由法國一方所負,但法國對德軍進佔蘇台德地區選擇置之不理,卻肯定是法國政治家們導致第三共和垮台所犯下的第一個錯誤,更是外交層面上最巨大的失誤。

然而法國犯下的錯誤卻不止於此,未來我們還要從軍事角度出發,探討法國陸軍和空軍在法蘭西淪陷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