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張自忠將軍能得到今天兩岸政府與人民的共同緬懷,而且還是不分黨派及統獨立場,具有相當獨特的代表性。即便是日本、蘇聯還是歐美西方國家對他也是讚譽有加,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真的沒有人比張自忠更適合做為兩岸「最大公約數」的代表了。
 

不分黨派及統獨立場,
海峽兩岸為何共同緬懷張自忠將軍?

2020/05/2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許劍虹
1984年出生於德州達拉斯,自幼在台灣長大。初中後返回美國接受中學到大學的教育,並取得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的歷史系學位。回台灣後,進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攻讀博士。 曾經擔任《兵器戰術圖解》、《英文旺報》以及《中時電子報》的文字編輯,目前兼任《航空最前線》與《世界民航雜誌》的採訪編輯。多年來研究軍事歷史,已經出版兩本個人著作,分別為《飛行傭兵:中華民國空軍第1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與《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

1974年上映,由柯俊雄主演的《英烈千秋》,應該是台灣知名度最高的抗日電影。雖然從今天的水準來看,其拍攝水平沒有比對岸的所謂「抗日神劇」好到哪去,但是在那個日本侵佔釣魚台列嶼,接著又宣佈跟中華民國斷交的特殊時空環境下,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對凝聚台灣民心士氣有巨大的幫助,幫助國人渡過了70年代的外交危機。

尤其片尾張自忠高喊「蔣委員長萬歲」,然後舉起中正劍自殺的橋段,更是不知感動了多少觀眾。雖然如果仔細考證歷史,張自忠將軍不太可能舉起中正劍自殺,因為他並不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

張自忠出身馮玉祥的西北軍,而且也一輩子效忠馮玉祥,甚至因此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遭到倒戈蔣中正的另外一位西北軍將領龐炳勳偷襲,所以高喊「蔣委員長萬歲」的橋段應該也是不存在的。

然而張自忠終究是中華民國全面抗戰爆發八年下來,犧牲階級最高的軍事將領,因此以他為主角拍攝軍教片並沒有什麼大問題。而且在經過46年之後,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已經過天翻地覆的改變,對蔣中正也出現了褒貶不一的評價,但《英烈千秋》的影響卻依舊無遠弗屆,而且不分藍綠的政治人物都給張自忠將軍相當高的評價。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前總統馬英九時隔40年再度觀賞了《英烈千秋》,表示自己每看一次就落淚一次。民進黨秘書長羅文嘉,提到張自忠將軍時同樣也是讚美有加,絲毫不在乎張自忠將軍是以「中國軍人」的身份戰死。顯見張自忠在台灣人心中的地位,至少在經歷過1972年中日斷交危機的那一代台灣人心中,是沒有辦法被抹煞掉的。

張自忠在台灣人心中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甚至還影響了受到本土化親日教育的年輕世代。網路上流傳著一篇文章,指出殺死張自忠將軍是來自台灣的波田支隊,所以打敗「支那第一猛將」的其實是台籍日軍。

該文寫道:

張自忠是33軍團上將總司令,在遇到台灣軍之前可以說是百戰百勝,所以日軍尊稱他為戰神活關公。但國民黨政府不敢公布的真相是:張自忠將軍竟然是死於台灣人之手。

波田支隊是日軍台灣軍麾下的台灣步兵第1、第2聯隊和台灣山砲兵2個中隊組成,因為支隊長為波田重一少將,所以稱呼為波田支隊。日本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都沒有讓台灣人從軍,組成波田支隊的步兵聯隊和砲兵中隊雖然是駐在台灣的日軍,官兵卻清一色都是日本人。所謂「張自忠將軍死於台灣人之手」的說法,也就理所當然是胡說八道了。

photo1.jpg

鞏固台灣民心士氣的英烈

中華民國國軍在抗戰時陣亡的將領有300多個,其中效忠蔣中正的中央軍不在少數,比如說淞滬會戰陣亡的姚子清、第一次遠征滇緬命喪異域的戴安瀾,甚至於在內戰中捨身就義的張靈甫與邱清泉等人,都有不錯的對日作戰成績。活著跟政府來台灣的抗戰有功將領,撇開被蔣經國軟禁的孫立人將軍不說,也還有薛岳、黃杰和胡璉,為什麼偏偏要選張自忠?

首先可能還是來自於張自忠陣亡時的軍階,為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又是第33集團軍總司令,是眾多陣亡將領中階級最高的。

二來則是過去許多在馮玉祥手下服務的西北軍將領,包括孫連仲、劉汝明、劉汝貞、龐炳勳與曹福林都有來台灣,還帶來了為數不少的西北軍部將。這些西北軍部將,到了70年代都在國軍或者社會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政府必須拉攏鞏固的對象。

再來則是張自忠曾出任過冀察政務委員會的天津市長,還有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指派的北京市長,曾經是知名的「親日派」代表人物,在日本也有很高的威望。當然他在抗日戰場上,包括喜峰口戰役、臨沂保衛戰還有後來的棗宜會戰中都打出了日軍的尊重。日軍雖然殺死了拒不投降的張自忠,但仍為他塑立了「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的墓碑。

雖然《英烈千秋》針對的是在1972年與中共建交的日本政府,但是國民黨在日本仍有相當廣大的右翼反共人脈存在。看在這些日本右翼眼中,有那麼一點點「親日淵源」張自忠顯然是「可敬的對手」,能讓他們更珍惜與中華民國國軍建立於抗戰時代的歷史情懷。靠著這樣的歷史情懷,中國國民黨得以持續維繫與日本的民間交流,直到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為止。

最後則是對於經歷過日據時代的台灣人而言,他們或多或少從日軍戰時的宣傳那瞭解到「支那大將張自忠」的故事。即便是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的老一輩,也知道鎮壓台灣人的是來自四川的整編第21師長劉雨卿,對西北軍背景出身的張自忠不會過於排斥。尤其是他們若知道張自忠是馮玉祥的人,曾經在中原大戰與中央軍對壘過,相信他們對張自忠的排斥會更小。

而在1972年9月29日,訪問北京的日本田中角榮首相搶在美國總統尼克森之前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對於外省人和本省人都帶來了強烈衝擊。

接受國民黨教育長大的外省人,還有懷抱大中華思想的本省人發現,原來蔣中正的「以德報怨」政策並不像教科書裡敘述得那樣得到所有日本人感念。期待能在日本幫助下脫離中國統治的台灣獨立運動人士,則「再一次」發現自己遭到日本「出賣」。

為什麼是「再一次出賣」呢?因為日本在1945年把台灣交還給中華民國的時候,並沒有諮詢台灣人的意見,對獨派而言那是第一次的「出賣」。結果到了1972年,日本又跟另外一個想併吞台灣的中共政權建交,此舉為以東京為據點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在1977年的解散埋下伏筆。無論支持統一還是獨立的台灣人,此刻心情空前低落,只能夠靠張自忠將軍的事蹟來給自己加油打氣了。

photo2.jpg

留在大陸的張自忠遺產

台灣統獨兩派遭到日本「出賣」後的低落感,為已經掌握實權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所充分掌握,希望能以張自忠的事蹟激勵國人對政府的向心力。他並不在乎張自忠是不是蔣中正中央軍的人馬,那是「父親那一輩人」的歷史恩怨,最重要的是如何鞏固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支持,同時把廖文毅和辜寬敏等流亡日本的獨派人士「收編」過來。

靠著《英烈千秋》,還有接下來的《八百壯士》跟《筧橋英烈傳》,台灣人反共的中華民族情緒被再度激化起來,支持政府平安渡過了70年代的外交危機。

以在70年代凝聚起來的愛國意識為基礎,搭配蔣經國的「吹台青」政策,失去聯合國席位和美國外交承認的中華民國政府又於80年代創造了經濟奇蹟。張自忠雖沒有來到過台灣,卻給台灣帶來了不可低估的正面影響。

蔣經國如此鼓吹張自忠,終極目標是為了凝聚中華民國國民反對中共併吞自由地區的向心力,然而諷刺的一點是張自忠居然沒有任何一位家人在1949年追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

更諷刺的是,《英烈千秋》開頭由甄珍飾演,拿著東北的蘋果給中國孩童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張自忠將軍之女張廉雲,根據大陸方面的資料更是在1946年就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黨。

1949年1月22日,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將軍宣佈北平「和平解放」,據說當時在自忠小學擔任教員的張廉雲,就是整個北平市內八個共產黨地下黨成員之一。與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一樣,張廉雲在北平「和平解放」的過程中發揮了中共所謂的「積極作用」。張廉雲不僅沒有效忠父親所為之奮鬥的中華民國,還在最後「捅」了中華民國政府兩刀。

按照過去威權時代的「政治正確」,如張自忠女兒這樣的尷尬角色應該是政府避之唯恐不及的。可沒想到張廉雲不只沒有在《英烈千秋》裡被迴避掉,而且還擔當了近乎於女主角的角色。因為在電影裡面,由陳莎莉飾演的張自忠將軍夫人李敏慧幾乎沒有戲份。相信任何人看了這部電影,都會做出柯俊雄是主角,甄珍是女主角的結論。

張自忠陣亡之際正值蘇聯暗中援助中華民國政府抵抗日本的時期,他的英勇事蹟也被在中國服務的蘇聯顧問傳回了莫斯科,成為中蘇兩國共同肯定的「反法西斯英雄」。所以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的50年代,張廉雲還多次做為中共代表前往蘇聯或者其他華沙公約組織會員國,參加紀念反法西斯戰爭的相關青年活動,台灣對她的掌握應該不至於是完全沒有的。

若瞭解張廉雲在1945年以後扮演的角色,導演丁善璽做出這樣的安排實在是非常詭異,還是其實中央電影公司裡面其實也有「地下黨人」?

《英烈千秋》必須符合戒嚴時代政府的反共抗俄國策,所以刻意安排一個「匪諜」向日軍通報張自忠動態的劇情。然而即便是那個年代的觀眾,只要稍微有政治水準也看得出此一劇情安排實在是太假,實在是一種對「反共抗俄」國策的一種「高級黑」。

究竟當年中影內部是否有中共地下黨,或者同情中共的電影人以故意安插入張廉雲,或者是以很假的「匪諜向日軍通報張自忠動向」的劇情來「高級黑」中華民國政府?對此筆者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

那麼張自忠如果沒有在1940年5月16日戰死,他本人又是否會於1949年選擇追隨政府來到台灣?畢竟女兒的政治思想,並不代表父親的政治思想,他來台灣的機會也不能完全排除。

然而從張自忠在1930年中原大戰中,不願意如另一位西北軍將領龐炳勳那般投效中央政府,並為此遭到後者偷襲,還有其戰死後墓碑上還有馮玉祥將軍的提名來看,他顯然沒有那麼忠於蔣中正。之所以拼死抵抗日軍,更多是為了洗刷自己早年當「親日派」的標籤。從這個角度來看,張自忠在1949年跟著馮玉祥一起倒戈投向共產黨的機率也不是沒有。

https://youtu.be/t2Hs6NhYQSE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兩岸共同的歷史遺產

更重要的是,歷史上追隨張自忠將軍作戰的西北軍將領中,還真的有中共地下黨員。比方說在第33集團軍第77軍麾下擔任第179師師長的何基灃,後來就率領了77軍和59軍於徐蚌戰場上投向了中共懷抱,當中第59軍就是張自忠的嫡系部隊。來台灣的第77軍和第59軍老兵不是沒有,但他們能來台灣的原因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徐蚌會戰時他們並不在第77軍或第59軍中服務。

投共的第77軍和第59軍將士,後來都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投入對中央軍的戰爭,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共確實也接收了張自忠將軍的部分遺產。當然部分遺產並不代表全部遺產,因為何基灃在77軍的老軍長,徐蚌會戰時擔任第3綏靖區總司令的長官馮治安並沒有投共,後來還以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的身分跟著湯恩伯將軍來到台灣。

馮治安以總統府戰略顧問的身分,在台北市生活到1954年才過世,所以張自忠的遺產台灣當然也是有一分的。更何況第33集團軍之下,還有一支曹福林的第55軍也是完整經過廈門撤退到台灣來的,雖然他與1938年被槍斃的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將軍淵源可能比張自忠還要深一點。有如此之多西北軍將士,包括張自忠將軍的手下齊聚復興基地,這個遺產自然不是「與台灣無關」的。

更何況毛澤東坐穩了位置之後,曾經也有一段時間對張自忠將軍「翻臉不認人」過,雖然張自忠沒有與中共打仗過,但卻也沒有證據能證明他本人在立場上比較親共。在文化大革命的時代,張自忠同樣被貼上「蔣匪軍」或者「軍閥」的政治標籤。對中共有功的張廉雲,身為「軍閥的女兒」,同樣沒有躲過接下來一系列的政治清算。

所以張自忠的家人和大多數部下雖然留在大陸,毛澤東的倒行逆施卻也讓中共對這段歷史的傳承失色了不少。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大陸的學者和民間人士反而要透過收藏在台灣國史館或檔案管理局的文獻,還有《英烈千秋》這部電影來瞭解張自忠將軍。張自忠後人想要向先人致意,位於台北大直的圓山忠烈祠幾乎是他們的唯一門路。

縱然大陸也有南嶽忠烈祠,而且張自忠將軍的墳墓也位於四川重慶,但是每年會舉辦春祭和秋祭活動,並由國家元首親自出面主持的還是只有台灣的大直忠烈祠。張自忠將軍的長孫張慶成,就曾於2017年12月在夏瀛洲將軍帶領下到台北忠烈祠參加公祭活動。對於中華民國政府如此照顧他的先人,張慶成表達了感謝與肯定的立場。

張自忠將軍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沒有當過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也沒有來到過台灣一天,卻能得到今天兩岸政府與人民的共同緬懷,而且還是不分黨派及統獨立場,具有相當獨特的代表性。即便是日本、蘇聯還是歐美西方國家對他也是讚譽有加,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真的沒有人比張自忠更適合做為兩岸「最大公約數」的代表了。

《英烈千秋》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再到蔡英文,沒有任何一個中華民國總統是不以張自忠將軍為榮的。今年是抗戰勝利75周年,遽聞美國已經與台灣退輔會接洽,準備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筆者對此樂觀其成。也期待台灣的蔡英文總統能以紀念這段歷史,尤其是張自忠將軍的歷史為契機,推動兩岸更多的和解與包容。

2020年5月16日,將軍陣亡80周年完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