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敵軍可恨、可畏、也可敬,而叛徒則不過是可憐復可恥的懦夫,這是為什麼歷史從不給叛將地位的原因。 陳憲良


 

同是台大人 陳憲良當了林正義 20多年的替身 2002/06/02 中央社

大陸經濟學者林毅夫(原名林正義)與中科院上校陳憲良同為台灣大學畢業並先後進入陸軍官校就讀,兩人當年都被標榜為從軍報國的模範青年。但陳憲良在林正義於民國68年失蹤後,就被當局移花接木當做林正義的替身,對外證明軍中還有「台大軍官」,以掩飾林正義叛逃事實。

已經申請退伍目前正在接受職訓的中科院上校陳憲良,原本不想再對「林正義」事件和林毅夫申請來台奔喪多表示意見,但對於記者詢問,是否多發言會影響在軍中的工作和發展,陳憲良則坦然表示,「這沒什麼,該影響的都已經影響過了」,而他已經申請退伍並在接受職訓,所以沒有顧忌,他只是感歎:「台灣的價值和道德尺度已經被林毅夫申請返台事件扭曲了,而且軍人受到了最大的傷害」。

陳憲良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談到大陸經濟學者林毅夫,說出了當年金門馬山連連長林正義(林毅夫)叛逃事件,和他本人受此案的影響。

陳憲良指出,民國61年初全台灣各報大幅報導台灣大學一年級學生代表會主席、農工系一年級學生林正義於成功嶺寒訓期間決心申請轉學赴陸軍官校就讀,並立即受到國防部的肯定和表揚。他表示,在升學主義下的台灣,軍校一向是聯考淘汰者的剩餘選擇,林正義此舉無疑為軍校招生的低迷行情注射了一劑強心針,此後林正義即成為國軍的明星不時在各種媒體出現。

民國64年林正義以第二名的成績自陸軍官校正期生44期步兵科畢業,隨即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並與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陳女士結婚,1年後生子,同時考上國防公費政大企管研究所,林正義於民國67年獲政大企管碩士,雖即返回軍中,派赴金門擔任馬山連連長,負責接待外賓參觀第一線連的光榮任務。

陳憲良說,林正義在當年是一位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省籍正確、家室美滿幸福的「明星」青年軍官,任誰也不會相信林正義會在戒備森嚴的金門前線叛逃。

他說,這樣的一樁大事,照說應該紙包不住火,但在戒嚴時期黨政軍通力合作下,沒有任何媒體公開報導,大家只聽說有一個台大轉陸官的軍官逃亡了,由於距他自台大畢業後進入陸官的時間較近,竟然以訛傳訛說成是「陳憲良叛逃」,而國防部也就將錯就錯,特別安排他接受媒體採訪,算是側面澄清了台大畢業軍官叛逃的謠言,但也掩飾了林正義叛逃的事實,所以社會大眾一直不知道的確有「台大軍官」叛逃,只是對象傳錯了而已。

他指出,「林正義事件」發生時,他遠在台灣桃園大湳的裝甲兵單位服務,當時軍中都知道「林正義不見了」,雖然他與林正義無任何關係,但也因為他與林正義有同樣由文學校轉入軍校發展的背景,而被軍方暗中列為「重點考管人員」,所有職務經歷都經過特殊考量,表面上升級待遇與常人無異,但重要敏感的職務和受訓機會卻受到多般橫阻。

陳憲良表示,這種的情形一直到十年後,他受到前國防部長蔣仲苓的協助離開陸軍轉到中山科學研究院後才有改善,因此林正義的生死之謎一直是他所關切的。

1993年春,陳憲良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進修,並應邀赴耶魯大學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陳憲良說,他在餐敘中遇見幾位大陸經濟學者,初次聽說大陸社科院有位年輕學者林毅夫很神秘,是芝加哥大學的博士,指導教授是諾貝爾獎得主,不但是台灣人,過去還是台灣陸軍,但背景不詳,他當時立即聯想到一定是林正義。

陳憲良說,他後來託人到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去查博士論文,果然有一位Justin Lin所撰關於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論文,而Justin在英文中的含義正是「正義」兩字,因此他非常肯定這個台籍大陸經濟學者就是林正義,所以就透過駐美副武官將消息報回國防部。陳憲良指出,從現在來看,當年國防部是沒有處理他的回報消息,可能是因為當年「林正義事件」已經以失蹤結案了。

對於林正義的印象,陳憲良說他是陸46期,,在進官校前為請教官校情形透過同學介紹和林正義見過幾次面,也曾在林正義在鳳山黃埔新村的家投宿過,雖稱不上深交,卻有過幾次深談,林正義當時對他多所鼓勵,並強調當時是有志青年「從軍報國」的最好時機。

陳憲良表示,林正義很能激勵人心,也是青年人的標竿。而以林正義的學經歷,又是道地的宜蘭人,如此條件在陸軍中可說無出其右,出將入相只是遲早的問題,但是最後竟然在前線叛逃,是何原因大家都很好奇。

他表示,「林正義叛逃事件」隨著林毅夫的身份確定就是林正義算是正式被證實了。他認為,這件事對國軍的傷害不小於軍購弊案,雖然時過23年,衝擊或許沒有當年來得大,但對所有視團隊榮譽重於個人生命的陸軍官校前後期學生而言,本案的嚴重性甚至超過張憲義叛逃事件,後者畢竟只是個不著軍服的科技軍官,半個老百姓,被友邦收買做出對國家不利的事,而且事發後隱姓埋名,不敢見人,「林正義事件」則是直接羞辱黃埔子弟視為生命的團隊榮譽。這對眾多堅守崗位、執著本份的軍人士氣而言是一種打擊羞辱。

「軍人最重視的就是忠誠,其次是榮譽,塑造一個人格完整的軍人是世界上所有軍校共同的基本使命與信條,而團隊的榮譽則是砥礪個人忠誠與榮譽的支持力量」,陳憲良說,林正義的叛逃不只使同期同學蒙羞,也使所有以官校為榮的黃埔子弟蒙羞,沒有人會諒解同情。

陳憲良認為,不管兩岸形勢再怎麼變化,這一傷害無可彌補,這一原則不可動搖,「在戰場上敵軍可恨、可畏、也可敬,而叛徒則不過是可憐復可恥的懦夫,這是為什麼歷史從不給叛將地位的原因」。

另外,陳憲良也警覺到,林毅夫申請返台這整個事件最大的影響是在考驗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尺度,人道、法律要如何平衡?

陳憲良說,他曾經在民國87年3月29日新新聞雜誌577期撰稿刊登「受歷史『照顧』?還是『責備』的人?」一篇文章,內容就是他對林毅夫看法以及在「林正義 (林毅夫本名)叛逃案後續影響的親身經歷。對於今天的林毅夫和過去的林正義,台灣社會應給予「照顧」還是「責備」,值得三思。


 

那一夜,金門全島緊急大搜索 一位受叛逃案牽連軍官的告白 1998/03/29 陳憲良/新新聞/577期

三月十五日台北各報採訪中共人大會議的記者都報導,近年來在台灣報章上經常露面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是台灣宜蘭人,以「特殊方式」到大陸,受知於經濟學大師舒茲,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返回大陸,現在是大陸經濟學界炙手可熱的紅人。

明星軍官意外叛逃

這些發自北京的消息對大多數台灣民眾可能沒有意義,但對十九年前在金門服役時親身經歷東西大換防演習,以及部分無辜受牽連的關係人而言,沈在心底多年的謎團終於被打開了。

民國六十一年初,全台各報大幅報導台大一年級學生代表會主席,農工系一年級學生林正義於成功嶺寒訓期間決心申請轉學赴陸軍官校就讀,並立即受到國防部的肯定和表揚。在升學主義下的台灣,軍校一向是聯考淘汰者的剩餘選擇,林正義此舉無疑為軍校招生的低迷行情注射了一劑強心針,此後林正義即成為國軍的明星,不時在各種媒體出現。

民國六十四年以第二名的成績自陸軍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畢業,隨即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並與政大中文系畢業的陳女士結婚,一年後生子,同時考上國防公費政大企管研究所,於民國六十七年獲政大企管碩士,隨即返回軍中,派赴金門擔任馬山連連長,負責接待外賓參觀第一線連的光榮任務。這樣一位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省籍正確,家庭美滿幸福的明星青年軍官,任誰也不會相信他會在戒備森嚴的金門前線叛逃。

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十六日早上,政戰學校六十七年班畢業的楊姓中尉排長坐上師部政戰主任的車,懷著一顆忐忑、興奮的心前往馬山連報到擔任連輔導長。這是他軍旅生涯中第一個政戰職務,就被派往全師最重要的一個連,不但全連官兵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而且裝備福利都是全師最好的。因為這個連的位置正在馬山,是全金門距大陸最近的據點,退潮時離對岸直線距離祇有二千三百公尺,透過望遠鏡可以清楚看到對岸共軍活動,所以多年來是金防部接待外賓眺望對岸的明星據點。著名的馬山心戰喊話站也設在這,從一個連輔導長的佈達由師部政戰主任親自主持,可見得這個連受重視的程度。

以失蹤事由結案

不祇這些,最重要的是這個連的連長是國軍中明星中的明星,台大唸了一個學期就轉學陸軍官校的林正義上尉。在做學生時就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這個明星學長代表軍方參加各項活動,如今就要和他共事,而且他還是政大企管研究所剛出爐的碩士,學問真的很高,想到這,楊輔導長的心情更加緊張興奮了。

到連上報到佈達完後,連長匆匆交待幾句勉勵的話,就視察據點去了。楊輔導長也忙著和連上政戰士辦理交接,午飯和晚餐時與連長同桌,礙於階級期別,沒和連長講上兩句話。本想晚餐後和連長請益,想到來日方長,不急於一時,且連上據點分散,早上報到後很多弟兄還未見過面,就拉著政戰士前往各個據點視察,離開連部前,見連長正在中山室收看華視晚間新聞,匆匆向連長報告後就出發了。

大約晚間九點左右,楊輔導長正在某據點視察,忽然接到連部電話,師部查哨官來到連上要找連長,連絡了幾個據點都找不到,詢問是否和輔導長在一起,楊輔導長莫名其妙地趕回連部,一行人查遍了連上防區就是沒有連長行蹤,這時楊輔導長心生不妙,衝進連長室一看,連旗不翼而飛,作戰計劃也不見了,不管發生了什麼事,火速向上級反映。

那一夜金門全島雞犬不寧,所有駐軍出動,連夜展開全島水陸兩域地毯式搜索,同時為防叛逃洩露軍機,立即修訂作戰計劃,隔天展開全島東西守備部隊互換防區的大規模演習。但搜索結果毫無所獲,原寄望叛逃成功的話,對岸共軍一定會廣播心戰喊話一番,但也始終沒聽到一絲風聲,有人甚至研判是叛逃失敗,中途溺死葬身魚腹了。

不管怎麼樣,生見人死見屍,在人屍俱杳的情形下,過了一段時日,國防部也祇好按規定以失蹤事由結案,據說還發給了家屬撫卹金,逢年過節依例定時派人慰問。幾年前林母過世時,李登輝總統還親頒輓聯致哀,國家對林的照顧,不論是事發前後都是仁至義盡了。

國防部將錯就錯

這樣的一樁大事,照說應該紙包不住火,但在戒嚴時期黨政軍通力合作下,沒有任何媒體公開報導,大家祇聽說有一個台大轉陸官的軍官逃亡了。由於距筆者台大畢業後進官校的時間較近,竟以訛傳訛說成是筆者叛逃,國防部也就將錯就錯,特別安排筆者接受媒體採訪,算是側面澄清了台大畢業軍官叛逃的謠言,祇是大眾一直不知道的確有這麼回事,不過對象傳錯了而已。

有一回筆者走在台北街頭,突然一個陌生人走到筆者面前仔細端詳,問筆者說:「你應該是陳憲良吧?」,因為,他原本聽說筆者跑到大陸去。筆者回答:「是,你相信了吧?」,對方回答說:「總算相信了。」對這個沒頭沒腦的問答,身旁的女友還莫名其妙。

或許國防部早經其他管道證實林叛逃成功,但顧及負面影響,秘而不宣也不一定。總之,這樁奇案久而久之被人遺忘,塵封多年,祇有少數與林正義熟識的親朋好友,以及受到本案無辜牽連的人才終身難忘。前面提到的楊姓輔導長回憶事發後他反而因禍得福,由於到連上報到還不到二十四小時就發生這種事,責任再怎麼也追究不到他身上,反而是案發後他代理連長職務緊急換防,安定全連軍心,並協助上級調查,表現深獲上級賞識,為爾後發展結下許多善緣。

有趣是在幾年後回政戰學校受訓時,聽學弟間傳聞當年的輔導長被槍斃了,覺得啼笑皆非,謠言太可怕了。至於當時的營長和旅長雖然都遭記大過處分,但這種行政連坐處分對軍人前途影響不大,祇要「忠誠」不出問題,幾年後就翻身了,當年的旅長目前已是中將,熱門上將候選人,一點也未遭困擾。

反倒是筆者由於和林正義同樣具台大學生的背景,學校畢業學生不安分出國留學,卻突發奇想進軍校發展,軍方表面上歡迎,私下卻始終懷疑「動機」與「忠誠」。林案發生後,筆者遠在台灣桃園大湳的裝甲兵單位服務,陸軍政戰單位從不與筆者談及林正義事件,卻暗中將筆者列為重點考管人員,所有職務經歷都經過特殊考量,表面上升級待遇與常人無異,但重要敏感的職務和受訓機會卻多般橫阻,也就是說「錄」而不「用」。

化身大陸學者

有一次筆者報考國防部資訊班,因為畢業後可以分發國防部電腦中心工作,第一次報名時先是受到阻攔,經過面報單位參謀長後下一期勉強讓考了。放榜後卻沒錄取,這是筆者這台大畢業生一生參加無數次考試中唯一的落榜經驗,可見國軍教育水準之高,背後故事,厚道點就不提了。當初參與做手腳的人心知肚明,這祇是許多「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怪事中的一樁。這種荒謬的情形一直到十年後筆者經蔣仲苓部長之助離開陸軍轉到中科院後才有改善,因此林正義的生死之謎一直是筆者關切的。

一九九三年春,筆者正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進修,應好友之邀赴耶魯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在餐敘中遇見幾位大陸經濟學者,初次聽說社科院有位年輕學者林毅夫很神秘,是芝加哥大學的博士,指導教授是諾貝爾獎得主,他不但是台灣人,過去還是台灣陸軍,但背景不詳,筆者耳朵立刻豎了起來,聯想到一定是林正義。後來託人到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去查博士論文,果然有一位Justin Lin所撰關於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論文,而Justin在英文中的含義正是「正義」兩字,至此筆者已十分肯定,遂透過駐美副武官將消息報回國防部。但國防部接報後又能如何處理呢?反正已經失蹤結案了,祇要他不見光,大家裝作不知道不就得了,誰也不想主動去挖這陳年瘡疤,可惜有人卻不這麼想。

筆者在進官校之前為了請教官校情形透過同學介紹和林正義見過幾次面,也曾在他鳳山黃埔新村家中投宿過,雖稱不上深交,卻有過幾次深談。他身高約一七八公分,身材精壯,相貌堂堂,習慣留小平頭,乍看頗像吳敦義,但比吳來得精神。這個人不祇毅力過人,頭腦聰明更是不用說,加上是道地宜蘭人,如此條件在陸軍中可說無人能出其右,出將入相祇是遲早的問題。要進修深造,國防公費對他更如探囊取物,陸官正期生四十四期是最會讀書的一期,至今已出過許多位國內外博士,今年也有人晉升少將。林如果不是叛逃的話,今天必然已經是博士少將師長了,十年之後接任總司令也不教人意外。放著眼前這樣一條光明大道不走,卻選擇了一條不見容於鄉里路人的離叛之路,與過去的人生一刀兩斷,到底有何不得已之處?不少人都很好奇。

叛逃原因離奇

有人說他與官校文化格格不入,在學期間屢受排擠,因此心生離異。然據筆者親身觀察,林在官校期間雖然樹大招風,但並未與人結怨,同期死黨至交還不少,而且以林之城府,當不至應付不了軍校學生單純的人際關係,而且一旦畢業任官後祇須面對長官同僚部屬,排連級幹部生活極為單純,不應有人際關係的困擾。

也有人說他後悔當兵,亟思退伍,但面對長達十八年役期(加上國防公費延役)感到灰心,故而選擇逃亡。這樣的說法很牽強,軍中發展途徑甚多,機關學校和研究單位的生活與一般公務員殊無差異,林在基層幹滿兩年連長經歷後,出國進修博士或轉至其他機關服務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放著眼前人人稱羡的機會不要,選擇一條偷偷摸摸見不得人的不歸路,稍具頭腦的人都不會去做,而林肯定是頭腦相當好的人,因此格外顯得離奇。

更誇張的說法是他在高中時代就被吸收為中共地下黨員,應組織的要求脅迫祇好逃到大陸。這種論點最大的盲點是,若然林正義早被中共吸收的話,好不容易布下的漂亮暗棋,中共豈會笨到自行撤走?幾乎想得出的檯面上理由都不成立,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寧可相信他離奇失蹤或遇害了,而不敢肯定他叛逃的原因。

林正義叛逃事件隨著他自行公布身分算是正式證實了,這件事對國軍的傷害不小於軍購弊案,雖然時過近二十年,衝擊或許沒有當年來得大,但對所有視團隊榮譽重於個人生命的陸軍官校前後期學生而言,本案的嚴重性甚至超過張憲義叛逃事件,後者畢竟祇是個不著軍服的科技軍官,半個老百姓,被友邦收買做出對國家不利的事,而且事發後隱姓埋名,不敢見人,林正義事件則直接羞辱黃埔子弟視為生命的團隊榮譽。

自稱受歷史照顧

軍人最重視的就是忠誠,其次是榮譽,塑造一個人格完整的軍人是世界上所有軍校共同的基本使命與信條,而團隊的榮譽則是砥勵個人忠誠與榮譽的支持力量。林正義的叛逃不祇使同期同學蒙羞,也使所有以官校為榮的黃埔子弟蒙羞,是與所有官校子弟為仇,沒有人會諒解同情。不管兩岸形勢再怎麼變化,這一傷害無可彌補,這一原則不可動搖。

經濟日報的專訪中林自稱是「受歷史照顧的人」,但在台灣的歷史角度中他肯定是一個「受歷史責備的人」,在鳳山陸軍官校校史館中他的名字已被除掉,在他生命中叛逃這段歷史永遠是無法坦然面對的人生污點。甚至如果調出芝加哥大學的入學申請書,他的求學經歷與成績證明必然是假造的。這點在學術界是十分嚴重的事,如果他的恩師當年知道有這一段經歷,一定不會收他,望重士林的人無不看重人格的完整性,這點他通不過考驗。

在聯合晚報的越洋採訪中,林正義先是不願回憶,也不願多說他的過去,卻又將他的叛逃行為合理化成「以行動說明了他對台灣及中國前途的看法」,這樣前恭後倨的態度明白暴露了他作為中共對台統戰第三代旗手標竿的心虛與無奈。

林巧飾自己從金門前線叛逃到廈門的作法有如美國人從夏威夷回到美國本土,這真是道地的不倫不類。你可以想像一個駐防在夏威夷海岸的美軍連長沒經過請假核准,放著連上官兵死活及守備任務不顧,夜黑風高之際偷偷下海游泳偷渡回美國本土嗎?而且那所謂的本土正被蘇聯軍隊佔領著。正確地說,林應該把自己比喻成戍守阿留申群島的美軍連長游泳偷渡到西伯利亞還貼切些。

林正義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他選在這個時機對台灣媒體公布真實的身分,不會是偶然的安排,背後一定隱藏動機。不管他真正的動機為何,此舉在表面上已經造成若干影響,除了前面說到的羞辱打擊國軍士氣外,對國防部處理本案的態度也產生立即的壓力。由於林當年是以失蹤名義結案,此番現身,國防部是否要調出當年卷宗重新調查,正式宣布其叛國罪名發布通緝令?當年如果已經發放的撫卹金是否應追回?如何追回?本來這是一件極單純的案子,但以林眼前在大陸政經界受重用,儼然第三代台籍統戰標竿旗手的情勢研判,爾後少不得要和他就兩岸關係正面交手,此時公然修理他,難免對未來的兩岸關係增添阻力。

政府應如何回應?

但如果裝聾作啞,不告不理的話,由於林已正式曝光,且不甘寂寞頻頻在台灣媒體亮相,對眾多黃埔子弟的士氣與忠誠不啻是重大打擊和羞辱,甚至會引發不良的示範作用,危害國家安全,對正為軍購弊案與意外事故疲於奔命的國防部而言,林案這時浮出檯面真是雪上加霜,嚴格考驗國防部的智慧。

再其次,林已放話試探返台之可能性,乍看這不過是另一個張克輝案子,但不同的是林背負的是現役軍官敵前叛逃及竊取軍機通敵罪,不同於一般政治犯,林若是以中共談判代表團主談代表身分要求訪台,政府應如何回應?這雖是高度假設性的問題,但不可排除其可能性,有關單位不可不預為籌謀。

林毅夫到底是「受歷史照顧的人」還是「受歷史責備的人」?台灣人的「光彩」還是台灣人的「恥辱」?會有兩種答案嗎?這個答案是台灣人在歷史轉折中給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整個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台灣社會準備好答案了嗎?


 

當年罪刑連續犯或既成犯爭議懸而未決 2008.02.06 中時電子報

六年前林毅夫想申請來台奔喪時,對於是否已經超過二十年刑法追訴期,當時出現「連續犯」或「既成犯」的爭議。因為此案並無前例,軍方單位相當頭痛,後來國防部雖被監院糾正,但是最後對林毅夫罪刑的追究依舊仍無定論。

關於這點爭議,主要是因軍方在八十二年即發現林正誼叛逃至大陸改名為林毅夫,但卻未撤銷其意外死亡宣告,並進行法律追訴程序,始終採取淡化處理,也才導致追訴時效是否完成等爭議。

據軍法官員認為,如果認定林毅夫的逃亡罪狀在民國六十八年時已經完成,則法律上已經超過二十年追訴期的看法已無庸置疑﹔但如果有證據或充分理由證明林毅夫是逃亡的「連續犯」,也就是至今仍在逃亡,則因為犯罪行為還未完成,就沒有所謂的追訴期限,如此軍檢才有發布通緝的法律依據。

不過,如另發布通緝,因林毅夫已不具現役軍人身分,應由司法機關辦理。因依軍事審判法笫五條第二項規定,犯罪在任職服役中,發覺在離職離役後者,應由司法機關追訴審判,是軍法機關在無具體資料佐證,其所屬單位亦未移送之情形下,並不宜主動發動軍法偵查權。

此外,軍方六年前認為,因林毅夫所涉的是「敵前逃亡」罪行,法律追訴時效將可延長五年,然而延長五年的追訴時效到今年也已經過期;因此從法理上說,有軍法官員就認為,目前已無法追究林毅夫的刑責,而這點林毅夫應該也很清楚,才會在六年後又提出返台探親意願。

另軍法人士也指出,如林毅夫以「林正誼」身分抵境,且經科學鑑驗確證,「死亡宣告」、「叛逃」等軍法部分,國防部還是可檢具相關資料逕行告發;但如果另以他名身分如林毅夫申請返台,則依內政部現行規定辦理,軍方就沒有管轄權。

據了解,國防部內部認為,「林正誼」所涉罪行,雖追訴時效為二十年,但就算於追訴期間回國,因其已不具軍人身分,也應由司法機關追訴審判,同時因處理此案面臨「身分恢復」、「司法管轄權」、「入出境權責」及「兩岸政策」等諸多限制因素,且鑑於兩岸政治環境,因此軍方內部認為,處理此案宜採「保持現狀,不動聲色」淡化處理原則。

延伸閱讀:
1979年林毅夫潛逃事件始末
http://chaoyisun.pixnet.net/blog/post/624501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