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死  

抗戰安息號 

安息,戰友們

航空知識雜誌王亞男  2016-06-30

這是一張抗戰時期照片經典中之經典。

中國西南的一處美軍飛行人員墓地,一名美軍號手吹響悠揚的熄燈號,提醒那些長眠地下的戰友們,屬於你們的戰爭已經結束,榮譽將陪伴你們安息。

號手對面,一位中國士兵持槍敬禮,向與中國軍隊並肩作戰的美國戰友致以最後的敬意。

在這場抗擊日本的戰爭中,美國曾給予中國軍民有力的支援,許多美國軍人犧牲在中國的土地上。

值此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回望歷史,你會發現,為正義事業奉獻的人們,永遠不會被人遺忘。

本文出處: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92024738082781&mod=zwenzhang

歐巴馬  

歐巴馬:英靈大多青年 沒機會退伍

陣亡的將士只要求我們給予一個回報:紀念他們

2016-06-01  聯合新聞網

歐巴馬總統30日發表國殤日談話,敦促國人「用行動而非空談」,填補為國捐軀將士留下的空白,用愛心和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的家屬。 

歐巴馬到維吉尼亞州的阿靈頓國家公墓無名英雄塚獻花,向陣亡將士致敬,並發表談話紀念美國歷來100多萬名為國做終極犧牲的軍人。 

他說,在阿靈頓公墓長眠的英靈大多是年輕人,沒有機會活著退伍享受尊榮。 

歐巴馬說:「在此安息的美國人和他們的家人,代表我們最優秀的國人。他們現在只要求我們給予一個回報:紀念他們 

他敦促美國民眾尊重他們留下的家人和曾與他們並肩作戰的同袍表示「我們必須更加努力,不只在我們需要他們時做他們的後盾,在他們需要我們時也給予支持」。 

歐巴馬指出美國軍人仍繼續面對威脅,並特別表揚最近數月在伊拉克壯烈成仁的三名美軍。 

他說,同袍表示海軍海豹特種部隊的基廷,在陣亡當天救了很多人;卡汀是為了保護他率領的陸戰隊員而犧牲;惠勒曾14次奉派到伊拉克和阿富汗參戰,榮獲11枚銅星勳章,也曾參加營救大約70名人質。 

歐巴馬在前往阿靈頓前,曾在白宮舉行早餐會,接待一些陣亡將士遺族和退伍軍人團體代表。

海軍儀隊 

蘇芮─鋼鐵的心  

發佈日期:2014年3月16日
https://youtu.be/jOnsfgHMSvE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安息號:「神仙、老虎、狗」部落格
https://youtu.be/9n5Te5zbEiw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英雄不死只是被遺忘

今天是九三軍人節,歷年來國軍會透過各種傳媒,如同表彰英雄般的方式,表揚國軍績優單位與個人。甚麼樣的軍人可以稱做英雄?作戰時奮勇殺敵、犧牲生命保國衛民可稱為英雄;另外作戰被俘面對敵人的槍口、刺刀威脅仍對國家忠貞,表現士可殺、不可辱忠貞氣節的軍人,絕對可以稱為英雄。如果用孟子所謂的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對英雄最恰當的形容。

民國54年台海之間發生三場海戰,分別是東引海戰、東山海戰、烏坵海戰,也造成多位海軍官兵陣亡與42位國軍官兵遭俘虜,之後兩岸再也沒發生過大型軍事衝突。

這三場海戰第一場五月一日的東引海戰當時東江艦因值更官兵失職,迷航遭伏擊造成7人陣亡、23人輕重傷,東江艦本身亦遭重創。

第二場八月六日東山海戰是當時的先總統蔣公弄了一套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其中一項就是海軍執行的「海嘯一號」任務,運送陸軍特種情報隊對東山島周邊偵蒐並伺機突擊。但計畫漏洞百出,致使海軍損失兩艘當時最精銳的戰艦:漳江與劍門艦。包含艦隊指揮官胡嘉恒少將等百餘人陣亡,成為海上孤魂;更造成包含劍門艦艦長王韞山中校等三十三名官兵被俘。

第三場十一月十三日烏坵海戰,駐防在澎湖的海軍接獲命令,緊急派遣永泰與永昌艦,前往烏坵接傷患後送回台灣治療。據生還者表示永昌艦當時雷達尚未修復,在海上就像瞎子游泳,最糟糕的是艦長陳徳奎中校未按戰備規定派遣戰備輪值武器,全艦除值更人員其餘人員都在船艙中就寢,輔導長劉扶義少校也未提醒艦長要按戰備規定航行,永昌艦在烏坵以南海域遭擊沉,全艦一○五位官兵,十四位獲救,八十二位陣亡,九位官兵被俘虜,造成一場悲壯的海戰。

這三場海戰徹底改變了兩岸局勢,在台灣的先總統蔣公認為軍事上打不過對岸的毛澤東,從反攻復國的大夢中醒過來,從此努力建設台灣,才有今日富足的台灣;大陸也認為台灣無力反攻,也就如火如荼實施文化大革命進入悲慘的年代。

戰爭雖然結束,最可悲的是陣亡官兵與被俘官兵,烏坵與東山海陣亡官兵雖入祀忠烈祠,但是國軍以年代已久找不到家屬為由,僅通知少數幾位官兵家屬到場參加儀式,草草入祀忠烈祠;部分家屬也是在事後知道,親赴才知入祀忠烈祠乙事。家屬們不禁問:國防部為何如此草率,當年海戰發生後政府要我們禁口不能提,入祀忠烈祠也偷偷摸摸不通知家屬,難道保衛台灣同胞犧牲性命這麼見不得人嗎?往後的春秋祭典也未通知家屬,讓陣亡官兵家屬的心再痛一次。

當年被俘官兵則是出現多種命運,被俘後表現出忠誠愛國情操,大陸籍被遣返回原籍地被打為黑五類中的黑五類,台籍官兵則經過金門釋放回台灣;而少部分被統戰的官兵則留在大陸地區,到兩岸開放才返台。被釋放的官兵許多位是年紀到了入營服役20歲年輕的小夥子,其中幾位是服役期間受國軍愛國教育薰陶,毅然而然決定選擇服志願留營報效國家的士兵。他們被俘後不屈服,不投降即便面對威脅,也沒有動搖愛國信念,他們忠於中華民國、忠於國軍政戰教育所教導的愛國教育,他們是真英雄。但被釋放才災難的開始,從踏上金門後就開始被當敵人對待,被不當拘禁在澎湖牛興灣,一段時間後以因病停役辦理退伍,退伍後強制安排在聯勤廠或退輔會單位從事勞力工作,並長期監控。

這些官兵為爭取自身該有的尊嚴與權益而陳情,國防部以年代久遠資料佚失為由不予理會,甚至人次室幕僚揚言:知道為何不自己去辦?自己去找資料?求助於國民黨軍系不分區立委某將軍退役的助理一句話:寫個研究報告上來。選區立委專門負責榮民服務的助理官僚說:你寫陳情書來。這兩位都是國民黨籍,現在還在官僚,國民黨怎會有救?很多都是年紀到了去服役的台灣人,他們為台灣奉獻生命的,經常高喊愛台灣的民進黨立委,則是對陳情沒有理會不回應。整個國家都遺忘了這些愛國、愛鄉、保衛台灣的國軍英雄。

國軍忠貞教育要官兵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若不幸被俘蒙難要忠貞不屈,維護軍人榮譽。這些海軍官兵萬萬沒想到忠貞不屈回台灣沒受到英雄式歡迎,卻一生遭受匪諜的待遇,他們面對敵人的刺刀槍口表現出「威武不能屈」;敵人誘之以利是「富貴不能淫」;面對勞困的生活也「貧賤不能移」大丈夫氣節。

最無法令人理解的是解嚴後,當時的東山海戰劍門艦王韞山艦長想回台灣與家人團聚,政府不願接納,王韞山艦長只好到美國與家人團聚。

國軍官兵如何樹立對國家忠貞的情操,國軍是否仍在講愚民神話,欺騙官兵做一個愚忠的軍人?我們不禁要問在民國五四年後所謂的國軍英雄、莒光楷模有幾位是經過戰火洗禮?又有多少人曾與敵人面對面?而現今的官員又有多少人能面對惡劣立委粗鄙民粹威脅下表現「威武不能屈」有幾人?拒絕金錢利誘堅持軍人魂表現出「富貴不能淫」有幾人?面對惡劣環境仍能「貧賤不能移」有幾人?對國家忠貞的16位官兵何時能頒勳章獎章還給他軍人榮譽?中華民國的三軍統帥馬總統、國防部長,請問你們可以給這些曾經保衛美麗台灣安全的英雄答案嗎?口口聲聲愛台灣的立委你們又何時能為他們爭取應有的尊嚴?出口鑠金動搖全民的名嘴你們何時可以為他們聲張正義?

本文出處:http://www.fingermedia.tw/?p=316357

#########################

比照上下兩文,會發現國共兩岸早年對於戰友被俘虜後釋放回來的態度如出一轍,都是用白色恐怖的方式去摧殘。

#########################

戰廢品  

戰廢品1 
作  者:哈金
編/譯者:季思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05.11.14

內容介紹

《戰廢品》一書描寫的是1951-1953年韓戰期間中國戰俘被美軍俘虜的故事。因為哈金這本作品的出版,使得韓戰--這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又受到世人的矚目。

哈金說他本來只打算寫成短篇故事,但一開始就停不下來,最後發展成400多頁的長篇鉅作。他說他在寫作此書時,內在有「某種東西」不斷湧出,後來他才意識到那是什麼,是恐懼。「所有士兵都害怕被俘。」這也是他自己曾經歷的恐懼。哈金14歲時曾加入軍隊,在韓國的一個小村落駐紮過半年,這段經歷對他描寫此書的韓國風俗民情非常有幫助。

故事以黃埔軍校畢業生俞元被派往三十八線的韓戰現場,被美軍俘虜,在戰俘營的遭遇開始。在戰俘營中,中國戰俘要面對的是高壓統治的美國人、是同國不同黨的中國人、還有同黨卻不同心的自己人。在種種鬥爭磨難中,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活著回去,然而即使盼到戰爭結束、回家的時刻來臨,究竟要回到此岸或彼岸,又是另一場試煉人性的戰爭,只是這次的對象是自己的同胞。

作者介紹

哈金,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Boston University)。

著有三本詩集:《於無聲處》(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另外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好兵》(Ocean of Words)和《新郎》(The Bridegroom);三部長篇小說:《池塘》(In the Pond)、《等待》(Waiting)、《戰廢品》(War Trash)。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他的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新郎》一書新獲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 The Townsend Prize 小說獎。
《等待》一書則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
《戰廢品》一書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哈金訪談錄:《戰廢品》——一個失敗者的心靈故事

2006年4月16日 大紀元

正在柏林世界文化中心舉辦的中國文化節上,嘉賓滿堂。從題為「過去与未來之間的中國」藝術節3月底開幕以來,文學系列欣賞部分分別從中國大陸、北美和歐洲鄰國相繼請來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高行健、《紅高粱》的作者莫言、《無字》的作者張洁和《塵埃落定》的作者,藏族作家阿來。4月7日晚,著名美籍華人作家哈金的到來,把文化節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對于熟悉中國當代文學的德國讀者來說,哈金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今年50歲的哈金堪稱文學界的奇才。哈金1985年离開中國大陸,到美國攻讀英美文學。2000年,哈金以長篇英文小說《等待》一舉贏得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和當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哈金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贏得此項美國文學最高獎的華人作家。2004年哈金的小說《戰廢品》再次榮獲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并被美國《紐約時報》書評評為「完美的小說」,榮登《紐約時報》評出的2004年「十大好書榜」,並入圍普利茨文學獎。《戰廢品》的英文版出版后,很快突破了70万冊的銷售量。其中文版在台灣出版后不到半個月就一版三刷,登上各大書店暢銷書榜。2005年11月,德國平裝書出版社(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出版了《戰廢品》的德文版。

《戰廢品》用回憶錄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在朝鮮戰爭中被遣返的中國戰俘的故事。1949年當大陸剛剛 「解放」,身為成都黃埔軍官學校政訓班二年級學員的俞元被送入「西南軍政大學」,接受思想改造。畢業后,他被分配到駐防成都的180師任下級文職軍官。正當俞元滿心歡喜地以為可以留在母親和未婚妻身邊的時候,他所在的部隊1951年春節前奉命被調往前線,北上參加「抗美援朝」。只經過短期訓練的部隊帶著「美帝紙老虎一打就垮」的幻想,手里拿的是看不懂說明書的蘇聯武器,來到了朝鮮。俞元們到了朝鮮才發現美軍裝備精良、實力雄厚。成批的中國士兵在炮火中喪生,倖存者如同散落在戰場上的廢品一樣被敵軍俘虜。經歷了幾年的戰俘生活後,俞元與其他上千名戰俘沒有選擇去台灣,而是選擇了被遣返回中國大陸。出乎意料的是,當他們回到祖國后,沒有因為他們對祖國的忠誠得到獎賞,而是被當作膽小怕死的逃兵受到了懲罰。輕則寫檢討,重則被送去勞改。此時,俞元的母親已經去世,未婚妻也斷絕了和他這個「廢品」的關系。從此,俞元真正開始了他的「戰爭廢品」生涯。 

本報駐柏林記者方婷采訪了《戰廢品》的作者哈金先生。

記者:哈金先生,《戰廢品》這本書的主題背景是50年前發生的朝鮮戰爭,您是怎麼想到要寫這樣一個題材的呢?

哈金:實際上我一直對這個題材感興趣。但是,真正動筆,還是出於一些實際的原因。以前,欠一個出版社一個短篇集。當時寫不出來,就想寫一個小一點的長篇,把這個事情了解了。但是,一寫起來,就越寫越長。而且,這是一個很嚴肅的題材。所以,就慢下來了,一點點做,把它做大了。

記者:這本書的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中文版的發行情況怎麼樣?

哈金:這本書的中文版名叫《戰廢品》,是在台灣出的,在香港也能夠讀到。目前在大陸還不能出版。因為,這也是一個比較敏感的題目。另外,我對這個題材的處理也不太一樣。我講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的故事。這個士兵既不是共產黨,也不是國民黨,他是一個第三者,和哪方都不太一樣。他有他獨特的看法,而他的看法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是太尖銳了。

而且,說起戰爭題材,大陸的很多作品一般寫的都是英雄和勝利者的故事。我寫的是一個失敗者的故事。書中的主人公,在戰場上打第一仗時,就被聯合國的部隊給抓住了,從此以後在戰俘營中度過了好幾年。

記者:這本書的序言當中寫道,73歲的主人公俞元要把自己肚子上一個刺青給他一生所帶來的沉重,告訴他在美國長大的孫子和孫女。而這個刺青的故事貫穿了全書。他所講述的是一种什麼樣的沉重?

哈金:對,這個刺青是故事中的一個情節,從一開始出現,一直到故事的結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個刺青不是他自己要的,是他在戰俘營里被打昏的時候,被別人強給他刺上去的。而且,這個刺青在歷史當中,它的內容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每次在關鍵的時候,這個刺青都扮演著一個不同的角色,有的時候幫他的忙,有的時候給他找麻煩。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刺青的沉重指的是他後面的故事的份量。

記者:在開始的時候,俞元的肚子上被刺上的是「反共」的字樣,為了返回中國,他又自願地把「反共」的字樣改成「反美」。

哈金:故事里有個細節:改刺青的時候,俞元的領導就在身邊。醫生建議俞元把「反共」改成「反美」口號時,他也不敢說「不」,那麼就算是半自願的吧。

記者:這個「反美」刺青後來成了俞元在大陸生活的「護身符」。您怎麼看待當代大陸官方媒体和民眾當中常見的一種「反美」心態?

哈金:其實,一個國家和另一個國家的關系是利益關系。這個關系總在變化。從個人來說,一個人被一個國家和集体的心態束縛住以後,很難變過來。就像這個刺青一樣,一旦刺上,就很難把它改變,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可是隨時都會變化。我想,我們心裡一定要清楚,作為個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不能隨大流。

記者:您在書中寫到,主人公俞元最大的希望就是讓自己的孫子將來能夠當醫生,不是因為醫生的收入高,而是因為從事醫生這個職業,可以遵從人道主義原則,超越政治。而在中國大陸,現在拒絕沒錢的病人就醫的是醫生,參与摘取勞教所犯人的器官,甚至是從被關押的法輪功學員身上活体摘除他們的身体器官,從中牟利的也有醫生。從這情況來看,書中主人公的願望是不是非常理想主義?

哈金:這的确是個很大的問題。很多職業的道德底線已經被突破了。如果一個醫生,你不去治病救人,在原則上你就不是醫生了。不管是醫生、律師還是老師,各個職業都應該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很多職業的道德標准應該是人類共同的標准,這個底線是不能被突破的。中國現在很多醫生還要回扣,簡直和商人是一個樣了。

書中的俞元,他還沒有失去做人的最基本原則,所以在這種前提下,他還覺得醫生是一個很好的職業。當然了,如果中國的醫生現在都腐敗到這種程度的話,這個社會就可想而知了。

記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高行健的文風實驗性很強,很獨特,而您講故事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自然。同是在海外用非母語創作的作家,您們兩位的風格截然不同,這是不是和您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有關?

哈金:高行健可能是受到當代法國文學——新小說的影響。在英美文學界,我們比較強調講故事。特別是美國文學界,一直認為俄羅斯文學是傳統文學的正宗,基本上繼承的是俄羅斯傳統。這里也涉及到一個文學有沒有共同標准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還是有共同標準的。小說的最高峰還是俄羅斯的作品。

記者:您有什麼新的寫作計畫嗎?

哈金:我剛寫了一本關於美國移民的小說,叫《自由的生活》,明年出版。

記者:希望能早日看到您的新作。謝謝您接受採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