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八二三砲戰爆發之後,美國總統艾森豪與國務卿杜勒斯曾思考要動用核子武器來對付中國大陸。圖為國防部「823戰役60週年紀念特展」展示戰後遺留下的砲彈彈殼和破片。(資料照,蘇仲泓攝)

賈忠偉觀點:中華民國原子彈發展簡史

作者為中正理工學院專科班畢,業餘文史研究者

2018-08-26 風傳媒

1955年(民國44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正式簽字,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研究發展原子科學,乃電召梅貽琦校長(1889~1962,字月涵)由美返國籌議。同年12月,行政院組設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決定將校址設於新竹赤土崎(今新竹市東區一帶),先設原子科學研究所,招收研究生。翌年(1956年/民國45年)1月,在臺北成立籌備處,敦請陳可忠先生為主任,籌備處館舍後來座落於臺北市金華街,即是今日的「清華臺北辦事處」,又稱「月涵堂」,以紀念梅校長。清華在臺復校工作自此開始,名為復校,實為建校,因為除了梅校長外,並無任何一物來自北平(今北京),擇地、建屋、購置圖書儀器、裝配實驗室,一切都從頭做起,備極艱辛。清華在新竹的校地,是中國石油公司所撥讓的赤土崎(今新竹市東區中部)土地約42甲,連同新竹縣政府贈送土地約34甲,又陸續收購民地,總校址面積達86甲多。之後著手興建校舍,建築先後依次為行政大樓、東院教授宿舍、物理館、新南院教授宿舍、單身教授宿舍、反應器實驗館、核工館、科學儀器館。建設校舍之同時,亦著手準備招生授課。1956年(民國45年)9月,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修業二年,畢業授理學碩士學位。自此清華正式在新竹建校,由梅貽琦擔任校長。」

以上摘錄自──《百歲清華:百年校慶活動集錦》之「後記/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建校簡史」

由上面敘述可知,撤退來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民國40年代推動清華大學在臺復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發展原子能,或者說是為發展原子彈預作準備」

「八二三砲戰」期間,美國曾考慮要動用核子武器來對付大陸

1958年(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第二次臺海危機)」爆發之後,美國總統艾森豪與國務卿杜勒斯曾思考要動用核子武器來對付大陸。但之後考慮到使用核子武器不但會讓蘇聯有藉口介入東亞,同時還會造成臺海兩岸超過20萬無辜百姓喪生,因此美國與中華民國始終未將動用核子武器作為實際選項。不過為了嚇阻中國大陸進犯臺灣,艾森豪總統因此下令將可裝載核彈頭的──屠牛式飛彈(Matador/MGM-1飛彈)運至臺灣。根據美國防部在1978年的文件指出,屠牛士飛彈其實早在「八二三砲戰(第二次臺海危機)」前一年(1957年/民國46年)就已進駐臺灣,隔年(即砲戰爆發之後)便裝上核彈頭待命。因為在前一年1957年(民國46年),中華民國與美國發表的聯合聲明就指出:「為了結合美國業已採取的其他加強臺灣防禦並從而加強西太平洋防務的措施,已同意配備有鬥牛士戰術飛彈的美國空軍部隊在將來駐紮於臺灣」(註一)。

軍史專家高智陽表示,美軍當時在臺南建置的核武共有兩種,最早是1958年到1962年的地對地屠牛士飛彈,配有核彈頭;在1960年到1974年間,則是轉換成可吊掛在戰鬥機上的戰術型核彈。屠牛士飛彈,屬於中程地對地導彈,射程可達1,000公里,當時布署於臺南空軍基地內。鬥牛士飛彈於1962年退役,總共生產了1,200枚。目前空軍臺南基地內還建了一座MGM-1C鬥牛士飛彈模型供人參觀憑弔。

photo1
放置於臺南空軍基地的屠牛士飛彈模型(作者提供)

甘迺迪總統考慮讓美國位於亞太地區的盟邦自行研發擁有核子武器

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1917~1963),當選美國總統第三十五任總統後(總統任期:1961~1963)。華府評估中共可能在未來10年擁有核子武器,因此甘迺迪考慮讓美國位於亞太地區的反共盟邦──中華民國臺灣、日本、南韓、菲律賓等自行研發擁有核子武器,之後這些國家在美國的命令與協同下,可在亞太地區組成一個有效的「核子飛彈系統(nuclear missile system)」,來對抗或遏阻中共的核子武器的威脅。

但是當時並無法確切情報來判斷中共核子武器的發展程度,一般估算在俄國武器專家撤回蘇聯後,技術落後的中共,應該不可能立即發展出核子武器,發展時程就如同上述預估至少需要10年左右。若是加上載具(長程飛彈)的研發製作,可能還會拖至1970年以後。只是即使評估的結果比較樂觀,但是在1962年爆發古巴飛彈危機爆發後,美國考量全球的核子戰略布局,計畫以改善美蘇關係來牽制、阻止中共發展核子武器,並希望藉聯合國的力量來禁止核子武器的大量擴散。

1963年8月5日──美國、蘇聯和英國在莫斯科共同簽署──《禁止在大氣層、太空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Partial Test Ban Treaty,PTBT)》,同年10月10日生效,不過當時並未能如願的將中共納入。也在這一年,美國開始委由中華民國空軍「黑貓中隊」駕駛U2高空偵察機開始在中國大陸執行偵察任務,除了一般的情報收集與分析外,主要的偵查目標就是中共核子武器發展的基地與時程。

photo2


20180822-賈忠偉觀點-(國家)中山科學研究(National Chung-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作者提供)

美國嚴禁核子擴散並策動張憲義叛逃

不幸的是,甘迺迪總統在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副總統詹森繼任為美國第三十六任總統後,華府的核子政策開始緊縮──由原本放任亞洲盟邦自行發展(研究)核武,改成──不認同也不接受(禁止)中華民國等國發展核子武器。當時華府評估如果亞洲國家擁有核子武器,不但不能嚇阻中共核子武器的發展,恐怕還會造成更大的核子戰爭危機。1964中共核子試爆成功,美國才驚覺大陸的核子技術比想像中還精良(原本以為大陸只有濃縮鈽,但結果卻是更精良的鈾235),這讓美國開始嚴肅面對全新的核子戰略布局。不過這時候,國府發展核武的腳步也愈來愈積極,除了成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註二)來自行培養人才外,技術合作對象也從原有的以色列,轉而開始祕密的與西德西門子公司接觸,甚至還以研究與教學名義從加拿大安大略省的AECL核能公司進口了一座四千萬瓦的重水反應爐。根據資料顯示,在蔣中正總統去世前,中華民國的核武研發已經頗有進展,這就是臺灣發展核武的「新竹計畫」。

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在1969年當選美國總統,但接手的是一個已經開始沒落且渾身是傷的美國,他除了想辦法讓美軍儘快退出越南、結束越戰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拉攏中國大陸──除了可以開拓更大的市場外,還有聯中制俄的重要戰略目的。在這個情況下,國務院自然更加反對中華民國發展核武。

同一時間臺灣也面臨國內幾位重量級學者,如吳大猷、吳健雄等人極力反對發展核武,時任臺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的許倬雲甚至還私下向美國透漏臺灣核武發展的動態,希望能藉此壓迫國府停止發展核子武器。1974年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下台,隔年(1975年)蔣中正總統過世。民主黨的卡特當選總統之後,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愈來愈密切,自然更加反對中華民國發展核武。在維繫中美邦交與規避美國監督的壓力下,臺灣的核武發展開始轉入地下。

直到1988年(民國77年)1月8~9日負責核武研發的關鍵人物──張憲義上校(1943~,註三)在CIA的策動下帶著全家叛逃美國,臺灣的核武發展才正式畫下句點。中山科學研究院成立之初,原本排名第一的研究所為「核能研究所(第一研究所)」,但「張憲義叛逃事件」發生後,在美方施壓下,同年(民國77年/1988年)10月1日「核能研究所」奉行政院核定轉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管轄,原本排名第二的「航空研究所(第二研究所)」隨即改編為中科院之第一研究所。

「本文資料主要摘錄自──《國史館館刊/第三十一期,2012.03》之林孝庭:【中華民國核武研發之探討(1964~1980)】,p121~151。」

附註:

(註一)參見──林正義:《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灣商務印書館),p35。

(註二)1965年(民國54年)4月9日,由國防部成立,最初名為:「石門科學研究院籌備處」。同年11月12日,改名為「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1969年(民國58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中山科學研究院」。2014年(民國103年)4月16日,改制為行政法人,更名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參見──《維基百科》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註三)生於廣東省海口市(今屬海南省),祖籍台中。1967年(民國56年)畢業於中正理工學院(今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第二十六期物理系(56年班,中正理工學院物理系第一屆),1969年(民國58年)獲選派到美國留學,到美國田納西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攻讀核子工程碩、博士,在留學期間遭到CIA吸收。1976年(民國65年)學成歸國,隨後進入中科院核能研究所的核能工程組服役,1988年(民國77年)1月12日,他在美方協助下出境逾假至今未歸,同月15日美方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突擊檢查中科院核研所,令國際震驚的「張憲義事件」從此爆發。

普立茲獎得主提姆.韋納 (Tim Weiner)在他所寫的《CIA──罪與罰的六十年》一書中不斷揭露中情局無能、顢頇、不受控制的內幕……但「中情局仍然在那一年(1988)達成三件轟動一時的成就。第一件是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上校投誠美國。張憲義還是軍校生時就被中情局吸收,二十年來一直暗中爲美工作,他所服務的核研所表面上是爲民間用途而研究,實則有美國援助的鈽,南非的鈾和國際技術相助,臺灣領導人在核能研究所內另設一個製造核彈的小組……」

參見──

(Ⅰ)提姆.韋納 (Tim Weiner):《CIA──罪與罰的六十年》(時報文化),p508。

(Ⅱ)拙著:《衛國戰士的搖籃:三軍官校的草創與沿革》(蒼璧出版有限公司),p293。

延伸閱讀:

張憲義是悲劇英雄亦或國家叛徒?

台灣的「核武尷尬」

台灣武器研發 難逃美國手掌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