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https://youtu.be/GeOO9J8lXlk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未命名.jpg

photo.jpg

photo.jpg

photo.jpg

photo.jpg

photo.jpg

photo.jpg

photo.jpg

photo.jpg

photo.jpg


《台灣歷史事件簿》二二八事件之後的白色恐怖
藍綠兩黨都想掩蓋的歷史!

2019年3月5日 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
https://youtu.be/GeOO9J8lXlk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 ★ ★ ★

photo.jpg

「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新書介紹 、藍博洲專訪(印刻文學)  

2018-02-05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

專訪作者: 藍博洲   

本書特色:
在黎明未至的晦暗時刻,即使前途不明, 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主人翁,最詳實深刻的文字記錄。   

許金玉,一個養女出身,從女工蛻變成為工運領袖的覺醒女性。  

辜金良,一個拒絕在殖民教育體制下成長,自學從商的嘉義子弟。  

穿越時代裂隙,走過風雲洶湧的歲月,他們歷盡煎熬與折磨才終於得以在槍口下倖存。然而倖存之後的人生,卻是看不見邊際的桎梏,還有更加深沉的瘖啞與噤聲。用餘生相濡以沫的兩個人,在平凡卻不得平靜的日子裡,依舊堅持著他們的信念,透過一切的可能去實現心目中的進步價值。   

以掇拾白色恐怖民眾口述生命史為己任的藍博洲,再次將手中的筆化為鏡頭,把歷史現場還原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見政治受難者在磨難之後,堅毅求生的掙扎,以及對自我信念的不懈追求。    已經走過的道途縱使布滿了荊棘和血淚,未來的路仍將繼續延伸,伸向那令人期待的春天。   

作者簡介:藍博洲   
1960年生於台灣苗栗。1983年開始小說創作。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 出版作品:短篇小說《旅行者》,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台北戀人》,報導文學《幌馬車之歌》、《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灣好女人》、《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紅色客家人》、《尋找祖國三千里》、《台共黨人的悲歌》、《幌馬車之歌續曲》等,歷史報導《沉屍、流亡、二二八》、《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紅色客家庄》、《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老紅帽》、《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散文《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你是什麼派》等。

https://youtu.be/H12FX1v4WP8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

內容簡介

在黎明未至的晦暗時刻,即使前途不明,
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主人翁,
最詳實深刻的文字記錄。

許金玉,一個養女出身,從女工蛻變成為工運領袖的覺醒女性。

辜金良,一個拒絕在殖民教育體制下成長,自學從商的嘉義子弟。

穿越時代裂隙,走過風雲洶湧的歲月,他們歷盡煎熬與折磨才終於得以在槍口下倖存。然而倖存之後的人生,卻是看不見邊際的桎梏,還有更加深沉的瘖啞與噤聲。用餘生相濡以沫的兩個人,在平凡卻不得平靜的日子裡,依舊堅持著他們的信念,透過一切的可能去實現心目中的進步價值。

以掇拾白色恐怖民眾口述生命史為己任的藍博洲,再次將手中的筆化為鏡頭,把歷史現場還原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見政治受難者在磨難之後,堅毅求生的掙扎,以及對自我信念的不懈追求。

已經走過的道途縱使布滿了荊棘和血淚,未來的路仍將繼續延伸,伸向那令人期待的春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藍博洲

1960年生於台灣苗栗。1983年開始小說創作。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 出版作品:短篇小說《旅行者》,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台北戀人》,報導文學《幌馬車之歌》、《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灣好女人》、《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紅色客家人》、《尋找祖國三千里》、《台共黨人的悲歌》、《幌馬車之歌續曲》等,歷史報導《沉屍、流亡、二二八》、《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紅色客家庄》、《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老紅帽》、《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散文《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你是什麼派》等。

目錄

【代序】祭辜金良同志 林書揚
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
大事年表
【附錄】
辜金良的判決書
許金玉的判決書

代序

祭辜金良同志
林書揚

公元二
五年,歲首春寒籠罩著台灣島。一波波寒流,一陣陣冽風吹襲下,我們接到了辜金良同志與世訣別的噩訊。一時間,萬分的哀痛與悲情,緊緊地壓住我們的心。

時值島上政情混沌,政潮起伏,二
四年的選戰餘波未平,兩岸風浪不停衝撞。此刻此景,真不知金良同志,您抱著多麼沉痛的心,如何難捨的情,而離開了我們,離開了您為其奉獻奮鬥一生一世的台灣島!

回想七十年前,年不及雙十的少年辜金良,在橫暴的日本帝國殖民統治之下,奮身投入史上所稱的第一期台灣人民左翼運動的反日運動戰列中。南台灣的家鄉,曾經是當年世界性的反帝農民運動蓬勃展開的地方。而當文協、農組、勞組、台共的左翼陣線五萬成員,在島上各處點燃反財閥米糖企業、反高壓警察行政、反教育差別待遇、反民族歧視制度的戰火時,前線的少年服務隊伍中,每有您的倔強身影,您的高昂吶喊聲。

然而,殖民國日本,在世界資帝競逐中,日漸走上軍國主義的武力擴張政策,特別把侵略目標鎖定西鄰大陸。不僅將其本國的合法工農運動非法化,更對台灣、朝鮮等海外殖民地的人民自發的反殖民運動,以高壓手段全面摧毀。

而當眾多團體在總督暴政下瓦解星散時,您卻單身西渡大陸,以台灣反日運動的精神和體驗,參加了大陸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新運動的時代大浪潮。八年抗戰中,青年辜金良投身於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解放運動,時而挺身在火線上,時而冒險突破封鎖線,直至侵略軍隊投降,二次大戰結束,始回身故鄉台灣。

戰後的台灣島,滿目瘡痍,民生凋敝。負接收任務的國府黨政軍,竟視新收復地台灣如占領地,終至逼成民變二二八。繼而兩年內戰中全面敗退,國府遷至台北。為了固守這一個最後基地,以韓戰為契機,施行全面恐怖政治。而金良同志終以其運動經歷而受連累,在白色恐怖的大風暴中被捕入獄十二年。金良同志本為一位純樸的南台灣農村青年。雖然因其兩地參加抗日及反蔣運動而鍛練出堅毅的戰鬥性格,卻仍保留著誠實謙和的待人態度。在艱難困苦的農村生活中,兼備有勤勉養家的機敏商才,和見困相助的敦厚俠氣。

當出獄後從商有成,卻不忘資助一切進步運動。終生不改愛國愛鄉的素志,從而廣受鄉里尊敬,難友同志們的信賴。建立了長者風範,也展現一代運動鬥士的典型。

但數十年風霜,未圖個人享受,營利盡為社會公義耗用,個人家庭嚴守簡樸生活,終致積勞成疾。

臥病初期,猶關心祖國的發展前途,故鄉社會情勢的困局。尤其針對台海兩岸的和平統一,平日寡言的您,有時仍慷慨發言,熱烈論述,似一時忘卻病痛,常使探病的難友既感佩服,又感不忍。

而經過近十載的鬥病,忍受纏身的病苦,辜老您終於在一世無改的深切期盼中,瞑目長辭而去,留下難友同志間,一片無盡的哀思。

環顧今日的台灣島,曾經讓您在千里遠的戰場,百里外的獄室,掛念不已的故鄉土,仍然覆蓋著層層密雲,兩岸情勢,險象未除。但願經過眾多同胞的齊心協力,破除成見揚棄情結,及早實現祖國的再統一,民族的再整合。在解除國家民族的悲劇的歷史性過程中,同時解除個人和家庭的無盡數的悲劇。真正走向社會公義進步繁榮生活幸福的新時代。相信這才是您的未竟志業。

最後,讓我們以〈安息歌〉中的首一句來送別您。

安息吧!苦難的同志,別再為祖國擔憂!

○○五年一月二十二日

★ ★ ★ ★

https://youtu.be/Q_W2l0WBYfg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大二影評:《 春天,許金玉的故事》-- 228事件

May 05 Thu 2005 15:34 (觀影時間:2003年)

前言:

我所選擇要評論的影片是<<春天---許金玉的故事>>。所遭遇到很大的難題是在於只看了這部片一次。當然,選擇其他部片也不易排除此問題。試想,只看過影片一次,所擁有的記憶和所注意到的面向是很淺薄的,要在這種條件下寫出評論,著時有其限制。通常在第一次看影片時,較可能抱持的心態是偏向於"觀賞者"的角度,用感情去融入且欣賞這部片。但若要做出有力的評論,則必須要經歷第二遍第三遍的觀看。此時,較能夠放下「感覺」的部分,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做觀察和剖析,所著墨的內容也能更加廣且深入。然而目前資源有限,沒辦法找到這些影片重新再多看幾遍,或買票進電影院再看幾場,所以,只能就手邊擁有的有限資料,和努力挖掘出的記憶,對影片做評論。或許,注意到的面向會少了許多,而評論也較不有力,這是我認為此作業較可惜也較困難之處。

正文:

『影片大綱』

許金玉從小是個養女,14歲就開始做女工。24歲進考進郵局工作時,遇到一位老師帶著他們爭取自己的權利,卻在白色恐怖的陰影攏照下,這些愛國熱血份子,紛紛被冠上叛國、共匪、亂黨等罪名而送入監牢,甚至槍決。站在前線努力的他們,成為最直接的犧牲者。許金玉敬愛的老師被槍斃,她則在監牢度過了15年。這件事改變她的一生,她一輩子願意努力爲人民說話,要大家站起來,不要忽視自己的權益。她也渴望藉著這部片,有更多人能知道她們的故事,不要讓這些過去,真的隨風而逝。

『觀片心得』

整部片的氣氛帶有一股淡淡的哀愁,和許金玉的堅強不屈的個性成為一大強烈的對比,卻因此而更能將觀眾的同理心挖掘出來,讓觀影者能定睛正視這個嚴肅的歷史事件。我認為這是導演成功的地方,因為二二八的議題牽涉範圍太廣且嚴肅,被攝者所扮演的是一位受政府不平待遇的角色,渴望讓大家都能夠看到他們所經歷過的冤屈和苦難,因此這個角色中帶有控訴的意味,而且是和強大的勢力---政府對立。若要引發觀眾的共鳴和同情同理心,用批判的手腕、指責的角度來表達二二八事件是政府的錯,反而不能引發觀眾對此歷史的憐憫情緒。因為觀眾早就知道「政府錯」,所以不會再有多大的反應。但導演這種溫柔的手法,卻能在嚴肅的議題下,引發觀者的迴響、和許金玉站在同一陣線的情緒、甚至是同理的眼淚。

『導演』

拍攝紀錄片時,導演的立場和表達手法是整部片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在影片中,除了螢幕前的主角人物之外,背後最重要人物的便是導演了。她的表達方式,引導了整部片的運行,和觀眾的思考方向。而紀錄片中,這點更是重要。因為紀錄片不若劇情片一般,有個故事情節作為劇本,可以有起承轉合,多采多姿。紀錄片擁有的資源較少,沒有個強有力的故事性劇本。擁有的是事件,是人物,而導演要用什麼方式,去架構這個觀眾以為的「真實」,讓它能被精采的串成故事而述說出來,受觀眾相信,且生動而豐富,這是仰賴導演的功力,所以導演手法非常重要。本片導演用下列幾個方法來詮釋:

1.動畫首尾呼應:

『這個是我的回憶,我坐牢十五年,那個時候我們是在山裡面,每個黃昏就有好多那個,這個叫做白鷺鷥,台灣話叫做白鷺鷥。看這白鷺鷥在飛,我每一次做夢都在飛在天上飛 ,我心裡在想如果我能夠飛得過這個海就好了。』畫面上是一個小女孩,顏色是天空、白雲和湛藍的海,小女孩向前飛阿飛阿,飛過一片海洋,配上的聲音文字,將觀眾的感情在影片的開始就勾引了出來。很難想像,導演會用這麼溫柔親切的畫面,來呈現這個嚴肅的主旨。不過,也因為這個畫面,讓觀眾在開頭就看出導演的企圖:不是要引發眾人因二二八事件對政府的討伐,也並非想悲情的泣訴許金玉等人的慘痛遭遇,而是要觀眾用同理心面對這個人,一同回顧他們的「曾經」。
當然,這個畫面也增加了本片的豐富性,讓紀錄片的表達,也能多變化而不守舊古板。


2.戲中有戲:

導演安排讓面中的許金玉去看戲,而且所戲中的主角就是她自己,這是個非常特別的手法。許金玉靜靜的走向一個暗暗的地方,她緩緩坐下來。導演讓她看著自己的過往,自己的遭遇,眼前的上演的,是一齣她的戲。我認為,導演厲害的是用此點掏出觀眾的心肺。因為現場拍攝狀況,或許只是正拍許金玉用演的方式走進場、坐下,然後那些戲中戲演員演了一兩小段。可觀眾在看影片時豈會如此想?當然直接擴張聯想到她看著她自己,她孤零零的一個人,坐在戲的正中央,而她的人生,正在她面前上映,配上旁白的敘述,勾勒出她的過往。觀眾會心疼、會感傷,看著她的單獨且堅毅的身影,導演這一招,不但使這影片更加多元,且使故事活躍了起來。

3.生活狀況:

導演帶著攝影機,像是不存在似的跟著許金玉照顧先生,跟先生說說話,拍拍先生的背,幫他按摩。跟著許金玉打電話,叫計程車… 。在這些部分,導演完全不進入影片中。觀眾跟著鏡頭伴隨著許金玉走著,也幾乎忘了現場其實有其他人在。這市一般紀錄片很長用的手法,卻是個很容易引發觀眾去「相信」的方式。觀眾跟著被攝者走阿走,忘了有拍攝者的存在,而在沒有拍攝者的干擾之下,觀眾進入被攝者的生活,被攝者的世界,和她產生了感情。當這部分表達得夠好、夠生活化,自然而然的,觀眾便容易去相信被攝者的事件和她的經歷。也就在無意間,信任導演所給的內容是屬於「真實」。

4.反映歷史:

許金玉帶著導演和觀眾,參加了一場對於二二八受難者的追悼會,會中出現了眾多追思的人以及許多受難者的照片。大家在雨中懷念已故亡魂,流淚哀嚎著。這是歷史見證,是歷史的痕跡,歷歷在目,觀眾不得不相信,而且不免一同流淚。

5.旁人側記:

導演訪問了一些許金玉的朋友,生活化的聊著他們夫婦的生平、為人。也同時由這些人說出自己類似的經歷和遭遇,頗能引發觀眾共鳴,相信不只許金玉一家受此不平待遇,有更多的人都曾飽受痛苦的摧殘。

『頭前主角---許金玉』

身為本部片的主角,她在鏡頭前所展現的幾個特質,吸引人去看她、注意她的過去。
1.堅毅不拔:遇到喪師之痛仍能堅持理想走下去。
2.認真學習:到那麼老了,還學習上網,到處演講。
3.溫柔體貼:對於員工,用真心相待,認真照顧他們。對於生病已久的丈夫,能夠用愛心照顧。

主角許金玉的氣質非常吸引人,不像一個老阿嬤閒適在家安養天年而已,鏡頭前看到的她每日都有目標有目的在生活,把生命充份利用,履行活到老學到的精神。當然,這是鏡頭前所見,也是導演把她表達得很好,讓觀眾很容易相信的地方。


『觀於紀錄片的真實:』

看完這部片,對於歷史事件的重現,導演說服了我相信它的真實性。然而在最後一些畫面中,導演有拍到許金玉和一群朋友,站上街頭爲工運還是什麼事件(真的忘了)遊行。我忽然有種想法,對於許金玉這些人,我被導演說服了她應該是個明辨是非,努力為民喉舌的人。可是,紀錄片決對客觀嗎?楊力州導演說:「當然不,在選取題材的當下,就不客觀。為什麼你要選擇這個畫面而不選那個畫面?在『選擇』的這個點,就已經不客觀了。」既然不可能客觀,那可能真實嗎?或許許金玉之前所受的苦難是歷史的迫害,可是她之後所走的路徑是正確的為民爭利嗎?還是一味的盲從於激進份子的鼓動,而不知所為的走上街頭?當然若單憑影片中所描繪的這個「主角」,所呈現的上述幾個特質來看,我應該要相信,她所做的事情,應該是正確的經過深思才去行的。然而,我卻不禁要做個無聊的懷疑,會不會她其實也和有些激進份子一樣,做出許多盲目的跟從呢?農民大喊政府不公,她就跟上去抗議;工人大叫政府不重視他們的權益,她就跟上去綁白布條?
舉凡有人跳出來說政府虧待他們,她會不顧一切的跑出來「為民爭利」?因為她受過政府的傷害,認為有人喊政府有錯,她就相信真是政府的錯?影片中所勾勒出的許金玉,有思想、不停努力,要大家正視自己的權利,要大家站起來,好像不應該是個這樣的人。可是,在看到她和一群人遊行抗議的畫面,我忽然產生了這些想法。


『關於紀錄片中的「被攝者」』

一部好的紀錄片,應該要關心到被攝者在片子拍完後的狀況。也要事先讓被攝者知道,放映後可能的反應為何。記得,看了「阿嬤的秘密」後,我真的爲片中阿媽們擔心,其中好多都是不願意被知道自己曾經是慰安婦的;於是,在這狀況下,我認為那部片的道德立場頗受爭議。然而,春天—許金玉的故事,卻沒有此方面的憂慮。因為,許金玉本身,期望能把這些故事說出來,期望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事。導演著實滿足她的期待,把影片拍完,做許多場合的公開放映。許金玉說過類似的一番話:「沒有你們,我們的故事,就不會有人知道。」因此在這方面,拍攝者和被攝者的期待相同,就不會有這方面的道德問題。

在我看過少少的紀錄片當中,關於拍攝者和被攝者之間,我認為結果最成功的是楊立州和朱詩倩的「新宿驛,東口以東」。我永遠記得,在片末,主角之一的千惠阿姨對兩位導演說:『遇到你們之後,我有一點計畫,就是可以再往上爬一點阿,你知道嗎?』這是此片最成功的地方。因為一部紀錄片的拍攝,絕對不僅是在滿足觀眾求知的慾望,最重要的是拍攝後,對被攝者所帶來的影響。千惠阿姨原本『就這樣過下去』的心態,因著被拍攝此片的兩年過程中,對生活有了盼望與期待,想要做些改變。這讓此部片,除了滿足了觀眾的心之外,更對真實生活中的被攝者,帶來了希望與轉變。

然而,「春天許金玉的故事」雖然沒有使主角有像千惠阿姨這種正反的轉變,卻是滿足了許金玉的期待,讓她的故事有了很好出口,讓她想說的話,不僅有聽眾、有觀眾,而且使這段不爲人知的過往,得已被正視。


『關於台灣看國片的環境:』

記得當天去看「春天—許金玉的故事」,現場加上本班30幾人,整個戲院大約總共只有60多人。而原本為期15天的「純十六」,也在觀影的人數不如預期之下,刪減了很多場次,似乎和開幕的信心宣示—不畏sars….等,形成了強烈對比。兩天前,我到真善美看了「小雨之歌」,整個戲院,加上我不超過六人。對於國產片的市場,我非常的憂心。楊立州導演在拍<<過境>>一片時所抱持的的想法:「好萊塢龐大的資金,會爲台灣的電影工業帶來解藥;還是如同颱風過境一般,不知是否只為台灣帶來了豐沛的雨水,還有什麼?」台灣電影工業,所得的資金少,力量也就小,更無法做擴大的宣傳,吸引更多的人進電影院觀看。其實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理論,若是有很多人願意進入電影院收看國片,投資者就願意投資,也就能夠吸引更多的人。

目前台灣人看台灣片的住況很差,甚至許多國片在國外得了大獎,進入台灣,卻鮮少人觀看。台灣被好萊塢淹沒了,精湛的特效、動畫,美艷的外國女星、高大挺拔的英俊男星…,台灣的普羅大眾不愛看台產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我認為,可以從學生市場先開打阿。學生,是個觀影的大族群,若將影片帶進校園,應該可以吸引一些人潮。而且大學生是不難被說服去看國片的,只要成功征服他幾次。導演可以帶著知名舊作和新片演員進入校園宣傳,舉辦小型影展、座談會,播放舊片和新片預告,並且強力推薦新片。最好再加上一些附加的活動,例如兩張票現場預購300元等…。通常,在大學內有聽說某導演要舉辦座談,那幾個座談都會爆滿。這樣的宣傳成本,不需要太高,也不花費太多設備。只是,導演本身會累了些。在輔大校園中,曾經看過蔡明亮導演「你那邊幾點」就作類似此種宣傳,成效不錯。導演和觀眾更貼近了些,觀眾也更願意去買票進場看片,只是,具說當時蔡明亮跑校園跑得很累便是。但票房不錯,知名度也有打出來。


『紀錄片的觀影管道:』

要獲得一部紀錄片,真是困難!大多數只能在各個影展中,才能看到一些紀錄片公開放映。目前有公共電視台的紀錄觀點可以收看到紀錄片,但若他不再重播,很多經典的好作品就此錯過,再也遍循不著管道可以收看。能不能再看到它,只能靠緣分了。或許等到此導演下部新片推出時,會把舊作拿出來和觀眾分享。

我認為,建立一個紀錄片收看的管道是必要的,這可讓創作者有發表作品的空間,也能讓觀影者有看片的管道。憑什麼國片至少在坊間還找得到,紀錄片卻完全沒有找尋的空間?這是未來該努力的,雖然我無法提出一套見解,但我明白此事的重要性。也會在對此方面做學習,或許哪天可以做出一個有建設性的提案。

就如朱詩倩當天來系上時有提到,這方面是還沒有人開發的,曾經有想經營的人提出一些意見,但都剝削創作人很多權利,所以一直沒達成共識。就其創作人的角度而言,也很期望有人能提供他們一個推出作品的空間,不單只是影展而已。

創作人有發表空間的期待,那百分之一的紀錄片觀影者也有看片的期待,大家也很希望能夠順利找到影片,順利觀看。然而現在的創作者看觀影者的聯繫台微薄了,真的極需要有人來開墾這塊荒地才是。

原文網址:
http://citying122.pixnet.net/blog/post/31397065-大二影評%EF%BC%9A《-春天%EF%BC%8C許金玉的故事》---228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