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ng


黃河
知名作家、海軍備役上校,曾任艦長。

還活在灘頭決戰?2019/07/29

火藥發明以前,人類使用刀、箭、矛……,殺傷力有限,當時的防衛作戰,外有護城河,內有城牆。敵人若要攻城,多半使用雲梯配上飛橋、衝車、拋石車……,死傷慘重,血流成河。

後來發明火藥,並日漸演進成破壞力強大的炮彈,往日慘烈的攻城畫面不再,而是在遠距離外轟垮城牆,造成缺口,群集的敵人才齊湧而入。 

近代城市防衛,再也看不到護城河與城牆的設計。

這段演進告訴我們:

戰具改變戰法!

類似演進也出現在近代防衛作戰。

二次大戰時登陸的手段是兩棲作戰,其過程大致如下:

1.  運輸艦載運官兵至集結區。

2.  官兵轉乘登陸艇。

3.  登陸艇駛向敵人駐守的海灘。 

那時戰場使用的槍,射程約一、兩百碼,火炮也只是視線之內的數千碼,準度基本上靠眼力,因為「射控系統」還未發明。

今天呢?

攻船飛彈的射程超過數百公里,摧毀力強大;停泊在集結區的運輸艦,距離登陸海灘多遠才算安全呢?

登陸艇能夠在海上航行如此遙遠的距離嗎?

就算運輸艦隊擁有密不透風的「反飛彈」能力,官兵也能安全轉乘登陸艇,在今日炮火強大的威力下,他們有多高的存活率?

聽過中科院研製的「雷霆兩千」火箭系統嗎?

它的射程三、五十公里,每枚火箭擁有六千四百顆到兩萬五千顆「八公釐鋼珠高爆彈」,火箭在高空引爆,「子母彈」如天女散花般一路「樹狀」向下,最終殺傷面積含蓋六、七個足球場,每顆子彈足以貫穿十公分厚鋼板!

別忘了,大多數軍事裝備最脆弱的部位是「正上方」,這也是雷霆火箭「由上而下」的攻擊部位。

遠在二十多年前,我在中科院瞧見雷霆火箭貫穿十公分厚鋼板的「剖面樣本」,那一刻,我心裡清楚地明白,兩棲作戰的模式成了歷史。

或是更正確地說,台海作戰的場景中不可能再出現灘頭決戰。

因為台灣「飛彈密度」僅次於以色列,排名全球第二。而台灣海峽的寬度僅約百公里,全在飛彈射程之內。

縱然敵運輸艦能夠躲過飛彈攻擊,登陸艇又要如何避開雷霆火箭鋪天蓋地的彈網?

不要說今日武器無與倫比的摧毀力,即使二次大戰諾曼第登陸,為了掌握制空與制海,盟軍出動了九千餘艘軍艦,一萬三千七百架戰機。

沒有制空與制海,就算回到二次大戰,搶灘也難如登天!

當然,世間沒有絕對。但可以肯定,若沒以下條件,今日兩棲作戰難以遂行:

1.  掌握絕對制空。

2.  掌握絕對制海。

3.  射程內的攻船飛彈(陸基、空射、海射)大部分被摧毀。

4.  大規模殺傷武器(多管火箭系統)耗用完畢。

符合上述條件,戰爭已經打到了什麼境界——敵機來去自如,敵艦穿梭近海,我方灘頭再擺上幾十輛地表最強的戰車,不等同待宰的鴨子?

未來兩岸若不幸爆發戰爭,我衷心期望:

如果三個星期能結束,不要拖到三個月。

如果三天能結束,不要拖到三個星期。

如果三個小時能結束,不要拖到三天。

看盡人類歷史,以下這句話,你應有所領悟:

所謂敵人,是要你去戰場送死的人——不管他站在哪一邊!

原文網址:
http://yellowriver69.blogspot.com/search/label/74%3A還活在灘頭決戰%EF%BC%9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