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1944/10/12上午10點過後,美軍列克星頓號航艦派出的SB2C機群,在澎湖擊沉了日軍徵用的運輸艦「淺香丸」,強大的爆炸直衝天際。 影像編修/廖英雁

這只是空襲歲月的開端:
1944年10月,
臺灣沖航空戰裡的澎湖

23 Oct, 2020 聯合報 鳴人堂 廖英雁 

記得一九四一年(日: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向美、英等國宣戰的前一個星期,日本艦隊的大小軍艦到澎湖補給,其軍艦上的官兵曾到我們就讀的國民學校參觀,看到我們正在挖防空洞,便誇口對我們說:他們一定會打敗敵人,用不著挖防空洞。但到了一九四四年,日本便逐步敗退。是年十月十二日早晨,美軍的飛機大舉來襲轟炸澎湖海軍要港……(朱茂林,澎湖耆老,2002)

侵略人者,人恆侵略之,似乎是歷史定律。二戰期間,軍國主義把持下的日本,因受美、英、荷等國經濟制裁與原料禁運,竟悍然於1941年12月8日突襲美軍珍珠港基地、美軍協防菲律賓群島、英屬馬來西亞,之後又攻克荷屬東印度群島,揭開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但日軍在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1942-43年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之後損失慘重,喪失南太平洋制海權,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從此展開逐島、跳島反攻,逐步從日軍手裡取回淪陷區。

尤其1944年中的馬里亞納群島戰役中,盟軍重創日本的航艦與航空兵力、收復塞班島、關島與天寧島,獲得西太平洋的海空優勢,日本大本營的「絕對國防圈」自此破滅。盟軍反攻計畫裡,奪回日軍控制的菲律賓或臺灣之後沿路北上,切斷日本與南洋的海上補給線,劍指日本本土,已是遲早的事。

當時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尼米茲(Chester W. Nimitz),曾提出攻取臺灣的「堤道作戰」(Operation Causeway)計畫,預計先期占領澎湖,再對南臺灣發動兩棲登陸,奪取左營軍港為灘頭堡後,攻佔恆春飛行場,防範呂宋島日軍反撲,並敉平臺灣全島、切斷日本南洋海上交通線,之後分兵渡海登陸閩南,與國軍在華南會師,最後向北揮軍攻取日本土。

血腥的攻臺計畫,儘管限於種種原因,不敵美國西南太平洋總司令——陸軍上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主張的「攻取菲律賓」構想,最後並未實行,讓臺灣平民躲過慘烈的兩棲作戰,但美軍以菲律賓為重點的反攻軸線,仍須防範日軍集結海空兵力從臺灣跨海增援,轟炸臺灣終不可免。

1944年10月12日起,為了保障對菲律賓雷伊泰島的戰役順利進行,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 TF38)在指揮官海軍中將密契爾(Marc A. Mitscher)的率領下,對外圍戰場的臺灣發動了大規模空襲,史稱「臺灣沖航空戰」(Formosa Air Battle),所謂「沖」是日語裡近海的意思,「台灣沖航空戰」就是日方文獻裡記載在台灣近海發生的空戰,至於美軍則以「福爾摩沙空戰」(Formosa Air Battle)稱呼。而位處更外圍的澎湖群島,由於設有測天島海軍基地、猪母水飛行場等軍事設施,也躲不過這一劫。

1944年10月12日:空襲第一天

有史以來澎湖之受空襲,蓋以民國卅三年十月十二日為嚆矢。當盟軍機動部隊作大規模空襲全臺澎之當日,三時三十四分突接空襲警報。至十七時五十五分警報解除之間,前後四回有グラマン戰爆連合延四○機來襲,悠悠飛翔於馬公上空,對碇泊中之日本船團全部投彈及魚雷攻擊,使之沉沒或擱淺。(顏其碩,澎湖文人,1969)

1944年10月10日,美軍第38特遣艦隊空襲沖繩後,於11日南下,在臺灣東部外海集結,預定於12日大舉轟炸臺灣。特遣艦隊雖是機動任務型編組,兵力卻不含糊,規模包含17艘航空母艦(9艘正規航艦、8艘輕型航艦)、6艘主力艦、4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57艘驅逐艦,以及各式艦載機共約1,098架。

為了有效調配兵力,特遣艦隊又分成四支特遣支隊,各自指定任務區域:第38.1、38.4支隊,負責南臺灣到呂宋島北部海域;第38.2支隊,掃蕩北臺灣區域。至於中臺灣與外島澎湖,則由第38.3支隊(Task Group 38.3, TG38.3)負責。

第38.3支隊麾下主戰兵力包括:艾賽克斯號航空母艦(USS Essex, CV-9)、列克星頓號航空母艦(USS Lexington, CV-16)、蘭利號輕型航空母艦(USS Langley, CVL-27)、普林斯頓號輕型航空母艦(USS Princeton, CVL-23),共有4個飛行大隊,配備艦載機254架。

photo1.jpg
1944年10月臺灣沖航空戰期間,美軍第38.3支隊負責掃蕩中臺灣與外島澎湖。支隊所屬的四艘航艦如上圖。 圖/取自維基共享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在行動之前,第38.3支隊明確的界定目標優先順序:日軍飛機為最優先,其次為日軍飛行場與設施,再者則是船艦。另外由於臺灣東部多高山、西部低空多雲的阻隔,從東部外海起飛的特遣艦隊機群進出目標區上空時,必須穿越臺灣南端的上空。

第38特遣艦隊浩浩蕩蕩集結,日軍的偵查機自然也監視到了。10月11日傍晚,日本聯合艦隊發布12日作戰目標概要,下令日本海軍第七六二航空隊(代號為T攻擊部隊)在晚上由沖繩起飛,趁黑夜時分攻擊美軍艦隊。同時,臺澎各地的海空軍事基地也全面戒備。

12日凌晨,日軍的水上偵察機發現美軍38.1到38.4特遣支隊在東部外海集結,情資旋即火速送達全島。凌晨0334時,臺灣東、南、北、中地區以及岡山海軍地區,全都響起了淒厲的空襲警報,劃破黎明前漆黑的夜空。耆老記憶中美軍密集空襲臺灣的歲月,就此開啟。

photo2.jpg
臺灣沖航空戰期間,美軍第38.3特遣支隊的航跡圖。 影像來源/NARA via Fold3

10月12日破曉前的夜色裡,距離臺灣約75英哩的東部外海,美軍第38.3支隊的四艘航艦群正迎風航行。起降區的天空多雲時晴,有疏雲到裂雲,2,000呎高的積雲底部則為裂雲到疏雲,偶有觀測到輕微至中等的颮線活動。風向040°、風速16到20節、能見度12英哩,海面有小浪,飛行天候普通到良好。

清晨0555時,比日出時間0645時還早50分鐘,列克星頓號便率先起飛F6F地獄貓(Hellcat)戰鬥機、TBM復仇者(Avenger)魚雷轟炸機、SB2C地獄俯衝者二式(Helldiver II)俯衝轟炸機等戰機;0600時,艾賽克斯號也出動戰機,第一波首攻中臺灣。

0630時,蘭利號航艦的戰機跟著升空。普林斯頓號則起飛戰機,進行戰鬥空中巡邏(C.A.P),屏障航艦群周圍的制空權。各艘航艦的艦載機群,分成四波全甲板攻擊(deck load strike,將飛行甲板上一次可容納的艦載機全數投入打擊),在晨光裡撲向中臺灣嘉義飛行場、臺中飛行場、虎尾飛行場、日月潭等地,以及桃子園(左營)海軍基地與澎湖群島。

photo3.jpg
1943/11/7美國陸軍航空軍第14航空隊偵照下的澎湖群島。圖中的測天島(Observatory Is.),美軍稱為案山海軍基地(Ansan Naval Base),是1944年10月空襲重點。 影像編修/廖英雁

從列克星頓號第一波起飛的打擊機群,包括6架TBM、15架SB2C、12架F6F,在16架稍早起飛的F6F戰機開路掃蕩下,壓境而來。F6F戰機先在中臺灣上空與零星的日機纏鬥,獲得壓倒性的上風,損傷輕微,打擊機群隨即長驅直入。

6架搭載魚雷的TBM飛抵澎湖後,朝馬公港內的船艦發起攻擊,6枚空射魚雷有5枚命中目標,包括1艘日軍徵用的貨輪(Fox Able)、4艘日軍徵用的客貨輪(Fox Tare Baker),事後的偵查照片證實這些船最後都沉入海裡。15架掛載半穿甲炸彈(SAP)的SB2C,則在臺灣與澎湖群島之間的海域轟炸船艦,擊沉了1艘客貨輪(Fox Tare Charlie),並造成1艘客貨輪(Fox Tare Dog)、1艘小型貨輪(Sugar Dog)與1艘小型近岸汽艇重損。飛抵澎湖的F6F戰機,則以機槍對猪母水飛行場地面的戰機進行掃射,摧毀5架戰機(美軍宣稱3架為零式戰鬥機,2架型號不明),又在測天島海軍基地外擊傷1架九七式飛艇。0841時,執行掃蕩與第一波打擊的機群返場降落於列克星頓號航艦上。 

第一波打擊機群還在空中時,第38.3支隊的第二波打擊機群已經起飛。其中對澎湖的攻擊重點,集中在先前機群偵察到的船舶與陸上設施。0814時,艾賽克斯號航艦派出8架TBM、10架SB2C、11架F6F(其中1架為照相型);0815時,列克星頓號航艦也起飛了7架TBM、10架SB2C、8架F6F(其中1架為照相型),再度飛往澎湖。

photo4.jpg
一架F6F正要從列克星頓號航艦起飛空襲臺灣,時間應為1944/10/12臺灣沖航空戰首日。 圖/取自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來自艾賽克斯號航艦的TBM飛抵澎湖後,攻擊數艘由馬公港駛出的小型艦艇;SB2C朝向馬公港內的船艦以及測天島海軍基地投彈;F6F則攻擊馬公港內的船艦、猪母水飛行場停放的日機(張維斌,2015)。而列克星頓號派出的戰機方面,TBM和SB2C擊沉了1艘被日軍徵用為彈藥運輸艦的客貨輪(Fox Tare Baker)、1艘貨輪(Sugar Baker),並擊傷另外3艘貨輪(Sugar Baker);F6F也以機槍掃射猪母水飛行場,宣稱摧毀了1架地面上的天山式艦上攻擊機、1架型號不明的單引擎戰機。第二波打擊機群分別在下午1202時返抵艾賽克斯號航艦、1220時降落在列克星頓號航艦上,結束第38.3支隊當天對澎湖群島的空襲行動。

儘管10月12日稍晚,各艘航艦還出動了第三、四波打擊機群,但對象都不是澎湖。而從蘭利號航艦起飛的艦載機,雖也在報告中提及曾飛抵澎湖掃射1艘近岸船隻、2艘客貨輪,不過蘭利號主要任務為攻擊嘉義飛行場、臺中飛行場及周邊設施,以及左營軍港的船舶,對澎湖的這一波攻擊僅是點綴。所以當天空襲澎湖的真正主力,仍是來自列克星頓號、艾賽克斯號航艦的87架戰機。

根據第38.3支隊的任務歸詢報告,10月12日在澎湖確認的戰果為:擊沉日軍1艘大型、2艘中型運輸艦、若干小型船隻,擊傷1艘巡邏艇和幾艘小貨船,也摧毀了8架停放在猪母水飛行場地面的日機。當時任職於澎湖廳的文人顏其碩,在日記裡寫道:「十月十二日:太平洋戰爭發生以來,本日馬公初受空襲。爆彈多落在海軍及軍用船」,遙遙呼應了美軍報告的內容。

photo5.jpg
TBM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的飛行員座艙。圖/取自WorldWarPhotos

1944年10月13日:空襲第二天

十月十三日:本日馬公又有空襲……當時本人在澎湖廳內防空壕,家族在自宅門前簡易防空壕避難,幸皆無事,唯自宅樓上玻璃窗爆破十餘塊。馬公市內住民紛紛向鄉下疎散……(顏其碩,1969)

10月13日拂曉,第38.3支隊正位於距離臺灣60英哩的東部外海上,當日天氣比前一日來得差。航艦群所在的起降區天氣晴時多雲,裂雲到疏雲,雲量中等,積雲的底部為疏雲到裂雲。早晨偶有觀測到輕微的颮線活動,能見度為12英哩(在颮線中減至1到2英哩)。海面風向為025°到045°,風速25到35節。飛行天候普通到不良。海面有小浪。而在目標區的天氣方面,多雲到局部多雲,各地雲冪高度2,500呎。低空有層雲和薄霧,讓能見度減少為3英哩。全區都有頻繁的颮線活動,飛行天候普通。

轉壞的天氣,並未影響第38.3支隊的出擊。艾賽克斯號與列克星頓號航艦,分別在清晨0514時、0615時各自派出16架F6F,執行當天第一波空中掃蕩任務,攻擊原先由38.2特遣支隊負責的北臺灣。清晨0555時,澎湖群島發布空襲警報。到了0705時,空襲警報也再次響徹全臺灣各地。

0821時天色大明後,艾賽克斯號第一波打擊機群升空,包括8架F6F(其中1架為照相型)、12架SB2C、8架TBM;0820時,列克星頓號也出動第一波打擊機群,包括8架F6F、7架TBM、14架SB2C。同一時間,普林斯頓號的第一波打擊機群也升空,由8架F6F、7架TBM所組成。三艘航艦的72架戰機再度撲向澎湖群島;目標是測天島海軍基地、基地乾塢裡的一艘驅逐艦(前一天空襲時所發現),以及相關岸上設施。

儘管如此,當打擊機群飛抵澎湖時,惡劣的天氣正等著他們。當地受到厚重的雲層遮蔽,雲量高達9/10,能見度僅5英哩。積雲的雲冪低到只有2,500呎(約762公尺)甚至1,000呎(約305公尺),不但使精確俯衝轟炸變得格外困難,也讓原定的協同攻擊宣告破功。

在一片混亂裡,列克星頓號的SB2C機群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雲洞,隨即全數穿雲下降攻擊,誰知一陣轟炸過後,竟然所有炸彈都沒有擊中主要目標——那艘在乾塢裡上架維修的日軍驅逐艦,只有幾枚擊中乾塢東邊數棟建築,並炸毀了一座儲油槽(依照事後畫質極差的偵查照片所驗證)。F6F俯衝以機槍掃射測天島海軍基地,TBM則對當地投擲集束燒夷彈,引發了卸煤碼頭與煤炭貯存場的沖天大火。上述機群在1020時返抵列克星頓號航艦。

糟糕的天氣,同樣不利於艾賽克斯號機群的對地攻擊:SB2C機群在澎湖上空找到雲洞下降後,分成兩組轟炸測天島乾塢南、北兩側,然而乾塢根本沒被命中,許多炸彈只是落在周遭建築上;TBM也穿越雲洞下降,分成先後兩組攻擊,第一組對測天島基地、馬公飛行場及一處村落投下集束燒夷彈,但第二組穿雲下降後因偏離目標太遠而只能放棄攻擊。F6F則在穿雲下降後,朝向乾塢內的軍艦、漁翁島南岸的另一艘軍艦轟炸(張維斌,2015)。上述機群在1127時返抵艾賽克斯號航艦。

當天澎湖的雲層實在太低太厚,能見度極差。普林斯頓號派出的TBM中,有3架對測天島的陸地設施進行淺角度轟炸(glide bombing)、1架朝當地南端的卸煤碼頭投擲炸彈、1架也對東側的大型倉庫投彈,但無法觀測戰果,更有2架完全錯失目標,這些500磅炸彈通通落入海裡。一同出擊的F6F機群則對南端碼頭的一艘小型艦艇來回掃射,同樣戰果不明。

1130時,普林斯頓號的機群一一返航降落,結束了第38.3支隊當日對澎湖的打擊任務。而臺灣沖航空戰裡對澎湖的空襲,也至此告一段落。

photo6.jpg
1944/10/13正午1200時,來自列克星頓號航艦的照相型F6F戰機,拍下了澎湖測天島被空襲後的景象。右下角可見到卸煤碼頭、煤炭貯存場爆炸上竄的濃煙。 影像編修/廖英雁

photo.jpg
1944/10/13空襲第二天上午,美軍照相型F6F拍攝的澎湖。 影像編修/廖英雁

火雨中的幸與不幸:
1944年10月,
臺灣沖航空戰裡的澎湖

23 Oct, 2020 聯合報 鳴人堂 廖英雁 

綜觀臺灣沖航空戰期間,美軍第38.3支隊在10月12、13兩日對澎湖的打擊行動,收穫堪稱天差地遠。從任務歸詢報告可知,有別於12日的豐碩戰果,13日惡劣的天候讓所有目視投彈都偏離目標,無一命中測天島乾塢裡的日軍驅逐艦,有些炸彈更落在不知何處,部分戰機甚至放棄攻擊。

那麼,這些偏離的炸彈去了哪裡呢?澎湖文人顏其碩(1969)的紀錄提供了解答:

翌十月十三日五時五十五分又接空襲警報,至十七時五十五分解除之間,有B24延四五機分數次來攻。對海岸陸上施設及馬公街東町、西町、碼頭附近投下爆彈。又對廳下各地方實行機鎗掃射。

顏其碩雖把美軍艦載機誤認為陸軍的B-24轟炸機,但清楚指出了這些機群穿雲下降後,還炸射了測天島海軍基地附近的村落,以及幾英哩外的馬公街(馬公市區),與艾賽克斯號航艦TBM、F6F機群的紀錄相符。

他在日記中更寫道,「東町上帝宮附近及西町澄源堂附近均有被害」,即馬公東甲北極殿、日本陸軍重砲兵聯隊本部(今澎防部營區)附近。儘管參與空襲的機組成員早已謝世,今人無法得知美機當初是將馬公市區當成備用目標炸射,或是在混亂中誤擊平民區,卻也可看出馬公市區擁擠稠密、軍民建築混雜的情形。

photo1.jpg
澄源堂是澎湖馬公的一座齋堂,西側50公尺外就是日治時期日本陸軍重砲兵聯隊本部(今澎防部營區)。此堂曾於1944/10/13美軍空襲澎湖時受損,戰後重建。 影像編修/廖英雁

鬼門關前,生死無常

美機首度空襲澎湖,讓目擊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美軍報告裡的任務經過,在多年後的當地耆老訪談、日軍戰鬥報告裡也有跡可循,讓描述的視角更為全面。

當時任職於測天島海軍工作部的朱茂林(2002)便表示:1944年10月12日清晨,時年17歲的他正與同伴乘坐交通船前往測天島海軍基地,途中曾看到一架水上飛機停靠在浮筒邊(按:此為九七式飛艇,當天稍晚被列克星頓號派出的F6F以機槍擊傷)。這時,美軍機群突然從風櫃尾方向(按:馬公港入口)飛來,對海面上的船舶發動攻擊,停泊在風櫃北方的運輸艦「淺香丸」也立刻開火還擊。

雙方交戰之間,交通船終於靠上了軍區碼頭,馬公特別根據地隊這時才下達防空警報。朱茂林與同伴一下船就奔向防空洞避難,躲在洞內時還感受到第一顆炸彈擊中工場的暴風和震動,使從未經歷過戰爭的他們驚恐萬分,連中午的便當也無法進食。

朱茂林在危急間目睹的美機,正是來自列克星頓號航艦的第一波打擊機群,時間約為0730時。根據日軍〈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二日淺香丸被雷爆沉沒戰鬥詳報〉記載:當天澎湖天候半晴、颳東北風,風速每秒7米到8米(16到17節),馬公港內有破浪。排水量7,398噸的運輸船「淺香丸」(あさかまる)由於9月下旬船舵受到戰損、航行性能大減,滯泊在馬公港海域等待修理,只得在凌晨空襲警報發令後,全員就戰備位置部署,並做好消防準備。所以當4架美機從淺香丸左舷140°、高度約8,000米處出現時,艦上官兵才會馬上以十二糎高角砲(120mm高射砲)對空開火還擊。

photo2.jpg
1944/10/12被美軍擊沉的淺香丸。 影像編修/廖英雁

儘管「淺香丸」悍勇作戰,甚至以全火力(2門九六式25mm雙聯裝機砲、1座九六式13mm四聯裝機槍、2座九三式13mm雙聯裝機槍、4挺九三式13mm機槍、2挺九二式7.7mm機槍)對空射擊,畢竟寡不敵眾。隨著列克星頓號的打擊機群陸續凌空,集中朝淺香丸投彈,這艘笨重的運輸船不幸在0815、0817時被2枚空投魚雷相繼命中,美軍戰機隨即以機槍來回熾烈掃射。0820時,第一波美機暫時脫離視野之際,淺香丸艦身後半部已傾斜30°沒入水中,只剩船頭還浮在水上,艦上士兵仍將機槍安置在船頭準備應戰,但船隻不斷往下浸沒。0845時,艦長下令降下軍艦旗,全員棄船。

然而,厄運並未放過淺香丸。1000時過後,美軍第二波打擊機群飛抵澎湖,列克星頓號的TBM和SB2C機群再次朝載浮載沉的淺香丸投彈,炸彈正中船頭,迅速引發大爆炸,高聳的煙柱直衝雲霄!這幅衝擊性的畫面,也在1015時被F6F照相型戰機拍了下來。到了1030時,淺香丸終於以前後傾斜5°、左右傾斜15°的姿態,首、尾全部遭到波濤吞噬,最後僅有艦橋頂部微微露出水面,標誌著臺灣沖航空戰期間,美軍第38.3特遣支隊在澎湖所擊沉最大的船隻葬身處。

淺香丸被擊沉後,殉職的日軍屍體多半四肢捲曲、漂到鄰近的風櫃岸邊,由當地警防團將屍體就地掩埋,事後警防團團長陳登進帶領日軍去指認埋葬地點,在該地建造一座長方形的水泥臺,直到戰後才由日本政府派員將靈骨取回本土安葬,此事也成為風櫃耆老記憶的一部分(林文鎮,2007)。

photo3.jpg
1944/10/12上午1015時,列克星頓號航艦派出的照相型F6F戰機,以K20相機拍下了空襲澎湖的大爆炸,苦主應是淺香丸。 影像編修/廖英雁

陰錯陽差,死裡逃生

10月12日當天,美軍機群在澎湖擊沉了不少日軍徵用船,包括7,398噸的淺香丸、6,440噸的「御月丸」(みつきまる,A型平時標準船)、2,812噸的客貨輪「白妙丸」(しろたえまる,1CRS型戰時標準貨船)等等(湯熙勇,2009)。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天測天島的乾塢中,有一艘先前被美軍潛艇魚雷擊傷、上架待修,動彈不得的軍艦「響」(吹雪型驅逐艦,1,980噸),卻在空襲裡全身而退。

當時任職於測天島海軍工作部的黃束直(2002)轉述:這一天,乾塢抽空水,「響」正在塢中待修,但美機來襲時,艦上的士兵立即反擊。他們不穿軍服、只穿著丁字褲,以便受傷急救時省去剪除衣服耽擱時間,額上綁著染有日本旗徽的布條,在兵曹長以艦橋的7.7mm機槍對空射擊指示之下,引導艦上所有25mm機砲開火的方向。美機炸射與「響」的反擊持續了約20分鐘,並沒有一枚炸彈擊中艦身,最後美機只得離去。空襲過後,黃束直特地到乾塢走一圈,發現艦上的各種機砲、機槍多達72挺,而軍用卡車來載走消耗的彈殼和彈箱時,堆疊的數量更高達兩車次。

photo4.jpg
1944/10/12美軍照相型F6F戰機對澎湖測天島的偵照,乾塢內待修的驅逐艦「響」清晰可見。 影像編修/廖英雁

置身乾塢、無處可逃的「響」,在空襲首日倖存,已是奇蹟一件。隔天美軍列克星頓、艾賽克斯、普林斯頓號三艘航艦再次派機空襲澎湖時,也以摧毀測天島海軍基地設施、擊毀此艦為目標。離奇的是,幸運再度降臨了:10月13日澎湖東北

季風肆虐,又受雲層覆蓋,雲冪最低處只有1,000呎高,造成SB2C、TBM機群混亂間的俯衝轟炸、淺角度轟炸全數炸偏,炸彈不是擊中測天島的卸煤碼頭與煤炭貯存場,就是命中乾塢東側的工作部航海工場與儲油槽,甚至掉入海裡,竟然沒有一枚擊中「響」,煮熟的鴨子真的飛了!

「響」於臺灣沖航空戰裡躲過劫難後,在澎湖完成緊急修理作業,自力駛回基隆港,之後更在歷次作戰裡全身而退,成為同級艦裡少數倖存到戰後的「不死鳥」。等到二戰結束、日本敗戰,又輾轉變成賠償給前蘇聯海軍的戰利艦,直到1953年才除籍、1954年由前蘇聯海軍自行擊沉。也許世上真有少數幸運兒吧!

photo5.jpg
1944/10/12、13日美軍空襲時幸免於難的「響」驅逐艦。 影像編修/廖英雁

勾魂簿上,血淚斑斑

火雨下的澎湖,有幸者如驅逐艦「響」、不幸者如運輸艦「淺香丸」,也有慘遭命運巨輪輾壓的小人物,更可窺見人們各式各樣的反應。例如黃束直與朱茂林當時同為測天島海軍基地的澎湖籍工員,但黃束直(2002)就表示,10月12日美軍首度來襲,測天島海軍工作部的成員起初竟然並不害怕,人人朝空看著飛來的美機,等到機群俯衝後,才紛紛逃到防空洞裡,這時才知道恐懼。

恐懼懂得太晚,卻仍有人賭命。黃束直指出:10月12日,工作部仍有部分工員並未躲進防空洞,只是在鐵工工場與煉鐵工場中間的空地架設輕便防彈牆,作法是把兩片2吋厚的鐵板斜放,焊住上方交接處,下方則熔接三角鐵為底,就地豎立。這些工員們就在簡陋的牆下安然度過轟炸,於是13日美軍空襲時也如法泡製。未料當天有部分炸彈落在乾塢東側(即工作部的航海工場一帶),防彈牆慘遭暴風壓倒,裡面的人不幸被活埋。等到空襲結束,黃氏與其他避難者離開防空洞時,守衛就要他們快去搶救傷患,可惜多數傷者(如日籍的吉田松太郎,以及澎湖籍的洪江水、林窓前)送醫後仍宣告不治。

空襲中,也有求仁得仁的案例。10月13日空襲測天島海軍基地,造成各處的傷亡,包括前一天淺香丸沉沒時倖存的日軍。12日淺香丸被炸沉後,約有20名操作機槍的官兵及時搶救武器與彈藥,背在身上游泳上岸,在海軍基地架設臨時防空陣地繼續抗敵。其中有一隊5人的陣地,正好位於在工作部航海工場前的空地,但在13日慘遭美機炸彈命中,槍班成員再也沒有第二次好運,全數陣亡。當時身為測天島海軍基地澎湖籍工員的澎湖耆老(朱茂林、蔡水成、蔡晚得、黃束直等,2002),多年後提及淺香丸官兵奮戰殉職的往事,唏噓之餘,仍不改對他們的敬意。

photo6.jpg
1944/10/12、13被美軍擊沉的「淺香丸」傷亡官兵名冊。 影像編修/廖英雁

身分認同,滄海桑田

1944年10月菲律賓雷伊泰島作戰前夕,美軍在與日軍爆發的「臺灣沖航空戰」,是一場奇特的戰役。此役美、日雙方戰機雖在白晝爆發大規模的空戰,但日機完全不是美機對手,慘遭大量擊落,美機真正的威脅反而是地面或艦上的高射砲火。而到了夜裡,日機又大舉集結出海襲擊美軍艦隊,甚至進行自殺衝撞,儘管實際戰果有限,卻也逼使美軍第38特遣艦隊不到三天就撤退至臺灣東部外海更遠處,以求減少無謂的戰損。「空戰」更像是一面倒的「福爾摩沙射火雞大賽」(The Great “Formosa” Turkey Shoot),空對地、空對艦的作戰才是雙方求勝的重點。

坊間常記錄此役日期為10月12日到16日,不過第38特遣艦隊實際轟炸臺澎僅有12日清晨到14日中午,之後便由駐紮在中國成都的陸軍第20航空隊B-29轟炸機接手空襲(張維斌,2017)。會戰出乎意料的匆匆結束,難怪曾有學者用「虎頭蛇尾」予以形容(鍾堅,2020)。

另外,美軍38.3支隊對澎湖轟炸只有12、13日兩天,而14日陸軍B-29轟炸機雖曾空襲岡山海軍第61航空廠,卻並未轟炸澎湖。因此澎湖文人顏其碩(1969)所寫的「十月十四日又有B29延一九機分兩次來襲,投彈於海軍要港部,然無損害」,可能是把這段資料與澎湖空襲混淆了。

儘管如此,美軍首度大舉轟炸臺澎,仍讓民眾震撼不已。而在澎湖方面,打擊機群也免不了對平民區造成損害。顏其碩便曾總結12、13日的轟炸情形:

……合計投下爆彈約八八個(內不發者五個)燒夷彈約六六○個(內發者僅二四個)。損害:馬公死者一七名、重傷二名、輕傷一五名;住家全壞二三戶、半壞二○戶、大破二一戶、中小破三六戶。馬公街嵵裡及望安庄水垵被燒夷彈所害,死者一、重傷六,住家全燒一、半燒三、部分燒二。初受空襲之馬公街住民,莫不驚惶失色,紛紛避難於附近鄉間,至十五日以後漸次歸還。

上述的損害,當然比不上隔年3月14日「澎湖大空襲」馬公街被害區域60%以上的慘況,但多年後回顧可發現,太平洋戰爭末期,臺澎各地遭受美軍頻繁投彈的歲月,就是從此役開始。從1944年10月12日到1945年8月15日二戰終戰之間,只要空襲警報一響,民眾就得盡快躲進防空壕,在黑暗死寂裡聽著美機投彈的爆炸和重擊,不知何處又要化為火海、多少人要送命,甚至擔心置身的防空洞會不會被命中坍崩。這種屏息的「恐懼」,也許才是「臺灣沖航空戰」烙印在耆老記憶裡的真正原因。

殘酷的太平洋戰爭,撕裂了國與國、人與人的善意,留下歷史的傷痕。美軍與日軍慘烈的戰火,也殃及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臺澎各地。誠然,日本在軍國主義下發動戰爭的錯誤,不應鄉愿以對,但當年臺澎殖民地時期的「國家」概念,是社會集體意識下的產物,也未必人人都相同,今人看待歷史時,不宜輕率歸咎任何個人,甚至過度延伸出激進的政治立場。

如今「臺灣沖航空戰」倏忽屆滿七十六年,與其沉浸在各說各話的身分、國家認同之爭裡,或是編織「如果美軍當初占領臺澎,今天臺灣會怎麼樣」的幻想,倒不如交叉對照各方史料與觀點,讓歷史如實呈現,並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吧。

photo7.jpg
在同盟國反攻日本的空襲下,「覕空襲」成為太平洋戰爭末期臺澎居民共同的記憶。圖為澎湖公賣局北側的防空壕,內為混凝土圓管,外側砌石,兩側出入口外有防爆子牆。 圖/廖英雁

※本文寫作期間,參照甘記豪、林文鎮、許劍虹、湯熙勇、張維斌、黃有興、鍾堅先生著作,獲益良多,特此鳴謝。

延伸閱讀:

廖英雁:二戰「澎湖大空襲」紀實《轟炸2小時,投彈200噸的地獄》《人們是忘記了,還是從未理明白?》

廖英雁/那些年,學者專家也突棰:二戰美軍空襲澎湖史的八個烏龍

531台北大空襲:《美軍為何要對台灣狂轟猛炸?》《那場改變城市地景的狂轟猛炸》

許劍虹:戰略轟炸與政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