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新聞軍事精華版
美智庫報告指出:面對最嚴峻空防挑戰,台灣應投資飛彈取代戰機
發佈日期:2016年4月8日
https://youtu.be/-g3jFKghP0Q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軍事微革命:從蘭德公司一篇「項莊舞劍」的研究報告說起
江暢(筆名)
海軍官校73年班,文筆犀利、剖析透徹,堪稱為近年來海軍少見的「文膽」。
張貼時間:2016年5月12日
2016年4月,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由資深國際政策分析師羅斯湯伯(Michael J. Lostumbo)為首的研究小組發表一篇以《臺灣的空防選項――從相對成本和作戰效益加以評估》(Air Defense Options for Taiwan:An Assessment of Relative Costs and Operational Benefits)為題的分析報告,整份報告172頁,其中本文和4個附件洋洋灑灑占了135頁。這份研究首先對我國的安全環境做一說明,特別指出我國整體防空系統面對來自中共彈道飛彈的威脅,顯得脆弱而不堪一擊。接著質疑我國每年的國防預算僅佔GDP 2%,能夠分配到空軍的預算更少,根本不足以面對中共的空中威脅,儘管這些質疑是根據兩岸空中力量透過模式模擬分析出來的結果;研究小組雖也將F-16C/D和F-35戰機納入評估,不過這種虛擬的情境分析也只是聊備一格而已,因為美國到今天都還不願意賣我這些先進戰機。研究最後總結認為我空軍現有的機隊應該進行瘦身,頂多只需保留50架升級版的F-16A/B即可,並應大力增加愛國者防空飛彈的規模,方有利於持久有效的防衛作戰。
2008年7月,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莫瑞(William S. Murray)曾經發表一篇題為《台灣防衛戰略再思考》(Revisiting Taiwan’s Defense Strategy)的文章,認為國軍防衛作戰構想應該採取刺蝟戰略(porcupine strategy),必須捨棄海、空軍而加強陸軍的防衛力量,而蘭德公司的這篇報告與莫瑞的見解簡直就是南轅北轍。這個現象倒是顯示我國處在一個被視為可能引爆衝突的熱點(flash point)地區,防衛能力的良窳始終受到美方的關切,因為被美國視為西太平洋邊陲地帶緩衝國(buffer state)之一的中華民國的存在,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圍堵中共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就難免美國軍事院校、智庫、國會裏頭的一些軍事家、分析家、戰略家、研究員……屢屢想要越俎代庖,為我出謀劃策,規劃出一套彼等認為理想的防衛兵力結構。
相對於莫瑞的文章曾經引起國內很大的迴響和批判,洋和尚念經的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國防部對蘭德這篇有關國軍空防選項的研究報告也只是低調地表示「尊重和感謝」,頂多強調「國軍現階段的需求是增加機動型防空飛彈系統」而已。然而,這篇有憑有據評估分析出來的結果,難免會吸引國防研究者和建軍規劃者的目光。當然,也引起了我的關注,相信國軍的相關智庫和國防大學對蘭德的這份報告應該也會有所討論才對。
不可否認,這篇研究報告是根據兩岸空中兵力模擬評估所得到的結果。倘依此邏輯模式,也將雙方的海、陸軍分別給予建模評估,分析出來的結果豈不是要認定我國不需要保留這麼多的艦艇?也不必維持這麼多的地面部隊?全部以岸置飛彈取代就可以了?當然非也。通過數學模式進行的分析,固然具備科學性,也可說是有所本,可是卻忽略了現代戰爭史呈現出來的一種樣貌:1979年12月,蘇聯開始入侵阿富汗,陷入泥淖整整10個年頭,不得不在1989年的2月全部撤離;2001年10月,美軍為了肅清蓋達組織(Al-Qaeda),不惜揮軍阿富汗,最後不僅沒能達到目的,也在戰費拮据之下被迫在2014年12月底撤軍,美軍在阿富汗13年,同樣沒能討到便宜。這兩起侵略行動激起阿富汗反對勢力的長期抗戰,最終都迫使俄軍和美軍撤退,使得阿富汗成為現代史上唯一擊敗過世界兩大強國的國家,也讓阿富汗人引以自豪。這兩次阿富汗戰爭的結果,顯然並不符合以科學數據量化評估分析出來的預期成效。
一個缺乏先進武器裝備的國家憑什麼能夠擊敗當今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強國?有人也許要說,阿富汗土地廣大,地形又多屬叢山峻嶺,蘇聯和美國的先進武器裝備無法有效發揮功能;臺灣土地面積狹小,沒有防衛縱深,禁不起大陸的幾波打擊。這種講法站得住腳是因為多少符合了幾分客觀的事實;但若這種講法能夠成立,那麼臺灣根本就不再需要保留任何軍隊,因為再多的武力都無法與大陸抗衡,所以這種講法也站不住腳。這個例子顯示,一個國家的兵力結構光依據單一評估分析的結果是遠遠不夠客觀的,也是有其侷限性的。
1979年以來,美國依據《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TRA)所進行的對華軍售項目,多數都是被列為「國防剩餘物資」(defense surplus)即將除役或已經除役的裝備。當然,這些剩餘物資絕對符合《臺灣關係法》提供「防衛性武器」的要求和規範,問題是這些武器裝備當真能夠滿足我國防衛上的需求嗎?37年來,我向美採購的軍備總額超過520億美元,其中屬於「國防剩餘物資」的品項即超過350億美元。不容否認,即便是被美方列為「國防剩餘物資」的軍備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以前,還是起到了「有效嚇阻」的作用。然而,時移勢易,兩岸軍力的嚴重失衡,美方賣我的「防衛性武器」再也無法達到「防衛固守」的目的。
2001年以來,我方一直爭取F-16C/D,始終不得要領。直到2011年,美方才同意對我現有的F-16A/B型戰機進行性能提升,可是相應的武器裝備卻遲遲不到位。2015年起,或許是基於對F-16C/D爭取不到的無奈,也或許是基於振興經濟需要的考量,國內興起「國機國造」的呼聲,民進黨的《國防政策藍皮書》正式納入「國防自主」的主張。倘若民進黨的主張付諸實現,美國勢必失去對華軍售的大塊大餅。在新政府即將上台的前夕,蘭德公司公布了臺灣空防選項的研究報告,只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波音公司(The Boeing Company)估計,未來20年內的全世界航太產值超過5兆美元。但是國內航太產業卻面臨著前有先進國家技術領先的優勢,後有新興航太國家來勢洶洶追趕的挑戰。就像飛魚一樣,在海裡有鬼頭刀魚的追殺,離開海面又有白腹鰹鳥的襲擊,可謂腹背受敵。為了突破挑戰,分享全球航太產值的榮景和利益,國內的航太產業從去年開始進行垂直整合、水平分工、異業結盟,共組「航太產業A-Team 4.0」聯盟,希望透過產業鏈的通力合作,提升我國航太產業立足世界的競爭力。
這些努力如果能夠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力挺,自然比較有機會讓我國的航太產業在國際市場上脫穎而出,從而帶動其他經濟商品的升級,創造豐富的經濟產值。韓國通過航太工業的發展獲取龐大的經濟利益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令人遺憾的是,即將卸任的行政院長張善政竟然向媒體放話反對「國機國造」。張以國家最高行政首長之尊表態,這就不是隨意說說這麼單純了。其目的和意涵難免引人遐想:第一,民進黨主張「國機國造」,即將下野的國民黨就必須反對(準)執政黨的任何政策?第二,財團法人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和國防部某重量級人士堅決反對;第三,美方不希望我國自己造飛機。
首先,倘若前述第一點遐思是事實,卻講不出反對的理由,只會為了反對而反對,根本不去考慮國家經濟利益發展的需要,試問國民黨和民進黨有什麼兩樣?其次,從未聽過經濟部和國防部反對的理由,反正就是「堅持反對」;難不成反對立場的背後代表著一些利益的糾葛?最後,站在美方的立場當然不會希望我們自己造飛機,我們自己會造了,工藝技術提升上來了,美國就無法再拿次等貨來賣我們;這是美方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干涉動作,我們的官員在決策過程中,怎麼能夠不以我們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思考前提呢?
大陸在1970年曾經著手研發大型運輸機,到了1979年運10即將成功之際,美國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以巨資買通當時的中央委員兼民航總局長沈圖,在中央會議力陳自力研發的風險性,遊說鄧小平同意與麥道公司合作生產MD-82客機,從而使得已經進行首飛的運10計畫嘎然中止,大型軍用運輸機的發展因此向後推遲了30年。倘若大陸在當時就堅決繼續發展,30幾年後的今天,別說是運20,恐怕連運30都已經在役。而大陸與麥道的合作計畫只生產了兩架,在波音公司併購麥道之後,雙邊的合作計畫也宣告結束;導致軍用運輸機和商用客機的發展兩頭落空。大陸高官被美方收買的例子,不禁讓人聯想是否也發生在我們政府官員的身上?蔣經國先生說:「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後悔。」從而堅決推動「十大建設」。試想,倘若再晚個10年、20年才做,臺灣的經濟發展能夠在1980年間就取得飛躍的增長?晚個10年才做,臺灣也不可能在上世紀的9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了。
對於「國防自主」的主張,一定有人要質疑國內技術能力不足、關鍵技術無法自主、市場規模太小、研發成本過高、本益比偏低等等,反對的理由絕對不一而足。這些質疑只看到了問題的表象,卻也並非不可克服。技術能力是相對的,也是靠經驗累積的;你不下單,不給機會,經驗無法累積,產業技術當然不足;只要有訂單,產業界拚了命也要做出合約規範的產品。至於關鍵技術的問題並不大,裕隆汽車不會造引擎,還不是一樣能夠生產出引領車市流行風潮的納智捷(Luxgen)?全世界沒有一件大型軍品是百分之百完全自製的,更何況核心技術可以通過購買、仿造、學習、研究等各種途徑獲得。研發成本如果算在採購經費裏頭,買家又何必在意廠商研發成本的多寡?當然也不必去管本益比高低的問題,畢竟市場規模和盈虧是廠商自己必須去思考和面對的問題,買家只要管產品確實符合合約的規範即可,根本無須替廠商煩惱。因此,其他非屬買家的政府官員持反對的態度就更加沒有道理了,試問那些官員有什麼立場反對?上述質疑的理由又干卿底事?以「國機國造」、「國艦國造」、「國車國造」、「國彈國造」……等等為核心的「國防自主」也來個新的「十大建設」,誰曰不宜?這些產業越早做就越早獲得收益,現在開始做絕對比晚幾年才做來得強,猶疑不定只好永遠仰人鼻息,受制於人。
其實,國防部或空軍不必緊張,現階段的「國機國造」只能以高級教練機和無人機為主,政策上並不會對採購先進戰鬥機的企圖或計畫形成拘束或限制。以高教機和無人機做為提升國內航太產業的觸媒和藥引,與外購比起來,不僅在價格上相對划算,其效益也能夠擴及國內航太和周邊關聯性的產業,從而增加國內航太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於提升整體經濟產值絕對是利多。這種有利於國防經濟發展的事當然非常值得去做!更何況以研製高教機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製造出新一代本土型防衛戰機(IDF II),還怕美方不賣F-16C/D?屆時如果我堅持內購,不買即將除役的F-16C/D,誰敢保證美方絕對不會賣F-35?
《臺灣空防的選項》聚焦於我空軍應該減肥,只留下50架升級版的F-16A/B戰機,並且增設愛國者防空飛彈部隊。但是,研究提到我國戰機在戰時無法起飛,根本毫無用武之地,那麼保留50架戰機的意義何在?又若維持少量的空優戰機有其需要性,何不乾脆建議美國賣我F-35?此外,面對大陸在數量上居絕對優勢的彈道飛彈,愛國者飛彈未必能夠佔到便宜。如果防空飛彈這麼有利於防衛臺灣的安全,蘭德公司何不建議美國政府出售戰區高空飛彈防衛系統(THAAD)以及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的神盾艦給我?雖然這些系統和載具的性能比較高端,也是美國第一線的武器裝備,而非過氣的「國防剩餘物資」。如果美方真的關心臺灣的存在和安全,賣那些高端武器給我有何不可?羅斯湯伯等四人的研究捨此不圖,只會要臺灣如何如何,如何能有說服力?蘭德公司在這個節骨眼提出這篇研究評估報告,怎麼能說沒有「項莊舞劍」之嫌?
李敖質詢國防部長李傑 反對軍購案1/2
發佈日期:2013年6月29日
https://youtu.be/HBChHKKJGTM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李敖質詢國防部長李傑 反對軍購案2/2
發佈日期:2013年6月29日
https://youtu.be/tTdmwoRcNSw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李敖質詢國防部長李傑 反對軍購案
發佈日期:2013年6月29日
https://youtu.be/gc6N_mWidno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軍事微革命:軍購額度減少的戰略意義
張貼時間:28th December 2015
12月16日,歐巴馬公布總額18.3億美元的軍售案,這是美國4年多以來又一次對華軍售。此次同意軍售的額度遠低於2011年的58.5億美元,對於平衡兩岸軍力、影響臺灣政治生態、甚至兩岸關係,也不致起到地動天搖的巨大作用。不過,還是免不了要受到中共的強烈抗議。儘管華美之間很高程度是藉由軍購和軍售過程維繫住雙邊關係。實際上,今天的華美軍事聯繫關係,已經走到斷交以來的最佳狀態。這種關係並非軍售額度多寡所能衡量,自然不能夠認為軍購額度降低就代表華美關係倒退。從軍售內容觀察,很難通過這次軍購大幅提升戰力,當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一方面仍需與美加強軍事交流,對新裝備進行接收培訓,並落實協同訓練,才能發揮軍購的最大效益,進一步提升國軍的軍事實力;另一方面必須堅定國防工業自主的決心,將研發和製造經費投注在國內,特別是針對美方不願賣的戰機和潛艦。
一、美國對我國的軍售情況
根據美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美東時間16日早上11時5分公布的消息,此次軍售清單包括:2.68億美元的拖式2B型反坦克飛彈(TOW-2B ATM);5700萬美元的FGM-148標槍反坦克飛彈(Javelin ATM);4.16億美元的彈藥、升級全套設備和MK 15 Block 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Phalanx CIWS);3.75億美元的36輛AAV-7兩棲突擊車;1.9億美元的兩艘退役派里級飛彈巡防艦(Oliver Hazard Perry-class FFG);1.2億美元的多功能資訊分配系統(MIDS)和聯合戰術資訊分配系統(JTIDS)的維修支援服務;2.17億美元的刺針防空飛彈(FIM-92 Stinger MANPADS;海軍用以填補迅海級艦防空能力的空白);7500萬美元的戰術資料聯絡系統;以及1.12億美元的戰術拖曳式陣列聲納系統(TACTAS)等。
總經費18.3億美元的軍購清單相較於四年前58.5億美元,價錢雖然減少將近三分之二,但是美方軍售臺灣的清單都是經過雙方協商的結果。例如,美向我推銷4艘派里級巡防艦,我採折衷先買兩艘;在雙方妥協和讓步之下,共同成就了這一波的軍售合約。因此,每次軍售額度的增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只要美方願意出售我方希望採購的戰機和潛艦,軍購額度自然又將呈現自1993年以來的另一波高潮。
二、美軍售背景與大陸反應
美民主、共和兩黨重量級國會議員聯名致函歐巴馬,促使行政部門儘快將軍售案送交國會審查。軍售案公布後,面對北京強烈反彈,白宮和國務院12月16日分別強調,美國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臺灣關係法》的一中原則沒有改變,而且對華軍售政策執行已久,歐巴馬政府只是延續過往的作法。
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員易思安(Ian Easton)認為,這次軍售可說是一項「破冰」,因美國已有4年3個月沒有對華軍售。「這是對北京發出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戰略信號,會產生阻嚇效應。」渠稱,「這對臺北也是非常強有力的信號,傳達了我們支持自由、民主並且安全的臺灣。」[1]
美國大選在即,時機上也挑在我大選前夕、馬英九卸任之前宣布軍售,第一是向亞太各國展現支持臺灣的決心,第二是對馬穩定兩岸關係給予肯定,第三則是避免若蔡英文上台就宣布軍售而遭中共過度解讀。耐人尋味的是,美國最近兩次宣布軍售臺灣的時間點也是在總統大選之前,歐巴馬政府用軍售臺灣賺選票的用意,絲毫不加掩飾。
過去,中共往往以降低或停止美中軍事交流來報復華府軍售臺灣。這次中方的反應,除制式的外交抗議、擬對軍火商制裁外,並未宣稱要停止軍事交流。從中國大陸對自身利益來看,相較於過去的手腕顯得更加成熟。其實,經過中美峰會之後,雙方對於避免戰略猜疑,已經逐漸形成默契,雙方其實都不希望因為軍售問題,阻礙中美之間的持續交流。
三、軍售提升國軍戰力有限
與前幾次相較,美國對華軍售的質、量和金額,都在持續降低。雖然美方依其《臺灣關係法》履行了對華安全承諾,但事實上,自從售華F-16A/B戰機之後,美對華軍售清單已經沒有明顯提升戰鬥力的內容。到現在美方仍遲未同意出售F-16C/D,而柴電動力潛艦也依然止於口惠而實不至的外交辭令。
美新一波對華軍售,我國防部自然是樂觀其成。例如,海軍因此能夠更新現有的17套方陣快炮系統,並擁有250套單兵刺針防空飛彈。儘管海軍已委託中科院在劍一飛彈的基礎上,研發具有反飛彈功能的海劍羚近迫武器系統,但該系統要到2020年以後才進入量產,因此,海軍現階段還是先採購新型方陣快炮系統和刺針飛彈作為艦艇反制飛彈的近接防空武器。
美對華軍售項目經常會考量我研發武器系統的能力。例如,中科院研製天弓一型飛彈後,美方就宣布出售愛國者飛彈給臺灣;相較之下,空軍已編列預算採購中科院的萬劍彈──一種視距外的反跑道集束巡弋飛彈,用來提升IDF的對地攻擊能力。同時也向美方提出相同性能、配備在F-16的AGM-154視距外聯合遠攻武器(JSOW)。隨著空軍F-16A/B性能陸續提升到F-16V的型式,其搭載的對地攻擊武器也希望得到提升,預判該項軍購案列入美方下一波對華軍售清單的可能性甚高。
至於空軍10年前就提出採購美國現役的AGM-88空對地高速反輻射飛彈(HARM),是否會隨著空軍F-16A/B的性能提升,而讓HARM成為F-16V型戰機的主要武器配備之一,則尚待美方點頭。也許,哪天中科院也開始嘗試製造類似的武器,美方就會願意釋出。
美方這一波軍售清單,固然為提升國軍戰力提供了前提條件,然軍方將領升遷不公導致高階軍官士氣低落、基層部隊戰鬥意志力衰退、相應的戰術訓練、新裝備的操作和運用以及因為人員努力不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往往影響美對華軍售的預期成效。在此處境下,我們不僅不應該為美國通過軍售感到沾沾自喜,反而應該警惕自問:對於未來繼續採購及操作高性能武器裝備,國軍準備好了嗎?
四、美軍售額度減少的意義
華美斷交後,我國軍備從美援時代進入向美軍購的階段。從1979年的2.65億美元開始,逐年穩定增加,到1993年111.1億美元的最高峰後,一直到1999年,每年軍購額度各有增減,大約保持在6〜8億美元之間。2000年的18.66億美元再掀起軍購高潮之後,相隔四年後的2004年,美向我強力推銷價值17.76億美元的遠程預警雷達及相關設備,這也是唯一的對華軍售項目。此後中斷三年,到了2007年的軍售額度上升到35.9億美元;2008年增加到64.45億美元;相隔一年後的2010年也有63.94億美元;2011年則略降至58.5億美元。
說實在話,國軍從1979年到1999年,二十年的時間,花費巨資向美採購軍備,儘管都屬於美方的國防剩餘物資(defense surplus),但相較於中共當時的武器裝備,性能仍佔有相當優勢。然進入21世紀以來,解放軍武器裝備朝向高、精、尖發展,美方售我上一世代的二手貨再也難以與共軍匹敵。與其繼續耗費巨資仍然買不到能夠滿足我國防衛需求的武器,當然必須轉換角度思考,將有限的軍備預算投注在國內。有人一定會以國內研發緩不濟急、性能不如外購……等等不一而足的理由反對。其實那些理由都站不住腳,因為軍售清單上的武器裝備不是今天公布,明天就能交貨;也不是今年說賣,明年就能到位。大部分裝備都需要時間整修,也必須經過接裝和訓練的過程,快則兩、三年,慢則五、六年,這難道就不會「緩不濟急」?F-16C/D和潛艦等了十幾年還是沒有著落,怎麼就不會覺得「緩不濟急」?
與我現有的武器裝備相較,這些相對先進的二手貨還是無法抗擊解放軍,其效益等於是一種投資浪費,沒有效益的國防投資,絕對不比「緩不濟急」高明。如果願意大力投資國防自主研發,也許初期的原型機、艦、車輛無法盡如人意,但是,後續量產的機、艦和車輛肯定會越來越好,總會有機會超越外購的,落後一個世代的機、艦和戰鬥車輛。更何況長期研改精進的結果,不僅培養了人才、累積了經驗,也容易掌握關鍵性技術,從而有機會讓國防產業與世界先進並駕齊驅。韓國國防產業能夠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得力於國家政策力挺、全力扶持國防產業的結果。戰機和艦艇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性產業,發展初期絕對必須仰賴政府的扶植和支持,等到國防產業的體質健全,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政府的稅收豐厚,國家的經濟隨之提升,人民的生活也會有更多的幸福感。韓國能,臺灣沒道理不能,關鍵就在決策高層有沒有決心。
近八年來,向美軍購額度出現遞減的現象,尤以今年只有18.3億美元最明顯,美方和國內部分媒體批評國軍把錢挪去募兵,犧牲了軍購。其實,問題不在於錢用在哪裡,而是有錢買不到想要的武器裝備。空軍要F-16C/D,美國不賣;海軍要潛艦,美國賺了八年的作業研究費還是不賣。咱不自己想辦法造,莫非還要繼續苦苦等待?天下之大,只有美國人敢賣軍火給咱們,咱是該心存感謝。可咱們要的,人家不給;咱不要的,卻強硬推銷,由我埋單為其國防剩餘物資起到了剩餘價值的作用。天下之大,也只有臺灣會幹這種窩囊事,不是嗎?
我向美方要求採購F-16C/D和柴電動力潛艦,從2002年等到現在,許多國家的新一代戰機和潛艦都服役了,美方還是不點頭,難道還值得我們繼續等待下去?也許政治人物可以耐住性子等待,國防建設卻不應該受到絲毫的蹉跎。拒絕美方對我傾銷國防剩餘物資,減少採購非我所望的武器裝備,轉而增加國內的軍事投資,反映的正是對美方長期選擇性軍售所感到的不耐,這或許才是軍售額度減少的真正原因。它的戰略意義是對於長期接受美國軍售國防剩餘物資的一種覺悟,也是對《國防法》第22條要求的具體實踐。唯其如此,國防自主才會有真正落實的一天;果能如此,國防建設才不會受制於人。
[1] “China Threatens Sanctions Over U.S. Arms Sale to Taiwan,” The Chosunilbo, December 20, 2015. http://english.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5/12/18/2015121800602.html,2015/12/20檢索。
2016/05/11中天新聞 砸700億國機國造 MIT純度恐不足?
發佈日期:2016年5月11日
https://youtu.be/yMsT3q0Ux7w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軍事微革命:確立「國機國造」的國家航太政策
張貼時間:13th December 2015
國防部決定明(2016)年編列690億元預算,計畫採購66架高級教練機,以超音速為新型高教機的基本性能要求,並在今年6月初進行國際標廠商說明會,開放國際商家競爭。
放眼世界各國航太產業,具備製造超音速戰機的國家不少,但生產超音速教練機的廠商並不多,包括中共南昌洪都航太的L-15、義大利阿萊尼爾.阿瑪基航太(Alenia Aermacchi)的M-346Master、韓國航太(Korea Aerospace Industries)的T-50以及美國諾斯洛普(Northrop)的T-38。但是我們不可能去向中共採買,而T-38又是屬於50年前的世代,去掉還處於研發階段的機型,國際現貨市場就只剩下義大利M-346Master和韓國T-50符合空軍的採購需求。
當然,我國漢翔公司設計的T-5/AT-5高級教練機在取得高推力的發動機後,也會具備超音速的性能。但是,教練機並非戰鬥機,只有戰鬥機才會有超音速的需求,要求教練機具備戰鬥機的速度,將是一種成本上的浪費,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國家的教練機都選擇次音速的原因。
空軍在籌獲新一代高級教練機的考量上,實在不必追求戰鬥機的高速度,教練機所強調的應該是安全性高、性能穩定、能夠模擬各型戰機以及與地面影像鏈結等齊全的功能性。畢竟,超音速並非教練機不可或缺的需求,盲目追求高速,只會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反過來想,在同樣的預算之下,將超音速的成本節省下來,反而能夠充實教練機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功能性等基本需求;若預算編列已經事先考慮教練機的基本需求,就能夠把省下來的速度成本,用來增加採購教練機的數量;如果教練機的數量也已經得到了滿足,最起碼還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或挹注保障維持的經費。
由於航空太空科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航太上、中、下游的產業鏈往往能夠帶動軍事和民生科技的多元發展和應用,可以說是國家國防科技產業的領頭羊。因此,航太產業絕對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戰略性產業,國家對於戰略性產業當然必須有一套支持發展的有效政策,主管機關經濟部如何能夠聽任國內的航太產業自謀發展、自生自滅?
世界各國航太產業的發展,都是先滿足軍事上的需求,再向民間需求延伸,而高規格的軍用科技往往也能夠肆應民間的產業需求。例如,漢翔公司因為生產了經國號戰機,積累了龐大的技術能力和經驗,日後才可能成為世界各國飛機製造商的夥伴。從產業鏈來看,包含複合材料、航空電子、強化塑膠、橡膠、金屬、玻璃、通信、導航、動力、機械、系統整合等等,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如果國內的航太產業能夠在國際間挺立,那麼連帶的相關產業也必定會蓬勃發展;國內的航太產業能夠具有更多的產值,國家經濟能力就會上升;國家經濟富強,國民所得提高,人民也自然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
政府一定要有一套大力扶持航太產業的政策,如果我們的航太產業當中也有一個「台積電」,不僅可以大幅提高我們的國防自主性,也能夠在國際民航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儘管漢翔公司在2015年的營收可望突破249億元的歷史新高,[1]也是國內航太產業首屈一指的大廠,然而,國際競爭激烈,為了爭取訂單,不得不承受買家的頻頻殺價,才能在國際市場上保住一線生機。
漢翔董座廖榮鑫指出,臺灣航太產業最重要的兩件事,一件是明確而持續的航太產業政策,另一件是持續推動國防自主。[2]廖董語重心長地點出臺灣航太發展存在的隱憂,他這番話也突顯了政府並未體悟到航太產業實際上是扮演著國家戰略性產業的龍頭角色,所以國家的航太政策才會存在不確定性。面對國家戰略性產業一再遭受國際上游飛機製造商的剝削,政府有責任以實際有效的作法來扶持國內航太產業的發展,而「國機國造」則是最直接,也是最具實際效益的作法。
因為「國機國造」,將能夠持續累積各項造機的技術能力和經驗,帶動整個國內產業鏈技術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從而為製造各型飛機蓄積更多的能量。也許有人會質疑,我們不會製造發動機,侈言「國機國造」?然而,誰說整架飛機的配備和零組件都要由國內製造?全世界也沒有哪個國家的飛機是完全由一個國家獨立完成的,否則空巴(Air Bus)、波音(Boing)、龐巴迪航太(Bombardier Aerospace)和賽考斯基(Sikorsky)等飛機大廠也不會給其他國外廠商下單。別說航太產業如此,艦船製造也是這樣;早在30年前,我國陽字號驅逐艦實施「武進三號」,其中漢威公司(Honeywell)生產戰鬥系統中的印刷電路板還是Made in Taiwan呢!
「國機國造」的關鍵在於政府的決心,跟會不會做發動機無關。更何況,想要自製發動機,也必須先從能夠設計、裝配飛機和試製的過程來持續累積經驗,並改良成品。如果連「國造」的機會都沒有,整個航太產業的技術能力得不到提升的情況下,只好始終受人宰制;要想不受制於人,就一定要全力投資自己的國防產業。
空軍高教機服膺於「國機國造」理念的好處,更在於能夠嚴格督促、積極把關,就像當年盯著漢翔製造經國號戰機一樣,即便是合約不曾規範的枝枝節節,只要空軍提出需求,漢翔莫不戮力以赴,想盡辦法滿足客戶。現在IDF的妥善率高居各型外購戰機之上,自然是得力於「國機國造」以及空軍能夠就近督導缺改、加強驗收的成果。若是外購,空軍豈可能尋得合約之外的滿足?
自製高級教練機將能夠為我國生產下一代戰鬥機蓄積更雄厚的能量,從而為國防自主積累更加穩固和雄厚的實力。以色列的雄獅戰鬥機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以色列並非從一開始就會造飛機的,而是通過致力研發,研發不來就去偷技術、去買藍圖,並尋求他國的技協,才成就今天獨立自主的航太工業榮景。基於國防自主的需要性和急迫性,我國政府難道不應該優先確立「國機國造」的政策?
由於當年堅持「國機國造」,我們的國家因此建立了戰略性產業火車頭的航太工業能量,以漢翔公司為主的整個國內航太產業鏈也起到了累積規模和能力的經濟效益。這種讓國家經濟、政府、軍方和民間產業四贏的政策,極富加成效益;這種睿智的決策就在眼前不遠,非常值得政府和軍方繼續援引泡製。不為別人,為了自己,政府都必須確立「國機國造」的國家航太政策,而人民也會全力支持,並且樂於儘早見到國家的航太產業和發展發光發熱。
[1] 曾仁凱,〈漢翔雙引擎熱轉,明年旺〉《經濟日報》,2015年12月12日,udn.com/news/story/7252/1372336,2015年12月13日檢索。
[2] 劉朱松,〈漢翔董座廖榮鑫:台灣要有明確的航太政策〉《中時電子報》,2015年12月11日,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11000135-260204,2015年12月13日檢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