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的戰略思維受蘇聯海軍極深的影響,並不是等到引入遼寧艦才產生。 圖/新華社
遼寧艦南海演訓(上):中蘇海軍核潛艦為何需航艦護航?
王俊評
10 Jan, 2017 聯合報 鳴人堂
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日前引述中國軍事專家李杰之言論報導,指中國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約55,000噸,但尚未形成戰力,滿載排水量未知)在2016年12月下旬從渤海出發進行遠洋訓練後,唯獨在12月26日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後的停留時間達二週以上,推測很可能是演練如何替中國部署在南海的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SSBN)撐起一把「空中保護傘」,抵抗美國近年來不斷進入南海實施探測行動的壓力。
此外,報導並引述李杰談到,遼寧號原先即為蘇聯海軍的半成品,故使用思維也受到蘇聯海軍的幾分影響。不過,因為《環球時報》對李杰的談話一下說是為了與「戰略核潛艇」配合,另一下卻又說要確保中國「核潛艇」的安全和自由活動,用語模糊引起不少嘲諷。1月8日則有台灣媒體引述匿名國軍將領指出,遼寧艦難以抵擋台灣使用美製魚叉飛彈、自製的雄風二型與三型飛彈發動的飽和攻擊。
其實,中國海軍的戰略思維本來就受到蘇聯海軍極深的影響,並不是等到引入遼寧艦才產生。這不單是蘇聯在1950年代派遣許多顧問協助中國建立海軍的緣故,中國海軍在同時其也選派不少中階海軍軍官到蘇聯受訓,包括在西方享有鼎鼎大名的「中國馬漢」,前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這些人又持續把他們受過的蘇式訓練,包括戰略理論等,繼續傳給下一代軍官,代代相傳。冷戰結束後,中國又從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購買武器,聘請技術專家前來協助改善中國武器。於是又不可避免,繼續受到蘇聯思維的影響。
中國也跟蘇聯海軍一樣,把主要假想敵設定為美國,同樣也是劣勢海軍準備在近海對抗優勢海軍。所以拿航空母艦來護航「彈道飛彈核子潛艦」,也可說是中國必然的發展。199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戰略學者Bernard Cole就曾這樣預言。他甚至推論,中國海軍一旦走上這條路,也會無可避免地步上蘇聯海軍在1980年代的「戰略收縮」的後塵。這對中國海軍來說簡直是「未老先衰」的烏鴉嘴,因為蘇聯海軍好歹有過全球走透透的輝煌年代,但中國海軍可是連「近海」都不曾真正跨出去。以下,我們先簡單從海軍潛艦的分類談起,然後再談為什麼中蘇海軍會出現「航艦護航核潛艦」的戰術。
中國也跟蘇聯海軍一樣,把主要假想敵設定為美國,同樣也是劣勢海軍準備在近海對抗優勢海軍。圖為2014年遼寧艦與水面艦艇、飛機進行協同訓練。 圖/中新社
美國海軍建造了其歷史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速度最快,同時也最安靜的「海狼級」(Seawolf-class)核子攻擊潛艦,不僅能在大洋深處執行任務,還要求必須能潛入蘇聯近海獵殺受到重重保護的SSBN。 圖/取自美國國防部
中蘇海軍:航艦為何護航核潛艦?
海軍艦艇依動力來源,可概分為傳統類型與核子動力型兩大類。前者吃「油」,航程有限;後者依靠船上的核子反應爐,理論上有無限的航程。潛艦也是如此,主要分成柴油發電機+電瓶推進的柴電潛艦(中國用語稱「常規潛艇」),以及核子動力潛艦(中國稱「核潛艇」)。兩者又可概分為以魚雷、反艦飛彈等為主要武裝,速度較快的攻擊型(SS/SSN),以及攜帶潛射彈道飛彈(SLBM)的彈道飛彈型(SSB/SSBN)等兩大類。1但是核子潛艦價格昂貴,目前只有英美兩國海軍的潛艦艦隊是全核子動力。
潛艦能長時間潛航於水下,具有其他武器難以比擬的「匿蹤性」。核子潛艦又因為不需像柴電潛艦定期上浮「換氣」,匿蹤程度更上一層樓,速度也更快。核子潛艦與航空兵力及水面艦隊的相互配合及支援,還能大幅增加敵人進行反潛戰的難度,威力如虎添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戰鬥群雖然威風八面,但SSN是更加不可小覷的進攻矛頭,與航艦戰鬥群一起構成奪取制海權的雙璧組合。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航艦護航核子潛艦的論點呢?其實這裡指的「護航」,是對「SSBN」的護航,而且是針對蘇聯海軍而言,西方尤其是美國,並沒有這種需要。SSN基本上不需要航艦的護航,而且以美國海軍來說,反而是航艦戰鬥群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各核武國莫不把SSBN作為最終極的嚇阻兵力,因為敵人若無法保證能成功獵殺每一艘在海洋裡潛行的SSBN,將不敢輕易發動核子戰爭。但是既然是當作終極嚇阻兵力,當然要盡可能隱藏得好,不能輕易讓他人發現。這項任務對蘇聯海軍尤其重要: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蘇聯潛艦的靜音技術一直遠不如美國;但SSBN是蘇聯海軍賴以在國內軍種政治裡,爭取更多預算的寶貝,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蘇聯水面艦隊的大型化、遠洋化,以及發展航空母艦,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盡可能提高對SSBN的保護。
這項任務到1980年代更加要緊。美國雷根政府提出一項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海洋戰略」(Maritime Strategy),除了要求把海軍的規模擴張至600艘(包括100艘潛艦),還要求對蘇聯SSBN展開積極的跟監,以便在萬一美蘇衝突不可避免的情況下,能早一步發動獵殺。雷根政府的海洋戰略刻意升高衝突風險,目的是希望將蘇聯的SSBN逼回近海,同時讓蘇聯海軍為了加強對SSBN的保護,也不得不將原來全球海洋滿街跑的SSN,與其他遠洋水面兵力,往近海撤退,降低對美國海軍遠洋作戰的威脅。美國海軍為此建造了其歷史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速度最快,同時也最安靜的「海狼級」(Seawolf-class)核子攻擊潛艦,不僅能在大洋深處執行任務,還要求必須能潛入蘇聯近海獵殺受到重重保護的SSBN。這項戰略的最終結果,也確實讓蘇聯海軍從1980年代中期以後,全面從遠洋收縮回近海。
讀者可能會感到疑惑,蘇聯畢竟是與美國並稱超強的國家,豈是你美國想要這麼幹,我就不得不順你的意?難道美國想這麼幹,蘇聯就不能「以彼之道,還治彼身」嗎?
是的,我們可以說,至少在遠洋海軍這一塊,的確蘇聯跟美國沒得比。不是美國能這麼做,就代表蘇聯也能這麼做,或者一定有辦法完全反制。
核子潛艦與航空兵力及水面艦隊的相互配合及支援,還能大幅增加敵人進行反潛戰的難度,威力如虎添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戰鬥群雖然威風八面,但SSN是更加不可小覷的進攻矛頭。 圖/取自美國國防部
美蘇對抗:戰略攻勢 vs. 戰略守勢
美國海軍的實力足以掌握大洋制海權,不怕敵人艦隊來家門口踢館。但是水面艦隊實力與美國差距很大的蘇聯海軍則不然,從冷戰一開始就苦於如何應付美國航艦戰鬥群的壓力。蘇聯海軍不能也不敢期望能夠從美國海軍手裡奪取遠洋的制海權,所以其戰略思維著重於和各種陸基火力(包括飛彈、火砲、戰機等),以及潛艦結合,設法在陸基火力的支援下建立近海與沿岸的制海權,同時以長程轟炸機和SSN等兵力,在遠洋對美國航艦戰鬥群發動飽和攻擊,讓美軍既無法進入蘇聯近海,也不能建立遠洋制海權。
換言之,美國海軍是純粹的戰略攻勢,而蘇聯海軍則是戰略守勢,僅在作戰與戰術上保持攻勢。但是蘇聯海軍其實一直想擁有航艦,即使從戰略防禦的現實面來說,陸基火力的投射範圍畢竟有限,而航艦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史達林在1940年代末期曾批准蘇聯海軍的航空母艦計劃,但鄙視大型水面艦隊的赫魯雪夫上台後將之取消,要求加強發展潛艦。直到赫魯雪夫下台,繼任的布里茲聶夫為了全面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才又同意恢復大水面艦隊。不過,蘇聯海軍在發展航空母艦時,除了必須克服與預算相關的軍種政治角力,另一個嚴峻的考驗是從未建造過任何航空母艦的艱難技術問題。折衷的結果,就是因為經費缺乏、彈射技術缺乏、船用核子反應爐小型化技術不如美國先進等因素,2只能從採用滑跳甲板(sky jump)的中型航艦開始練功。
中型航艦先天不足的空間限制,讓蘇聯航艦的艦載機數量差美國航艦不止一大截。而由於缺乏彈射技術,從基輔級(Kiev-class)開始,反潛及空中預警,都只能交給直昇機負責,與美國艦上的定翼反潛機和預警機的能力相比,天差地遠。雖然經過基輔級的經驗,1985年開工建造的庫茲涅佐夫級(Kuznetsov-class)已經能夠搭載Su-33、MiG-29K等足以與美國的F-14、F/A-18等相提並論的艦載戰機,但庫茲涅佐夫號(Admiral Kuznetsov)的艦載戰機數量還是不超過40架,遼寧艦更悲劇地只有24架仿製Su-33的殲-15。滑跳起飛又嚴重限制Su-33這類重型戰機起降時的燃油及武器攜帶量:Su-33/殲-15只能利用位於航艦甲板末端的「第三起飛點」,才能以全武裝掛載升空;但如此一來,又會嚴重降低整體起飛作戰的效率,在高強度作戰中相當吃虧。
1985年開工建造的庫茲涅佐夫級已經能夠搭載Su-33、MiG-29K等足以與美國的F-14、F/A-18等相提並論的艦載戰機,但艦載戰機數量還是不超過40架。圖為美軍 F/A-18F。 圖/取自美國國防部
殲-15只能利用位於航艦甲板末端的「第三起飛點」,才能以全武裝掛載升空;但如此一來,又會嚴重降低整體起飛作戰的效率,在高強度作戰中相當吃虧。圖為殲-15艦載機在航空母艦遼寧艦上滑躍起飛。 圖/新華社
相較之下,印度向俄國購買的,以基輔級的最後一艘「巴庫號」(Baku,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海軍將其改稱為「高西科夫海軍元帥號」)改裝的航艦「維克拉馬蒂亞號」(INS Vikramaditya,滿載排水量45,400噸),雖然也是滑跳甲板,而且尺寸比遼寧號要小,但是因為搭載的MiG-29K只是中型戰機,只要在一般的起飛點,就能以全掛載型態起飛。不過,維克拉馬蒂亞號依然不能起降空中預警機,只能跟遼寧艦一樣依賴預警直昇機。而法國海軍現役的「戴高樂號」(Charles de Gaulle R91,滿載排水量42,500噸),雖然尺寸又比維克拉馬蒂亞號稍小,但是因為裝備了美國的蒸氣彈射器,不但艦載戰機能全掛載起飛,也能操作美製E-2C預警機,戰力高出許多。可見雖然同樣是「航艦」,但是硬體設施的差異,會讓戰力出現許多變化。
因此,俄式航艦為求提高生存性,從基輔級到庫茲涅佐夫號都加裝強大的防空、反艦、反潛武裝提高自衛能力,成為獨一無二的特色。但這也讓俄式航艦難以在遠洋與美國較量——美軍航艦的艦載戰鬥機有60架之多,且拜彈射技術之賜,不僅能高效率地全掛載起飛執行任務,還能得到空中預警機提供早期預警與空中管制支援,其他大小護衛艦隻各司防空反潛,一應俱全。若再考量到美軍所有的航艦都已是核子動力,能有更多空間攜帶航空兵力的油彈,延長再補給時間,中俄的航艦就更難在遠洋與之對抗。簡單來說,中俄現有的航艦,只能在近海範圍內提供其他海軍軍艦有限的空中保護傘,但如果要去遠洋與美軍對抗就力有未逮。若要向具有強大空防兵力的國家發動攻勢作戰,則處於一種尷尬狀態。這一點對台灣別具意義。
中型航艦先天不足的空間限制,讓蘇聯航艦的艦載機數量差美國航艦不止一大截。而由於缺乏彈射技術,從基輔級開始,反潛及空中預警,都只能交給直昇機負責,與美國艦上的定翼反潛機和預警機的能力相比,天差地遠。 圖/維基共享
[1].前蘇聯為了反制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威脅,曾經發展出攜帶巡弋飛彈以實施飽和攻擊的巡弋飛彈潛艦,直到現在仍倚重其力量。但這種特殊類型很少見,除了蘇聯/俄羅斯之外,只有美國海軍曾經把四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改裝為巡弋飛彈潛艦,每艘可攜帶154枚巡弋飛彈。目前仍在服役中,並經常前往西太平洋、中東等水域。
[2].比對蘇聯在1988年開工建造,但是從未服役的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烏里楊諾夫斯克號」(Ulyanovsk),以及美國海軍從1970年代開始服役的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尺寸與動力,即可發現美國能夠以2座核子反應爐,產生28萬匹馬力的動力,推動滿載排水量10萬噸的航空母艦,最高速度則可達33節以上。而「烏里楊諾夫斯克號」滿載排水量估計為8萬噸,使用4座核子反應爐,來達到接近尼米茲級的26萬匹馬力。
延伸閱讀:
遼寧艦南海演訓(2/2):中國海軍是否將步上前蘇聯的後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