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國家  

罗辑思维 129 其实都是聪明人

發佈日期:2015年7月9日
https://youtu.be/HrA-l_88kfE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感謝各位來到《羅輯思維》捧場,今天羅胖繼續賣書。您看我桌上擺著這麼大一套書別嚇著,這是高陽先生寫的《慈禧全傳》一套十本。那這套書在中國大陸市場上是絕版已久,這次是我們和新星出版社,經過三個月的認真準備,把它復活,和讀者再次見面。

那為什麼我對這套書這麼上心,願意用自己的全部信用為它背書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改變過我。你看,顧名思義,《慈禧全傳》,你以為它寫的是一套傳記嗎?錯,它其實是一套非常輕鬆好讀的小說。你以為它寫的就是慈禧本人嗎?錯,它其實寫的是晚晴五十年的近代史。你以為它僅僅是現在市面上,常見的那些所謂的輕鬆讀史的讀物嗎?錯,它其實是這個領域我平生僅見的一本奇書。為什麼這麼講?遙想當年,我自己躺在學生宿舍的床上,從圖書館把這套書一本一本借來看,看完之後,我突然明白了兩個道理。第一,歷史無外乎人情。誰也不要告訴我這段歷史就是特別荒唐,如果你這麼看這段歷史,你壓根就沒讀懂。只有回到當時的人情,你揣摩那個格局,覺得一切都合理了,一切都你能感受到那種溫度。這段歷史你才懂,這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概念。

那第二個呢?就是無所謂好人和壞人,每一個人在他的歷史情境下,無論他幹出什麼大奸大惡、大昏大俗的事情,其實本質上都是三個字,叫不得已。所以讀完了這本書,我建立了自己對歷史洞察的最初的那個種子。讀完了這套書,我看待整個世界,包括自己的人情交往,我的眼神都變得溫和了一些。在我的世界當中,再也沒有壞人存在了,我都試圖理解對方的那三個字,叫不得已。

那這套書真正牛在哪兒?它是一套顛覆性的書,但是它的顛覆不是那種上下顛覆,就是把好人給說壞了,把壞人給洗白了。它的顛倒是內外翻轉,它的作者高陽先生,有能力回到當時的那個清朝政府的決策的內部,去體察他們的人情和社交關係,從而給我們看近代史一個完全翻轉的視角。原來我們看近代史,很簡單。那幾十年就是外國人不斷地欺負我們,然後那個清政府腐敗無能,再加上一點點漢奸作祟,所以就搞得那樣的讓人不痛快嘛。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去回避瞭解那幾十年的歷史,為什麼?今天一個條約,明天一個賠款,誰願意天天干這個,當然是讀那種網路穿越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那多爽,對吧。

所以清朝這段歷史很多人迴避,但是如果從高陽先生的視角我們一翻轉,你得到這個全新視野之後,簡直是太爽了。那問題在於,高陽他怎麼能獲得這個視野?我還記得十幾年前有一個出版人,他講過一句話,說大陸十億人,怎麼就出不來一個高陽呢?是他讀完這套書之後拍案叫絕的結果。為什麼出不來?因為高陽這個人本身就是個奇葩。你想,他的高祖,他的叔祖,都是當時清廷,就是同治光緒年間在清朝的高官。比如說許乃普,當過吏部尚書,許乃釗當過江蘇巡撫,他的叔祖叫許庚身,幾乎就是當時清廷進行任何戰役指導的一個總參謀長,也當過兵部尚書,而且執掌軍機三十年,不能叫執掌吧,在軍機這個位置上幹了三十年。是這麼一個家族,那到了高陽父親這一代就沒落了,他爸爸僅當了一個秀才。所以你想,在杭州這樣的地方,又是一個書香世家,原來闊過,現在又沒落了。那面對高陽這個小孩,打小就是各種朝裡的典故,掌故跟他講,對吧。因為那個時候活躍在中央政壇上的那些人,都是他家裡的親朋故舊。所以他打小就等於是鑽到了大清王朝的肚子裡,他是個蛔蟲,這麼長大的。

所以他在後來去了臺灣之後,去幹專業的作家之後,他寫這段歷史,就特別帶感。而這樣的視角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好,我們不去吹噓這套書了。我們還是書歸原題,今天我就從一個非常小的視角給大家看看,什麼叫做回到朝廷內部?當它翻轉過來之後我們看歷史,我們會看到一幅什麼樣獨特的風景?所以我們把這十本書別留在這兒嚇人了,我們把這八本都給它搬開,留下最薄最薄的兩本叫《清宮外史》。我們是想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口,幫助大家看慈禧這個人,和中法戰爭這個事之間的關係。當然我也知道,這兩個詞你一個都不會喜歡的,慈禧是個惡老太婆,中法戰爭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事件,他們之間能夠形成什麼樣的勾連呢?

這我們就得重新來看慈禧這個人,以前的節目我們也曾經講過。慈禧真的是一個苦命的悲催的女子,如果不是生活在那個時代,坐在那個位置上,我們後人真要對她抱以很大的同情。你想想看,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生活,少年喪父,青年喪父,中年喪子,晚年自己折騰的差點亡國,要去了那個世界,怎麼有面目見列祖列宗啊?怎麼對自己的公婆和丈夫交代啊?這麼大一家子,這麼大一個花花的江山,交給你這個兒媳婦給打理,你看你搞得那個結果。所以慈禧真的是命不好,當然在這兒我們得強調一點,慈禧可不是甄嬛。《甄嬛傳》是一部宮鬥劇,是一個女人憑藉自己的心眼、算計、智慧,逐漸爬上高位的過程。而慈禧這一生,甭管她是悲劇還是喜劇,她一切都源於一個起點,這就是1856年的時候,她在宮中誕下了皇子,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人家肚子爭氣嘛。所以她後來當太和也好,垂簾聽政也好,權傾天下也好,其實都是那個邏輯原點的自然演化而已。

慈禧不是沒有權術,但是權術在她掌握最高權力的過程當中,確實也沒起到啥作用。在這兒我們得講,清代皇帝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特點。你看,在它國勢特別盛的時候,皇帝就特別能生兒子,生育能力特別強,跟耗子似的。你看康熙皇帝生了二十幾個皇子,還有一大堆公主,他自己認不認得全我都懷疑。可是到了晚清的時候,國勢就衰了,可是皇帝的生育能力隨著也就衰敗下去了。你看,同治皇帝還狂妓院呢,可見對這方面的事他是有興趣的,但是就是不結果實,光緒皇帝也是,不結果實,包括那個末代皇帝宣統。而且這幾個人尤其是光緒和宣統就更是有趣,你看,他是兄弟幾個當中被挑出來當皇帝。他當皇帝,他就不生兒子,他的兄弟呢?生一大堆兒子。所以你看,這跟好像遺傳也沒有什麼關係。所以有一個歷史神秘主義的解釋,說這就是大清國,說它國運已衰,大勢將去的一個特點。

整個這個轉折從哪兒發生的呢?就是咸豐死,同治繼位這個關節點。準確地講,是1861年的7月17號。咸豐皇帝一死,那他死的時候,同治皇帝只有六歲,小皇帝坐在皇位上,很明顯這不是一次正常的權力過渡。所以咸豐在臨死的時候,他就必須對身後的整個政治格局,要做出一個安排。我們打一個地方吧,就是董事長死了,那整個這個大公司他就要分配股權。他們那個時代的人其實也知道,什麼叫三權分立,彼此制衡,對吧。所以他的分配方案大概是這個樣子,因為那個時候還在太平天國正在打仗期間,所以基本上是內廷外朝和地方上的官員,大概是三分天下。

首先是內廷,內廷就是剩下倆太后,一個慈安,一個慈禧,這倆人大概是分到了40%的股權。那怎麼分的呢?咸豐皇帝就一人賞賜了一顆印,那慈安太後手裡拿的叫禦賞印,慈禧手裡拿的叫同道堂印,這兩顆印幹什麼用的?就是上面要發任何聖旨,那同道堂印就刻在聖旨的最尾巴上,禦賞印就刻在聖旨的最頭上,意味著皇家由太后代表,認可這是一份上諭。可是外朝還必須要搞一幫人,這就是最著名的肅順那一幫人。所謂的叫顧命八大臣,就是咸豐最後一任軍機大臣的班底,這幫人什麼肅順、端華、載垣他們一幫人。這幫人叫顧命大臣,這大概是又占40%的股份,和宮中的兩個太后大體是齊平的。再加上地方的一些正在打仗的那些官員,像曾國藩、左宗棠這些人,大概再持有20%的股份。整個他留下來的權力架構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舉得很奇怪,怎麼會太后握有40%,顧命大臣再握有40%,好像是平等的,他怎麼可能平等呢?你想,太后是代表皇上的,是皇家,你顧命大臣再厲害,他也是個臣子,他怎麼可能平等呢?這個時候你就得理解,什麼是權力運行的本質。我們平常人都覺得,能做決定的人叫擁有權力。其實不然,做決定只是權力運行的最後一環,它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權力,就是決定權力去決定什麼的那個權力。怎麼決定不重要,決定什麼才最重要。

給大家舉個例子吧,剛才這話說的有點繞脖子,前兩年大家可能聽過一個新聞,說某個地方有一個房地產局打字員,居然受賄好幾百萬,打字員有啥權力啊?他唯一擁有的權力就是決定哪份檔先打,哪份檔後打。你想,那房地產商動輒牽扯到幾十億的資金,耽誤一天那是不得了的損失,所以他們就會去行賄打字員。你把我的檔先打,先讓領導去簽字,領導那邊我再盡一份孝心。所以他就握有了權力,所以你看,政府部門當中我們都會說,秘書、秘書長,這叫實權派。其實他有什麼權力?他無非決定領導你今天的日程,你該接見誰了,你該批什麼樣的文件。可是這就是不得了的實權派,所以你給權力設定議事日程的權力,才是最本質的權力。

我們再回到清宮當中,就是慈禧和顧命八大臣的那個場景。你想想看,宮中的兩個婦道人家,她怎麼做決定啊?對於一般的軍國大事,她其實兩眼一抹黑的。比如說,顧命八大臣現在拿了一份起草的上諭的稿子,說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太后能不同意嗎?你咋不同意呢?你不同意,你提個人選。你對外界情況一無所知,所以在所有這類事上,她們只能接受顧命大臣的建議。雖然好像名義上你保留了最終的決定權,或者說否決權,那太后擁有的權力實質上是什麼呢?是對皇家利益的最後的防火牆。比如說顧命八大臣起草了一個上諭,說皇帝退位了,現在換肅順當皇帝了。這個我太后看得懂,這個章我是絕對不蓋的,對吧。只有最終而且明顯的侵犯了皇家權利的這個上諭,太后才能夠真實地使用自己的權力。

所以你看,這個國家在咸豐死的時候,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安排,皇家的最終利益的保護傘由兩個太后握著,剩下整個軍國大事其實交給了顧命八大臣。你看這個算計,很漂亮吧。但是咸豐千算萬算,漏算了一招,什麼一招呢?就是有一個子兒你沒放到這個棋盤中來,而這沒放到,就帶來整個這個你算定的局面不可能維持。這個子就是恭親王奕䜣,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鬼子六。恭親王奕䜣和咸豐是兄弟,而且兩個人原來還競爭過皇位。所以咸豐覺得我要是活著沒問題,我鎮得住這個弟弟,可我要是死了呢?留下孤兒寡母,再加上這麼能幹的一個叔叔,這個人將來會不會對我兒子的皇位構成挑戰呢?所以他臨死的時候,心眼兒就窄了那麼一下,生在顧命大臣的名單當中,就沒有安排奕䜣的位置。

你想這招棋有多臭,這真叫是自作聰明啊。一個板凳三條腿,本來兩宮太后,顧命大臣加上一個近支親王,這本身是一個很穩固的結構。你非要因為你那一點點的猜忌之心掰掉一條腿,那剩下的那個板凳兩條腿它是站不住的。一個房間裡有一頭大象,你非要讓這個房間裡所有的人假裝沒有看見它,怎麼可能?奕䜣是什麼人?首先他是愛新覺羅家族正根的子孫,現在貴為親王,爵位非常之高。而且他的政治才能已經得到了朝野的公認,這樣的人,你不讓他參與到執政的局面當中來,他就一定會在你死後,以你不希望看到的方式,參加到執政的局面當中來。

果然,後來這事就發生了,這就是辛酉政變宮中的兩個太后跟外面的這位親王,叔嫂一聯手,就把八位顧命大臣給幹掉了嘛。為首的三個人肅順、端華、載垣,就被弄死了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又稱之為叫祺祥政變。這就要說到一個年號的來歷,叫同治。同治這個年號是怎麼來的?原來肅順給這個年號定的叫祺祥,當時還有一個財政危機,所以當時祺祥通寶,這個錢幣已經鑄好了,後來這個年號廢掉不用,鑄好的錢重新回爐,改叫同治。同治什麼意思?就是兩宮和外面的這位親王共同治天下,就是這麼一個意思。所以到此為止,它還是40%對40%的股權,只不過是原來顧命八大臣持有的40%交給了恭親王奕欣。但是這個局面實在是支撐不住,為什麼?因為讓你恭親王奕䜣進到這個局面裡來,你總要付點代價嘛,什麼代價呢?就是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跟我們前面講咸豐臨死的時候安排的那個政局可是兩回事,完完全全的兩回事,為什麼?就是因為太后直接走到了前朝,開始掌握資訊。這個時候辦事可就跟原來不一樣了,臣子的一份奏章是要先到宮裡,讓太后看,太后看完了之後,把它發下去,你們軍機看。然後我們見面,見面你提出處理意見,我同意我蓋章,發上諭。請注意,這個時候資訊的流程變了。請注意,一切權力流程本質上就是資訊流程。所以太后這個時候,她掌握了大量外朝的資訊,她有能力獨立做出決斷了,這就是垂簾聽政的含義。

她是代表皇帝直接坐到了資訊掌握的前臺,這就意味著什麼?股權安排已經不是表面上那個樣子了。雖然這個時候奕䜣還戴著一頂帽子叫議政王,表面上持有40%。其實不對,你最多只有30%,那剩下那10%就給了兩宮太后,兩宮太后這個時候已經是50%了,甚至是51%,已經是控股股東了。當然了,緊接著控股股東就一定想辦法要擴大自己的優勢。所以在同治四年的時候,你看這個同治的局面其實僅僅維持了不到四年,就發生了一件事。外面總會有一些小人,這個小人叫蔡壽祺,他本來也是進士出身,然後也是到翰林院當了編修,就是到處都有的那種不值錢的京官。後來他是從太監安德海那兒得知了一個消息,說兩宮太后和這個恭親王可能有點不和。你看這個小人就是這樣,那我就出來挑撥一下唄,沒準兒就收穫一個巨大的政治利益。所以他就上書彈劾恭親王,說他什麼貪贓收賄等等這些事。那正好,兩宮太后這個時候也覺得,恭親王有時候也不太像話。

這個不像話是怎麼回事?大家其實可以想得到,因為兩宮太后婦道人家,雖然垂簾聽政,但是這個六兄弟這麼能幹,又處理外面的事情,放心,我們是一家人。你看我們剛把肅順給搞死,他們有一個蜜月期的,在蜜月期當中,這恭親王奕䜣就有點找不著北了,就覺得這事我做主,雖然你倆太后。所以有的時候,比如太后的話他有點不同意,他反駁的那個聲音,音調就要高那麼一點點。有的時候在朝堂上,又顯得志得意滿。比如說有一次,太后說,恭親王渴了,給他端杯茶去。那太監正準備端茶。我自己來,然後就直接把御座上的那個茶碗。你看御座上的茶碗那顏色都不一樣,那是明黃色,直接端了就喝。哎一看,喝了不對頭,趕緊給人放回去。遲了,成敗在於細節,這就叫犯上作亂,你不守臣下之禮嘛。

所以這種小事在朝堂上積累多了之後,漸漸地這兩宮太后就覺得,怎麼著,要造反哪?這得打壓一下啊。正好,蔡壽祺這時候摺子遞上來了,所以兩個人,其實這兩個人串通好的,你可千萬別以為慈禧和慈安是兩條心,她倆的利益完全一致。只不過慈禧這個人比較精明,比較愛說,性格比較外向,所以很多事她出面來辦。僅此而已,兩宮太后回去一商量,說這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得幫幫這個小叔子,別以後闖出大禍來,這也是為他好,得打壓一下他的氣焰。於是在朝堂上,就把蔡壽祺參他的那個摺子給拿出來了,說恭親王,有人要參你。按照當時的規矩,一個臣子要聽到這句話,馬上得免冠磕頭,臣聽參,對吧。但是恭親王奕䜣三十剛剛出頭,年輕氣盛,哪有這一套。什麼?有人參我,誰啊?拿來我看看。一看,蔡壽祺,這個傢伙聲名狼藉,他還參我,我現在還要辦你呢?等等,你看,這就叫咆哮朝堂,按照當時的禮法,這就跟犯上作亂已經差不多了。慈安太后本來是個老好人,看到這種情況也受不了,哪帶這個樣子的,但是又怎麼辦呢?對吧,整個軍機,也就是國家的辦事機構,都在恭親王手裡,身邊的那些人,軍機大臣都是恭親王的人。

那這個時候就看到慈禧的作用了,慈禧說,撤他的職,那明發上諭誰寫呢?撤職的上諭你不能讓恭親王的班底來寫,慈禧說,我來寫。要知道,這姐們倆其實雖然不算文盲,只能讀懂一些簡單的文件,真要拿筆寫東西這事,她是做不到的。但是慈禧這個人狠就狠在這兒,我來寫,文盲就文盲,回家磨墨,寫。從來沒寫過文章,這個時候就寫出了一篇,文法不通,錯字連篇,簡直跟小學生作文一樣的上諭。但是要知道,那是朱筆,是太後代皇帝寫的,具有帝國法律最高法律效用的檔。第二天就拿出來,錯字連篇,拿出來,恭親王回家,撤職。當然了,這事是辦不成的。為什麼?整個朝野都是恭親王的人嘛。

這時候什麼人就出來了?五爺惇親王,七爺醇親王,包括整個軍機大臣的班底全部運作起來,有人去奔走,有人去打壓蔡壽祺,有人去搬救兵等等。最後跪了一地,說不能撤呀,恭親王還是不錯的,一定要給他機會,等等。那太后能怎麼辦呢?最後叔嫂之間抱頭痛哭,估計抱是沒有抱,總而言之得哭嘛。最後講,你就改了吧,不像以前那個樣子了,恭親王也表示可以。但是這件事情雖然是和平收場,但是請注意,發生了一個非常微妙的變化,就是恭親王頭上那頂帽子叫議政王,被拿掉了。說白了,這個時候不是什麼同治了,你僅僅是普通的一個軍機領班了。那太后就正式執掌了國家的控股權,這個時候就不是50%了,至少是60%到70%了。你恭親王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軍機領班而已,那這個局面從1865年左右形成,再過了二十年,就是到了1885年前後的時候。

請注意,這個1885年就是中法戰爭期間,但是現在我們還沒說到中法戰爭。二十年,這過程當中發生了什麼呢?發生了好多事情,表面上政局非常平穩,太平天國也剿滅了,國家在搞洋務運動,整個經濟形勢蒸蒸日上,洋務運動開展得也非常順利。恭親王在中央來主持,地方上有一些大臣在搞,整個國家好像沒有事,但是發生了幾次股權上的大變化。

首先,慈安太后死了,當然有人說是慈禧害死的,我是不信這一套。這種陰謀論都屬於當時的街談巷議,現在歷史上沒有任何確證。慈安死了,等於兩宮太后共同執掌的控股權,這個時候就挪到了慈禧的一個人的手裡,她變成了最大的控股股東。而在另外一方面,你再去看恭親王這邊又發生了變化,什麼變化?幾個,第一歲數大了,到1881年的時候,恭親王已經51歲了。51歲的一個老頭,而且執政已經二十多年,說白了,那種年輕時候的銳氣就沒有了。

第二點,恭親王當時最重要的一個左膀右臂叫文祥,死了。文祥一死,對於恭親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按照高陽先生在《慈禧全傳》裡的說法,恭親王是有兩個左膀右臂,一個就是文祥,還有一個叫寶鋆。而寶鋆這個人只能算是恭親王的私人密友,這兩人好到什麼程度?好到沒大沒小的程度。比如說我在一則野史當中看到這麼一個材料,說有一次寶鋆出去上廁所,回來之後恭親王就跟他開玩笑,說喲,出去撇寶去了。撇寶是民間關於拉屎的一個說法,就是把自己的寶貝給撇走。那正好這個寶字,和寶鋆的名字那個寶字是一個字。說白了,你撇寶,你自己就是泡屎嘛。結果寶鋆怎麼回答?說不對不對,不是撇寶,我是出恭去了。出恭不也是上廁所的意思嗎?恭就是你恭親王的恭,你也是一泡屎。這倆人開玩笑能開到這種程度。可是文祥一死,恭親王突然意識到,有這麼個密友是沒有用的。因為他所有立場跟我都一樣,他對我不能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而文祥呢?按照當時的外國使節講法,這就是中國人當中最聰明的一個人。他是一個公忠體國的大臣,能力又強,道德又好,是當時滿族人當中最難得的人才。而他一死,恭親王的整個執政能力,或者說整個精神世界都崩塌了一根支柱。所以51歲的恭親王這個時候就顯得暮氣沉沉。你想,在朝堂奏對的時候,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事件,這個時候就需要你恭親王作為軍機領班嘛,你得拿出辦法呀。但是慈禧太后一看,這個傢伙只會在那兒哼啊哈呀,不拿出什麼堅決的有效的方法。所以站在朝堂上的慈禧太后,這個時候就對這一屆班底產生了不滿。你暮氣沉沉嘛,對這樣的一個國家,已經沒有幫助了嘛。但是更重要的是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恭親王實質上對慈禧太后還是有制約作用的。這當中有很多事,大家可以去看《慈禧全傳》。

其中最有趣的最戲劇化的,就是殺太監安德海,這是恭親王和那個時候同治皇帝還沒有死啊,跟小同治皇帝兩個人串通,再加上山東巡撫丁寶楨,這三個人就把慈禧太后身邊的那個最寵信的太監安德海給殺掉了。而且是先斬後奏,你打狗還得看主人嘛,你殺了慈禧太后最親信的一個太監,你都不告訴他,這就是明顯對她的制衡。這個故事太精彩了,因為排布的實在是太精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書。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有一次慈禧太后在朝堂上和恭親王產生了公開的言語衝突。慈禧太后就說,你怎麼事事都跟我作對呀?你是什麼人哪?恭親王給她一句回答,說我是什麼人哪?我是宣宗皇帝的第六子。你看把這個身份拿出來,你不是氣人嗎?這就叫抬杠嘛。慈禧太后就氣了,說我革了你。恭親王回答說,對,你可以革了我的王爵,但是你革不了我皇子的身份。這個局面你想想看,對於慈禧太后來講,辦事你這個時候暮氣沉沉,已經不是那麼得力了,對吧。然後在對待我的態度上,又又臭又硬,茅坑裡的石頭杠在那兒,我又搬不走你,怎麼辦呢?所以,當整個同治、光緒初年的政局演化到1885年的時候,慈禧太后要把恭親王搬開,已經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關鍵是導火索從哪兒開始,這是我們花這麼多時間給大家分析朝局的原因,她必須要把恭親王搬開。那搬開,其實在過往的二十年裡面,慈禧是做了準備的,什麼準備呢?就是培養了一幫清流。那什麼是清流呢?其實就是當時中國傳統的士大夫,是一幫尊奉孔孟之道的知識份子。這些人從表面上來看,他的政治立場比較堅守,比較傾向于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恭親王鬼子六搞的什麼洋務運動不感冒。這是表面現象,而實際情況是什麼呢?這幫人通常都是御史言官,就是他們在朝堂當中立足,靠的就是說話寫字,他不承擔具體的行政責任。那當然了,看人挑擔不吃力嘛,天天罵別人。因為他盡的就是這個責任,那就容易說話大言不慚。那這幫人當中,領袖有一位叫李鴻藻。李鴻藻跟李鴻章沒有一毛錢關係,他是同治皇帝的老師。貴為帝師,而且是軍機大臣,所以他位置最高,大家貢他為領袖。

那接下來呢?還有二張,一個最著名的張之洞,以前故事我們講過很多了,今天不再贅述。還有一個叫張佩綸,張佩綸是李鴻章的女婿,張愛玲的爺爺,他當時靠的不是張愛玲出名。靠的是什麼?自己的一支筆。這支筆太厲害了,在朝堂當中是縱橫十年。史言官通常官位並不高,但是如果張佩綸出手,要搏擊哪個大佬,管你是軍機大臣,還是什麼六部尚書,你都能被我參倒。確實,什麼軍機大臣王文韶,還有什麼吏部尚書萬青藜,這些人都是被他參倒的。慈禧太后在背後給你撐腰,罵,你罵誰我幹誰。你看慈禧太后的這個算盤打得有多精,我作為一個太后垂簾聽政,好像得位不是很正,但是我做的事全在理上。你看,我擁有了權力,我可沒有任用奸臣,我也沒有任用太監,我也沒有任用外戚,我娘家兄弟在那兒,我沒有用他。對於愛新覺羅的子孫我也是用,最多我也就是讓他們罷官,我也沒有迫害他們。那我新啟用的是什麼人?是你們所有的儒生都認可的清流,所以像張之洞、張佩綸、李鴻藻,還有很多。

當時關於清流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清流,有人把他比方為叫青牛。一頭牛,那牛頭是誰啊?李鴻藻。牛角是誰?就是張佩綸和張之洞。因為牛角可以攻人嘛。還有什麼牛肚子、牛鞭、牛尾、牛蹄子,都有,就像水泊梁山似的派了封號。朝堂當中的這撥人勢力起來,慈禧太后說,這就是我的子弟兵。我親手把你們扶起來,其實就已經農村包圍城市了,在恭親王的身邊就形成了一個替代的班底。你看,慈禧太后這招高吧?全部都做在理上,話說到此為止吧,慈禧太后沒有做錯什麼吧?對,正是因為沒有做錯什麼,最後才釀成一場大禍。

那下面我們就該說說中法戰爭了,這是從一個外部的視角,再來看我們今天這個主題。如果你看世界近代史,其實法國也是一個很憋屈的角色,它雖然算是歐洲列強,但是在大家出去搶殖民地的時候,它搶不過英國人。後來好不容易出現一個拿破崙,打遍歐洲無敵手,但是那又怎麼樣呢?最後還是被英俄聯軍給幹死了,對吧。好不容易又踏實了幾十年,旁邊臥榻之側又崛起了一個普魯士,後來的德國。大家都知道,1871年的時候,普法戰爭一戰,法國大敗潰輸,不僅要割讓領土,還要支付大量的戰爭賠款。當時德國人打的算盤,就是我找你法國人要一天價數字,一方面把我的財政搞得好好的,另外讓你法國人的經濟一蹶不振,我在你身上踏上一隻腳,讓你永世不得翻身。但是就得說法蘭西民族非常爭氣,一方面領土大,人口多,創新能力強,再加上搭上了工業革命這一班車,所以法國的經濟實力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就迅速地恢復,還完了德國人的那筆閻王債,戰爭賠款已經沒了。

這個時候它再要手打涼棚看看世界上,哪兒還有我的地盤呢?所以它就盯上了印度支那,準確地講就是今天越南那一塊地方。到了1882年的時候,法國新上臺了一個總理叫茹爾費裡,他就通過內閣撥款大概幾百萬法郎,然後撥了25艘鐵甲艦,就準備要出兵越南。那你說拿下越南,為什麼要準備這麼多的軍事實力?就因為越南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國嘛。你聽這個形勢,和十年之後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不是有點像?日本人也是為了拿下中國另一個藩屬國朝鮮,跟中國打架。

其實這兩場戰爭形勢差別大著呢!首先法國人的戰略目標是有限的,我只要拿下越南就可以了,你清政府承認越南是我的殖民地,這事就結束了。可是十年之後的日本,可是就以中國為戰爭目標,在甲午戰爭當中,他們的戰爭規劃,是以拿下北京城為終極目標的。甚至在《馬關條約》當中,剛開始還規定要割讓整個遼東半島,所以日本人的野心大得多。如果你站在清政府這邊打算盤,你又會發現,朝鮮的重要性那是越南沒法比的,為啥?因為朝鮮連著中國的東北,而東北是滿族人的老家,用他們的話講叫龍興之地,這個地方是萬不可失。可是越南呢?又那麼遠,化外番邦,丟了就丟了嘛。更何況還有一點,就是越南國王也不爭氣,這法國人怎麼來的?是他引狼入室來的,他老覺得中國老欺負我,這個老大也不怎麼樣,我再弄個老大來吧,我在他們之間看看能不能玩點花樣。你要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等他後來發現法國人也不是個東西,再返過頭去求清政府來保護他。清政府又不傻了,原來我在東亞當老大的時候,所有小弟我都還罩著。現在我自己國力也不行,更何況你這個越南國王還在外面勾勾搭搭,搞什麼野漢子,我為什麼要幫你呢?

所以這其實是當時清政府中央中樞的那些執政者的共識,給大家講兩個人,一個就是恭親王。恭親王知道,這個越南不值得保護,不值得為它跟法國人打一仗。所以慈禧太后老就問他,說法國人欺負我們,我們怎麼辦呢?怎麼抗擊啊?恭親王就不怎麼吱聲。當然他不怎麼吱聲有好幾個原因,首先他身體不好,1883年,就是此前一年,他請了一年病假。這個時候剛剛恢復上朝,但也是隔三差五,經常在府裡面辦公。身體不好,這是一個原因。

再有一個原因,他那兒子原來就是陪同治皇帝去逛妓院的,同治皇帝因為得了一身楊梅大瘡死了,現在他這病也發了,躺在床上一身楊梅大瘡。所以你看自己兒子這麼躺在床上,恭親王的那個心境也是非常之灰敗。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一年1884年,正好是三件大事碰頭。你看,光緒皇帝要大婚,大婚之後馬上就要親政。而且慈禧太后正好馬上五十大壽,這都是當時國家的盛典。所以恭親王當時就玩一心眼兒,你提中法戰爭這事呢?我就不怎麼搭理你,我至少不提什麼主動的建議。意思就是拖著,拖著拖著一看,法國已經把越南占了,那就算了,簽個合約給它就算了。他就拼命把慈禧太后的注意力,往剛才我們講的那三個典禮上引。後來我看到翁同龢寫的日記,還記了這麼一個場景,說這恭親王就跪在地上,一共跪了一個半小時,就反反復複講一件事情,說很多臣子特別熱愛太后您老人家,你這五十大壽大家都想送點東西,一定要收啊。哎,你看慈禧太后是什麼態度?慈禧太后反而顯得高風亮節,說國家馬上可能要打仗,還過什麼節日啊,還進獻什麼禮物啊,都不要,都不要,你們的忠心我都知道了。恭親王就是不依不饒,居然講了一個半鐘頭。據翁同龢講,後來都站不起來了,所以這是恭親王的態度。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人,就是李鴻章。李鴻章在1884年年初的時候,還在安徽合肥老家丁憂守制,就是父母死了,他得回家。那這個時候正好守制期滿,可以出來當官。所以中法的形勢一旦緊張,朝廷就說,那沒有人比李鴻章處理這個事更合適了。你去,去處理這事,跟法國人辦外交,準備防備,準備打仗。李鴻章才不去呢,對吧,就是不往南走。從安徽老家去了上海,然後坐船去了天津,就在這一帶晃悠,我就是不去。所以你看,所有的執政者,身上有具體的行政負擔的人,他們都知道這個仗是不能打的。

但是為什麼慈禧太后這麼來勁呢?是因為有人說能打,誰呀?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一幫清流。所以這個評論家真的是一個怎麼說呢?這個物種,他不挑擔子,他不幹具體活,他站旁邊拿嘴說別人,都是能打。那你說從民族大義上講,從國際倫理上來講,他們都占著理,所以大聲疾呼,一定要打這一仗。其實還有一個人,是隱隱然持這個態度的,這才是慈禧太后真正看重的一顆棋子。這個人是誰啊?是醇親王,就是恭親王的弟弟。恭親王不是鬼子六,排名老六嗎?他的七弟醇親王奕譞,那醇親王奕譞這個時候在幹嘛呢?在家閑呆著。為什麼他在閑呆著呢?因為光緒皇帝是他兒子,親兒子。在這兒我們可能得多囉嗦幾句,很多人都知道這個背景,光緒皇帝是醇親王的兒子,但他同時是慈禧太后的內侄。因為慈禧太后的妹妹嫁給了醇親王,生了這麼一個小孩。所以同治皇帝一死,慈禧太后當然就選光緒皇帝這個小孩來繼位,為啥?他既是法統上是愛新覺羅的子孫,同時跟自己的娘家又有這麼一層關係,所以光緒皇帝就繼位了。

那繼位元當天這個消息一宣佈,醇親王當時在朝堂上就哭暈過去了。按當時的記載,就是癱在地下,根本就不能動。後來是被太監扶到一個牆角,讓他靠了一會兒,他才能緩過神來。那他為什麼悲痛欲絕到這個程度呢?我們現在推想大概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我的親兒子從此沒有天倫之樂了,因為他當皇帝了嘛,對吧,我見到他我要叩拜了,這是一個原因。

而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呢?是他從此和政治就絕緣了。就是這一局政局你得出局,為什麼?因為你是皇帝的老爹,如果你再摻和到政局當中來,那其他人不要幹了,那就是你們父子倆的事。而且在後來的禮法上就有點說不清了,到底你是太上皇,你還是執政者,你還是國家的軍機大臣?這個禮法關係就變得特別的亂。所以必然他要辭去一切差事,回家賦閑養老。那個時候他很年輕,所以他哭成那個樣子。而且醇親王這個人一直覺得,我是會帶兵打仗的。他也確實帶兵打過一次勝仗,是他在21歲那一年,配合他的六哥恭親王和倆嫂子,參與了辛酉政變。他在期間就是帶兵,把肅順一家子在半道上給抓了,就打了這麼一個大勝仗。後來他就覺得愛新覺羅家族所有的子孫當中,我是最知道軍事的,你看我抓了肅順,對吧,所以後來又當了神機營的領導。神機營就是最精銳的御林軍,配了全套的火器。所以從光緒初年他廢閑在家之後,到現在已經是十年了,用高陽先生的話講叫靜極思動。有時候他又那麼年輕,又覺得自己能帶兵打仗,一看他六哥的那些做派,他有時候就看不過去。說老六太膿包,太膽小,要換了我就怎麼怎麼地。經常跟旁邊的人說這個,那這種閒話就傳到了慈禧的耳朵裡。

慈禧正好要睡覺來枕頭,這個老六她正好要搬開,現在又有這麼一個理由,你畏敵如虎,不願意去跟法國人打仗,而你弟弟正好願意打這個仗,這不正好接班嗎?所以這局棋到此為止,基本已經擺好了。但問題是,慈禧太后還在等一個東西,那慈禧在等什麼呢?是等人來開球。整個這個局面就像是一桌斯諾克檯球,慈禧是一個球,她撞一下醇親王,醇親王這個球再撞一下恭親王,等恭親王掉到球袋裡了,整個這個檯面上就剩咱倆了,整個班底不就換掉了嗎?請問,誰來撞一下我慈禧這個球,來開這個球呢?說白了,我是要等一個大臣上一封奏摺,他最好是彈劾恭親王的奏摺。然後我老太后,哎呀,有人要彈劾你,這不是我個人的意見,這是大夥的意見,我同意大夥的意見,我把你給換掉。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恭親王那是臣子,你慈禧太后大權在握,你說換你自己換就是了。你得明白權力運作的規則,權力本質上也是生意,它也要追求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最好整個政局按照我的構想往前發展。但是由此發生的所有的負面後果和黑鍋,最好由別人來背。你看今天的領導不都是嗎?領導只批兩種字,一種叫同意,一種叫不同意。而同意不同意的方案都是底下人提的,對吧,領導不會提具體的解決方案,他只是,是和否。

所以慈禧這個時候就在等一份報告,要彈劾恭親王,我批倆同意,這事就辦了,這是一個讓別人背黑鍋的算計。而且你要知道,恭親王這個時候已經執政二十多年,不僅整個國內的行政班底,都是他這二十年打造出來的。而且恭親王的那個地位和身份,已經是有國際聲譽的。比如說我看到一個材料,美國當時的國務卿叫西華德,只要談到中美關係,開頭都是一句話,叫恭親王和我共同認為如何如何。你能想像出來那個范兒,恭親王要是被換掉,這是一個政局上的重大變化,所以不得不謹慎。

那開球的人等來了嗎?等來了。真是馬上要睡覺,就有人遞枕頭。有一個叫盛昱的人,這個時候正好上奏摺彈劾了軍機大臣。盛昱這個人身份真的是特別合適幹這個事,首先他是個清流,是個翰林出身,文筆也很好,當時在大臣當中又是一個主戰派,所以身份合適。第二,他還有一個身份,那是愛新覺羅的子孫,他的七世祖是清初時候的肅親王豪格,所以他既代表皇族,又代表清流,他來彈劾恭親王太合適了。當然這件事是烏龍事件,你有興趣去看《慈禧全傳》這本書。

其實盛昱根本不想彈劾恭親王,他就是,你看評論家嘛,清流嘛,他就站在一邊看,他那個嘴欠。所以他其實彈劾的是整個軍機大臣,不是特指恭親王奕䜣。所以後來出了事之後,他還跑到奕䜣府上去道歉。這是後話,有興趣大家看書。

那這封奏摺拿到之後,慈禧太后就興奮壞了。就以此為藉口,在1884年的4月8號這一天,慈禧幹了一件事,這件事在歷史上被稱之為甲申易樞甲申就是1884年這一年,易就是換,樞就是中樞的那兒樞,就是整個國家的行政中樞,軍機處的所有班底被全班盡撤。這一點在清代政治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你要是看不慣哪個大臣你就換誰唄,為什麼把整個班底換掉呢?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政治變動。原來的軍機領班恭親王奕䜣被批了四個字叫“委靡因循”,就是你既不振作,又不辦事,所以換掉呢。

那新換上來的人是誰呢?不是我們剛才講的醇親王奕譞。因為奕譞的那個禮法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你是皇帝的親爸爸,你到朝堂上,你往地下一跪,請問誰跪你呢?對吧。父子之間和君臣之間那個關係說不清楚,所以他不能進軍機處。軍機處的領班換上了一個人,叫禮親王世鐸。世鐸這個人公認的庸懦之人,沒有什麼本事。所以正好在這封詔旨的最後就加了一句說軍機處遇到任何重大事件,請和醇親王奕譞商量。所以奕譞當了隱隱然背後的那個軍機領班,雖然他沒有進軍機處。

這樣一來,整個慈禧換班底的政治任務就此完成,她惦記這件事已經二十年了,終於辦完了。可是不管是政治還是別的什麼事,只要是按照一個人有圖謀的計畫去完成的事,往往事辦完了,勢也變了。前面的事是事情的事,後面的勢是勢能的那個勢,形勢的那個勢。

給大家舉個例子,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察,一個單位前後兩任領導往往關係不好,不是他倆觀點有分歧,甚至後任就是前任提拔的都不行,為啥?就是因為事情辦完之後格局變了,那個形勢的勢發生了變化。而所有身在局中的人,是很難洞察到後面的這個勢的變化。我給大家推演一下,新上來的領導他總得幹點事吧,只要他幹事,他幹事的方法跟前任就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就會導致底下有人利益受損,這其中的小人就會跑到前任那兒去挑撥。現在這一任領導不像您原來那麼好,經常欺負我們,還經常背後說您壞話,否定您當年的政績等等。前任這個心裡就拱火啊,就會跑到原單位去指手劃腳。覺得你小子是我提拔上來的,我對你有恩,我說你幾句又怎麼地。所以雙方就容易打下心結,這就會關係鬧掰。

你看,這就是形勢變化之後那個無法預料的結果,這個規則在慈禧太后這盤棋上同樣在起作用。原來她只是借中法戰爭這件事情,到底你是主戰還是主和,來打擊恭親王,讓他挪地兒,換班子。可是班子換完,請問怎麼樣?原來那個形勢其實沒有變的,就是打仗是不能打的,越南是不值得中國人為他拼命的。但是因為朝廷當中的形勢變了,我是因為你委靡因循把你換下去。那換上一個振作的、不因循的、敢創新的醇親王,那這個仗是不是就得打一下啊?所以慈禧太后此時要打仗,已經不是基於戰場上的格局算計了,而是朝廷當中的格局算計,她必須打。

而這個時候從越南前線傳回來的消息又不好,打了幾個大敗仗,但是必須咬牙打下去。這時候打仗已經是一個政治上的意圖了,跟軍事上沒有什麼關係了。

我們再來看醇親王,醇親王在這個檯球桌上,是把醇親王撞下去,可是新形勢當中,他必須採取新的姿態,為什麼?因為他的位置變了嘛。原來是看人挑擔不吃力,現在自己把擔子扛起來之後。覺得盤盤庫,財政上也沒錢,盤盤人,也沒人會帶兵打仗,怎麼辦呢?甚至按照高陽先生講,醇親王後來還跑去找他六哥了。說我原來說那個話不該,這個仗不好打的呀。恭親王說,你看人挑擔不吃力,現在自己知道怎麼回事了吧?

所以醇親王這個時候也沒辦法,但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你看,這個球就開始往回打了。醇親王說,這個朝廷當中主戰的都是清流,他們有辦法,讓他們打仗去吧。你看,這個局就解得特別漂亮,站在醇親王的角度,你們主戰的嘛。尤其主戰最得力的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你不是屢次上奏摺說該這麼打,那麼打,軍機處都是廢物嗎?你去打呀。而且你不是跟李鴻章關係好嗎?這個時候還沒當他的女婿,你不是跟他關係好嗎?李鴻章是創辦海軍的,最懂海軍,這麼地,你去福建指導戰鬥,叫會辦福建海疆事宜,這是欽差大臣。當時福建的總督,巡撫都得歸他指揮。所以張佩綸就跑到福建去打仗去了。

你看,這個球就被撞回來了。可是你想想看,張佩綸那是清流,那是個知識份子,他哪會打仗呢?真到了前線,什麼排兵佈陣,一概不懂,兩眼一抹黑。他當時張佩綸跑到福建之後,還打了這麼一個主意,說你法國人不就派了軍艦來嗎?對吧,你敢上岸嗎?你上岸,你那幾千人,那不夠打的呀,對吧。所以這個海上我就不設防了,軍艦反正我打不過你,我就等你上岸,上岸我弄死你。人法國人怎麼會上岸呢?軍艦又不是那個炮聲不能往岸上打,所以在1884年,這個過程我們就略去了,有興趣大家去看書。法國人一通炮擊,也就是30分鐘,沈葆楨當年創辦的什麼福州船政局,什麼馬尾船廠,就是整個南洋水師全軍覆沒。幾百個官兵,九個艦長,還有十幾年來苦心經營的那兒多設備,全部報銷。

那張佩綸去哪兒了?跑了呀。他去了他知道不能打呀。所以當時的官員,什麼何如璋,包括張佩綸,都是跑啊,大家分著不同方向跑啊。只聽炮聲一響,都跑了。後來張佩綸跑到一個和尚廟裡,才算是安頓下來。後來說還能回去嗎?回去幹嗎呀?回去跟朝廷上奏表,認錯吧,自行處分吧。所以張佩綸這麼能幹的一個人,張佩綸這個人不得了,後來袁世凱講,說我一輩子就遇到三個通人,張佩綸是第一個人。袁世凱那也是大能人,他能這麼評價他,說明張佩綸這個人很棒。但是你不該到你不該在的那個位置上,你在朝廷裡寫寫文章可以,真讓你下去打仗,你不就是個作死嗎?

所以張佩綸後來被遣送,就是被充軍發配,過了四五年才回來。當然李鴻章又收留了他,這是後話。所以中法戰爭原來明明可以不受損失,但是偏偏因為朝局的變化,這個損失必然要受。當然中法戰爭後面還有半段,就是老將馮子材在越南打的也不錯,還有淮軍的劉銘傳在臺灣打的也不錯。所以才算把這個局面給平衡回來,那到最後呢?越南還是丟了,中國雖然沒有賠銀子,終於獲得了一次和平,但是這是一個多麼窩囊的和平。聽到這兒,你聽到了什麼。一會兒回來,我們來分析。

前面我們講過,慈禧太后這個人一生命不好。而且她生命當中有一個像魔咒一樣的東西,跟了她一輩子,這就是每到過整生日的時候,這個國家就一定出事。你看,慈禧四十大壽的啥時候,同治皇帝死了,五十大壽的時候,今天講的中法戰爭,六十大壽中日甲午戰爭,七十大壽最後一個整生日,日俄戰爭在中國東三省開打,所以老太太一輩子沒過過一個痛快的整生日。你看,章太炎先生就寫過一個對聯挖苦她嘛,其中下聯就寫到,說她,五十割琉球,六十割臺灣,而今又割東三省,每到萬壽祝疆無。就是人家過生日都是萬壽無疆,你老太太怎麼過生日,國家的那個疆土都要無呢?所以叫每到萬壽祝疆“無”。

可是,我們說她命不好這是迷信的說法。從我們今天看問題的這個角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事,你咂摸出一點什麼味道沒有?都是自個兒作的呀。除了我們今天講的中法戰爭,你去看高陽先生寫的《慈禧全傳》。包括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其實都是自己人作的。而且你讀完高陽先生的書之後,你會得到一個非常強烈的體驗。就是當中沒有一個壞人,甚至沒有一個笨蛋,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安排,趨利避害,做出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安排。但是所有這些聰明的做法加總起來之後,就是國家和民族的悲劇。

雖然我們看整個晚清歷史,好像中國人過得很慘,都是因為外國人欺負我們。可是讀完了高陽先生這部書,你就會知道,中國人內部把這個欺負的原始動力進一步放大,最後往往弄得局面是無法收拾。

這件事情就讓我想起來了一個場景,就是關於一部像動物世界那樣的紀錄片。我當中看到的一個鏡頭,南極洲的企鵝,它們是一種群居動物,互相之間非常友愛,有集體主義精神。可是企鵝有一個難題,就是它得下水捕魚。可是水裡面有東西等著吃它們,這就是南極洲的海豹。那沒有一隻企鵝願意被海豹吃掉,對吧。那誰先下水讓海豹吃呢?所以它們集體想出了一個辦法,就在懸崖頂上,那麼多隻企鵝密密麻麻地排布在一起。你擠我,我擠你,每個人只擠身邊那個人。那最後這個集體的結果就是,懸崖邊上總有幾隻倒楣蛋會被先擠掉下去,海豹就先吃它們。海水裡面血水直翻,後面的企鵝一看你們吃飽了,該我們吃了,後面的企鵝就安全了嘛,就跳下去捕魚。

你看,這個場景和今天我們熟悉的很多大組織,包括一百多年前的慈禧太后,是多麼的像啊。這裡面沒有壞人,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去擠一下旁邊的人。在今天的故事裡,就是先擠下去一隻企鵝恭親王,緊接著又擠下去一隻,就是張佩綸和南洋水師。好處是整個政治格局可以重新安定,壞處就是整個國家受到了損失。

前幾天,我見了一個我原來單位的老同事,我就問他,我說我們原來那個大組織,那個單位現在怎麼樣啊?他說不太好,不是說這裡面沒有能人。緊接著,他講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他說這個組織壞就壞在沒有人對事負責,每個人都在對自己的位置負責。

我聽到這句話之後,我覺得太精彩了,這是一句話就道出了那些大組織的病根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第一,我原來在大組織當中打工的時候,就親口聽一個領導講過這樣的話,說我馬上要提拔了,提拔之前什麼事都別讓我幹,因為一幹事就容易出錯,一出錯就容易耽誤我提拔。所以你看,這就是為位置負責,而不是為事負責。

還有一個例子,很多單位,包括很多公司,我指的不光是政府單位。一到年底的時候,突擊花預算,為什麼?因為如果今年的預算不花完,明年的預算就可能被克扣,所以玩命地要把今年的預算給花掉。你看,這又是一個隻對自己的位置負責,沒有人對整個集體的利益負責。

什麼叫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國家就是把人打造成一個共同體,以最大的效率對於共同的利益負責,大家是為了事,很少有人是為了位置。

當然,我們得有言在先,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任何一種制度,任何一個公司的管理,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現代化程度的區別就在這兒,越是落後的國家,落後的組織形態,每一個人就越是對自己的位置負責。越是先進的國家,越是先進的創業型公司,就是每一個人為事負責。

說到這兒,其實給你提供一個標準。如果你在一個公司打工,你會發現這個公司每一個人,絕大部分情況下非常嚴重地是為自己的位置負責。那這個公司真的已經老了,你就可以走了。

今天最後還是隆重推薦一下高陽先生寫的這本《慈禧全傳》。雖然非常厚,一共十本,但是我以人格擔保,你看完之後,你對歷史的洞察力會提升整整一個臺階,而且你打量世界的目光會變得溫和一些。因為你知道,沒有人是壞蛋,只是因為組織方式錯了。

本文出處:
http://www.luojiji.com/thread-548-1-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