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豹2代  

雲豹二代車:各項性能淺析 

尖端科技 軍事資料庫

在本次2017台北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中,被稱為是「雲豹2代」的「雲豹衍生行通用載具」(Variable Universal Platform of Cloud Leopard)自然成為了媒體和民眾眼中的焦點,而儘管在展出前,軍備局未將它列為重點裝備,但我們依然能夠看見它有多個與雲豹原版不同的地方,且也改進了一些雲豹甲車原先遭到詬病的缺陷。根據軍備局表示,本次展場出現的雲豹2代M1樣車是該3年計畫的第一步,而未來的M2樣車則預計於2019年完成作戰測試。

當然,軍事迷最想知道的還是雲豹2代與原版有何差異?而改進之後優勢又在哪裡?這些箇中的奧秘,若單純只是從官樣的回答或走馬看花是很難看清的。很幸運的是,筆者在會場正好遇上了兼具使用者與設計者,和當初在設計雲豹時有提出建議的軍方人士,如此才能更加了解雲豹二代,並了解改進之後帶來的裨益和需要精進之處。

在接下來的分析中,文章將會試圖回答完軍事迷在昨天所提的問題,以及筆者在現場看到的精進項目。 

流線、全新的裝甲佈局

雲豹2代 

本次展示的雲豹2代M1樣車,雖然外觀上與原本的雲豹甲車差異頗大,但其基礎仍然是雲豹原版,只是它在設計時就已經將模組化納入設計,因此可以任意變更其附加裝甲到固定螺栓上。不過,真正的細節仍要靠近看、觸摸和詢問之後才會知道箇中奧妙。 

在車側裝甲佈局上,M1樣車移除了原本加掛在雲豹甲車的第2級裝甲,也就是垂直鋼板,取而代之的是用同樣厚度、材質的鋼板製成楔型裝甲,而內部則保持空心,使之增加其對抗錐形裝藥(如破甲榴彈)的防護力。相較於原先的垂直裝甲構型,楔型裝甲所提供的角度、等效厚度以及距離,都可以提供略優的防護力,因此若原本搭配第2級裝甲後,可以在200公尺距離抵抗12.7mm機槍彈的雲豹側面,現在則可以略微提升防護效果,也許換算之下就是更短的距離,或更大的口徑。 

在車首裝甲的布局上,由於車首上與原車的角度不同,且整體更為流線,因此合理研判是再加裝了一層鋼製裝甲罩,且包括頭燈、方向燈、環景攝影機和喇叭等全部都整合在裝甲罩內。不過,M1樣車的車首防護力實質是降低了,例如車首上就移除了陶瓷複合裝甲,僅保留車首下的部分,因此,相較於原版雲豹,M1樣車只有車首下能保有抵抗1,000公尺外射擊的25mm翼穩脫殼穿甲彈,而車首上則維持200公尺外12.7mm穿甲燃燒彈的水準,或略高於此水準。

雲豹2代  

因此,雲豹2代M1樣車跟原版雲豹比較之下,儘管側面的防護力略有提升,且空重提升了2公噸,但車首實際上卻降低了,且即便是在車側有最厚處大約等於100mm的空間裝甲,對於現代錐形裝藥的穿深和聚焦能力而言,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對此,軍備局表示M1樣車也可以隨時加裝複合裝甲,包括原本移除的車首陶瓷複合裝甲,或者是未來再對空間裝甲進行更進一步的改良,只是本次主要展示概念,且展示構型為迫砲車,因此並未加裝此裝甲。 

因此,雲豹2代M1樣車跟原版雲豹比較之下,儘管側面的防護力略有提升,但車首實際上卻降低了,且即便是在車側有最厚處大約等於100mm的空間裝甲,對於現代錐形裝藥的穿深和聚焦能力而言,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對此,軍備局表示M1樣車也可以隨時加裝複合裝甲,包括原本移除的車首陶瓷複合裝甲,或者是未來再對空間裝甲進行更進一步的改良,只是本次主要展示概念,且展示構型為迫砲車,因此並未加裝此裝甲。 

嶄新的6輪轉向以及液氣壓懸吊

雲豹2代  

當雲豹2代的照片傳開時,所有人馬上就注意到這輛車的第4軸是可以轉動的,而這也與原本只能前2軸轉動有著極大的差異性,而旋轉半徑也從11公尺降低到9公尺。此外,在近看之後,我們也可以發現雲豹2代採用的是液氣壓懸吊,而非原版的彈簧式,且在展場上,軍備局已經特別展示這套新系統的優勢。 

相較於傳統的彈簧式,液氣壓在越野行進間的緩衝效果更好,例如展場上的M1樣車就刻意讓2軸右輪、1軸左輪壓在水平位置較高的障礙物上,但整輛車仍然保持水平狀態,顯示液氣壓系統對於載具的平衡性和穩定度良好。另一點,液氣壓懸吊相較於彈簧式的體積較小,特別是所占寬度要少的多,而這樣的改變,基本上也就修正以前為了容納彈簧懸吊,而必須在車內設計輪拱的缺點。 

但不諱言的是,液氣壓懸吊或6輪轉向都要比原版雲豹所用的系統更為複雜,且也需要更密集的保養,同時,由於M1樣車仍然只是概念車,因此該車的液氣壓系統仍然是展示為主,而尚未經過密集的行駛測試,自然也無從得知這套系統的可靠度為何。 

不過,在概念上而言,採用這些設計是正確的思路,因為它確實改變了一些雲豹原有的缺點。  

艙蓋與頂門蓋的改變

雲豹2代  

相較於原版雲豹,二代雲豹M1樣車的頂門蓋以及後門構型與開啟方式都有改變,例如頂門蓋從掀蓋式改成平推式,可以避免影響迫砲構型或車載步兵的射界,而平推式也能節省開關艙時人員暴露的面積以及耗費的力氣。另外,尾門也從液壓門板式改成人力對開式,而如此設計的原因在於部隊反應液壓式尾門有時會出現故障的情形,因此二代將改採較可靠,但不減損防護性能的的人力對開式。  

態勢感知能力的整合

雲豹2代  

雲豹2代  

雲豹2代M1樣車也加裝了2015年航太展上所展示的全景環視設備,能讓駕駛以及車長掌握車輛周遭的動態,強化態勢感知能力,不過,這套系統本身尚未有太大的進步,例如鏡頭的解析度、更新率。而在車輛上的佈局,雖然鏡頭確實能涵蓋360度,但車側的的攝影鏡頭過於「突兀」且簡陋,例如突出側面裝甲後,倘若遭到彈片波及或車輛擦撞障礙物,鏡頭很容易就會被破壞。 

此外,安置於後照鏡架的攝影鏡頭,其線材的處理以及安置方式,也無法令軍方滿意,不過,軍備局表示目前M1樣車仍是試作階段,未來這些項目也將考量納入精進範圍。  

 未來是否推出105mm、30mm砲車版以及兩棲版本

雲豹2代  

軍方表示,目前正在規劃的M2樣車將可能納入陸戰隊需求,加入浮渡的能力,但構型、性能仍然尚無可奉告,另外,搭載105mm戰車砲的砲車版本,是否可能在雲豹二代上出現,也是外界相當關心的議題。 

根據軍備局在2017年高雄海事展上表示,軍方一直在規劃所謂的砲車版,但是細節因機密而無可奉告,僅表示會修正先前雲豹1代所推之砲車版的缺點。而在本次航太展上,軍備局除了對大眾媒體表示未來的M2樣車可能搭載戰車砲測試外,本刊亦獨家請教到已經在研究、評估是否要採用自動裝填,顯示其計畫確實有在執行當中。至於目前已經在雲豹1代上出現的30mm鏈砲砲車版,則是要看軍種端的需求,軍備局才會實施整合。 

如果一切按照計畫進行,2019年前將會見到M2樣車的出現,而只有屆時才比較清楚所謂的105mm、30mm砲車版和兩棲版本的未來會是如何。 

提升防護性能後的隱憂

雲豹2代  

對於雲豹的防護性能,一直是軍方以及外界相當注重的項目之一,而軍備局和中科院確實也有能力更進一步提升級防護性能。為了求證,筆者也曾向承包製作陶瓷裝甲的廠商詢問過,若軍方開出比現有更高規格的產品,甚至達到北約的水準,則廠商方是否可以製作?其得到的回覆是肯定的。 

不過,不論是更近一步將防護性提升到抵抗30mm穿甲彈、或讓空間裝甲內塞其他的複合材料、或甚至讓基礎裝甲外再加掛鳥籠等,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暴增的戰鬥重量和已經不堪負荷的引擎。 

根據軍備局表示,雲豹2代的戰鬥重量為24公噸,比原版雲豹重2公噸,但動力來源目前仍然是450hp的柴油引擎,因此推重比略較雲豹原版的20.4hp/t降低,來到18.75hp/t,然而若再更進一步提升防護性能(例如上述),則重量很可能會再往上飆升5公噸,使戰鬥重量達到29公噸,倘若此時繼續使用450hp的引擎,其推重比將下降至15.5hp/t,這對於追求機動性的輪甲車而言並不理想,不論是公路機動或越野。 

對於這個問題,軍備局其實早有警覺,因此不斷在尋求全新的引擎,能夠應用到未來的M2樣車上,但目前這方面仍是未知數。  

精進要點整理: 

●抗彈:(相較於雲豹1代2級裝甲) 

車首下維持防禦1,000公尺外射擊之25mm翼穩脫殼穿甲彈,但車首上則低於此水準,然而比雲豹1代1級裝甲之防護效能略高,也就是足以抵抗200公尺射擊之12.7mm燃燒穿甲彈,而車尾防護則略高。 

●生存性:相較於1代車,2代的楔型裝甲本身就兼具空間裝甲的效能,可以減弱錐形裝藥的威力,而V型底盤可以有效防禦地雷或IED。 

●迴轉半徑: 

由於雲豹2代的1、2、4軸可以轉向(6輪轉向),因此迴轉半徑從原本的11公尺降低至9公尺。 

●人體工學/使用空間: 

雲豹1代車由於採用的是對寬度要求較大的彈簧懸吊,因此在設計時必須壓縮車內空間遷就懸吊,但雲豹2代用的是全新的液氣壓懸吊,所佔用的寬度、空間都遠小於彈簧懸吊,因此雲豹2代車的座艙將會相對來說更為平整。 

●機動性: 

由於雲豹2代車的戰鬥重量較1 代車上升2公噸,但動力系統仍是原本的450hp柴油引擎,因此推重比略從20.4hp/t降低到18.75hp/t,不過更詳細的影響仍須待官方公布。 

●頂門與尾門: 

2代車的頂門改成平推式,可以節省力量,同時不影響射界,而尾門則改成人力對開式,降低液壓尾門故障的疑慮。

本文出處:http://www.dtmdatabase.com/News.aspx?id=58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