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  

網友

雖然不應該凡事外國說的就是最香的,但有案例曾發生過的喔。

當年某條從美國接回來的船,上面就有冰淇淋機,結果回國後的長官看到了,視其為洪水猛獸,欲除去而後快,認為是奢侈品,不能保留。當然啦,軍隊裡面最常罵人的一句話就是「標新立異」,被長官冠上這個頭銜,就準備要倒大楣了。

如果當時就有數據告訴他們,冰淇淋可以取代官兵對酒精的需求,不知道長官會不會三思呢?

國軍向來以勤儉建軍,原本是美德,過了頭就是.......。結果到最後現在人家都已經在打數位化戰爭了,還有一堆莫名其妙的舊觀念不願意拋開。

上文引用「臉書網友PO文,特此致謝!

企業號 

八旗文化gūsa

傳統觀念認為,酒精是戰爭中提振士氣不可或缺之物。從整個二十世紀的戰爭史來看,確實言之成理。但某些承平時期垂手可得的歡樂,例如鮮奶和乳製品,一樣也能提振官兵的士氣。在 CV-6 #企業號 販賣部冷飲吧限量供應的 #冰淇淋 特別受歡迎。冷飲吧也是官兵喜歡光顧的地方,他們在那可以一邊吃零食,一邊享用咖啡或其他飲料。那些常常混⋯⋯販賣部、經驗豐富的水兵都知道一個真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所以在販賣部開始營業前,外頭往往已排上很長一段人龍。

二戰期間,企業號通令全軍,任何船艦協助救起落海的企業號飛行員,將以每人5加侖冰淇淋酬謝。一般我們在火鍋店看到的大桶裝冰淇淋是3加侖 (12公升) ,5加侖差不多接近19公升,一球冰淇淋大概是70毫升至100毫升之間(1000毫升=1公升),換算起來那是190球的冰淇淋,幾乎是一艘驅逐艦三分之二官兵的人數了。

#企業號多次以冰淇淋換回他們的飛行員。以下這個故事更是凸顯這項「政策」有多得人心。

1944年6月22日當天,一艘驅逐艦靠近企業號,透過摩斯電碼通知她準備接收訊號。通信中心內,無線電士開始接收電文內容。

等電文全部收完後,得知內容是「殺手肯恩值多少冰淇淋」?企業號通信中心頓時歡聲雷動,消息立刻傳給副長漢米爾頓。幾分鐘後,漢米爾頓透過廣播系統對全艦官兵宣布,他們的飛行大隊大隊長要回家了。

當天下午,這艘驅逐艦將肯恩透過高線傳遞的方式送回企業號,並換得二十加侖冰淇淋,是一般行情的四倍。

在韓戰時期,美國國防部即明訂官兵每周可以吃到3次冰淇淋。有千種萬種零食,為何「雪糕」與戰爭扣上連繫?歷史作家 Margaret Visser 曾指出,雪糕能勾起兩種懷緬(nostalgia):一為對童年的回憶,令人暫時感到安心無罪;二為對他處的想像,吃著雪糕就會幻想自己過暑假或逛沙灘的美好生活。實際上,Visser 的論說有科學支持,2009 年一項奧地利研究揭示,雪糕確實有定驚的心理作用,讓人聯想起安逸的情感。

或許這就足以解答為何美軍多年來會對雪糕如此著迷,就連死前都要嘗一口雪糕:把一口雪糕放進口裡,卻甜進心裡,融化內心的恐懼,讓人頓時得到繼續生存的希望,奮鬥下去 —— 直至最後一刻。

以上內容,取自《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雪糕  
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戰至最後:雪糕如何助美軍打勝仗?

炎炎夏日,一口冰凍的雪糕可頓時消暑,這是雪糕之於夏日之必要。然而,意想不到對於美國士兵來說,雪糕也是一種戰爭必需品。作家 Matt Siegel 於「大西洋」雜誌撰文,論及 20 世紀兩場大戰期間,雪糕在美國戰爭中的地位逐漸變得不可或缺,甚至可說是雪糕的興起幫助了士兵,助他們打勝仗 —— 而這更是美國獨有的現象。

雪糕:戰時必需品 

在二次世界大戰前,雪糕與戰爭根本扯不上關係,當時美軍的糧食配給分量主要以「卡路里是否足夠」的原則設計。此原則出自一戰時任美國食物部門的官員、後來的副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胡佛提出,「糧食將戰勝戰爭」(food will win the war)的口號,說服美國大眾家庭犧牲大麥、糖、肉和脂肪,以令美國座擁超過 1800 萬噸的食糧,足以支持美國一年的戰爭需要。

當時的雪糕業界曾向政府提出意見:軍隊不能只有「卡路里」,更要有「慰藉」。他們期望華府介入,支助盟軍在歐洲的雪糕工廠。然而,那時的雪糕業界並非甚麼大財團,而且大部分美國家庭連雪櫃都沒有,他們基本上沒有遊說能力。更何況,美國本土也沒足夠的糖,又怎樣支援法英盟軍享用雪糕?所以 Hoover 很快認定「雪糕非必需品」,下令減產雪糕。這也與其他盟軍的立場一致,即使有糖也不會花在雪糕上 —— 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雪糕所受的待遇遭受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1920 年,「第 18 修正案」生效,全面禁止酒類釀造、運輸和銷售,很多美國釀酒廠被迫轉營,改產梳打水和雪糕。在沒有酒的 1920 年代,雪糕很快成了酒的代替品,並承繼了其消愁解憂的任務。美國雪糕商、Dreyers 的始創人 William Dreyer 看準機會,推出一種名為「石板街」(Rocky Road)、混有棉花糖果仁的朱古力雪糕,為經濟蕭條下生活的人們提供心靈安慰,結果大賣。數據顯示,在 1920 年代末,美國人每日消費過百萬加倫的雪糕。

194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兩邊國家忙著禁絕雪糕,減少糖用量之際,美國卻加倍生產雪糕。這全因在過去幾十年間,雪糕與美國生活文化已不可分割,更成為一種軍事手段:美軍透過派發雪糕,激勵士兵士氣,安穩軍心。至於雪糕之於美軍來說有多重要?看看美軍在近代戰爭的種種事例就知道。

冰淇淋  
1944年,美軍指揮官 Joseph C. Clifton 從一趟任務中回歸,隨即大嘆雪糕。 圖片來源:navypilotoverseas

對雪糕的瘋狂有增無減

先說二戰。1942 年,日本魚雷擊沉美軍的列星頓號航空母艦,然而,士兵在棄船之前卻跑到廚房吃盡雪糕,務求浸死在茫茫大海前找半點安慰;亦有軍人報稱,會與同袍在雪地上將雪球和熔掉的朱古力條混在一起,即製「雪葩」;1945 年,美國海軍花 100 萬將駁船改裝成浮動雪糕工廠,全職向其他艦艇派發雪糕。

直到韓戰,雪糕依然深受軍人歡迎。雖然美軍中將普勒(Lewis B. Puller)曾對國防部說雪糕為「娘娘腔食物」(sissy),軍人要變強,應飲啤酒或威士忌,可是國防部最終堅決地回應:每個軍人每星期至少可食 3 次雪糕。

有千種萬種零食,為何「雪糕」與戰爭扣上連繫?歷史作家 Margaret Visser 曾指出,雪糕能勾起兩種懷緬(nostalgia):一為對童年的回憶,令人暫時感到安心無罪;二為對他處的想像,吃著雪糕就會幻想自己過暑假或逛沙灘的美好生活。實際上,Visser 的論說有科學支持,2009 年一項奧地利研究揭示,雪糕確實有定驚的心理作用,讓人聯想起安逸的情感。

或許這就足以解答為何美軍多年來會對雪糕如此著迷,就連死前都要嘗一口雪糕:把一口雪糕放進口裡,卻甜進心裡,融化內心的恐懼,讓人頓時得到繼續生存的希望,奮鬥下去 —— 直至最後一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