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戰  

究竟怎麼樣才能在空戰中取勝?解放軍和西方的理念相同


2017-10-05 · 薩沙

作者:薩沙

現代空戰的要點究竟是什麼?對於戰機又有什麼要求?為什麼隱形戰機和預警機如此重要?聽薩沙說一說吧。

【薩沙講史堂第四百十六期】(軍事系列第193講)

空戰  


西方對於空戰始終是研究的。

這幾年,西方軍界的同意觀點是,空戰的勝利要素是先發現先打擊。

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幾點:

空戰  


第一,先發現者獲勝

美軍分析過F16的戰績,發現了有趣的現象。

在F16擊落的80多架敵機中,超過百分之八十均是F16首先發現敵人後取得的。

比如南斯拉夫的空戰中,北約F16等戰機均是早就發現塞族的米格29,後者卻壓根不知道敵人在哪裡。

這樣一來,勝負也就沒有懸念了。

西方認為,戰場的情報或許是頭等重要的事情。

只有先發現敵人,才能做到先打擊。

如果不能發現敵人,那麼就將處於被動,自保尚且困難,更別說消滅敵人了。

上一代戰機的機載雷達性能有限,如F16的雷達只能掃描前方正負10多度的磁區,俯仰角也不過幾度。

以上一代戰機的特性,如果沒有預警機和地面雷達配合,不容易先發現敵人,除非敵人比我們還要落後。

這裡就特別強調預警機的作用。
地面雷達受地球曲度限制,但預警機則沒有限制。

貝卡谷地空戰中,敘軍的飛機剛剛滑入跑道,就被以色列的預警機牢牢地捕捉到了。在幾秒鐘內,電腦就將飛機的航跡諸元計算出來,並將飛機的距離、高度、方位、速度和其它資料迅速通知給自己的夥伴。

說到這裡,大家明白我國不惜代價研發預警機的原因了吧。

隨著新一代的F22和F35的服役,這一方面會發現巨大變化。

美軍一再強調F22和F35的戰場資訊獲取能力,聲稱他們本身就是一架小型的預警機。

空戰  


第二,先攻擊者獲勝

同樣研究空戰表明,先發動攻擊者基本都是空戰中的獲勝一方。

這在非洲之角的蘇制戰機大火拼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對手的蘇27和米格29的武器基本一致,最終獲勝者往往都是先發射R27中程導彈的一方。
R27中程導彈發射以後,需要機載雷達持續照射敵機。

大家導彈相同,誰先發射就比較安全。相反,後發射導彈的一方就相當危險。戰機不能隨便改變姿態,後發射導彈的就很有可能先中彈。

在這種空戰中,一旦敵人先發射導彈,戰機多放棄攻擊,而全力躲避敵人的導彈。

如果敵人連續發射,後者只能疲于招架,根本無力反擊。

自然,先攻擊的前提是先發現敵人,如果不能發現敵人自然不能攻擊。

空戰  


第三,武器射程占優且性能優秀者獲勝

以往認為導彈射程越大越好,現在卻認為並不是這樣。

武器射程占優自然會獲得優勢,但前提是導彈必須能夠有效擊中對方。

如果僅僅只是射程長,卻很容易被敵人躲避,那麼這種武器也就是沒用的。
  
美國曾經利用東德的米格29,同自己的F16A/B型號模擬作戰。


實戰中,性能優秀但沒有中程導彈的F16,在34次空戰中的33次,被米格29搶先發射了導彈。

米格29的近程導彈R73射程比F16的AIM9射程遠,命中率也很高,取得了近距離作戰的優勢。

多次模擬空戰後,美軍為老式的F16也裝備了AMI120中程導彈。
  
事實證明,此舉效果明顯。


1992年到2002年F16擊落的13架敵機,其中9次是AIM120擊落,占一半以上。

而僅僅10年前的1981到1989年,F16近程導彈擊落的戰機占65架的59架。

要知道,90年代的很多近距離導彈擊落,是因北約強調必須肉眼識別敵機以後再開火,以防止誤擊。

如果不是這樣,恐怕AMI120擊落則幾乎占到全部了。


而美軍自己在90年代的F16的12次擊落中,AIM120就占到8次之多。

空戰  


以上就是近代空戰的一些客觀現象。

我軍顯然完全意識到這一點,也是這麼做的。

本文出處: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00UJR9805159NLJ.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