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何種國土安全機制 昊鵬 (退役上校) 2008/06/05 NOWnews.com

依據行政院送請立法院審議的「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中,新的內閣將出現一個「內政及國土安全部」,但是不曉得是矮化「國土安全」意涵?還是內政部擴權獨大?其業務職掌除海巡之外,與現行的組織架構有何不同之處?

「國土安全」不僅是涉及相關專業部會政策的擬訂,還包括地方政府執行的層面,豈能只是一個「內政及國土安全部」所能涵括?尤其是現代的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已不亞於一場戰爭,中國四川的震災即是最明顯的事證。

再以美國「國土安全部」為例:它是歷經「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所成立的,包括聯邦緊急管理局(FEMA)等22個相關機構合併而成。其目的並不侷限於處理單一的反恐任務,而是加強災難處理、邊境管制與運輸安全等多項目標。主要在解決美國國土安全維護工作一直所面臨的機構疊床架屋、行政效率不彰等問題。然而當面對卡崔娜颶風之侵襲,卻暴露美國緊急應變體系的不足之處,以及聯邦政府對黑人與拉丁裔公民為主的城市基礎建設不足與漠視。

反觀台灣目前緊急應變與備援體系計有災害防救、傳染病防治、核子事故應變、民防、緊急醫療、反恐(無法源依據的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及以「平戰結合」為設計發展的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等,彼此涵蓋機關達15個以上的部會及25縣市政府。然因各自有其法源依據與機制,缺乏統合機構,再加上各級政府過於仰賴軍方,使得政府與民間資源無法有效整合、運用,以致迭有多頭馬車及疊床架屋之情事。從921大地震、八掌溪事件、桃芝颱風、納莉颱風、阿瑪斯號貨輪油污、SARS疫情等事件驗證即是慘痛的教訓。

任何國家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台灣更是如此。當這些資源的使用效率未被充分發揮時,損及的不僅是短期的人民利益,也是長期的國家的利益。從危機管理的角度來看,包括災變之預防與處理、戰爭的準備與動員等事項,因屢屢牽涉眾多主管機關及切身利害關係,因此所謂「協調聯繫」,實際上無法除祛本位主義之缺失;此時就必須有更高層次之機關介入並予以整合,方能使有限資源得以發揮最大功效。故而政府必須在專業分工與事權整合間儘速求取適當的平衡,否則就算沒有疊床架屋、推諉卸責的問題,也將耗費過多的行政成本在組織間的協調工作,因而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因此,期盼新政府儘速在既有的架構下,整併一套適合國情,平戰結合的危機管理制度。從組織設計到法規研修,從行政院到縣市政府,建立一個專責而又堅強的幕僚群,以強化資源整合、協調功能,並迅速提供決策當局資料與建議;如此才能有效地對國家資源進行整體規劃與訓練,發揮最高的效益。



自己沒武器 沒資格談裁軍 梅復興 2008.06.06 蘋果日報論壇

作者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TDReview.com)主任

在兩岸政府競相伸出橄欖枝的當爾,中共調整對台飛彈部署的話題又起。雖然誠如國防部長陳肇敏所言,共軍撤除機動飛彈並無軍事意義,但從好處看,兩岸緩和緊張關係的共同願望已漸形成氛圍,中共釋出具有政治善意的軍事動作看來只是時間問題了。然若我無適當,以實力為基礎的因應,此場景終難免令人聯想起春秋時宋國為楚軍所圍,密遣大夫華元要求楚軍退兵三十里,以免除「城下之盟」的現世版。

須留談判軍事籌碼

馬政府國防施政首需配合其以兩岸關係為核心,以提振經濟為主軸的策略。降低兩岸緊張,深化善意互動,解除敵對狀態,是最重要目標。台灣至少短期在經濟上有求於中國,且馬蕭競選承諾特別強調具體的兩岸交流,均需大陸政策配合與實力加持。中方不會平白幫助台灣;試圖索求某種政治回饋,當可想見。現今不利情勢下,馬政府恐怕也不得不低調默認「一中原則」,始能在兩岸議題上有所進展。

國防、經濟和兩岸問題環環相扣。譬如,推動全募兵制將對提升國軍專業化有極大助益,但每年需增加六百至一千億餘元人員維持支出。以目前年度國防預算約三千五百億元計,即便每年經濟成長6%且政府保持國防預算GDP3%水準,若考慮通膨影響,六年後除人員維持費用外,其他支出項目不太可能有實質成長。
如六年內要實現全募兵,又要維持國防預算4-3-3(人員維持-作業維持-軍事投資)分配比例,唯一可行辦法就是將改善軍人生活設施的巨額經費編列在軍事投資之下。但如此必會排擠武器裝備採購投資。然國防以人為本,若能藉募兵制讓國軍脫胎換骨,短期內縮減軍購當可接受。

問題在刪減哪些軍購項目?馬政府目前是傾向重新檢討部分投資金額高、且最可能引起中共敏感反應或美國反對者,尤其是反制作戰飛彈與潛艦。其立意顯係著眼於向北京賡續展現不搞對抗的和平誠意,並以負責的關係者形象經營與美關係。

台灣建軍必須顧及實際作戰暨戰略考量,不能不考慮政治,亦不可被其盲目。以潛艦為例,擁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水下兵力供反潛訓練,是確保精良反封鎖戰力之必要條件,對像台灣這樣的海洋國家不可或缺,當年即是以此純防禦性邏輯說服美國同意對我出售潛艦的。

潛艦尚具有極大任務彈性,可守可攻,可戰可懾。對手越在意的軍事能力,我們越應認真考慮籌建,因為這樣將來在談判時他們才會願意拿有意義的東西來交換。我們應該投資的是現在可用於防衛,將來在和談桌上還有高度交易價值的軍事籌碼,而非自行放棄以討好對手。

評估軍購優先順序

至於美國的意見,當然需要慎重參考,但也應該明其就裏。舉例說,國軍目前若干軍購案,係源自於2006年美軍太平洋司令法龍上將主張。但背景乃法龍當時為迎合布希政府反對售台F-16戰機立場,書面表態指F-16非我亟需,並於函中開列包括「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精良導引對空、對地武器與各型戰備彈藥等多項武器裝備建議台灣優先購置。

而我國防部竟也基本上照單全收,目前已完成多項採購案的預算獲得,開始執行!或許銜命重新檢討軍購的國防部應該先深入評估,「阿帕契」、F-16及潛艦對我防衛作戰之優先順序?國防部亦可藉其七月間將舉辦的區域安全論壇,諮詢與會美、日等國學者專家對我建軍投資捨取上的建議。



兩岸開啟大戰略 陳一新 2008.06.06 中國時報 

(作者為芝加哥大學政治系與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

馬英九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出台北的大戰略,而從中共領導人最近的一些言行來看,北京的大戰略顯然也正在醞釀之中。

馬總統的新戰略思維包括以下五項要點。首先,台灣將美國視為最重要的友邦,因此台北當務之急是與華府重建互信,並加強雙方安全與貿易的合作。

其次,台灣也將中國大陸視為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因此把恢復兩岸談判機制以及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復談,列為優先要務。

第三,針對台美關係,台北是以兩岸關係改善的進度為權力運作的槓桿,並以智慧財產權的執行、美國醫療品、農產品與武器的進口作為與華府談判的籌碼。台北希望能與華府在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問題上重啟談判,取得美國的安全保障,並發展更緊密的台美軍事合作。

第四,針對兩岸關係,台北則以台美安全與台美經貿關係為後盾,並以台灣可能再度政黨輪替作為與北京交涉的工具。在下一階段與北京進行敏感度較高的外交與政治談判之後,台北希望能有助於大幅化解其在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邊緣化的危機,在北京同意之下成為「東南亞國協」的經貿夥伴,並在國際空間上尋求新的突破。

第五,台北新戰略思維的基本操作方式就是將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交互為用,相輔相成,從華府取得安全保障,而從北京獲得經貿利益。

針對台北的新戰略思維,北京對台北、華府的新戰略構想可從中共領導人最近的一些言行中看出梗概。首先,北京決策高層顯然已決定讓「九二共識」取代「一中各表」,作為推動兩岸復談的新基礎。而從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賈慶林的談話來看,北京顯然希望兩岸能在「九二共識」之下,盡快朝「直接三通」的談判邁進。

其次,北京顯然有意以「中華民族」取代「一個中國」,作為兩岸談判的屋頂架構。如果以「九二共識」取代「一中各表」是談判策略,則以「中華民族」取代「一個中國」,就是兼具對台政策重大調整與搏台灣人民民族感情的大戰略。這從胡錦濤與其他領導人在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期間,多次讚揚與呼應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說法,可以得到印證。

第三,北京決定在兩岸經貿談判與外交政治談判之間,做出符合其利益的區隔。北京在直航、觀光、三通等經貿談判作出讓步是一回事,但政治敏感度較高的談判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從賈慶林表示兩岸談判應該「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談話中可以得到明證。

第四,北京計畫將包括兩岸「和解休兵」等議題的談判戰線拉長,以重新掌握主動權。如同前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在卸任前所說的,「和解休兵」必須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尋求解決辦法」。易言之,最快也要等北京對兩岸關係發展一段期間後的結果表示滿意之後,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才有可能獲致初步解決。這從胡錦濤會見吳伯雄時同意兩岸可在兩會復談後諮商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問題,可以得到證明。畢竟,展開談判與談判成功之間,是有一段距離的,而其中北京顯然是掌握主導權的一方。

最後,北京的新戰略將是重新檢討「影響台北的捷徑是透過華盛頓」的策略。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江澤民即採取該項策略,胡錦濤主政後也蕭規曹隨。惟在兩岸關係行將好轉、兩岸兩會溝通管道暢通,並有國共平台做開路先鋒,以及可見未來沒有台獨顧慮的前提下,華府居中協調轉圜的功能已經大不如前。

北京這套戰略構想上的轉折,從新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三月所說的「兩岸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句話可以約略看出,因為這不啻是在提醒馬英九兩岸問題不應有外力介入。至於北京如何界定「外力介入」,將是一個值得玩味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