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菲利普.金巴多
原文作者:Philip Zimbardo
譯者:孫佩妏、陳雅馨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662287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一九七一年,社會心理學家金巴多教授主導「史丹福監獄實驗」;該實驗有如一發震撼彈,引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人性的天真看法。

三十年後,金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首度親自撰述、並呼應從「史丹福監獄實驗」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三十多年來觀察到的社會現象,深度剖析複雜的人性,全盤且深入解釋「情境力量」影響個人行為的概念。

在實驗中以標準的生理與心理測驗,挑選了自願擔任受試者、身心健康且情緒穩定的大學生,被隨機分派到「守衛」和「犯人」兩組,接著讓他們身處模擬的監獄環境。實驗一開始,受試者便強烈感受到角色規範的影響,努力去扮演被指定的角色。實驗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轉變為殘暴不仁的守衛或是情緒崩潰的犯人——一套制服、一個身分,就輕易讓一個人性情大變——為期兩週的實驗不得不宣告中止。

為什麼握有權力的人,很輕易地為「以控制他人為樂」所誘惑?而置身弱勢角色的人,為什麼卻常以沉默來面對問題?。藉由獨具開創性的「史丹福監獄實驗」研究,金巴多教授將為讀者解釋「情境力量」和「團體動力」如何能使平凡男女變成殘忍的魔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努力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例如「男性-女性」、「上司-員工」、「父母-子女」、「老師-學生」、「醫生-病人」等關係,在這些社會角色劇本的規範與束縛下,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最愛的天使路西法一樣不知不覺而對他人做出難以置信的事?本書提供認識地位和權力角色差異的原因;了解在環境中影響個人思考、情感及行動的形成及改變原因;幫助讀者重新審視、了解自己,一旦面臨陌生情境,自己「會做什麼」及「不會做什麼」,以及面對情境的強大壓力,如何勇敢反抗「路西法效應」。

作者簡介

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

為史丹福大學心理學退休榮譽教授,曾任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他是知名教科書《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作者之一,與其著作《害羞》(Shyness),兩書總銷售量已逾兩百五十萬本。

金巴多曾為美國心理協會主席,目前為史丹福恐怖主義跨領域政策、教育和研究中心主任。他也在美國公共電視網獲獎節目〈發現心理學〉擔任旁白,並協助製作。在二○○四年,出任伊拉克阿布葛拉伊布監獄虐囚案其中一位監獄守衛的專家證人。

史丹福監獄實驗專屬網站:www.prisonexperiment.org,每年瀏覽次數超過上百萬人次。
作者個人網頁:www.zimbardo.com
本書網頁:www.LuciferEffect.com。



下文引用網站:
http://xuewei.blog.sohu.com/53126375.html

社會科學工作者很少使用“善”、“惡”這樣的辭彙。大多數人更喜歡 使用“暴力”、“攻擊性”這樣的詞,或使用價值中立的精神病理學術語,一套關於失調的話語系統。菲力浦•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不在此列。這位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在美國心理學會第18屆年會上對聽眾說:“心理學很少研究大問題。我們有各種回答小問題的高招。但我們從來不費心去研究大問題。現在是該研究研究像惡的本質這樣的大問題了。”

他在演講時出示了美軍在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的照片。菲力浦•津巴多說,當看到美軍虐囚的照片時,他感到很震驚,但並不覺得很奇怪。因為早在1971年他做過一個極富爭議、探討人性心理的“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SPE)”,在實驗過程中他目睹過非常類似的情形:好人也會犯下暴行。這種人的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了撒旦。

他在《路西法效應:好人是怎樣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一書中詳盡地記述了那次實驗的經過:在當地報紙上徵集志願者參與監獄生活的研究,為期兩周,志願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報酬(相當於今天的75美元)。有70名應徵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學面試,接受一系列心理測試。這70個人都是美國的大學生。其中24名被認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選中。從24人中間隨機抽出一半,讓他們飾演監獄的看守,餘下的一半飾演囚犯。

志願者們都說他們更願意飾演囚犯,部分是因為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畢業後會去做看守,但他們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並以為可以從這一經歷中學到一些東西。志願者們還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飾演囚犯,他們可能會被剝奪公民權利,並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飲食和醫學護理。那些將飾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個周日等在家裏。在那一天,令他們感到吃驚的是,他們被真的員警“逮捕”了,隨後被帶到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地下室的模擬監獄。

第一天,大家還相安無事,但“囚犯”第二天便發起了一場暴動,撕掉囚服上的編號、拒絕服從命令、取笑看守。津巴多要求看守們採取措施控制住局面,他們照著做了。他們採取的措施包括強迫囚犯做俯臥撐、脫光他們的衣服,拿走他們的飯菜、枕頭、毯子和床、讓他們空著手清洗馬 桶,關禁閉。最後局面完全失控,實驗只持續了六日便被迫終止。

菲力浦•津巴多希望從他的實驗中得出一些普遍的結論:個人的性情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惡之間並非不可逾越,環境的壓力會讓好人幹出可怕的事情。“在實驗開始的時候,兩組人之間沒有任何區別,不到兩個星期之後,他們之間已經變得沒有共同之處了。”尤其顯著的是, 囚犯們懷疑分組並不是隨機的,他們認為看守的個子比他們高。(其實兩組人的平均身高是一樣的。)

津巴多試圖用他的實驗解釋很多問題,包括飛行事故、人在面對惡行時的無動於衷、護士對病人的不當處置以及自殺式襲擊者和恐怖分子的行為。由於對自己角色的認識,護士會過度服從醫生的安排,哪怕明知醫生開出的劑量遠遠大於規定的劑量;有四分之一的飛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於 副機長過於服從機長的錯誤判斷。

津巴多雖然強調人們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作惡,但他樂觀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們同樣能夠頂住壓力,英勇地違抗“路西法效應”。先是承認自己的錯誤(這第一步就會讓布希、佈雷爾等人望而生畏),最後是拒絕為了所謂的人身安全而犧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夠反對任何不 公正的制度。他舉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麥卡錫主義、種族隔離、反對越戰的人。

有一個問題是,當津巴多說好人變成了壞人時,那些“壞人”並不認為自己成了壞人,他們要麼認為受害者罪有應得,要麼認為自己只是採用了惡的手段來實現其正當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為自己採取的手段辯護——虐囚的士兵是為了獲取反恐所需的情報,恐怖分子是為了民族解放, 在他們的同仁眼裏他們也是道德英雄。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間的衝突,而不是善和惡之間的衝突,已經超出了心理學的範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