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因為近來好一陣子沒寫有營養的文章,所以打算把幾項今年準則的變革與重點,在這篇文章裡提出來
第一個使用止血帶而截肢的案例出來了,原因是使用超過8小時
首先,這可能是出於教育訓練的問題:因為強調兩小時內儘可能替換止血帶的觀點可能不夠普及(美方有提到教官水準與課程非制式化等問題),因此部分單位成員的觀念是”不要在野戰環境下解開已經繫上的止血帶”,結果因為傷者使用止血帶過久,而導致出現第一個因為使用止血帶而截肢的案例
呼吸道處置上,加入了較低階人員就可以進行的抽吸
呼吸道處置的部分,雖然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員不能使用Extraglottic Airway;但抽吸這個動作是可以的;另外,加上前面提過的論文,講到顱顏創傷的比例竟然高達42%,因此軍事醫療體系的決策者真的要考慮讓環甲切的訓練與權限做一定程度的下放
血氧濃度計是確認呼吸道狀況的好工具;另外,要注意傷者呼吸道的變化
血氧濃度計除了可以用來監控血氧濃度,並藉此確定和其相關的呼吸/呼吸道條件沒有問題以外,其實它也是止血帶使用訓練時的好輔助工具:雖然在驗證特定種類止血帶的效果時,必須精細到使用像都卜勒這類偵測方式來確認;但平常訓練止血帶的操作時,如果要確認學員有沒有綁到夠緊,血氧濃度計其實是個很好的指標
張力型氣胸也是一樣,因為有人因此陣亡,所以相關的處置也有所改進
以往會強調對張力型氣胸做積極性地處置,現在更強調,如果沒有好好處置,休克和心肺功能停止都可能隨之發生;另外,除了以往14 gauge的針頭以外,現在也開放可以使用10 gauge的針頭
穿刺減壓的一些新重點
穿刺減壓強調的幾個重點:除了側面原先是使用胸管的位置,同樣可選擇作為穿刺減壓的位置外(當然,這不是今年才提出的),也更詳細地說明了成功的減壓程序,以及成功減壓程序後傷者應該會出現甚麼樣的狀況
在MARCH的R階段,最多只進行2次穿刺
這個部分是有些互為表裡的:由於張力型氣胸算是可預防死因之一,因此必須進行穿刺減壓類的處理(當然,如果這是你把它從開放型氣胸搞成張力型氣胸,也就是你貼上了那些不透氣材料的話,揭開減壓burping也是方法);但由於休克也有可能是起因於血液流失過多,所以不能把時間和心力都放在穿刺減壓上,因此才說兩次之後,就要繼續處理循環問題
但反過來,也有可能在你做了輸液甚至輸血後,情況未見好轉,因此治療者又要反過來去思考,這個休克是否和低血容沒有關係,而是起因於張力型氣胸?簡單講,就是你兩項都得考慮到!
手指胸腔造口減壓,算是針頭穿刺減壓失敗後的替代方案
這和前面的環甲切狀況有些類似,當然目前穿刺減壓在軍方做了有限度的運用(例如之前發生跳傘意外的傘兵人員);但並沒有被正視甚至考量去普及化(當然是訓練連帶權限一齊做某種程度的下放)一些,但現然無論是以美軍的戰場經驗,或是我們人員演訓受傷的緊急處理,顯然這項技術是有其價值的
後記: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我一直在播放著Black Hawk Down的影片...沒有那些人當年的犧牲,不會有今天的TCCC,也不會將這樣的觀念,從特戰部隊推到一般單位甚至民間,因此接受別人的鮮血教訓,別讓以前英雄的性命平白犧牲,是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最該去做的
臉書網友留言:
是說我個人在醫院的經驗
環甲切滿需要練習(需要些手感,感受那個「碰觸」到軟骨的感受)
似乎並不容易去推廣訓練?
Casey Chao 練習是絕對必要的...不過敢問,您用的是標準手術刀一類的器材嗎?
因為國外出了許多專門從事這類緊急處理的器材,所以其實會把難度降低一些;當然練習很重要,但我覺得必須先強調"在戰鬥急救當中,這個技術不是很少用到或用不到",然後裝備採購和人員訓練乃至權限下放,才會能解套
當然 我當時在醫院服務 是用標準的院內器械
當然如果有專門的緊急處理器材 相信能在高壓的戰鬥環境下擁有更高的容錯率是最好的
但我知識淺薄 這方面的器材就真的不清楚了(淚……
Casey Chao 沒有甚麼淺薄的 不同觀點本來就有重要性 感謝
我要講的特大都講了..來介紹這產品..大家參考..我可沒有收廠商廣告費喔
https://combatmedical.com/shop/prod_march/prod_air/prod_air_controlcric/
Merci vous service pour toute le monde
Casey Chao Guess this is the most practical way for me to serve people.
上文承蒙 Casey Chao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