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542  

編者按:漢和防務評論自從2007年9月以來,同時從兩方面分析了中國和臺灣在一場高強度的戰爭中存在的相同問題,那就是高技術武器裝備數量不足、先進武器的獨立生產能力有限、戰略石油儲備不足的問題。在高油價的今日,大規模戰爭所引發的天文數字戰費將會極度地勞民傷財,沒有任何國家經歷得了這樣的興師動眾。從第一次海灣戰爭開始,即使是美軍也面臨高技術彈藥不足的問題。


每當臺海有事時候,我們嚴肅、認真地發表類似文章的苦心只有一個:不能再有戰爭!不能通過戰爭威脅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這一重大是非問題上,本刊過去、現在、今后都絕不妥協!過去15年來的經驗在于:更多的軍事威脅,只會加速臺灣的離心力。冷戰年代蘇軍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今日衛星圖片依然看到當年的蘇軍基地(參看漢和相關報道),可怕的規模!中國屈服了嗎?為什么?因為中國知道當時的蘇聯不敢真動!中蘇關系的根本改善,是建立在蘇聯完全履行了克服“三大障礙”的基礎之上。朝鮮戰爭年代美軍叫囂要對中國動用原子彈,志愿軍還是跨過了鴨綠江。為什么?因為中國知道當時美國也不敢真動!

臺灣為何也不怕中國的軍事威懾?因為臺灣也知道今日中國不敢真動!那么還要露骨的威懾干什么?這符合合理的思維方式嗎?

對于臺灣,只能無條件地推行徹底的懷柔政策。她怎么會“走”呢?戰爭意味著即使占領,隨后所付出的代價、犧牲和成本比戰爭期間更大,而且將是百年的仇恨。看看今日的阿富汗、伊拉克。還不夠嗎?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內心對外部世界的“仇恨、歧視、自滿與猜疑”,一旦削除這種“自滿、猜疑與仇恨”,施之以“慈善與仁愛”,臺灣會獨立嗎?“西方敵對勢力”還會存在嗎?


 

從台灣的彈藥儲備看防禦作戰能力 2007年11月號 漢和防務評論月刊

歷次戰爭經驗

還是從老話題入手﹐一旦開仗﹐台灣能夠獨立頂得住多久﹖這一命題除了軍隊自身的人為因素之外﹐至關重要的條件就是彈藥儲備能否跟上﹐能否獲得美日全力的彈藥補充。縱觀1973年的第4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表現﹐在遭到突然襲擊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反敗為勝﹐最終轉而深入埃及領土﹐一大原因就是美國全力以赴地對以色列軍隊的作戰損失予以了補充。

即時的作戰物質補充﹐還成為心理戰﹑宣傳戰的重要環節。漢和防務評論在戰爭中于中東﹑阿富汗前線的調查發現﹐薩達姆﹑Omar的軍隊之所以沒有頂住二周以上﹐力量懸殊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孤立無援﹑缺乏彈藥﹐進而喪失必勝信心是慘敗的關鍵。人在打群架時候的表現通常比一對一更為勇敢﹐就是這種本能的體現。

美方也有戰略專家存在"一旦開仗﹐台灣獨立作戰的能力只有二周"之說﹐立足的依據就是臺軍彈藥儲備不足。詹氏防衛週刊早期曾經報導說台灣只購買了不超過120枚AIM120空對空導彈﹐是槍多彈少(Wendel Minick當年報導)就是這一思路。當然美方的意思也有希望台灣購買更多彈藥的意圖﹐但是比較中國軍隊的備戰狀況﹐的確顯示台灣的彈藥儲備沒有中國方面計算認真。漢和防務評論不斷報導在中俄軍售的過程中﹐中國購買了比通常武器彈藥比例高出2-3倍的武器﹐由此可見中國軍隊所謂"真打真準備"的"準備"意圖。例如為Su30MKK多用途戰鬥機購買的R77/RVV-AE空對空導彈超過1000枚﹐每年以100-200枚的速度購買。此外H59ME﹑H31A等遠程空射導彈的購買數量都超過1000枚。為4艘956E/EM導彈驅逐艦購買的3M80E艦對艦導彈數量居然超過500枚。

未來的臺海戰爭中﹐中方非常顧及的問題是美方可能發動經濟﹑軍事制裁﹐進而影響到戰時彈藥的補充﹐因此在和平時期就儲備了相當的武器子系統。這還是在中國自己擁有非常強的相同標準彈藥生產能力的情況下﹐都尚且如此。

毀傷比較

漢和防務評論認為未來臺海作戰無論本島登陸﹐還是外島登陸﹐甚至是臺軍實施大縱深的反制攻擊﹑彈藥消耗﹑損失的情況將是相當驚人的。首先看第4次中東戰爭﹐整個戰爭僅僅進行18日﹐以軍共消耗彈藥14.4萬噸﹐殺傷阿拉伯軍人8.8萬人﹐平均1.6噸彈藥殺傷一人﹗到了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的彈藥消耗就更大。總共向伊拉克投彈88500噸﹐其中精確制導武器佔7%﹐但是卻只擊中了30%的軍事目標。科索沃戰爭中﹐整個北約對南斯拉夫開仗﹐共78日的大規模空襲﹐投放各式彈藥23000多發﹐只擊中了3%的坦克目標﹑1.5%的裝甲車目標﹑殺傷人員只有524人﹗

因此﹐依照目前台灣軍隊的規模和臺海戰爭的基本格局﹐漢和防務評論認為一旦開仗﹐類似的彈藥消耗比較應該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情況最為接近。也就是說開仗18日前後﹐臺軍消耗彈藥至少高于14.4萬噸﹐考慮到中國軍隊的打擊規模﹑火力強度遠遠超過埃及﹑敘利亞軍隊﹐因此漢和防務評論總編輯平可夫認為臺軍實際彈藥消耗﹑損失可能更多。戰爭的第一日(73年10月6日)以軍損失戰鬥機30架﹑第二日損失戰鬥機20架﹑第3日損失戰鬥機15架。18日的戰爭﹐以10%-5%的中間值提取方式計算﹐以軍空軍每日損失戰鬥機接近7%﹐這是在以軍空軍實力搖搖領先阿拉伯空軍的情況下尚且如此﹐而中國空軍與臺軍相比﹐質量基本接近﹐因此開仗3日﹐中國﹑台灣空軍各自的毀傷狀況都會高出這一比例﹐尤其是台灣空軍﹐本身規模比中國空軍小很多。即使就以10%的每日消耗率計算﹐臺軍330架(不計算事故損失戰鬥機)第三代戰鬥機在三日的戰爭中﹐損失就會接近三分之一。漢和防務評論認為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美國的軍援是扭轉戰局的最根本性因素﹗如果沒有這樣的軍援﹐以色列能夠頂住二周﹖戰爭的第4日﹐美以就架起了著名的"Asur群島空中橋樑"﹐緊急補充以軍消耗﹐基本的援助精神是當日的消耗﹐次日補充﹗美軍彈藥甚至直接從歐洲倉庫調撥。僅僅5日﹐美軍援達到1.3億美元。此外﹐三艘航母奔赴中東。

因此﹐十分坦率地說﹐未來的臺海戰爭中﹐起到決定性因素的首先是臺軍自身﹐其次是美日軍援的力度和有效性。如何大規模地在封鎖環境下﹐補充臺軍的消耗﹖成為美日的課題。從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經驗看來﹐臺軍在開始的前4-7日必須自己頂住。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美國的援助高峰是在第7日之後來臨的。僅僅這一日﹐整整67架C5A運輸機飛抵以色列﹐只是F4戰鬥機的援助數量就達到40架﹐它們由美國飛行員直接飛往以色列。一旦臺海開仗﹐美日的大集群運輸機如何突破封鎖降落台灣那個機場﹖戰鬥機的補充來源﹖型號﹖是否由美軍直接駕駛飛抵東海岸各機場﹖這是問題的關鍵。

在阿拉伯方面﹐戰爭初期之所以十分順利﹐也與蘇聯的軍援﹑彈藥補充密不可分﹗開仗初期﹐埃及﹑敘利亞軍隊依靠SAM2﹑3﹑6﹑7防空導彈﹑MiG21/23戰鬥機﹑AT3反坦克導彈創造了相當的主動地位﹐在敘利亞戰線﹐10月10日開始蘇軍提供緊急軍援﹐僅僅一日就出動An12運輸機80架。後期的轉折固然與指揮有關﹐但是更為直接原因的是阿拉伯世界並未得到蘇聯的持續鼎力相助﹐尤其對於埃及戰線﹐幾乎沒有實施大規模的彈藥補充﹐這是因為蘇聯希望戰爭處於超級大國之間的可控狀態。這是後來埃及﹑蘇聯分裂的導火線。

這次戰爭中同樣看到了"情報聯盟"的重要性﹐"軟件﹑與情報的支持甚至比彈藥的補充更具備決定性意義"﹗如果沒有美軍即時提供偵察衛星圖片﹐以色列軍隊根本不可能知道埃及軍隊第二﹑三軍團防區接合部出現的缺口﹐這才有後來的轉折。臺海戰爭的第二個命題是美臺日的情報合作能夠走到那一步﹖

急需彈藥的種類

第四次中東戰爭關於彈藥補充的經驗可以看出﹐開仗4日之內﹐第一大類最為急需的彈藥補充項目包括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戰鬥機﹑地對空導彈﹐由此可見彈藥補充始終圍繞爭奪制空權的命題。臺海戰爭在這一階段還必須加上艦對艦導彈﹑空對艦導彈﹑反潛導彈﹑反潛飛機﹑各式雷達系統﹑C3ISR指揮系統﹑電腦﹑甚至作戰軟件的緊急補充。基本的彈藥消耗可能每日以飛機的損失為衡量標準比較妥當﹐例如﹐如果出現平均每日戰鬥機戰損率為10%的話﹐那麼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的消耗率也會接近這一目標﹐當然如前所述﹐在實戰中﹐臺軍的損失會比以軍更高。依照這樣的消耗速度﹐130枚AIM120空對空導彈只夠用3-4日﹐這是最樂觀的估計﹐當然台灣已經追加進口AIM120 C-7。一旦美軍不能即時補充這種導彈﹐意味著臺軍F16戰鬥機在第4日之後自動降低性能﹐退回到不得不依賴半主動雷達誘導空對空導彈的時代。從而使臺空軍的技術優勢完全抵消。而中國空軍卻不存在這一問題﹐即使俄式R77消耗殆盡﹐還有類似的國產PL12可以使用。就這一意義而言﹐IDF戰鬥機和天劍I/II空對空導彈甚至雄風II空對艦﹑艦對艦導彈在維持戰爭持續進行的能力方面反而是臺空軍最好的。前提是台灣必須繼續保持獨立批量生產天劍I/II空對空導彈的能力。但是據說這一型導彈的硬體設備部份依然需要依賴美國。

再看MICA系列法制空對空導彈﹐問題就更嚴重﹐將近960枚同型導彈(一說1200枚)依照每日10%的戰損率﹐只夠用10-12日﹗其後如何得到法國的緊急補充﹖從何處補充﹖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客觀環境而言﹐都比美國彈藥的補充保險度低﹐因此第10日之後﹐Mirage2000-5的作戰資源將開始出現問題。結論是當初購買的數量並未考慮到台灣所處的特殊嚴酷環境﹗

至關重要的當然是地對空導彈﹐一旦得不到即時補充﹐台灣的"以地制空權"就會出現危機。從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運用SAM6﹑SAM7﹑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使用各式地對空導彈的消耗來看﹐地對空導彈的消耗量是各式武器中最大的﹗最值得台灣借鑒的是伊拉克地對空導彈的使用情況。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防空軍裝備接近1500部各式防空導彈﹐戰爭結束後只剩下600部﹐因此戰爭中共消耗900枚地對空導彈﹐擊落34架固定翼飛機﹑直升機22架﹐總共56架作戰飛機﹐平均16.7枚導彈擊落一架飛機﹗據稱臺軍總共生產了500枚"天弓I/II"型地對空導彈﹐依照伊拉克防空導彈的損耗率﹐天弓系列導彈的有效使用可以最大程度擊落29.9架中國空軍戰鬥機﹐即使以5枚地對空導彈擊落一架飛機的計算方法﹐"天弓"系列導彈只會讓中國空軍損失100架飛機﹐還有持續發動空中打擊的能力。這裡還必須考慮相當數量的"天弓"導彈陣地在使用之前可能被巡航導彈和諸如YJ63遠程空對地導彈擊中﹐從而失去戰鬥力﹐據說"天弓II"的零部件也需要美國提供。至於大量的"鷹"式地對空導彈﹐則需要美軍直接補充。

戰爭進入抗登陸第二階段後﹐以飛機﹑艦船﹑反艦武器為主的彈藥消耗還會更高﹗這是海灣戰爭﹑中東戰爭中沒有的狀況。此外﹐陸軍裝備的補充將成為第二批緊急需要的物資。這些裝備包括武裝直升機﹑反坦克導彈﹑主戰坦克﹑主戰坦克彈藥﹑各式火炮等。陸軍裝備的補充﹐尤其是裝甲武器的補充﹐比第一批急需彈藥還更為艱難﹐因為數量更大﹐單位重量更重﹗但是對於扭轉戰局似乎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好在主要的火炮﹑裝甲車﹑主戰坦克和相關輕型彈藥台灣基本能夠自己生產﹐這是維持戰爭繼續進行的關鍵。因此﹐戰爭中彈藥生產部門﹑工廠﹑研究所勢必成為中國軍隊反復攻擊的主要目標﹐以便阻斷台灣持續進行戰爭的能力﹐這是為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60年代開始推行全土要塞化﹑地下化的四大軍事路線的主要意義。相比之下﹐台灣沒有經歷中國60年代"大三線"建設的經驗﹐缺乏必要的作戰縱深。現在還未意識到把軍事工業基地遷移至地下和東部地區的重要性。維持主要彈藥的自立生產能力是頂住更長時間的重中之重。



漢和防務評論專稿:爆發大規模臺海戰爭時,中國軍隊有多大的耐力把戰爭持續進行下去,除了戰備用油的儲備規模之外,先進裝備,尤其是最新一代裝備的生產、補給能力有多強?也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11月號漢和月刊討論戰時臺軍面臨彈藥不足問題的撰文中,通過1973年第4次中東戰爭的經驗,證明臺海開戰第7日之后,臺軍將會面臨相當嚴重的彈藥不足問題。中國方面彈藥儲備比臺軍高許多,但是在一場持續的戰爭過程中,也將面臨相同的問題。

首先,依然以第四次中東戰爭為例,不僅以色列彈藥不足,阿拉伯國家,尤其是埃及、敘利亞同樣面臨相當的彈藥不足問題。這事實上是阿拉伯國家不能把戰爭繼續下去的一大主要原因。而對比以色列,臺灣的面積更大,軍事設施更加地下化,同時地形多數為山地,因此,作為攻擊一方要做到能夠全殲臺軍C4ISR有生力量、全面破壞海空軍基地,彈藥需求勢必遠遠大過當年的埃及和敘利亞。1973年戰爭中,以色列平均使用1.6噸彈藥殺傷一名阿拉伯士兵!

首先看以第三代主戰飛機、作戰艦艇為主的主要裝備。1958年的空戰,臺軍曾經創造一日擊落30架MiG戰斗機的記錄,這場空戰事實上并非是在全面戰爭的前提下進行的。在一場全面的臺海戰爭中,每日作戰飛機、艦船的消耗量勢必大增,而且是持續性消耗!對雙方戰斗機的主要威脅不僅包括對手相當先進的同類作戰飛機,同時還有體現俄美最尖端科技的不同射程的地對空導彈。正如漢和防務評論月刊相關文章所述,中國空軍的第三代戰斗機由281架Su30、Su27SK、J11A/B、64架J10A構成,轟炸力量包括大約48架JH7A、117架H6!在臺海全面戰爭中,假定戰斗機以每日20-30架的消耗量,中國空軍現有的344架第三代戰斗機能夠持續作戰的時間大約只有11-17日。與美俄所不同的是,中國依然缺乏獨立生產第三代戰斗機的能力。J11B的生產目前在發動機、光電探測儀等子系統方面還在依賴俄羅斯進口。換句話說,J11B的生產并未完全獨立走向正軌。即使過去在J11系列的生產過程中,沈陽飛機公司的年產能力也十分有限,每年產量平均不超過17架。至于J10,眾所周知其生產依然依賴外部世界。發動機由俄羅斯提供,大型鍛造件由某個西方國家提供,因此,一旦開戰,在全面實行武器禁運的現實環境之下,中國空軍第三代戰斗機數量不足的問題即刻會暴露。

至于海軍艦船,幾乎主要的大型、新型水面艦都依賴瑞典、俄羅斯、烏克蘭的技術,尤其是動力系統。這一點,漢和防務評論過去的報道已經反復說明。

作戰平臺如此,彈藥的補給也完全相同。的確,中國軍隊在彈藥的自給生產、購買數量方面遠遠超過臺軍,但是一場高強度的攻擊作戰,彈藥消耗量也會超過防守一方。同樣面臨嚴重困難的是中國軍隊的高性能武器彈藥也主要依賴進口,中國產高性能彈藥也有相當的零部件依賴進口。而且各種彈藥并非完全通用化,在作戰平臺消耗,出現數量不足之后,專用彈藥就毫無用武之地。例如J11B除外,全部蘇式戰斗機是不能攜帶中國產PL12空對空導彈的,而J11B的生產數量非常有限。反之J10A也同樣不能攜帶主要的俄式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打擊武器。中國空軍至少進口了1000發以上RVV-AE(R77)型空對空導彈,但是考慮到臺空軍Mirage2000-5、F16Block20擁有相當先進的機動性和電子對抗、反制系統,戰時1000發AVV-AE如何表現不得而知,臺軍的330架第三代飛機,每架面臨3枚同型導彈的打擊。在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于1999-2000年代爆發的空中沖突中,雙方使用Su27與MiG29,使用相同的R27空對空導彈,大量發射卻無一發命中!空戰中后者的損失主要是被短程的R73空對空導彈擊中。在1999年美軍F14D戰斗機追擊進入禁飛區的伊拉克MiG25的過程中,一共發射了8枚AIM-54C空對空導彈,卻無一發命中,1991年1月的一場美伊空戰,F15一共發射了7枚與R27同類的“麻雀”型半主動雷達誘導空對空導彈,無一命中。至于中國產的PL12空對空導彈,漢和防務評論已經報道過在設計過程中,全面得到了俄羅斯的協助,目前是否已經能夠全面獨立生產,還是零部件需要從俄羅斯或者烏克蘭進口?不得而知。其他的對地攻擊彈藥也完全如此,H29T、H59T空地導彈的進口數量都超過1000發。多嗎?不多。現代空襲作戰的概念是投入超過萬枚數量的空對地武器,而且收效可能甚微,這是因為臺灣是山地國家,而且還必須考慮戰時偽裝的問題。科索沃戰爭共78日的大規模空襲﹐投放各式彈藥23000多發﹐只擊中了3%的坦克目標(戰后南斯拉夫對外聲稱)。而中國國產的KD88電視制導導彈,尋的器也獲得了俄羅斯的技術支持,現階段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國產化?不得而知。KD88只能用在國產的JH7A或者其他國產多用途飛機上。由此可見由于武器整合能力的不足,中國空軍的實際空中攻擊能力比擁有同樣數量作戰飛機、同樣數量彈藥的美軍、北約軍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至于中國海軍,西方的軍事評論家將其比喻成“14條船的海軍”,意思是只有14條船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實戰能力,其他都是破銅爛鐵。這14條船包括2艘051C、1艘051B、2艘052B、2艘052C、3艘054A、4艘956E/EM。這14條船,戰時勢必成為臺灣海空軍尋戰的主要目標!

于是可能出現下屬結局。在持續的消耗戰過程中,上述第三代先進兵器平臺和彈藥出現告急的時候,中方的舊式裝備,諸如J8F、J7G和海軍的破銅爛鐵艦船就會派上用場,這樣在21世紀打一場上世紀70年代水平的戰爭。由此可見,中國軍隊提出“速戰速決”的現實性。這里顯然已經了解到無論從國際政治需要還是石油的庫存、先進彈藥補給等方面都不允許拖延戰爭的現實。

因此,一旦有朝一日最后徹底攤牌開戰,中國軍隊如何及時補充俄烏彈藥?可能的狀況如下。開戰如果持續3日以上,美日勢必在聯合國出現動作,逼迫安理會通過對華武器禁運。但是由于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類似決議獲得全面通過的可能性甚微。因此,美日只有通過外交渠道對俄羅斯、烏克蘭施加單邊壓力。對于基輔而言,其一再向北約靠攏的政策可能促使其采取武器禁運的措施。就航空彈藥而論,R27系列空對空導彈、H59TE、H29T電視制導炸彈的尋的器、RVV-AE的安定翼都在烏克蘭生產。因此,主要的影響將是R27,結局是迫使中國轉向俄羅斯進口更加昂貴的R27空對空導彈。

更多問題出來了。飛機和彈藥的生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幾次阿以戰爭中,美軍的補給是直接從現存倉庫中調運,而且部分彈藥甚至是美軍現役裝備。對于臺灣而言,一旦政治上美軍決定實施補給,可能的模式有三。之一:首先從關島、日本儲備的“前置后勤”倉庫中向臺灣緊急空運AIM-120C、“麻雀”、“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和大量的空對地、空對艦、艦對艦導彈。之二,基于美日“物資互換協議”,理論上,美軍可以提取日軍的戰略物資,包括彈藥支援臺灣。對于臺軍而言,最大的利點是現役主要的航空彈藥也都裝備美日軍隊。

但是對于俄中而言,出售給中國的先進裝備,諸如RVV-AE空對空導彈在俄軍現役倉庫中的儲備量非常之少,除此之外,H59TE空對地導彈多年來主要是出口專用,俄軍自己并不批量裝備Su30系列多用途戰斗機,改良的Su27SM數量不超過一個團。因此,要指望俄軍成批地在開戰初期緊急向中國調運大量的Su27改良型戰斗機、先進的空對空導彈的可能性非常低。至于遠程地對空導彈,S300PMU2僅僅出口中國4套,俄軍自己都不裝備,S300PMU1的裝備數量依然非常至少。過去將近15年來,主要的先進裝備主要用作出口。

一旦開戰,如果中國空軍自己的預警機表現不佳,甚至出現戰損,俄中可能簽署租借法案,租借預警機以及其他的大型戰斗設備給中國。俄預警機租借中國的談判過去也進行過個回合。然而漢和防務評論若干年前也報道過,目前俄空軍所擁有的A50U預警機數量僅僅勉強夠維持最低的國土巡航,俄國土縱深太大,而多年來沒有生產新的預警機。本刊記者平可夫在茹科夫斯基機場看到至少2-3架A50U已經處于廢棄狀態。

摘轉網址 http://chingapore.com/archiver/?tid-203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