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戰俘6  

時事大家談
: 《志願軍戰俘》大結局,細數幕後點滴 
發佈日期:2016年12月20日
https://youtu.be/dWSd6Dwqx9o (片長:1小時02分13秒)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華盛頓
  2015年十月美國之音《解密時刻》推出了《志願軍戰俘》系列紀錄片,以塵封的史料、戰場拍攝的鏡頭和太平洋兩岸進行的採訪,為您呈現60多年前中國軍隊以“志願軍”名義加入韓戰的歷史真相。

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等亮麗光環的背後,兩萬多名中國戰俘在那場被遺忘戰爭中的無奈與坎坷人生。紀錄片推出後收到許多觀眾的熱烈迴響,現在《解密時刻》即將推出紀錄片的第五集也是終結篇《大結局》。今晚節目中我們請《解密時刻》兩位資深編輯,也是製片人為您介紹紀錄片的製作過程與完結篇的部分內容。 

 

解密時刻製片人龔小夏博士說,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左右,中國出了好幾本關於志願軍戰俘的回憶錄。眾所周知,回國的五六千名戰俘受到了非常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希望能找到一些年紀大的、倖存的戰俘,問問他們的經歷。 

 

解密時刻製片人,美國之音前駐北京記者東方說,美國之音在中國官方看來是一個不友好的媒體,因此作為美國之音駐北京記者,採訪要非常小心。尤其是在外地,只能用IP電話與採訪物件聯繫。他們都80多歲了,年事已高,家境都非常貧寒。四川一個縣城裡的一位戰俘,住在一間小屋裡,從地板到衣櫃全部堆滿了四五十年代的舊報紙、舊雜誌。但這些人一直認為自己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每當和他們提到韓戰真相——是朝鮮先進攻韓國,美國是作為聯合國軍去制止侵略——他們都會當場翻臉。由此可見,製作這種戰俘和朝鮮戰爭的紀錄片,對於在中國大陸澄清歷史事實很有意義。 

 

龔小夏說,一共有22千戰俘,有14千戰俘奔赴臺灣,回到中國大陸的6千戰俘紛紛被開除黨籍軍籍,一輩子非常悲慘,很多人甚至自殺了。由於中國政府的隱瞞,很多人不知道戰俘去了臺灣,這些戰俘在當地被封為烈士,但其實他們生活在臺灣。 

 

東方說,戰俘營裡大部分都是共產黨員。回到大陸的五六千戰俘都是對中國共產黨絕對忠誠的,做了很多鬥爭後才回到大陸。奔赴臺灣的戰俘都受到了歡迎,而回到大陸的戰俘一入境就受到不公正待遇,返回原籍,沒有工作,甚至沒有人跟他們結婚。在60年代中國大饑荒時代,這些人更是受盡了折磨。改革開放以後,當時去往臺灣的、和他們同在戰俘營的戰俘光宗耀祖地回來了,受到了當地政府的熱烈歡迎,待遇截然相反。忠於中國共產黨的戰俘本應是中共的瑰寶,但卻受到了垃圾似的待遇。 

 

龔小夏說,有人認為中共的傳統思想裡,被俘就是變節、叛逃,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中國從沒有“俘虜就是叛變”的概念,這個觀念來自蘇聯。中共的做法完全跟隨史達林,沒有人性,非常殘酷。接受採訪的很多老兵也曾反思過,為什麼法國美國的戰俘回去之後還能競選總統,而在中國卻是這種待遇。 

 

東方說,中共內部一些開明的改革派官員對於中共歷史是有反思的。《炎黃春秋》現在不能繼續辦下去,說明中共對於歷史上犯的錯誤以及種種不公正現象非常想隱瞞。 

 

東方說,臺灣戰俘和大陸戰俘在改革開放之前幾乎沒有交流,甚至要通過美國等國家進行中轉。雖然也聽到了一些彼此的消息,但都是輾轉了很多環節,並不詳細瞭解。改革開放後,臺灣老兵第一個心願就是回大陸看看,在那以後雙方才真正有了交流,互相瞭解,雙方都感慨很深。 

 

龔小夏說,中國有很多學者都認為朝鮮戰爭是一個錯誤,但北京當局、尤其是習近平政權不會重新評價朝鮮戰爭。因為習近平還在支持著朝鮮的金家政權,他要繼承毛澤東的衣缽傳統,因此他不會正式否定參加這場戰爭的合法性。 

 

東方說,採訪過程中困難重重,去往四川縣城尋找戰俘時山路險峻。一位受訪者不願提起當年的經歷,最終同意接受採訪時回憶起往事全身顫抖、淚流滿面。這些戰俘都談到了八十年代臺灣戰俘回大陸投資的經歷。這些戰俘是以台商的身份去投資,因此被縣長縣委書記奉為上賓。但大陸的戰俘心中就非常不平衡,因為在他們心中,這些人去臺灣是叛國投敵,叛徒回到了中國受到了這樣的禮遇,而他們堅持原則、忠於黨和國家卻遭到了這種待遇,因此都忿忿不平。 

 

龔小夏說,完成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目的就是想把這段歷史呈現出來。美國之音的記者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美國國家檔案館裡翻閱了很多塵封的資料,甚至很多當年美軍拍的紀錄片都還是封在盒子裡,從來沒有人開過。 

 

東方說,歸國戰俘的悲慘遭遇只是中國無數人悲慘遭遇的一部分,除了50年代後期回到中國的戰俘,60年代中國共產黨的幹部,中國百姓也都受過不公正的待遇。應該從制度上進行反思,把人性放在黨性之上,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產生。



作  者:哈金
編/譯者:季思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05.11.14

內容介紹
《戰廢品》一書描寫的是1951-1953年韓戰期間中國戰俘被美軍俘虜的故事。因為哈金這本作品的出版,使得韓戰--這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又受到世人的矚目。

哈金說他本來只打算寫成短篇故事,但一開始就停不下來,最後發展成400多頁的長篇鉅作。他說他在寫作此書時,內在有「某種東西」不斷湧出,後來他才意識到那是什麼,是恐懼。「所有士兵都害怕被俘。」這也是他自己曾經歷的恐懼。哈金14歲時曾加入軍隊,在韓國的一個小村落駐紮過半年,這段經歷對他描寫此書的韓國風俗民情非常有幫助。

故事以黃埔軍校畢業生俞元被派往三十八線的韓戰現場,被美軍俘虜,在戰俘營的遭遇開始。在戰俘營中,中國戰俘要面對的是高壓統治的美國人、是同國不同黨的中國人、還有同黨卻不同心的自己人。在種種鬥爭磨難中,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活著回去,然而即使盼到戰爭結束、回家的時刻來臨,究竟要回到此岸或彼岸,又是另一場試煉人性的戰爭,只是這次的對象是自己的同胞。 
 
作者介紹
哈金,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Boston University)。

著有三本詩集:《於無聲處》(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另外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好兵》(Ocean of Words)和《新郎》(The Bridegroom);三部長篇小說:《池塘》(In the Pond)、《等待》(Waiting)、《戰廢品》(War Trash)。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他的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新郎》一書新獲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 The Townsend Prize 小說獎。
《等待》一書則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
《戰廢品》一書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延伸閱讀: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1/6「戰地餘生」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2/6「同根相煎」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3/6「美軍視角」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4/6「奔赴臺灣」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5/6「他鄉故鄉」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6/6「大結局,細數幕後點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