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38  

軍紀敗壞、戰力低落是因為李登輝裁軍?
「國軍流言終結者」幫你破除這荒誕不經的六大藉口


2015/04/20

「國家有綱常,軍隊有軍紀,軍紀是軍隊的命脈......」軍中有首〈軍紀歌〉是這麼唱的,但從洪仲丘案、八軍團資通連連長性騷案、F-18相片外流案,至近來沸沸揚揚的阿帕契案,足顯我國軍紀問題層出不窮,而每次遇到問題,國軍發言人總是:震怒痛心→積極檢討→基層管休。 

於是軍紀事件常常出事的都是高層或志願役,被檢討到的都是士官兵跟義務役。很多人都覺得國軍「出了問題」、「爛」、但卻很少有人去探究國軍糟糕的原因出在哪裡。 

一、兩蔣留給台灣軍界的幾大病灶 

而每當談到國軍戰力議題,總是有一種「貴古賤今」的說法,認為兩蔣時期是國軍戰力的高峰期,現在國軍素質戰力低落都是自李登輝以後,不停裁軍所造成的結果,然而筆者卻曾聽過一個榮民伯伯評論蔣家的兵「專愛立正稍息;不愛打靶射擊。」 

言下之意,其實就是國軍花很多時間在做門面,實際的戰鬥訓練長官不愛。再來就是笑說共軍打來國軍一定完蛋。這讓我很驚訝,原來以前的國軍問題就已經多,連榮民都覺得廢。以下將闡述自兩蔣時期遺留下來的國軍的病灶。 

1. 海島國家用大陸國家的編制 

台灣是一個海島,一旦發生戰事,若要實施境外作戰,能跨境實施打擊的海空軍才具真正的重要性,若是海空軍一敗退,僅剩陸軍在無腹地可據守的孤島,肯定撐不了多久。惟於兩蔣時代將反攻大陸視為首要目標,故整個建軍方向也是以這種大陸國家的思維在進行,致使臺灣長期以來皆維持「軍」、「師」這種編制。 

而陸軍比例過高,亦壓縮到海空軍的發展。過去也一直有專家認為,若以「地面部隊與領土比例」來看,國軍的地面部隊比例不像海島國家,反而像是大陸國家。李登輝上台後力行國軍「精實」,一方面精簡「軍」、「師」這種不合台灣戰場環境的大型陸軍軍團編制,另一方面也對國軍現有的人數進行裁減。 

然而如前述,國軍的問題是出在陸軍獨大,違反海島國家的軍隊編制。惟兩蔣時代以來,陸軍體系一直較為強勢,比例上高階將官的人數亦多於海空軍系,在各軍系角力之下,裁軍精實只能各打五十大板,在維持三軍現有比例的情況下進行齊頭式的裁撤。而海、空軍的編制也因此變得更少,戰力更形低落。

2. 用老舊的教條約束軍人

對歷史略有了解者可知,蔣介石的用兵思想中,受日本、曾國藩、戚繼光影響很大。「曾胡治兵語錄」可說是國軍將領必讀的書籍,我們不能否認上述軍事書籍的重要性,但仍要講求因時制宜,而非照本宣科,將這些多已過時的約束部屬做法照單全收。

曾國藩、戚繼光所處的時代,從軍只是為了吃飽,其實並沒有什麼崇高的保家衛國的概念,而且軍隊素質也不高,為了能達到令行禁止的目的,必須用血緣關係或是傳統的忠孝節義來約束部隊。所以曾國藩的湘軍、戚繼光的戚家軍,多是在農村招募同鄉、甚至是親戚。

而為了能更有效地管理部隊,除了用忠孝節義來教化士兵外,最常見也最有效的就是「連坐法」。因為當時的人民教育程度低,較難脫離原鄉生活,若在軍中因犯錯而連累同袍等於不見容於鄉里,「長官不逃而陣亡,部屬處死;全部官兵逃,長官處死」,這也是戚家軍、湘軍鄉勇一脈流傳下來的治軍手段。國軍亦依此制訂「革命軍連坐法」、「國軍抗戰連坐法」。

但連坐法適用於今日可說已完全不合時宜。首先,在現代化戰爭大範圍的火力襲擊下,部隊是採分散前進,屆時於混亂的戰場中,想掌握每個軍、士官、兵的狀況可謂難如登天,此時部隊面臨在連坐處罰的壓力,輕則極力掩蓋真相,粉飾太平,重則全團譁變甚至倒戈。如遼瀋會戰前夕,瀋陽被圍困,當時即下令士兵逃兵者,連長以下連坐處罰,結果竟出現「連長帶著全連官兵一起投共」的荒謬景象。

其次,社會型態的改變,人民已不一定需要在原鄉生活,故連累同袍而遭到鄉里非議的情形亦不復見,因此連坐對士兵個人而言已不再具有威懾力,而不服從命令的士兵在連坐法的效果下,反而連累了該人員的全單位一起幫他擦屁股。如此次的阿帕契事件,一個陸軍601旅的軍紀事件,讓國防部召開「全軍軍紀檢討會」,屆時管休、寫檢討報告的可能又是三軍單位的基層人員。

3. 用共產國家的體制治軍

國軍在大陸時期雖已有政工人員,但仍未像共產國家一樣鋪天蓋地設立。但是國共內戰時,因為如前述遼瀋會戰全連投共的事件層出不窮,而且多是主官帶著一群不明究理的兵就「陣前起義」。敗退來台後的國軍將領們自然是為此「痛心疾首」、「深切檢討」後,決定師敵之長,效仿中共的政工制度,對軍隊實施全面監控,對軍人進行「思想教育」。

中共的政工制度,於軍隊採「雙主官制」,「黨指揮槍」就是在連以上單位各設一個平行的政戰體系的人員。以現行國軍制度來看,連級設連輔導長、營級設營輔導長、旅級設政戰主任,只是共軍更清楚訂定政戰體系的領導權,為黨監控部隊。上述制度得以確實監控部隊,讓共軍從來沒發生過「連級以上單位集體投降」。

在國共內戰老是部隊叛逃的國民政府自然是見獵心喜,在留學蘇聯有成歸國的蔣經國主導下,國軍引進了此項制度。施行之初便遭當時歷經抗戰將領的反對,認為此舉將致部隊指揮效率低落、甚至外行領導內行,而且此制度連中共的老大哥蘇聯自己都不愛用,數次改回「一長制」。雖然反對者眾,不過在威權時期,這些將領,如孫立人等,他們的聲音就在蔣經國的力排眾議下,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

而這項制度的弊病直至今日仍影響著現在的國軍,再次以部隊裁軍為例,今日國軍在力行精實仍予人冗員充斥的印象,其原因即在於大家常常忽略:國軍的軍官體系因為政戰制度,自連級以上的軍官數即是「一長制」的兩倍,我們的官兵比、將兵比也因此在先天上就是比歐美國家高很多,所以李倩蓉一個打卡上傳照片搞得星光黯淡梅花殘絕對不是偶然。

而在維持現行的軍官比進行裁軍下,冗員的問題未解決,反而基層的士官兵需負擔愈來愈重的業務,因為會幫忙他的基層人員全撤了,只留下一群用嘴巴指揮的軍官,當士官兵投注愈來愈多的心力在業務上時,我們還能期待這樣的部隊戰力高到哪裡去嗎?

4. 二戰日軍思維

國軍「轉進」台灣後,美國為防堵赤色勢力蔓延,在台設立顧問團,但蔣介石是接受過日本教育的人,他檢討大陸失敗原因,認為敗因即部隊缺乏「精神戰力」,而日本兵二戰時的「寧死不屈」形象深得其心,所以國民政府雖然舉辦過美式軍隊、日式軍隊的師對抗,決定何種建軍方式較佳。但曾受大和民族教化,又怕美國老爸把他架空或是換人做做看的蔣介石自然偏向日式。

據傳聞,日本二戰將官組成的「白團」亦曾來台灣秘密協助國府建軍,故而國軍多項戰鬥訓練,都有日本軍隊的影子,例如刺槍術的「氣刀體一致」是來自日本劍道「氣劍體一致」;「三行三進」,名稱跟動作都有日軍的影子,可以從以下影片中發現很多戰鬥動作跟日軍一樣。

步兵の本領
https://youtu.be/AVFc-Km_KUo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日本從日俄戰爭以來,確立了「精準的射擊」、「刺刀肉搏」為致勝的關鍵,影響了二戰日軍高層的作戰思維,二戰日本陸軍相較於歐美蘇聯,就很常被批評輕視火力發揚(例如覺得衝鋒槍是浪費子彈),過度強調精神戰力與刺刀肉搏,連機槍都可以上刺刀。

以台灣當時的工業水平、歷史背景來說,國府採用日本陸軍操典是有益處的,這種訓練思維在以往工業剛開始起步,彈藥造價昂貴的時代或許適合,但在今日戰爭進入高科技時代,就顯得落後,不合時宜。

二、國軍流言終結者 

在破除了對國軍戰力低落的迷思後,我們接下來就可以此方向來看,在每次的軍紀事件發生後,社會一片撻伐之餘,總是會有一些人(通常是軍方代表,或是軍系人物)出來發表一些言論,把軍紀敗壞、戰力低落歸咎到其他原因,以下筆者就一一指出這些言論,並澄清這些言論是多麼的荒誕不經。

1. 民眾不夠支持國軍、我們軍事預算一直太少,所以不能拿美國來比

首先我們先看下表:
螢幕快照-2015-04-17-下午10_09_24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國軍

從此表大家可以發現,於離開聯合國前,我們的軍事預算一直居高不下,甚至長時間佔年度總預算70%以上,此外,在離開聯合國前,我們是以「中國」名義在聯合國,以一個經濟未起飛的彈丸之地,負擔聯合國五強之一「中國」的會費,光繳龐大的會費就受不了。使中華民國成為欠款最多的聯合國會員國。 

而光軍費跟聯合國會費就把台灣每年的歲入花得所剩無幾,根本無從建設本島,使得基礎建設停滯,農村經濟接近破產。所以台灣是離開聯合國之後,其一是再也不用繳會費了,其二是軍事預算首次降到50%以下(還是很可觀),才讓政府能夠開始建設台灣。 

另外與退伍軍人業務相關的退輔會,曾經是全台最大的公司集團,底下有一百多家公司,掌握了天然氣、公車、製藥、工程等重要產業,要知道它的影響力,看看多少重大建設是包給榮工處的,看看有多少家瓦斯天然氣公司叫做「欣x」。 

如果說我們的軍事預算於退出聯合國前都佔全年預算70%以上,退輔會又包攬了國內許多重要產業,富得流油,為什麼當過兵的老中青三代,都有「部隊的東西很爛、吃很差」的共同記憶呢?我想答案就盡在不言中了。

2. 以前當2年的兵才能打仗,才能保衛國家? 

我同意軍事訓練需要一定時間的說法,但軍事訓練的時數應該要花費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以德國當做例子,德國也是從徵兵往募兵轉型,曾經統計過各軍種有多少比例的缺可以塞義務役。

螢幕快照-2015-04-17-下午10_12_31

資料來源:王玉麒,「募兵乎?徵兵乎?」,尖端科技軍事雜誌(台北市),第293期(2009年1月),頁34-39。

從上表可知,如海、空軍等專業兵種,實際上不需要太多義務役,台灣又是海島,海島作戰需要高比例的海空軍,地面部隊需求更低。而國軍如前所述,自過去以來一直投入太多資源在陸軍,進而侵蝕太多海空軍的資源,服役期長也只是讓更多人進部隊掃地、做與戰鬥訓練無關的業務。
 

過去不怕中共是因為中共的海空軍實力並不發達,在海島作戰上我們極佔優勢。跟每天在乎刺槍術隊形整齊與否、皮鞋有沒有擦亮的陸軍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退萬步言,單就陸軍來說,1939年冬季戰爭,小國芬蘭的義務役士兵役期僅有一年,在人力物力遠不如蘇聯的情況下,靠著靈活的戰術與指揮,重挫蘇聯。現在國軍有誰有自信說,臺灣過去的二年役的兵,戰技能勝過只服一年役的芬蘭兵?小國瑞士的民兵制舉世聞名,只有4個月軍事訓練,之後每年教召。有哪位軍人敢說,臺灣一般陸軍單位裡役期4年的志願役士兵,戰技比瑞士義務役強? 

3. 國軍會爛就是因為草莓兵不能操? 

說出此論點的人真的太自我感覺良好了,如同前述,國軍是個停留在二戰日本思維的一支武裝,很多觀念太老舊了。就拿刺槍術來說,現在可能找不到第二個國家把近身肉搏訓練當作表演一樣,在乎隊形整齊跟殺聲一致。真的打起仗來,這種「六發裝子彈+上刺刀陣內戰」的部隊,可能還不如拿AK-47掃射的游擊隊。

千人刺槍術~【大畫面加長版】
https://youtu.be/Hzu3TIHf9JQ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而且決定國軍戰力的關鍵是海空軍,拚的是人員的專業與武器的精良,你空軍地勤作一百個伏地挺身不如你會修F16。國軍會爛是思維太舊,用蘇聯、二戰日本那套來建軍。使海空武力無法得到該有的資源。

4. 國軍會這樣是因為沒有「黃埔精神」?

國軍的問題是讓一味崇古不求進步的將官尸居高位。光是陸軍比例還是那麼高就知道沒救了。空軍是三個軍種最晚成立,但是卻是目前三軍中最有戰力的軍種,那是因為空軍飛官的養成,幾乎都會去美國受訓,很多軍官作風洋派。甚至抗戰期間還有幾乎整個訓練期都在國外的例子,長久下來當然跟陸軍將官的水準差非常多。臺灣飛官在美國的受訓成績是很不錯的。

由這個可以看出,國軍需要的不是唱高調「黃埔精神」,而是「砍掉重練」。該把以前那些錯的丟掉,整批整批送出國學習。

5. 都是因為洪仲丘讓國軍那麼爛……

軍審法修法只是讓審判權回歸一般法院,陸海空軍刑法並沒有廢除。而且,國軍糟糕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我知道當兵會減損智商,不過還是請你加油,好嗎?

6. 李登輝裁軍讓國軍沒有戰力?

李登輝時期遇到的問題是地面部隊比例太高,部隊編制太龐大,不裁不行。而且又遇到少子化,維持龐大的編制,基層人補不齊還是白搭。真正的國安危機來自於少子化,再過幾年93年次的上來,整屆新生兒才21萬左右,代表你把男生+女生全部抓來當兵才勉強夠人。83年次一屆32萬,扣掉不用當兵的女生,還有體位不行的男生,要維持21萬兵力都很勉強了。

綜上述,蔣介石學日本、蔣經國學蘇聯,讓國軍成為強調「精神戰力」跟「服從領袖」的部隊。以現在的陸軍為例,其基本操典停留在二戰日軍的層次,管理上則效法共產國家,採政戰軍官監控部隊的制度。一方面把時間浪費在「刺槍術」、「六發裝子彈」這種過時的白刃戰訓練上,另一方面又讓基層整天忙業務沒有時間進行戰力訓練,國軍的戰力低落自然不是沒有原因。

我們在聲討軍紀敗壞,軍官行為不檢的同時,或許更應該思考:是什麼讓國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當國軍退役將領一個個「投奔祖國」置產,現役將領爭相讓親友帶著外藉人士參觀國家軍事機密,基層軍士官兵及義務役卻只能終日埋首報表,操練過時的操課時,或許國軍的潰敗並非來自外敵的強盛,而是源於內在的腐化。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521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