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圖為針對新兵訓練與後備教召需求新編成的步兵109旅。 圖/軍聞社

國防部的後備動員改革:
淺談基幹旅的利弊得失

24 Dec, 2021 聯合報 鳴人堂 

王臻明
喜歡閱讀歷史書籍,特別是戰史,也因此略為涉獵軍事領域,希望可以從地緣戰略與武器戰術的不同角度,來分析台灣所面臨的一些外在挑戰與國防問題。

國防部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後備動員改革計畫新增五個灘岸守備旅與三個訓練中心,同時也研擬要撥交部份的主力戰車與裝甲運兵車,以強化後備部隊的戰力。不過日前國防部長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是否要撥交主力戰車與裝甲運兵車,有待全盤考量,未來也不再將後備部隊劃分為灘岸守備旅、縱深與城鎮守備旅、重要目標防護部隊。這不只讓改革方向增添的新變數,也說明國防部對於後備動員的改革仍未有共識。

不過先撇除裝備問題與訓練方向不談,就後備旅的規劃上來說,其實灘岸守備旅就是以前所稱的甲種旅,在戰時將平日負責新兵訓練的旅編實,投入作戰,目前總共有七個旅。

而計畫新增的五個灘岸守備旅,則是將部份的乙種旅升級或新編而來。以前的乙種旅是規劃由軍事院校與專長訓練中心的師生為基礎,再編入後備軍人,組成作戰部隊。如剛剛新增的後備109旅與117旅,就是由北訓中心與南訓中心擴大編成。

至於丙種旅則是由各縣市的後備軍人所編成,之前改稱為縱深與城鎮守備旅

曾經被裁軍的類似制度:基幹旅的利弊

甲種旅被視為是戰力最強的後備部隊,原因在於新兵訓練旅的基層幹部,都是現役軍人,所以被用來固守灘岸第一線。這種以現役基層幹部,帶領後備軍人的混編單位,又被稱為基幹旅基幹旅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概念,陸軍過去擁有大量的基幹部隊,依作戰規劃的不同,有的完全只有基層幹部,有的則會採部份單位實編,部份單位只有基層幹部的方式,混合編成。不過在三階段的裁軍改革中,這種基幹部隊遭到大批裁撤與整併。

當時基幹部隊會被整編的原因,在於出現諸多弊病,導致戰力低落。今日在執行可恃戰力專案時,編成新型聯兵營,卻精簡五個機步營與一個戰車營,而將釋出的部份員額,再編成五個新的基幹旅,被批評是大走回頭路。只是過去的基幹部隊會出現這麼多問題,除了有歷史的包袱,還有不少特殊的因素,並不代表這種制度不可行。在國防部戮力進行後備動員改革時,頗值得深入討論基幹旅的利弊,並檢視過去的問題,以避免重蹈覆轍。

photo.jpg
國防部目前正在進行後備動員改革。 圖/軍聞社

基幹旅的優點在於基層幹部是現役軍人,較為進入狀況,可以有效指揮後備軍人作戰,這也是基幹旅最大的優勢。全部由後備軍人組成的後備旅,在基層幹部自己都還在重新摸索適應的情況下,可以想見戰力會有落差。其次是基幹旅較為省錢,因為只有基層幹部是現役軍人,其餘的都靠後備軍人補充。這在國軍採行全募兵制以後,優勢變得更為明顯,可以達成「平日養兵少,戰時用兵多」的目標。

再者,基幹旅的動員速度比較快,原因又可分為人員裝備兩個部份。
在人員方面
,因為多數的基幹旅,平日就負責新兵訓練與後備軍人的教育召集,雖然一梯一梯,來來去去,但大多數時候,基幹旅裡都有正在接受新兵訓練或教育召集的士兵,能在基層幹部的帶領下立即轉換為作戰部隊。
在裝備方面,則因基幹旅一直在運作中,武器有人保養維護,不必再從動員庫中取出解封,就能立刻投入戰鬥。

不過,這些基幹旅的優點,卻也是基幹旅的最大缺點。來參與教育召集的後備軍人不斷輪替,難以與基層幹部熟悉,正在接受新兵訓練的入伍役男,還未完成基礎訓練,戰力堪慮。也因為基層幹部人數不多,士兵流動率太高,基幹旅很難操作與保養大型複雜的武器,這也是許多人質疑把主力戰車或裝甲運兵車撥交給基幹旅,是否能發揮正常戰力的原因。因此基幹旅通常較適合編成輕裝步兵旅,或是摩托化步兵旅。

photo.jpg
來參與教育召集的後備軍人不斷輪替,難以與基層幹部熟悉,正在接受新兵訓練的入伍役男,還未完成基礎訓練,戰力堪慮。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往問題浮現,能有效達成改革目標嗎?

過去陸軍以師為作戰單位時,擁有大批的基幹師,原因是當時的政府計畫要反攻大陸,需要在短時間內編成大規模的地面部隊。加上那個年代台灣的經濟狀況不佳,難以負擔大批部隊的開支,所以基幹師節省資源的特性,就特別受到青睞。但問題在於常備部隊裡有太多基幹師,平日只有少量基層幹部,或少部份的旅級或營級單位實編,即使擁有一大堆的部隊編制,卻淪為空殼,整體的戰力備受詬病。

更雪上加霜的,是政府逐漸放棄反攻大陸的目標後,這樣的龐大架構並沒有隨之調整。在久訓不戰下,後備軍人的教育召集也變的有名無實,都是虛應故事居多,訓練成效極差。在常備部隊因為充滿基幹師而缺乏完整戰力,後備軍人又不可靠時,這種常後混合的制度受到各方的質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陸軍決定大量裁併基幹師,並順應潮流將作戰單位由師改為旅,最後只留下負責新兵訓練與教育召集的七個基幹旅,成為後備動員的第一線部隊。

可恃戰力專案精簡五個機步營與一個戰車營後,共釋出三千多個員額,被批評是基層戰鬥部隊難以招募到足夠的志願役士兵,因此削足適履,裁減戰鬥部隊以提高編現比。這樣的說法雖然不能說完全錯誤,卻有失公允,因為海軍未來要新增20個中隊,以操作岸置機動型反艦飛彈,空軍要再接收一個聯隊的新型戰機,都需要擴充人員。陸軍則在現有後備動員制度飽受批評下,計畫延長教育召集訓練的天數,從五天變為14天,並強化訓練內容,但現有七個基幹旅的訓練能量難以負荷,不編成更多基幹旅,無法達成改革的目標。

photo.jpg
陸軍則在現有後備動員制度飽受批評下,計畫延長教育召集訓練的天數,從五天變為14天,並強化訓練內容。示意圖。 圖/國防部

避免重蹈覆轍,應落實教召訓練以及改革後備動員制度

國軍要避免的是重蹈過去的覆轍。

首先是基幹旅無法取代常備部隊防守重要地點,特別是解放軍突襲台灣的能力越來越成熟,陸軍部隊要有快速反應的能力,以避免機場或港口遭到佔領。基幹旅需要一段時間的動員或準備,讓部隊進入臨戰狀態,不能隨便把一個基幹旅放在防守地點,就逕自認為這個基幹旅會擁有如同常備部隊的戰力,如此將出現防禦漏洞。而最老生常談的,教育召集訓練一定要落實,更是基幹旅這種後備動員制度能否成功的關鍵。

此外過去基幹部隊的諸多問題,例如:基層軍士官普遍缺員、武器裝備老舊、欠缺足夠保修能力,以及擁有高階專長的後備軍人不足,只能以其它專長來替代等,也必須解決。目前軍方似乎將多數問題都歸咎於改採全募兵制後導致兵力不足、役期太短,難以訓練一般役男取得高階專長。不過每個時期都一定會有不同的困難與挑戰,在過去役期長達一年十個月的時候,陸軍連常備部隊裡,都有基層軍士官嚴重缺員與後備軍人專長管制紊亂的情況。現在將所有的問題,都推給全募兵制,並不是負責任的態度。

後備動員制度必須進行改革,不只已經是社會共識,許多與台灣有利害關係的國家,也極為關心這個問題。國軍必須先正視今日後備動員制度的問題,是經過長年累積下來的結果,絕不是現在才出現。在進行改革時,才能切中其弊,而不是再找一個藉口,或是以鋸箭法來處理。有心改革就能找出解決方案,例如,後備部隊難以操作主力戰車的問題,是否可考慮編成軍團直屬戰車連,在戰時配屬於基幹旅,以強化火力?這樣的做法可不可行,國軍可以進行驗證,而最糟的是完全不願意嘗試,改革繼續原地踏步,最後人去政息。

photo.jpg
後備動員制度必須進行改革,不只已經是社會共識,許多與台灣有利害關係的國家,也極為關心這個問題。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