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民5  

大時代下的童年

Memoirs of retired ROC Army colonel Li Yi-Ming(Wei-Jim) 

中華民國退休上校李翊民(偉傑)的懐舊篇記錄了幼年求學,陸軍預校10期,陸軍官校41戎馬生涯的點點滴滴

懷舊篇-21  

   橡皮筋也是當年的童玩要角之一目前仍有綁頭髮、便當⋯等用途,可在文具店及十元商店買到,其他童玩均已走入歷史只能在少數懷舊的矸仔店才可買到,橡皮筋在教室課桌上可搓成小團狀兩人輪流用手指搓壓一次誰能將它搓成原本的圓形即得勝,玩久了之後大家都知道在那種形狀下從那個方向下手一搓便立馬變成原狀,另外就是以左手姆指勾住後端右手食指頂住前端拉長後瞄準対方置於地面的橡皮筋若撃中則嬴了,我當年在村中可是數一數二的高手,至今仍保有八成功力,家中天花板上若有蒼蠅及蚊子時我便用它一招斃命,令妻大為驚訝,我還有一招是將橡皮筋勾在小指上手掌比成手槍狀橡皮筋繞過大姆指跟部後套在食指尖上(上下兩條鬆緊不同)鬆開小指往前方約三米的地面射出,它著地後會立馬倒退滾回我腳邊,這和女子體操選手拋環原理相同,利用圓形物體之旋轉力。村中女生則用橡皮筋串成一長條玩跳高或是有節奏地繞過小腿跳動並齊聲唱著"小皮球香蕉油滿地開花二十一⋯"的童謠,我的三個妹妹們每天玩得滿身大汗不亦樂乎。

######################### 

懷舊篇-22  

   早年父親擁有一台狗頭牌腳踏車那不僅是上下班之用,假日載我們出去玩也靠它,後擋泥板上裝有鐵片卡槽,每次出門前父親都要拿出一塊上印有國字號碼的鐵片插入卡槽,原來當年腳踏車也要掛牌照,若未掛牌上路將吃罰單,每次出門時車龍頭與座墊之間的鉄桿便是我的座位,面向左側坐好後雙手握住龍頭中央位置,由於不夠舒適一路上需不斷調整坐姿,由於左右有父親雙手擋著沒有跌落車下之虞,有次父親載我從黃埔新村騎到鳥松鄕玩,回到家後屁股都有點麻了,但下次仍然央求父親載我去玩。當年腳踏車很稀少眷村小朋友幾乎都沒有車,我直到五年級還不會騎車只會幫父親洗車擦車,直到六年級轉學到大寮的永芳國小同班同學多為農村子弟住處偏遠沒有客運車均以小型腳踏車代步,經同學用他的車教我(抓住車尾跟著跑)兩天終於學會,此後便經常在中午休息時借用同學的車在操場練習直至自認可以騎車上路為止。 

######################### 

懷舊篇-23  

   小學時男生除了踢足球之外最常玩的戶外遊戲就是騎馬打仗及䦕線了,前者又分小馬及大馬,小馬為一人背負另一人與其他組合拉扯落地或馬跌倒者遭到淘汰,大馬為前面一人為馬頭後面兩人右方出左手左方出右手搭在前立者雙肩上,前立者雙手向後與後方兩人左右手緊握做為馬蹬,騎馬者跨坐在兩隻手臂上雙腳踏在馬蹬與他組騎士拉扯,騎士落地或馬隻解體便遭淘汰(危險動作請勿模仿),幸好操場地面有深及腳踝的長草加以小朋友身材不高未見有受傷情形。 開線為地面上劃有相鄰的兩片約一坪大小方塊各有一出入口每隊三至五人守在各自陣地或衝入対方陣地奪走雙方交界線中央的寶物(通常為一石塊代表)再回到自己陣地放回原處即得勝,過程中雙方推擠拉扯推出格外或踩線者即出局(像是日本的相撲),以上被稱為「中國開線」後來到北部則玩的是另一種方式稱為「美國開線」講求閃躲計巧較少肢體接觸。 

#########################  

懷舊篇-24  

   童年時沒有開放的泳池及水上遊樂區盛夏時我們就到黃埔二村南邊的農業水圳戲水,它是由高屏溪攔水壩以抽水機導入灌溉用水圳,該處又分大河及小河,大河寛約四米深約一米半水流湍急,多為中學生及水性較好的小朋友在玩,他們不斷由兩米高的岸上跳入水中隨波而下再爬上岸回到原處再次跳下,樂此不疲,小河是由大河向西垂直分出的支流寛約一米半水深及腰(我們的身高,類似現今的兒童池)流速平緩,我們幾乎都用狗爬式順流而下,小腦袋瓜露出水面兩手像小狗的前爪交互划水,雙腳胡亂踢水,大約兩三個小時後才結束戲水穿著濕的短褲沿小河邊往下游走兩邊全是台糖公司製糖的原料白甘蔗田,步行約一公里後抵達一座鋼構跨越鳳山溪的過水橋,橋身塗有紅色防銹的紅丹漆,大家都稱它為「紅橋」,小河經由箱涵式的紅橋継續流向遠方,我們在紅橋停留約半小時此時褲子也風吹日曬乾了,便各自回家,到家沒多久村中便傳出小朋友的哭聲,原來眷村的媽媽們有一套檢查小孩有無戱水的撇步,即用指甲在手臂上一刮若出現一條白色痕跡則肯定是偷偷玩過水,立馬祭出大菜「竹筍炒肉」(家法伺候),幾乎每次都有同伴回家後遭到修理,我非常幸運從未遭母親刮皮檢查及修理。50多年之後的小學同學會還提到紅橋,每個人都說曾經到過,対黃埔新村及二村的眷村子弟而言,它不僅是歷史古蹟(日據時代建造)也是大家共同的回憶,後來我進入陸官才知道足球場南邊的水圳通過校史館後面轉往步校大門北面通過的水圳就是我們童年時玩的水圳,練球時若足球滾落圳中因水流很快,大夥立馬用長竹竿在岸邊追趕攔截撈起,否則就要損失一顆球了。 

######################### 

懷舊篇-25  

   每個小朋友都無法抗拒糖果的誘惑,當年一般小朋友的零用錢很少,商家特別推出許多平價零食,我記得最早自己去購買的零食就是一毛錢買兩粒大圓糖,上小學之後零食種類多様化有之前我提到的一張棉紙包兩粒橄欖、有做成像一支紅辣椒的糖吃起來涼涼的、有3X10公分的桂樹皮(略帶辣味)、有各種顏色的糖紙(浸過桂皮味道、嚼完之後將紙喳吐掉)、有小氣球灌入糖水色素後凍成網球大小的冰球(吃完後將氣球灌水當水球玩)、有各種粗細不等的玻璃管內裝果凍(價格不同,將果凍吸出呑下後玻璃管作為吸管用,如今這種零食肯定禁止販售給兒童,太危險了)、有鳯梨罐頭工廠剔除圓柱形的鳯梨心切成小段、有騎單車的小販賣冰淇淋後座有一機器上面如時鐘的圓盤劃有大中小等不同刻度,12點位置劃有天霸王,將一毛硬幣投入投幣口後盤面指針即快速轉動最後停的位置便是可獲得的冰淇淋大小,小販傋有大中小不同口徑的圓勺,不過多半指針都停在小的刻度(像是一般摸彩的幸運獎),有次我見一小朋友中了天霸王,用兩片圓碟形餠乾夾住三大球冰淇淋就像是超大漢堡(也只見過一次),也有小販用手轉動上有刻度的木質圓盤後由小朋友用飛鏢射,依他射中的大小領取冰淇淋,村中也常有小販以扁擔挑著豆花叫賣,我們便從家中拿出大碗去買,時至今日總覺得還是當年的古早味豆花好吃,還有小販單車後座載一木質層櫃內有各式醬菜,經由玻璃門可供顧客選購,每次拉動懸掛的銅鈴告知住戶。另常有外省伯伯騎單車載著包子饅頭在村中高喊"保之麻偷"(山東口音),近幾個月每次週六去母親新店行政街的住處時竟然也常聽到和五十多年前同様的"保之麻偷"叫賣聲,令我感到時空錯亂,後來一想可能是第二代接替者,但是那個聲音實在是太像了。 童年的我們愛吃甘蔗,偶爾會到蔗田折根台糖的白甘蔗以門牙撕皮後享用(當年的行為實在不當,在此自我批評),我們去賣黑皮甘蔗的攤子時都會買一截不削皮的甘蔗(約一尺長)然後用牙齒慢慢啃食,也從小磨鍊了一口好牙,至今仍每週買一包甘蔗(一百元)回味,日前在網路上得知甘蔗含鐵量甚高,吃甘蔗不僅可清潔牙齒還可使牙床更為堅固,不知是否真是如此? 

#########################  

懷舊篇-26  

   47年823砲戰爆發後共軍在往後的44天內向金門地區發射了48萬發砲彈但是戰地軍民意志堅強並未被擊潰,後來美國援助了八吋榴砲使共軍轉為劣勢提議單打雙不打,直至68年美共建交後才完全停火,台海戰役期間我空軍主力為F86軍刀式戰機對上共軍的米格15及17型戰機,經常有擊落共機的消息傳來,每天一大早我便打開信箱取出報紙若頭版頭報導我空軍健兒擊落匪米格機消息立馬大聲告知全家,大家都興奮不已,當天上學心情也特別好,幾乎每隔三五天都有捷報,最終台海空戰我們是以31比1的懸殊比數嬴得勝利,正因當年三軍官兵英勇奮戰確保了台灣往後五十餘年的和平安定及經濟發展。但是海峽對岸隨著改革開放後全力推動建設,主辦亞運、奧運、世博⋯等,並耀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上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反觀國內有一批人只會搞破坯,充滿意識型態,阻撓各種經貿協定使台灣孤立於國際各主要貿易體之外,斷送企業生機,拆了幾座銅像便洋洋得意,正是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義必自斃。非常抱歉今天有些偏離懷舊主題,請好友們見諒。 

######################### 

懷舊篇-27  

   記得小時候家中餐桌上若是有一條紅燒魚(多半是成人巴掌大的吳郭魚),母親總是只吃那約十公分長的背鰭及兩片胸鰭,根本就沒什麼肉只是用舌頭剔除魚刺上附著的肉渣,她還不斷強調最喜歡吃這部位,我們信以為真地將那條魚吃光光,不僅湯汁拌飯好吃連配料的蔥段也美味,冬天時我們刻意留些湯汁待次日凝結成果凍狀的魚凍(沒有冰箱故夏天不宜)我們極為喜愛。過了十多年我們長大後才知道其實母親最喜歡吃魚背部的肉只是當年家中七口人她為了先生及子女謊稱最愛吃魚鰭。 我曾看過一篇類似的文章「魚頭的故事」描述一位病危的老母親躺在病床,子女們送來她愛吃的魚頭,她頓時含著眼涙說她從來就不喜愛魚頭只是想把魚肉留給先生及孩子們享用而假裝愛吃魚頭。偉大的母愛總是把最好吃的留給子女,各位好友不妨回想一下您的母親當年是否也是只吃魚身最沒有肉的部位。 

######################### 

懷舊篇-28  

   當年母親會買回各種顏色的毛線為我們編織毛衣,用三支細竹材質的毛線針很熟練地操作,我曾見到鄰居阿姨用鈻製不同顏色的毛缐針可母親仍然偏愛竹製的,隨著我們長高原有毛衣不合身時便需拆除重織,母親找出線頭後我負責將毛線從毛衣上扯開母親則將線纏繞成如壘球般大小的毛線球,再添購一些新的毛線重新編製,每件毛衣還用不同顏色的毛線織出各種圖案,想必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我們當年常兩人用一段四尺長的毛線兩端連接套在掌心相對的兩手背上用中指勾出交叉形狀再由另一人以雙手撥弄其中幾根線後接替架住,如此不斷交互接手變化各式花樣,也有單人以一條或兩條橡皮筋利用十指變化各種圖形,都是訓練手指靈巧的遊戲,同學之間還會比賽看誰變的花樣較多。 

######################### 

懷舊篇-29  

   當年暑假期間晚間家中悶熱除了和家人在院中乘涼外有時會獨自沿王生明路往鳯山大橋方向逛街,対沿途商家及路邊小販均感好奇,小街上開有許多彈子房(今稱為撞球場)常見一些大哥哥在大枱子上用長木桿推圓球去撞別的球,枱子長方形沒有囗袋裏面有四顆不同色的球,枱旁坐有大姊姊負責記分,父親説那是不好的埸所,我在旁觀看時他們會說"小朋友快回家去"。長大之後我才知道當年流行的是「開侖」(Carom)打法,其玩法有四球及三球競賽、自由球、障礙球及三顆星等,民國50幾年國內開始流行司諾(Snooker)有15顆紅球7顆色球球枱有六個袋口,近20幾年又轉為流行花式撞球,有八號球、九號球及14一1等玩法,其中尤以九號球最為風行我國許多男女好手經常在國際賽中奪冠,每年在台灣都會舉辦「安麗盃」女子九號球大賽,母親從不錯過實況轉播,對國內男女撞球好手都能叫出名字,記憶力超強。王生明路西邊有一片很大的農場也是我們白天常去玩的地方,晚間農場前的路旁有許多水果攤販使用一種電土加水產生可燃氣體的電土(碳化鈣CaC2)燈又稱為電石燈、乙炔燈,老一輩的人叫它水火燈來照明較煤油燈光缐強多了,其火苗可高達四五吋(照片如留言版),目前電土巳沒人用來照明而是果農用來催熟水果。因為具有危險性並不是很容易買到,就像昨晚八仙樂園的粉塵爆炸事件,那些有危險性的彩色粉末原料即麼加強管制不得用在群眾聚集場合,希望那些傷者都能化險為夷平安康復才好。

李翊民3

#########################
 

懷舊篇-30  

   當年在晚上逛街時常會見到有盲人沿街吹著按摩笛(如留言版)每一小段音符約四至五秒反覆吹奏以吸引顧容,也有賣麵茶(炒麵粉)的手推車上面一壺煮沸的水發出氣笛聲,不過我從未買過,因為母親都會在冬天時自己炒一些麵粉沖泡給我們吃,加些白糖便是美味的點心,可那是小火慢慢炒出來的還挺費功夫的。 街道上充滿著木屐撞擊地面的聲音,當年民眾普遍穿著木屐,通稱木底鞋是我國一種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我們稱"拖板鞋",著木屐是潮汕人的傳統風俗,據說木屐始於晉文公,晉國貴族介子推背老母隱居綿山後晉文公帶人尋找不見其蹤跡,有人建議說介子推是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肯定會背老母出山的,文公從之誰知燒山後介子推母子並没有出山相反抱樹而死,晉文公見狀甚為憐之遂在綿山建祠紀念介子推又命工匠將那樹根刨起做成一双木屐不時套在腳上,呼為"悲夫,足下"以示敬之,由於木屐確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所以到了兩漢木屐已相當流行,晉、南北朝時代木屐不但得到廣泛的利用,其製作也不斷得到改革。記得我在四年級以前都是穿著木屐,鞋面上的寛繫帶斷了我還會自己修復,女生則穿著有腰身漆有彩色的木屐,直到我五年級搬到大寮眷村才和村中其他小朋友一樣穿著白底藍色人字繫帶的夾腳拖(Shoe plus)稱為史力把(可能是日本人唸英文發音斬釘截鐵)從此鞋腳合一奔跑起來輕快許多,不像以前要跑之前需先蹲下將拖板鞋拎在手中,只是夏天穿久了之後雙腳背面上都會有一白色的人字記號。

李翊民4

######################### 

懷舊篇-31 

   之前提過鳳山王生明路西側有一片大農場,通往農場的道路兩旁樹木結滿了青果(橄欖),我常帶大妹二妹及數名玩伴至農場採摘青果(小妹太小在家留守),由身手靈活的我爬上樹梢摘取青果後往下拋,為免果粒破損妹妹們用雙手拉起裙子接住,初期常有漏接致青果掉落地面或K中腦袋,久了之後便能準確地落入裙中極少失誤,帶回家一堆深綠色的青果生吃有些酸澀,用水煮過後表皮變成黃色果肉較軟略帶酸味成為我們的零嘴,如今每次陪老伴晚間至碧潭散步時在吊橋東橋頭階梯旁的小販竟然有賣和我們當年吃的一模樣水煮青果,每次經過都不免會勾起兒時回憶有時會説給老伴聽,她卻立馬回說"已經聽了幾十遍了"兜了一頭冷水。村中常有一騎單車前面掛兩個大布袋裝著回收的破銅爛鐵,車後小鐡桶中裝著凝固的麥芽糖,用手搖空竹筒發出的嘎嘎聲通知村民,小朋友們紛紛將家中的破鍋,空罐⋯等拿出,小販則用手揑一團麥芽糖附在小竹籤上交換,糖球大小視收取資源價值而定,鋁質的小小牙膏空瓶卻可換一大球糖(當年鋁較為值銭吧?)小朋友們都很滿意地享用意外的收穫,可有次鄰居小朋友被打得哇哇大哭,原來是他偷偷將家中有用的鐵器拿去換糖吃了。  村中也常有原住民朋友(男女都有)兩三人一組頭上頂著大竹籃裏面裝有鳳梨、小米等逐戶詢問有無交換意願,母親每次都沒讓他們失望,依行情以一滿飯碗白米換一顆鳯梨,他們很高興的離去我們也吃到甜美的鳯梨,後來搬到大寮的眷村就沒再見到如此以物易物的場景,還真有些懷念。

######################### 

懷舊篇-32 

   五年級時舉家遷至大寮的商協新村,之前已提過早上搭村中交通車到黃埔新村下車再步行至誠正國小上學,放學時出校門右轉眷村東六巷穿過黃埔路沿陸官校圍牆通過大門至鳯屏路右轉往屏東方向上坡後轉入右側土路沿官校北側圍牆走到鳯林公路往林園方向,道路兩旁全是稻田,上了一段長坡後右側小山丘為一大片公墓接著是一座磚窯廠過了窯廠右側即為商協新村大門(照片即在大門口拍的)後來磚廠與公墓之間又陸續興建了影劇五村及七村兩眷村,商協的東側則建了果協新村,再往大寮方向的右側又陸續建了兩三個眷村,我們經常到磚廠看製磚過程,先將調水的黏土倒入大的攪拌機器中一旁的磚頭長寛的出口慢慢吐出泥條,一名工人以手壓下兩條鋼絲的鍘刀切出兩塊磚坯另一人負責將磚坯裝上手推車運至廣埸排好風乾,再將風乾的磚坯送入窯中以煤炭加熱燒成紅磚,待窯孔中完全冷卻後才能入內取出成品,原來那麼不起眼的紅磚製造過程竟然如此繁複費工。

######################### 

懷舊篇-33

   眷村靠近鳯林路有三個大池塘假日常有村中小朋友在此垂釣,某次月考我成績不錯雙親於週末晚上帶我至鳯山看電影(片名不記得了)散場後又至街上的釣具店買了一根約七、八尺長的竹製釣魚竿及魚線、魚鈎、浮標、鉛錘等配件後從鳳山乘三輪車返回大寮眷村,我將魚竿立在車後座踏腳處不時把玩我的第一根制式釣魚竿(以前都是隨便砍隻細竹或樹枝),父親叮嚀我要愛惜使用避免碰撞折斷。 次日下午約了幾位玩伴到大池塘釣魚才坐下十分鐘左右便衝來一名大漢怒駡我們偷釣他養的魚並快速搶走我們的釣竿當場折斷,真是天外飛來橫禍,我期盼許久的第一根釣竿竟然不到24小時便夭折了,事先我們完全不知那是有主的魚塘且四週也未見告示牌,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將經過告知母親,晚餐也沒胃口,父親下班回家後並未責駡我反而安撫我的情緖。後來仍然有許多人在該處釣魚,據瞭解那些池塘是眷村中的無主池塘(即任何人均可垂釣),那天算我們倒霉遇到瘋子了。後來父親又買了一根新釣竿給我,讓我消磨了一個暑假。一年之後軍方派推土機將三座池塘填平,我們在旁不捨地看著它們一個個被泥土呑澨,整平後的空地分别作為露天電影院、菜市場、打煤球場之用,露天戲院係用竹籬芭圍起前有木板搭的小舞台及銀幕座位是以兩根碗口粗的圓竹合併架在兩根木樁上,約有二十多排,設有售票口,票價五毛錢,放映一些二輪中西片,附近流動攤販晚間也聚集附近成為眷村中的閙區。

######################### 

懷舊篇-34

   民國48年我們全家到鳯山戲院觀賞由李翰祥導演林黛趙雷主演的古裝片「江山美人」,該片堪稱黃梅調電影之開山始祖,根據民間故事〈游龍戲鳯〉改編,獲得第六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導演、男女主角配角、編劇、彩色攝影、剪輯、音樂、錄音、藝術設計等獎項,是當年最轟動的電影,此後村中每天都可以聽到住戶家中收音機播出的該片歌曲,連三歳小孩都會唱上幾句,至今它的招牌曲〈戲鳯〉仍然常被KTV客人點唱。另外當年最常聼到的㳘行歌曲則有〈晚霞〉〈花外流鶯〉〈紅花襟上插〉⋯等幾乎人人會唱。  六年級時我轉學至大寮的永芳國小,搭乘高雄客運車上學,卡式月票每天有兩小格,班次不多經常擠不上車,眼明手快的車掌小姐總能在混亂中準確地用鐵剪卡中當天如米粒般的小空格,令人佩服。永芳國小學生多為大寮地區農家子弟,升旗典禮時幾乎全校同學都是赤腳只有我及不到十名同學穿著鞋子,常被投以異樣眼光,我所屬的六年和班也只有我和另一名董姓同學(僅有我們兩個外省子弟)穿鞋子上學,但是三天之後我決定入境隨俗也改為赤腳上學,剛開始不太習慣,踩到小石子會痛走在太陽下的柏油路會感覺燙,久了之後便能適應了,我觀查同學們的腳底板幾乎都像多了一層車胎皮般,就算細小的玻璃碎片嵌入也沒感覺,最近見某報導指出若是經常光腳踩在泥土地或草地吸收地氣對身體有益,突然覺得我當年的決定是正確的。

######################### 

懷舊篇-35

   我們六年級七個班的一排教室靠近小山坡東西兩側全是水田東側還有一約20坪的池塘池邊有一座雙人腳踩的水車,我們下課時都喜歡踩著玩,教室南側一大片菜園種植四季豆我們常將停在菜葉上的金龜子㧓來用五尺長的線綁住牠的後腳讓牠飛舞像放風箏般,菜園旁有一條小路通往小山坡山上全是松樹樹上有許多黑褐色的柴龜蟲也被抓來玩,也可在地上撿到很多松果。雖然教室週邊環境很好玩但是我們六年級的課業壓力很重,幾乎每科都有課外參考書,數學有兩本比課本厚三、四倍的參考書,每天八節課上完後晚上還要留在教室補習三個小時,有時我會向同學借單車騎回家吃完晚飯再回校補習,單車非常陽春沒有擋泥板、車燈、煞車,他説只耍用腳後跟底磨擦前輪就可減速,感情是把腳底板當成活的煞車皮了,從眷村回學校有一段長的下坡路我用腳底磨擦輪䏩皮還不到五十公尺腳底便燙得受不了只好下車用牽的到平路再騎。 班導師莊金桂先生要求甚嚴全班48名同學依程度分為八行座位每行六人每兩行12人為一組分為60,70、80、及90分四組,凡是平時考、模擬考、月考、期末考成績未達標準者在唱名發考卷的同時差幾分就用一支四尺長的藤條打幾下手心,有時差太多分就手心及屁股各分擔一半,每到發卷日同學們都備好酒精、萭金油、老薑等減痛秘方,頓時教室中充滿了各種氣味,我編入90分小組,但是人有失神馬有失蹄也常有考差了被打經驗,只要被抽打十幾下回座位後要好一陣子手掌才恢復知覺,有些同學打一下便收手猛甩或藏在背後,導師下令伸出才慢慢呑呑伸出待導師用藤條將手掌由下托高後立馬打下他又收手重演一遍,待全班試卷發完及打完大約需半節課時間,我們也曾向其他班同學打聼都是一樣被打,當年導師的說法是請我們吃鰻魚,可我們都不喜歡吃這種鰻魚。

######################### 

懷舊篇-36

   五年級以前在鳳山誠正國小班上同學平時都哼唱一些國語流行歌曲或電影插曲,而在永芳國小同學們則常唱〈媽媽請妳也保重〉〈打拼的工人〉⋯等台語歌曲,我不久之後也學會了好幾首台語歌,〈媽媽請妳也保重〉是我學的第一首台語歌,覺得文夏的歌詞寫的很感人,它也是我數十年之後仍然還會唱的歌曲。導師為提昇同學們作文能力規定大家開始每天寫日記第二天交給他檢查,我在四年級時父親便給我一日記本規定每天寫日記,某日導師很生氣的説"你們寫的日記全是胡扯一通,什麼起床、吃飯、上學、放學、睡覺⋯,全班只有李偉傑(我的原名)的日記還有些內容"我且奉命上台唸了一篇日記供大家參考至今仍印象深刻,在永芳的一整學年大家拼的首要目標就是考上省立鳯山中學(不敢期望雄中),每次月考或期考我總是屈居第二名,而第一名總是那位董姓同學(全班唯一穿鞋子上學者)當年的確有「既生渝何生亮」之感,不過後來想想他若不是真有實力也不可能每次拿第一名,只能怪自己不夠努力。

######################### 

懷舊篇-37

   村中原有三座池塘填平後除了作為露天戲院、菜市場另外三分之一的土地成了打煤球場,村內各家燒水煮飯幾乎都以煤球為燃料,煤球場一位五十歲左右的伯伯光著上身皮膚黑得發亮在烈日下將碎生煤加水及泥土混和倒入圓柱型模具內加上鉄蓋以大木槌重擊五六下後即可從模具中取出一粒圓柱型內有19個通氣孔高約30公分的煤球,交錯排列架高晒乾後即可依村民叫貨送至各戶,另外也有一種約15公分高的煤球適合家中人口較少的住戶選購,煤球爐以水泥製成內徑恰好容納煤球(如留言版)下方有一通氣孔以活動拉門控制火力大小,要將煤球㸃燃頗費功夫,一般都是睌間不再用爐火且煤球未滅前取一粒新球疊在上面我們稱為「接煤球」動作不難但是氣味嗆人,父母親寧願自己忍受也讓我們動手。祖籍湖南的父親喜愛辣椒(屬於茄科,它的維生素C含量在蔬菜中首屈一指,人稱營養辣袋,其辣味來自"辣椒堿"適量食用可以刺激味蕾增進食慾促進消化,但胃病、高血壓眼疾患者應禁食)我們常將生的青辣椒小心地丟入爐子下方的通風口內待它鼓漲爆裂後以鐡絲一一掏出用冷開水漂洗乾淨加入醬油麻油醋拌勻作為開胃小菜,父親稱它為"煨辣椒"全家都愛吃,滋味遠勝過目前市售瓶裝的剝皮辣椒。當年眷村還發放一些美援物資如麵粉、包穀粉、牛油、營養餅(如五十元硬幣大小的黃色藥片煮飯時加一片便煮出整鍋黃色的飯,母親說較有營養,可能是類似維他命的功用),自治會每天早上煮一大鍋脫脂奶,我拎著小茶壼去領回後搭配早餐食用,母親也常用包穀粉做成北方的窩窩頭、煎餅、煮粥都很美味,至今仍然使我們懐念不已,曾到市面上買材料回來作,但卻總覺得不是當年那個味。

######################### 

懷舊篇-38

   六年級的班導師負責盡職,每天早上七點鐘便到教室督導我們早自習,當年導師幾乎包辦所有課程,晚上還要補習到九㸃,一天工作超過十四小時,某次月考全班成績都很差,在發完試卷及賞過鰻魚大餐(以籐條打手心)後導師忍不住落淚,那是一個恨鐵不成鋼的感傷,不久之後便病倒了但第三天即拖著病體継續站上講台,某位同學家長建議服用一種草根熬煮的湯汁有治療功效,次日十幾名同學上學時將鋤頭綁在單車上帶到教室,中午吃完便當後全班出動到教室南面的小山上挖掘一種白色長條像筷子般粗的草根,不到一小時便挖到一大包由班長交給導師帶回家,過了幾天之後導師精神氣色明顯好轉,不知是否草根發揮了功效?  一年苦讀之後終於從國小畢業,我報考省立鳳山中學,入學考試的前一天晚上晚餐後父親叫我不要再看書了坐上他的單車帶我到鳯山看電影,他要我儘量放鬆心情,可我坐在戲院中心裏仍想到次日的大考,演些什麼毫無印象。次日上午帶著准考證、鋼筆及一瓶墨水到達省鳯考場見到烏鴨鴨的一片家長及考生,心中不斷提醒自己不要緊張放鬆心情。完成各科測驗後回到家中父母問說還需不需耍再報名縣立鳳中以免省鳯落榜後無校可謮,我說不用了一定沒問題的,從此完全拋䦕書本開心地過暑假,後來放榜結果我在錄取名單中,我們那一班除我之外還有一黃姓同學考上省鳳,我五年級在誠正的同班同學中也有班長唐宗英及湯仁彬、林紹琛入榜(初一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八個班,其中甲、乙兩班為女生班,林在乙班、我在丁班、唐在辛班),至於每次考第一名的董姓同學則考上了台南一中。 不久之後父親便兌現了他的承諾,只要我考上省鳯便送我一台單車,那是用550元向他的友人買的九成新單車,配件齊全,龍頭及鋼圈閃閃發亮,晚上出門便將後輪旁支架上的鋼製小瓶(磨電池)頂端小輪緊貼後車胎當車子前進時小鋼瓶即可發電經由導電線傳至車頭電燈發光照明。當年父親中校月俸不到千元,為了我的獎品便用掉了七囗之家半個月薪水,我心中有些過意不去,或許這便是為人父母者鼓勵子女好學上進往往不計代價的。

######################### 

懷舊篇-39

   父親服務的陸軍印刷所原位於步校營區內廠區狹小設傋老舊隨著日漸增加的印刷任務乃於台北新店擇地建廠升格為陸軍印製廠,廠區大了許多倍設備更新,中校所長升為上校廠長,父親為中校副廠長,49年八月父親北上至新廠上班,每個月返回大寮家中三天,從此我們每天都吃各式各樣麵食(父親愛吃米飯),我也跟著學會一些如麵片、麵疙瘩、韮菜盒、手撖皮水餃、䓤油餅等,如今市面上常可買到味道不錯的麵食,但是麵片及麵疙瘩這兩樣我仍然愛吃自己做的。暑假期間村中男生最愛戲水,每天下午我們便揪團(以手指比暗號或用暗語)出眷村大門沿著鳯林路北面農地(多為黃皮香瓜田)中一條台糖小火車軌道向西行約兩公里有一水圳(其實那就是我之前住黃埔新村時常去歩校西邊水圳的上游)水深及胸圳底細沙中還可摸到蜆仔,有一兩位較皮的男生為顯擺膽量故意站在鐵道橋上待台糖小火車不斷鳴笛直至逼近數公尺時才縱身往下跳入水中,氣得火車司機伸出頭來大駡,他們覺得很刺激好玩。村中有一小雜貨店兼營漫畫書出租,我們常租牛哥(李費䝉,因牛年出生故筆名牛哥)的牛伯伯打游擊、牛小妹、大偵探胡老鴨⋯及劉興欽的阿三哥與大嬸婆,但當年最熱門的要屬葉宏甲的諸葛四郎系列漫畫,從47年的漫畫大王連載到後來改為漫畫週刊,因為畫風簡單劇情緊湊深受小朋友喜愛,每週四出刋小店只進貨三夲,大家都事先掛號預約輪到者只能在他不到三坪的小院中坐在小板凳上看,一旁接替者排排坐著等候,我從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黑蛇團、雙假面(笑鉄面、哭鉄面)到山嶽城都沒錯過,之後初中二年級搬到台北便沒再看漫畫書了,相信那些漫畫都令三、四年級的好友們留下難忘的童年記憶,早年有一首民歌〈童年〉歌詞中也有提到漫畫的情節,每當聽到這首歌時總是會想起當年擠在小院中看漫畫的情景。

######################### 

懷舊篇-40

   當年的軍眷實物補給有米、油、鹽等由聯勤派兩名老兵用牛車送到村中,各戶憑眷補証附的大、中、小口票卷帶著米袋、空瓶前往牛車停放處領取,我們都愛圍觀那頭大黃牛,只見牠的大牛眼四處觀望嘴巴不停的咀嚼流出白色的涶液,後來換成馬達三輪車送補給品而我們也失去看牛的樂趣。愉快的暑假很快過去了,成為初一新生的我以單車通學,從大寮眷村一沿鳯林路經過鳯山市區後往高雄方向的右邊即為學校大門,車程約五十分鐘,當年的鳳林公路柏油舖面不寛遇有汽車經過便需閃避至碎石路肩前進,尤其常有海軍陸戰隊的高底盤大卡車呼嘨而過捲起大片塵土,或是突然按下氣動喇叭震耳欲聾,那一段路程有如一場震撼教育,早上還有許多農民單車前輪兩側各掛一大竹籮後座載物架上也綁一更大竹籮都裝滿了高麗菜或大白菜魚往鳳山方向行駛急著趕往市場出售,上坡路段則下來推車很是辛苦(三籮筐的菜至少有上百公斤),相較之下我便顯得輕鬆不少也沒啥好抱怨的。 學校從初一到高三分六個年級,校長鄭先生總是西裝革履,我編入初一丁班學號9637,導師林勁植先生負責教數學,我們的制服是白短䄂上衣黃卡及短褲黑球鞋(現今青少年愛穿的復古鞋)頭戴像大甲蓆材質的寬邊草帽附有棉繩繋在下巴防止被吹走,在南部的夏天烈日環境,那頂草帽可真是貼心的設計,只不過淋了幾場雨之後會變得老舊下垂,我則用亮光漆塗刷一遍立馬煥然一新。中學開始有英文課,從26個字母及音標開始學,如今的小孩流行雙語教學 ,前幾天在公園見一女老師帶一群三四歳的幼童戶外活動,她全程說英語,小朋友也用英語回答,令我訝異。數學課不再是什麼流水、植樹、時鐘、相當問題及雞兔同籠(當年傷䐉筋時常會抱怨為何要把雞和兔子關在同一籠子)而是XY等方程式,加上理化、國文、歷史、地理、公民、美術、勞作、音樂、體育等每週課表排得滿滿,且 常有隨堂測驗,課業壓力仍然不小。

本文出處:
http://www.bigballearth.org/category/community-services-annoucements/memoirs-%e5%9b%9e%e5%bf%86%e5%bd%95/%e6%9d%8e%e7%bf%8a%e6%b0%91%ef%bc%88%e5%81%89%e5%82%91%ef%bc%89%e6%80%80%e6%97%a7%e7%af%87/

上文承蒙 李翊民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回憶錄」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1/10)大時代下的童年(上)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3/10)從南到北的青少年成長經歷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4/10)陸軍官校的预備生三年洗禮(上)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5/10)陸軍官校的预備生三年洗禮(下)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6/10)陸軍官校的四年軍官養成教育(上)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7/10)陸軍官校的四年軍官養成教育(下)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8/10)從排長,連長,到監察官的戎馬生涯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9/10)從營長到工程官的經歷橫跨陸海空三軍

退休上校:李翊民回憶錄(10/10)三十年軍旅生涯始於眷村也止于眷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