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想耽誤時間,請直接跳最後一篇紅色標題部分...)
站在十字路口的陸軍裝甲部隊:
海島型國家不需要戰車?五點破解「戰車放棄論」
2016/08/25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論陸軍最終決策為何,選擇M1A1替換現有戰車、提升M60性能,又或是以航空兵力和機動性載具、武器戰術取代之,皆有利有弊,不過相同共識是,從政策決定到落實又是好幾年的過程,未來發展走向刻不容緩。
王悅年
現職智庫研究助理,興趣洋洋灑灑,從國防、戰略到海洋事務,專長卻十分有限;喜歡0度經線,欣賞日不落,徜徉風笛聲。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這被資訊追著跑的年代,心中仍嚮往回到太初的一縷炊煙裊裊…
8月16日,陸軍裝甲564旅一輛CM-11戰車在屏東網紗溪過橋時不幸墜溪,造成四死悲劇。雖然截至目前為止意外原因尚未完全明朗,但戰車老舊的問題十分顯著,也讓相關議題沉寂許久後再度浮上檯面。
主力戰車現況
我國陸軍目前擁有兩款主力戰車(Main Battle Tank),分別是購自美國的M60A3 TTS(代號巴頓Patton)與CM-11(或稱M48H)勇虎式戰車,總計約900輛。雖然數量非常可觀,惟現代國防早已不是數大便是美的世界,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戰力,恐怕需要大打折扣。M60屬於第二代改良型,CM-11更是只介於第一代與第二代間,在準備邁入第四代的戰車世代分類中均非常老舊,不論是105公厘主砲、裝甲防護、馬力、機動性,早已不符合現代標準,加上妥善率長期欠佳,有多少戰車能夠有效地投入戰場,數字可能非常不樂觀。
國軍CM-11
在質與量都受到極大限縮的困境下,陸軍雖在多年前就想籌獲下一代戰車,但至今仍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近年來,國防建軍方向有所轉變,陸軍重視航空兵力,2008年與2010年分別購得最新款的AH-64E攻擊直升機30架與UH-60M通用直升機60架,耗資新台幣約1,700億元;再加上雲豹裝甲車研製完成,以及反裝甲武器之活用,「戰車放棄論」呼聲乃漸漸傳出。
與放棄戰車論的對話
雖然「戰車放棄論」提出諸多主張,也有其合理之處,且依照高層建軍方向似乎取得上風,但陸軍內部始終有不小反對聲浪,本文以下針對部分論點提出想法。
1. 海島、防衛型國家不需要戰車?
縱觀全球較具經濟規模的島國,或是安全威脅不來自於陸地、城鎮高度發展之國家,包含日本(600輛)、英國(407輛)、西班牙(327輛)、義大利(200輛)、新加坡(196輛)、加拿大(146輛)、葡萄牙(133輛)、澳洲(59輛)、丹麥(57輛)、荷蘭(48輛)等等,都仍然維持一定數量的先進戰車部隊,而台灣始終面對來自中國武力威脅,近年來「不對稱作戰」成為顯學,但海軍縱使發展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沱江級巡邏艦,造艦想定仍維持多艘大型驅逐艦與巡防艦計畫,以期達到高低搭配與互補之效。此時獨步全球推出「戰車放棄論」,單純地以各種反戰車飛彈、火箭應對,恐讓陸軍臨場戰術選擇受到限縮。
2. 與其購買M1A1,不如提升現有戰車?
提升現有戰車水平,或許是在新武器籌獲受阻且財政困窘下的權衡之計。論及M60,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雷神(Raytheon)等國防承包商皆曾提出升級案,但費用高昂與購買新車差距不大;而價錢較便宜的以色列、土耳其M60T方案,針對土國陸軍170輛M60升級在2002年就花費超過200億新台幣,經過10幾年通貨膨脹後價格勢必大幅上升。
再者,由於升級案牽涉主砲、引擎、裝甲,幾乎是全面翻修,而我方戰車這些年來的保養品質,將直接牽涉到車輛體質具不具備升級條件,加上國防預算有限,M60升級完成後要有再戰10年以上的準備,這項投資能有效延壽多久,符不符合戰場強度要求,都是未定之天。
土耳其M60T升級後,由外觀來看幾乎已不見M60的身影
3. 台灣的戰場環境不適合比M60更大的M1A1?
其實單就戰車大小而言,M1A1艾布蘭(Abrams)與巴頓的差距相對有限,兩者僅在車長相差約5%,車寬幾乎一樣,艾布蘭車高是顯著地矮了約20%,最快速度更是以68公里完勝M60的48公里,其餘綜合性能評比也都有所強項,也因此M1A1雖然車身較重,但比較下機動性還是勝出。
正離開登陸艇的M1A1戰車
談到戰場環境,雖然台灣山多平原少,城市空間稠密、溪流遍布、道路品質欠佳,這些看似都讓主力戰車處於不利的位置,但適應地形,其實正是履帶車對上輪型車的最大優勢。
很多人主張,一輛M1A1動輒超過60噸重,可能會「壓壞馬路」云云。對於這點,筆者認為台灣大型重車在經過改裝後,新聞偶爾也可看見動輒50噸以上的砂石車在路上奔馳,況且一台戰車是以履帶運作,平均分散到每單位面積的重量可能還較低;更甚者,美軍這幾年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投入M1系列作戰,台灣道路品質應不至於比這兩國差。如果仍覺得不足,解決之道應以長期專案來改善路面水準,這不僅有助於裝甲車操作,平時對一般車輛而言也有相當助益。
4. 以空騎單位取代裝甲部隊?
在國軍陸航戰力突飛猛進的今天,鑑於戰車目前尚無有效反制攻擊直升機之對策,以空騎單位取代傳統裝甲車,也是其中一派的論點。他們指出,兩次波斯灣戰爭中,美軍阿帕契(Apache)、眼鏡蛇(AH-1 Cobra)攻擊直升機,乃至於A-10攻擊機,應付伊拉克地面部隊皆得心應手,打擊效率顯著,也建議台灣可以朝此建軍方向思考。
但這論點忽略的是,空中打擊效率再高,最後仍要透過傳統陸軍進行掃蕩,尤其解放軍與國軍在數量上有極大落差,台海戰爭存在著演變為持久消耗戰的可能,對於戰機、直升機這類高精密武器而言,出勤率與戰爭持續時間呈反比,因此哪怕擁有最久遠空騎操作歷史的美軍都維持了全球前三大規模之主力戰車部隊,皆可看出兩者關係應是互補而不是替代。
5. 後勤問題
換裝一項新武器,絕非「會使用」就好,若換裝M1A1,將面臨油耗較高、首度接觸120公厘戰車砲彈,整體後勤補保體系都需一併更新,是一項浩大工程。但筆者認為,現有戰車妥善率非常低,且艾布蘭能帶來的效益十分龐大,這樣應屬必要之痛,雖然剛開始會面臨複雜問題,但只要換裝完成,將現有戰車按階段除役後,其實裝甲部隊的後勤與擁有三款主力戰機之空軍、以及高達六種直升機的航特部相比,反而會單純許多。
結論:決策刻不容緩
正如同軍艦設計訴求損管一樣,在戰場上,一台戰車難免會被砲彈擊中,此時如何確保車輛擁有最高的戰場存活度,不僅可以保護武器資產,更可保護人員的生命安危。不論設計數據有多先進,或是在演習表現有多亮眼,都敵不過豐碩的實戰經驗來得可靠。而綜觀西方國家設計,大概僅有艾布蘭與英國挑戰者(Challenger)系列擁有上述戰場經驗,也讓M1系列戰車堪稱陸戰王者。
面對從未放棄武力犯台的解放軍而言,艾布蘭戰車跑得快、可適應更多元地形、裝甲厚、砲管粗、車身矮等等特色,以及與M60相比所能帶給敵方的嚇阻力,更是一個檔次以上之差別。
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的國軍M60A3 TTS戰車
其實數年前,台灣就傳出將在「銳捷專案」向美國購買120至200輛經過性能提升的二手M1A1主力戰車,陸軍一再爭取,但該案似乎胎死腹中。筆者認為,不論最終決策為何:選擇艾布蘭替換現有戰車、提升M60性能,又或是以航空兵力和機動性載具、武器戰術取代之,皆有利有弊。不過相同共識是,陸軍裝甲部隊現在正站在十字路口上,尤其從政策決定到落實又是好幾年的過程,最不樂見就是以現狀無限期拖延之,未來發展走向刻不容緩,期待國防部能在防衛需求與財政考量間得到最妥適之結論。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闕士淵
本文出處: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7341
#########################
【昨天主力戰車】台灣陸軍的反裝甲抉擇!
是說戰車這種東西一開始是被設計來突破壕溝戰的,但是後來飛快的發展,在納粹德國的閃電戰中發展的淋漓盡緻。快速的機動力與震攝力,讓沒有戰車的一方處於絕對的劣勢,因此裝甲世界的競賽,就從誰的戰車炮口徑比較大、誰的防護裝甲比較厚,一直到誰的射速比較快、射的比較準、誰的戰車跑的比較快、誰的後勤維修比較便利簡單。可以說各國的新一代主力戰車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下進行發展。不過這樣的發展思維並不是沒有遭遇過挑戰,在冷戰結束後,許多人都開始質疑主力戰車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畢竟主力戰車的最佳作戰環境是在開闊的平原,並不適合於城鎮地型的作戰。特別是在單兵反坦克武器與攻擊直升機突飛猛進的發展下,目標大又昂貴的主力坦克,很可能隨便就被一枚便宜的反坦克火箭給擊毀,更成為當時許多人質疑的地方。
但是兩次的海灣戰爭讓主力戰車又奠定了主流地位,因為美軍的艾布蘭系列戰車所向披靡,殺得俄製戰車是兵敗如山倒。雖然伊拉克擁有許多俄製的RPG反裝甲武器,但是這種單兵攜行的反裝甲武器並沒有如之前所預料的成為主力戰車的頭號殺手。不過這樣的結果其實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為伊拉克的空曠地型是極有利於主力戰車與空中攻擊直升機,特別是在這些先進設備都擁有熱影像儀的情況下,空曠的沙漠地型沒有辦法提供戰車任何的掩蔽,結果就是擁有較長射程、較高第一發命中率的美製新式主力戰車與空中直升機可以輕易獵殺敵方戰車。但是攜行反坦克武器的作戰小隊卻根本難以接近美方的裝甲車輛與武裝攻擊直升機以進行反擊。若以這一時期的戰爭情勢就認定主力戰車仍然有其價值,那又未免太過武斷,因為這個地理環境實在太適合擁有大量先進主力戰車與武裝攻擊直升機的進攻方了。
等到以美軍為主的聯軍進佔了伊拉克的城市地區後,問題就開始顯現出來。反戰車小隊可以帶著輕便的反裝甲火箭,輕易混入民宅、各式建築物中,對行動空間受限的主力戰車進行狙擊。就連號稱擁有史上最強複合裝甲防護的英國挑戰者二型主力戰車,都曾經被單兵攜行的RPG-29給打爆,就更別說裝甲防護更差的步兵戰鬥車與輪型甲車了。越是都市化程度高的住宅區、越是市郊城鎮的地型裡,越是有地方可以讓反裝甲小隊躲藏。如公路兩側的大排水溝、路邊的民房、遠方的樹叢、汽車與大型廣告看板的後方、橋梁下方等,都是非常適合的埋伏地點,稍加偽裝更能輕易隱蔽自身的熱源。在一個運動空間狹小的住民地裡,龐大又目標顯著的主力戰車,實在是單兵攜行反戰車武器的最佳攻擊目標。而主力戰車在面對這樣的威脅,其高精密的熱影像儀、長程射擊能力、高首發命中率,卻其實都幾乎無用武之地。
台灣西部地區就是一個典型的狹小平原,人口稠密,城鎮與中小型都市交錯,這絕對不是一個主力戰車可以發揮的地型。特別是台灣的西部地區河流都是呈東西分佈,更將狹小的平原切的極為零碎,如果你像海角七號的男主角一樣,騎著摩托車由北向南走一遭,那就會發現如果把這些橋梁全炸了,那在台灣還真是寸步難行。這在軍事上的意義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敵人的主力戰車如果可以上岸,也不一定能夠長驅直入,因為這些橋梁很有可能都在第一波空襲中早就損毀,甚至是被守軍自己炸毀。第二個就是如果台灣買了超重噸位的主力戰車,那先垮掉的除了後勤單位以外,可能還有台灣的橋梁與道路。相信大家都對台灣的橋梁安全應該也是沒有什麼信心可言,噸位那麼大的主力戰車恐怕會先壓壞這些強度不夠的脆弱橋梁與道路。所以如果有一天,解放軍攻台,這也許會是中國主力戰車最致命陷阱。
因此台灣是否有需要採購新型的主力戰車,就成了各方爭論的焦點,而反方的論點是非常強而有力的。特別是台灣特殊的防衛情勢下,陸軍上場時,恐怕也早已經失去空優,面對敵方的空中獵殺,台灣的戰車部隊是否真的有辦法像演習時一樣,集結到海灘上進行第一波的反登陸作戰,就成了讓人非常質疑的地方。但是台灣今日受到的新威脅與過去幾年又有不同,那就是中國新型水陸兩棲坦克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除了有新型的ZBD2000開始服役以外,特別是連較舊式的63式水陸兩棲戰車都開始換裝105口徑的戰車炮(註一) ,這樣的火力已經與台灣主力戰車所使用的戰車炮口徑相同。在目前台灣的主力戰車在第一波的反登陸作戰中也不一定擁有火力優勢下,如果不快點進行反制規劃,恐怕台灣軍方的反登陸作戰嚇阻力也會大減。
面對中國新式水陸兩棲戰車的新威脅,讓台灣軍方必需要讓戰車到海灘上進行第一波反戰車任務的窘境曝露出來。過去許多人都認為每年漢光演習時,主力戰車排排站,在海灘上進行射擊任務的演習畫面是作秀,實戰的意義不大。但是試問如果沒有這些主力戰車的支援,擔任海岸防衛的步兵如何對抗中國配備 105口徑戰車炮的水陸兩棲戰車。雖然說目前陸軍擁有武裝攻擊直升機可以擔任這樣的任務,空軍也可以提供炸射火力,但是畢竟空中密接支援容易有火力空窗期,萬一的萬一在緩急之際無法提供火力支持,步兵根本不是這些兩棲戰車的對手。特別是考慮到敵人登陸作戰時,台灣海、空軍可能已經耗損殆盡,無力爭取空優或以艦艇威脅敵方的登陸船團。這代表的是海岸守備部隊可能要承受敵方來自海空的猛烈壓制火力。守軍可以用來壓制海灘的炮兵陣地與火箭炮載具也都非常有可能在敵方登陸時,受到空襲的攻擊,甚至是第五縱隊的破壞。
特別是陸軍的反坦克飛彈是裝載在裝甲載具上的,比較欠缺單兵攜行的彈種,這幾年雖然也有採購若干的單兵反裝甲武器,但是數量並不多。裝載在裝甲載具上的反戰車飛彈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目標大,與主力戰車一樣都容易受到敵方空中武力的獵殺與壓制,同時對上敵方配備 105口徑戰車炮的水陸兩棲戰車,也一樣沒有明顯的機動優勢。這也難怪陸軍會有一派一直希望能夠採購新型的主力戰車,特別是美國的M-1A1/A2中、後期衍生型,配備有貧乏鈾裝甲,目前多數的反裝甲武器都無法貫穿,更擁有 120口徑的先進戰車炮,可以當成海灘上的移動城堡,在台灣可供登陸的海灘地點並不多的情況下,在可以會有敵軍登陸的海灘上配備少數的M-1A1/A2主力戰車,即可以有效的反制解放軍的水陸兩棲戰車,協助海岸防衛部隊的步兵固守關鍵守備據點,等待攻擊直升機的來援。
其實陸軍有這種想法,也不能說不對,特別是某大帥搞的M-48H與自己升級的偽M-48A5,其實性能都差目前世界上現役的主力戰車一大截,其妥善率更是不堪聞問。而目前擔任主力M-60A3 TTS也是接受美軍在第一次波灣戰爭後半買半送的二手貨,其狀況也只是堪用而已。因此陸軍急著想要買重型主力戰車的原因非常容易理解。但是這又回到了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前文在談武裝攻擊直升機的選擇時所談到的,台灣的國防資源極其有限,不可能魚與熊掌兼得,要建立空中反裝甲武力,就很難再全面換裝重型主力戰車,而如果只購買一小批,那是否有足夠的嚇阻力,為了這一小批主力戰車又要建立一條全新的後勤補給系統,有其經濟效益嗎??更別說今日的重型主力戰車也不好養,零耗件昂貴以外,喝油如喝水,服役成本也不會比武裝攻擊直升機便宜到那裡去。那如果買來的重型主力戰車又貴又難養,在台灣這種破碎地型下也無法發揮其最大效能,那這筆投資恐怕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這樣的兩難抉擇並不是台灣獨有的問題,每一個有開辦社會福利與醫療保險的民主國家,在分配國防預算時,都會遇到一樣的窘境。那如何作最合理的分配,個人傾向認為國造的單兵反裝甲武器,恐怕會是比採購重型主力戰車還要可行的方案。因為既然目前台灣裝甲部隊被賦予的最主要任務是反裝甲作戰,那配備單兵攜行反裝甲武器的反裝甲小組,其威力恐怕要比重型主力戰車還要好。原因在於就算失去空優,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空中武力有能力獵殺地面的反裝甲小組,特別是台灣這樣的城鎮地型,更是太好躲藏,甚至連武裝攻擊直升機都無法有效去壓制地面上的反裝甲小組。此外台灣也極少空曠地型,雙方的接戰距離極其有限,反裝甲飛彈的有效射程比不上戰車炮的問題並不存在,特別是台灣是守勢部隊,有陣地經營與熟悉地型地物的優勢,都是台灣部隊使用反裝甲飛彈特別有利的地方。就反登陸作戰來說,就算在敵方火力壓制下,己方戰車與空中支援都無法立即支持,灘頭守備步兵也能有足夠的反裝甲能力對付敵方的兩棲水陸戰車。
目前台灣所擁有的反裝甲飛彈與火箭,其實蠻雜的。作為主力的拖式飛彈無法單兵攜行,需要配備在大型載具上,而單兵可以攜行的標槍反裝甲飛彈採購的數量其實並不多(註二),無法大量配發基層部隊。此外還有少量的法製APILAS反裝甲火箭彈、美製SMAW反裝甲火箭彈、瑞典授權的美製AT-4反裝甲火箭彈、國造的六六火箭彈。可以說完全沒有整體的規劃,各軍種與各任主官是各吹各的調,各買各的反裝甲武器。唯一國造的六六火箭彈雖然比進口貨便宜許多,也因為是屬於低科技的國造軍火而可以大量裝備,但是六六火箭的威力不足,要對付碉堡、敵方火力據點、輕型裝甲車是不錯的武器,但是要對付擁有重裝甲防護的各型戰車,恐怕就力有未逮了。結果就是台灣擁有各式各樣的反裝甲武器,但是卻有明顯的火力配置空檔,基層部隊的反裝甲能力薄弱,對於採守勢作戰的部隊而言,是個很大的致命傷。
註二:目前台灣擁有的標槍反裝甲飛彈大約在五百枚左右。
雲豹裝甲車是國軍下一代的八輪裝甲運兵車,將用來替換老舊的M113、CM-21履帶裝甲運兵車與 V-150 四輪裝甲運兵車。未來的生產數量應該會高達上千輛,而且除了目前搭配40公釐遙控榴彈機炮的量產裝甲運兵車構型外,未來也計畫發展各種衍生車系。包括配備 105 公釐低膛壓戰車炮的輪型戰車構型、30公釐機炮炮塔的步兵戰鬥車構型、迫擊炮車構型、防空飛彈車構型、裝甲救濟車構型、裝甲指揮車構型等。其中輪型戰車構型所採用的 105 公釐底膛壓戰車炮,其口徑與目前台灣主力戰車所使用的戰車炮相同,雖然缺乏主力戰車所擁有的防護力,但是卻有高速機動的優勢,可以快速支援裝甲運兵車進行作戰。在台灣面臨空降突襲或兩棲登陸攻擊時,能快速反應。輪型車輛在全力奔馳時,最高時速接近 100 公里,也是履帶車輛所不能及的,跨戰區支援的能力遠較傳統戰車為佳。最重要的是,陸軍認為在失去空優下,打了就跑的機動力遠比裝甲防護力有用。
雲豹的 105 公釐輪型戰車構型,將可以為未來的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對付敵人的空降裝甲車與兩棲戰車,也綽綽有餘,可以用來填補武裝攻擊直升機與單兵反裝甲武器之間的火力縫隙。這也讓台灣換裝主力戰車的急迫性是越來越低。當然就帳面上的資料來看,解放軍新一代的主力戰車都已經裝備了 125 公釐的戰車炮,其防護力與機動力也都比台灣的 CM-11與M60A3 TTS為佳。但是這是選擇集中資源發展空中攻擊直升機以後的無奈,除非某天馬英九先生良心發現,兌現承諾,國防預算能調高到GDP的3%,不然魚與熊掌是無法兼得的。倒是選擇走這條路以後,步兵攜行的反裝甲武器也變成了另一個重點。中科院在近年公布了紅隼反裝甲火箭的計畫,作為下一代單兵攜行反裝甲武器的方案,好取代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六六火箭彈。紅隼反裝甲火箭採用的是發射後拋棄的設計,成本較為低廉,未來如果可以大規模配發基層部隊,可以大幅提升國軍地面部隊的反裝甲火力。
當然,戰車在台灣的戰場環境上並不是一無是處,支持繼續發展主力戰車的人所提出來的論點,也有其道理。特別是台灣所屬意,也比較可能買到的M1A1/A2戰車,素以「皮厚血多」著稱。雖然偶有該型戰車被單兵反裝甲武器擊毀的消息出現,但是這之所以會是新聞,就是因為以單兵反裝甲武器伏擊M1A1/A2的成功率非常低,雖然不是不可能成功,但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且M1A1/A2超高的第一發命中率,已經在數場戰役中成功的證明它是俄系戰車的超級殺手。台灣只要購入少量的M1A1/A2,當成活動碉堡使用,部署在敵人可能空降、機降或兩棲登陸的地點,絕對可以在第一時間有效延遲敵人的突襲。雖然敵人已經有空降裝甲車、兩棲戰車可以隨著第一波攻擊部隊投入戰鬥,而且也擁有船塢登陸艦與氣墊船能在第一時間運送一定數量的主力戰車上岸。但是在正面交鋒下,恐怕都不是M1A1/A2的對手。只要將少量的M1A1/A2部署在機場、港口、雷達站、重要交通要道上,就能發揮極大的功效。這種擔任活動碉堡的主力戰車,並不需要跨戰區移動,也可以事先採取良好的掩體偽裝作為保護。因為之前說談的橋梁負重、無法抵擋空中攻擊的問題,都可以避免。
兩方的論點其實都很有道理,所以說到底,台灣需不需要主力戰車的爭議,還是在國防經費有限,資源排擠的問題。再加上過去某些軍方人士長期不思振作,因循苟且,對裝甲兵力沒有長遠的規劃所致。遠的例子就不說了,就先舉個近例來說。新聞報導台鐵為了推行無障礙空間,因此決定將月台逐步加高,但是軍方卻持反對意見,因為過去上鐵皮時,戰車的寬度較台車為寬,但是因為台鐵的月台較低,因此戰車超出台車的部份,可以在月台上方勉強懸空而過。但是台鐵月台加高後,台車上的戰車進入月台時就會卡到新的月台了。由於公共運輸的無障礙空間化是政府既定的政策,因此最後軍方屈服,台鐵的月台確定會開始加高。也就是說如果軍方沒有想出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未來軍方的大型戰車將無法使用鐵路運輸。軍方表示將用其它替代的方法來運輸這些戰車。但是這也就表示軍方已打算放棄鐵路這個裝甲部隊跨戰區支援時的重要運輸工具。
雖然戰時鐵路被炸毀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多一個選項就是多一個機會。全世界的戰車部隊都採用鐵路進行運輸,如果真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絕對有辦法。看是要換新台車,還是找廠商訂作耐壓的鋼板墊高台車車面。關鍵只在於軍方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不過以過去軍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最後不了了之,主力戰車從此以後無法上鐵皮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最後真是如此,那軍方真的就不用再想要買新型的主力戰車了,因為再好的武器若交到沒有心的部隊上,都是沒有用的。
本文出處: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27845337
#########################
(以炮射飛彈為主武裝的M551薛里登輕戰車)
駁主戰無用論(最後附帶爆發)
(太過昂貴的M-8,一輛M-8的價格可買到一輛M-1、或數量波灣戰爭後美軍釋出的M-60A3)
這些都讓主戰無用論者的觀點得到支持,然而,這樣的比較是毫無公平性可言,M-48是老態龍鍾的第一代主力戰車,M-8卻可說集第三代主力戰車的科技於一身,兩代的差距自然不是那麼容易能彌補,不過這也一針見血的點出M-48A3已是老驥伏櫪,雖志在千里,但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同級別的戰車都會拿來跟他比較。
(數年過去,黑熊輪戰仍身在五里霧)
西元二零零五年,雲豹八輪裝甲車的原型車正式公開,在雲豹多用途化的藍圖中,就有輪型戰車的構想。
一來容易被伏擊(這在城鎮戰初期不會發生,初期我軍能掌握住眾多要道,但到了後期,陣地反覆奪還,就沒有明顯的攻方與守方之分),
二來受限於體積,戰甲車(對,戰甲車,不只是主力戰車,連輪甲車、履甲車都一樣)不會進入這種狹小的巷弄,這是屬於步兵的工作。
本文出處: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409202
#########################
觀點投書:陸軍現役主戰車真的老了!
維麟(作者任職於中央機關)
2016年08月22日
近來發生陸軍CM11勇虎式戰車因煞車失靈墜溪造成四名軍士官兵死亡的憾事,讓許多民眾對陸軍仍用服役近30年的老戰車感到悲憤,部分酸民也在網路上幫忙嗆聲,認為陸軍怠忽職守。事實上,我相信中華民國陸軍也很想很想買新戰車,但國防部認為臺灣是海島國家,對海島國家而言,制海權和制空權的維護,絕對攸關生死,一但海空軍戰力盡失,即便陸軍戰力再如何勇猛,恐無濟於事,故國防預算大多優先分配予海空軍。
國防部並沒錯,這樣的戰略角度及建軍方向、是對的,畢竟臺灣進口能源依存度達98%,經濟更仰賴外銷及貿易,若臺灣對外海空航線盡失,臺灣危矣。故長期以來,我國地面部隊裝備更新速度及增強在資源分配上一直偏於弱勢,主要是這樣的原因。
但陸軍戰車,真的舊了,確實已過時。從戰車主炮口徑上來比,解放軍目前最先進的99改式戰車,或是作為主力的96式戰車(現役2,500輛左右),使用的皆125mm滑膛炮,而各國現役的主戰車,不論美軍M1A2SEP戰車、日本10式戰車、德國豹2A5型戰車、法國雷克勒戰車、甚至義大利C1公羊式戰車,都用120mm滑膛炮,但陸軍現役的CM11或M60A3戰車用的卻是M68A1 105mm線膛炮。有什麼差別呢?105mm線膛炮可說是西方國家使用最普遍的裝備之ㄧ,我國聯勤廠也仿造過M68A1 105mm主炮,並裝備在國產的CM12型戰車上;但西方各國長期用線膛炮後發現,膛線會因炮彈的持續開火而容易磨損,故開發了滑膛炮,滑膛炮沒有膛線設計,砲彈因飛行中不需旋轉,對於炮管磨損較小,可有效延長炮管使用壽命,再加上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開發,二者配合使用,滑膛炮整體性能不輸線膛炮,且炮管壽命更長,遂成為新一代戰車必備裝備。再者是口徑,目前國軍用的是105mm,但西方各國使用的是120mm(俄國及解放軍用的是125mm),口徑越大,可發射的砲彈越粗,當然威力越大。也就是說國軍現役戰車的主砲,不論種類或威力都已過時。
第三是發動機,不論CM11或M60A3用的發動機,皆750匹馬力,但新一代主戰車發動機至少是1200匹馬力以上(中國99改式及日本10式戰車都是1200匹馬力,除中國96式戰車發動機僅800匹馬力),美軍M1主戰車更是1,500匹馬力以上。差別在哪呢?戰車的速度、爬坡性皆和發動機有關,而現代戰車套件很多,為增強其防護力,可為戰車加掛反應裝甲,或加裝複合式裝甲(兵整中心有開發),問題是,不是裝了就好,因為加裝這些裝備後,戰車整體重量會大幅增加,但裝了後戰車被要求要能一樣的快速機動,但發動機不夠力情況下,就無法為戰車加裝這些額外的套件,也就是說戰車整體戰力無法額外的有效增強。
除以上三點外,臺灣戰車多使用年限已久,而各戰車零組件的取得也越來越困難,當然後勤成本也會越來越高,也會影響到戰車堪用率,直接影響地面部隊戰力,這是一連串問題的延伸。當然,一輛好的戰車要考慮的不僅僅是以上三點,諸如夜視系統代際的差距、光學測距儀、彈道計算儀、主動防護系統等裝備或多或少也都會影響到戰車整體戰力。
造價昂貴的日本10式戰車。(新華網)
上面說明我國陸軍戰車概況,那下一代戰車到底要外購,還是自製呢?以臺灣戰車所需數量及有限國防預算而言,最好「外購」就好,若要靠自己研發,戰車高額的研發成本(至少在120mm滑膛炮方面,台灣目前就無相關技術,且不論日本、美國、南韓的120mm滑膛炮技術皆德國萊因金屬公司授權生產的,但德國長期遵行不賣臺灣軍火及相關技術的政策),絕對會影響國防部的「海空為主」的中心戰略;而外購來源,從日本安保法通過後,有很多人就建議臺灣買日本10式戰車,日本10式戰車性能優異,重量很輕(僅44噸,義大利公羊主戰車約49噸,而美軍M1戰車63噸),很適合臺灣地形,問題是每輛造價940萬美元,這價位排名全球第2(第1高的是法國雷克勒戰車,每輛1,000萬美元,日本10式也比美軍M1A2的860萬美元及義大利公羊式700萬美元還貴),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在戰車上嗎?很值得深思,畢竟戰車不是買就好,還要養它,而這樣的價格,代表後勤成本也很高,是否會排擠到海空軍的年度預算呢?不論戰車是要外購,甚或從國軍現役CM11或M60A3下去升級,對預算有限的國防部,都需再三考量,但仍要儘可能的推動,因為國軍戰車戰力對周邊國家而言,真的有些落後了。
陸軍最想買的美軍M1A2戰車。(來源:shephardmedia.com)
曾傳過台灣有意採購的法國雷克勒戰車。(來源:mdc.idv.tw)
孫子兵法九變篇中有言:「無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不論敵軍是否來打,國軍都應該做好各種假定情況的準備及規劃,那就衍生出一問題,台灣需要履帶型戰車嗎?仍需要,或許有人說輪式車較適合台灣,畢竟台灣多水田、多河流、多橋樑。但戰爭形態很多,如1968年華沙成員國入侵捷克,蘇聯用民航機及民用貨機載傘兵及傘兵戰車突擊布拉格機場,然後迅速用傘兵及特種部隊佔領布拉格,捷克軍隊一時群龍無首,面對華沙成員國強勢兵力,遂全體投降。
甚或幾年前甚囂塵上的「斬首戰」,臺海非常有可能發生的「兩棲登陸」,國軍都需要主戰車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畢竟部署幾輛主戰車於本島或外島的機場、港口、交通要道等地,為守軍提供活動碉堡功能,平時加以有效的掩護及偽裝,戰時對敵軍的空降、機降、登陸地點加以阻絕,或許敵軍可能有空降或兩棲戰車,但這類裝備往往重量受限,連帶裝甲及火力都被限制,對主戰車而言,很難構成威脅。
最後、別說解放軍主戰車不可能來臺灣,畢竟它們已採購並正進行仿製俄國野牛式氣墊船計畫,而這款兩棲載具是絕對有能力搭載解放軍99改式主戰車快速直接橫越臺海的。陸軍長期以來,著眼於主戰車性能不足,買了大批的反裝甲飛彈補足其戰力空缺,然我國主戰車性能老化卻是事實,對下一代主戰車,應升級或買新的,國防部應就現有國防資源為陸軍下代主戰車做出最好的決策。(作者任職於中央機關)
#########################
美軍M1A1主力戰車
補記:2016/09/03
觀點投書:國軍全無必要新購主力戰車
姚耕
2016年09月02日 風傳媒
戰車翻覆,致生死傷。再度掀起國軍主力戰車(Main Battle Tank, MBT)是否過於老舊,需引入美軍M1的討論。
而筆者以為,演習視同作戰,車組乘員與臨敵陣亡無異。固然可哀可嘆,然家屬毋須太過悲痛。若因此加速國軍之正面演化,實等於身後仍在護佑國人。
進入主題。目前,國軍擁有上千輛M48/60巴頓系列戰車,國造勇虎(M48H)亦為此家族衍生品。其柴油發動機和底盤,我們早已熟悉其操作及特性。如若引進M1戰車,就和阿帕契一樣、從零開始適應過去沒有的裝備,是否對國防預算新添更多排擠效應,顯然足以預測。
台灣畢竟是個島,海、空軍及資電武力應擺放於優先位置。
卻說,因為過去有MBT、現在有MBT、大家習慣了有MBT,所以要持續得到更好的MBT。因為我們的105公厘主砲比較小、別家的比較粗,所以當然得跟進。這,就是很典型的定性思維。和過去的戰列艦(battleships)拼噸位、拼裝甲、拼火力一樣,屬於沒有盡頭的遊戲,遲早陷入死胡同。
雖然如此妄言,對不起眾多勤懇奉公的國軍弟兄。但,國軍真正需要大改的是「人」,是思考方式、是戰術理念、甚至是戰略觀,而非硬體裝備。筆者大膽下個斷語,我們比較類似前伊拉克總理:馬里基(Nouri al-Maliki)時代滿盤鬆散的伊拉克國軍。
如果指望用了跟美軍同步的武器,就可以達到美國人的戰力,未免太過一廂情願。美國人的天下,是貨真價實打出來的,與台灣不具備可比性。
人類,通常都被傳統和定性思維侷限住。台灣是否應更新主力戰車的議題,也如此。對岸光一家北方工業(NORINCO)的產能、營收和研發力,就把全島軍事工業蓋過去。台灣陪解放軍拼MBT的數量與質量,叫做沒事撐著、自尋死路。我們應當把資源放在強化民防、提升現有MBT、開發更多反裝甲飛彈及智慧彈藥身上,才是合理而務實的路線。
本小島的戰車再好,若乘員士氣低落、燃料補給斷絕、橋樑與隧道被炸毀、缺乏戰力頑強的友軍掩護,頂什麼用呢?軟體和思考方式,才是台灣的痛腳。我島地形破碎、處處水泥樓房,MBT的發揮空間勢必嚴重受限。
以色列把M48/60持續提升至改頭換面、戰力大躍進,國軍為何不這麼做?以色列把反甲飛彈與主力戰車互相搭配,催生出彈砲混用的「Pereh」戰車,國軍為何不這麼做?以色列把現有裝備的剩餘價值,反覆壓榨到極限,快榨乾了才將它們除役,國軍為何不這麼做?
島民為何總是陷入定性思維,直覺式用追求最新、不停採購新裝備,就認為能解決問題?我們的國防預算,有雄厚到這種地步嗎?
「若喪失空優,主戰車就如同活靶一般沒有太多戰力。」據報,這是國安會陳文政副秘書長反對添購M1的理由,筆者也非常贊成 。
未來的台海潛在衝突下,我國喪失空優,乃是百分百的必然。尤其砸錢把M1整車輸入,自己沒累積到半點技術力,跟買阿帕契一樣無聊。但,如果是與美方合作、在台生產,或根據M1、設計出類似韓國K1之降級版,那自然樂觀其成,吾人沒有意見。
不把真正的問題給解決,指望靠更新MBT來強化「不存在的優勢」,毫無助益。筆者呼籲陸軍花力氣在正途上,立刻展開對M48/60家族的提升案,研製砲射飛彈與戰甲車輛用的精靈彈藥、主動暨被動防禦系統,別整天想著往外買新裝備。
莫以為全國民眾都很傻,不曉得背後回扣及軍火商的酬謝有多大。
問句最直白的就好:若戰爭爆發,第一時間會有多少國軍姊妹弟兄脫下軍服、悍然逃兵,順便裝備丟滿地?筆者絕對肯定,那數量不會少。新購M1的唯一正面價值,只能發揮在列隊檢閱當中。
將巴頓家族提升得像樣點,效果相同,何樂不為?
#########################
CV 9040
俄羅斯「坦克奧運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