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  

圖/路透社

募兵制是逃避公民責任的最好藉口

黃益中

13 Apr, 2018 聯合報 鳴人堂

我們不在畏懼下談判,但我們絕不畏懼談判。

Let us never negotiate out of fear, but let us never fear to negotiate.

——John F. Kennedy (January 20,1961)

台灣民主最令人感到悲哀的就是,政治人物可以為了選舉,睜著眼睛對選民說瞎話,能源政策如此,兵役政策更是如此。

國軍現行總員額為廿一萬五千人,扣除受訓等臨時人員的「維持員額」一萬九千人後,各單位編制人數總和「編制員額」十九萬六千人。國防部先前曾說,「部隊有效發揮戰力應保持九成編現比」,以此推算各部隊實際擁有人數,至少應有一七萬六四○○人。

結果,依據國防部公布的數字,截至去年底志願役官兵編現比為百分之七十八點一,總人數僅達十四萬六千多人。距離國防部宣稱的九成標準,仍有近三萬人缺口。實際上,現有的十四萬六千多人力中,也有部分因為受訓等因素,也屬於維持員額,因此實際缺員狀況會超過三萬人。

募不到兵的國軍

其實,不必看這些數字,國人也知道國家軍隊堪憂,如前陣子的新聞經常提到國軍為了募兵幾乎是全體總動員,包括將級及校級軍官假日都在各大街頭擺攤發傳單,你就知道情勢有多嚴峻,甚至還有女性官兵撩下去攬客而被譏為國軍招募「酒店化」。曾幾何時,我們的國軍為了保衛國土而淪為業務推銷員?

目前所施行的募兵制歷經陳水扁、馬英九與蔡英文三任政府,不分藍綠兩黨都積極地推行該制度。我曾私下詢問過藍綠立委,而他們也明知不可行了,為什麼政府還是不願踩煞車恢復徵兵制?立委們無奈也不方便公開表示意見,畢竟總是顧慮哪個黨敢主張恢復徵兵制,該黨的選票就先流光光。政黨都怕得罪年輕人,也怕得罪家裡有兒子的家長,導致募兵制就算已經千瘡百孔了,國防部還是不敢對總統說出實話。

年輕人真的那麼怕當兵嗎?台灣民主基金會委託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進行的一份民調,告訴我們似乎不是這樣。根據民調,被問到台灣正式宣布獨立而導致中國對台動武,是否願意一戰時,三十九歲以下受訪者有六十三.四%回答「是」,回答「不」的有三十二.六%;但被問到中國以武力迫使台灣統一,是否願意一戰時,三十九歲以下受訪者回答「是」的提高到七十.三%,回答「不」的降低到廿六.五%。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武統台灣,有高達七成的年輕人願意為了保護家園而上戰場的。這個結果跟民眾既有的印象差距甚大,當然也被拿出來討論(酸),年輕人是真的有這勇氣?還是僅只於嘴巴說說?

我寧可相信這是真的。事實上我自已也常問教過的高中畢業生,是不是很反對徵兵制?出乎意料地,以現在一年役期來說,許多年輕人並不排斥,甚至認為有機會去體驗不同生活也不是壞事。

我國徵兵制最大的問題是役男進去後會不會變笨跟被欺負?至少我與我的同梯很多是這樣想。不管是一年或兩年,對服役的役男而言,只要在合理範圍內,我們很願意接受體能訓練,我們也期待能在部隊裡學到軍事生存技能。我們不能接受的是像洪仲丘下士這樣的虐兵事件,大家其實心裡有數,學長或長官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合理的「凹」,你不配合聽話自然就會有排頭等著吃。我自己就曾經在部隊幫長官寫碩士在職專班的論文,就算是明明不對的事,但你敢不寫嗎?這些都是當過兵的男性共同的故事。

問題在軍隊文化

以色列,這個人口只有800多萬的小國,四周強敵環伺,凡是年滿18歲的公民,扣除掉極端宗教人士和阿拉伯公民等因素外,都應服兵役,男生役期將近3年,女性約2年。多數以色列人服完兵役後,才會進入大學就讀。

平平是當兵,為何這些年輕人在部隊裡不會變笨,反而還是國際公認的「新創企業之國」?以色列的軍隊文化不講求官階大小,反而強調靈活、扁平化組織,鼓勵士兵發揮企業家精神。舉凡士兵想出創意點子,可解決部隊遭遇的困境,軍隊會不吝給予他們資源和人力去執行;軍隊也會包容「建設性失敗」,並秉持「不因一次糟糕的失敗,就瞧不起人」態度,讓士官兵有勇氣去試錯。

而這些特殊文化,讓以色列國防軍成為類似一個融合創意、機靈應變和企業精神的新創企業孵化器。年輕人在多次實戰經驗中,學習到超出學校理論教授的知識和寶貴的生命體驗,並成為獨立、成熟、負責的公民。(參見〈徵兵制的以色列,凝聚獨立建國的​堅定意志〉)

募兵制是逃避公民責任的最好藉口。早在18世紀,盧梭(1712-1778)就在《社會契約論》裡寫道:「一旦公共服務不再是全民之務,國民寧願出錢而不是出力去完成,國家離淪亡就不遠了。」諷刺的是,台灣明明就沒錢,還敢在面臨中國巨大威脅下玩起募兵制這種有錢國家的玩意兒。

台灣的未來,不管是要獨立、要統一,或者維持現狀,都需要有強大可靠的國防武力作為談判的籌碼。徵兵制內部管理有不當之處,這是國防部該改革的責任,但不是公民閃兵的理由。至於女性是否也該徵兵,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理由書已說得明白:「立法者鑒於男女生理上之差異及因此種差異所生之社會生活功能角色之不同,於《兵役法》第一條規定:中華民國男子依法皆有服兵役之義務。」只對男性徵兵並未違反憲法第七條平等原則。

為了維護一個可資信賴的徵兵制,絕不能容許有人可以投機閃兵,除非是身體畸形、殘廢或領有殘障手冊者,其餘均不得免役,一律改服替代役,一樣盡國民義務。把制度建立好,我相信大家就能心服口服。

相反地,如果連進去服役都不敢,連自己的國家都不願自己保衛,只出一張嘴,甚至綠卡移民都準備好的,講難聽一點,憑什麼要我們這些認命去當兵的後備軍人為你們送死?

★ ★ ★ ★

photo  
台灣年輕人有所謂「天然獨」存在嗎?如果中共開戰了,會願意防衛台灣嗎? 圖/路透社

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支持民主、天然反統,七成願為台灣而戰

陳方隅

11 Apr, 2018 聯合報 鳴人堂

台灣年輕人有所謂「天然獨」存在嗎?人們支持民主政治嗎?如果中共開戰了,會願意防衛台灣嗎?

關於這些問題,已有不少的調查研究描繪出台灣人們不同面向的政治態度。然而,近幾年不少讀者們應該時常會看到一種說法:主張台獨的人都不想要防衛台灣。這樣的看法其實不只在台灣,在美國的兩岸關係政策圈,包括不少智庫或是此領域的專業學者們常常會認為:台灣獨立議題是對中國的挑釁,而台灣人們又不願意防衛自己,尤其年輕人常是不負責任的台獨份子。最後的結論就是「我們最好不要讓中國不開心」。

不過,這些說法有根據嗎?到底台灣人(尤其年輕人)的政治態度為何?

台灣民主基金會從2011年起,每年會進行兩次調查研究,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來執行,追縱台灣人們的政治態度。在2018年1月份以及2月至3月間兩波抽樣進行的調查當中,為了更精準地探索年輕人們的政治態度,於是刻意讓樣本中39歲以下年輕人的比例提升(當然,用40歲當切點是一個主觀設定的標準,在社會科學研究當中會有不同的年齡層切法)。在總人口當中39歲以下佔38%、40歲以上佔62%,而在這次抽樣當中,兩個群體的樣本數分別為825及747,讓年輕人比例佔有效樣本的51%。1

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徐斯儉,於2018年4月3日,在華府智庫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 GTI)公開發表這波調查的一些重要敘述統計資訊,經媒體報導後,在網路以及新聞媒體上引起很大的迴響與討論(當然也包括各種酸民文以及指控文)。此調查的資料說明已公布在台灣民主基金會官網,本文將對調查中的重要問題提出更詳細的描述和討論。

民主支持度:年輕人支持民主政治、反對威權

首先來看的是台灣人的「民主支持度」。問卷中問題是:「即使民主有其問題存在,但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的民主支持度從2011年開始的趨勢是穩定的,而且年輕人普遍來說對於民主制度的支持度很高,有86.2%的人回答同意。

photo

跟歐美相比,台灣年輕人的民主支持度也高於歐美。Foa & Mounk兩位學者於2016年在Journal of Democracy上發表” The Danger of Deconsolidation: The Democratic Disconnect”一文,指出歐美都出現了民主支持度下降、威權政體接受度上升的狀況(問卷問:民主制度對於這個國家的運作是不是很壞的一件事)。這次台灣民主基金會的調查也加入一題問受試者,「是否認為在我們的國家採用威權體制會是好是壞」。結果發現,在20-24歲的群體,台灣人支持威權的比例比歐美還要低,25-34歲群體雖比歐洲高,但是還是比美國還要低。2值得注意的是,歐美都出現了年輕人比年長者還要支持威權體制的趨勢,但台灣剛好相反,愈年輕的群體愈反對威權。

photo

不過,相對於對民主體制的支持以及反對威權體制的態度,人們對民主政治實際運作狀況的滿意度就稍低了一些,平均約只有三分之一(33.5%)認為滿意,其中,年輕群體有40.2%表示滿意,跟40-59以及60歲以上群體相比,是最高的。另外,對於未來十年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看法,同樣也是只有不到四成(36.4%)的人們表示樂觀,年輕人的比例一樣是三大群體當中最高的,不過也只有大約41.1%。跟2011年超過五成感到樂觀相比,人們對民主政治前景的判斷是變得悲觀不少。

統獨立場:年輕人天然獨其實是「反統一」

「天然獨」是近期火紅的用語,用來指稱年輕世代愈來愈支持台灣獨立的趨勢。這個趨勢存在嗎?我們可以從兩種調查方式來看。首先,最常見也是最長期追縱的統獨偏好調查來自政大選研中心的重要政治態度趨勢圖,調查方式又可稱做「統獨六分類」,最新的成果為下面此圖。

研究者常常把六分類合併成三分類,也就是把「以後走向獨立」跟「立刻獨立」合起來成為支持獨立的選項,以後「走向統一」跟「立刻統一」合起來成為支持統一的選項,然後「永遠維持現狀」和「以後再說」合併變成維持現狀的選項。我們可以發現,年輕人支持統一的比例比40歲以上還要低,支持維持現狀的比例則是顯著較高,支持獨立的比例也是顯著較高(而沒有回答或回答不知道的比例則是顯著較低,這也是長期的一個趨勢)。

photo

如果再更細分20-29歲與30-39歲,兩者出現顯著差異的地方是對統一的態度。20-29歲的群體,支持統一的比例比30-39歲群體還要顯著偏低的,在維持現狀和支持獨立方面則是沒有顯著差異。

photo

另外一種關於統獨偏好的問法是「條件式統獨」,這是由學者吳乃德首先發展出來的概念,也就是問:假設兩岸政經發展條件差不多的時候,支不支持統一?假設宣布法理獨立會引起中國武力攻擊,支不支持獨立?(關於條件式統獨的整體民意分布相關趨勢,可參考本文:〈什麼是「現狀」?台灣人視自己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根據吳乃德的分類,我們可以把以上兩題的回答分成下列四種:

1.台灣民族主義:只要中共不打就贊成宣布法理獨立+就算中國民主化也反對兩岸統一(26.5%)。

2.務實主義:只要中共不打就贊成宣布法理獨立+只要中國民主化就支持兩岸統一(13.1%)。

3.中國民族主義:就算中共不打,仍然反對法理獨立+只要中國民主化就支持兩岸統一(18.7%)。

4.維持現狀:就算中共不打,仍然反對法理獨立+就算中國民主化也反對兩岸統一(31.3%)。

以年齡層區分會得到下圖(圖中「顯著差異」只標記20-29與30-39兩群體的比較):

photo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台灣年輕人的統獨偏好圖像:

維持現狀是最多數人的選擇。年輕人當中,台灣民族主義(反對統一,且認為只要中共不打就應該立刻宣布法理獨立)的比例比40歲以上族群顯著偏高;中國民族主義(就算中國民主化也不支持兩岸統一)的比例則是年輕人顯著偏低;以及,年輕人顯著更支持維持現狀,其中,20-29歲比30-39歲更顯著支持維持現狀。

那麼,「天然獨」到底存不存在呢?徐斯儉執行長的詮釋是認為,若用「天然反統一」來形容,可能還比較接近一些。

自我防衛的決心:七成台灣人願意為台灣而戰

關於台灣人自我防衛,尤其是抵抗中共軍事侵略的決心,過去最常被引用的調查資料是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報告(美國杜克大學政治系牛銘實教授主持,調查執行機構同樣是政大選研中心)。在2016年前的問卷題目是問:「如果因為臺灣宣布獨立,導致臺灣與大陸發生戰爭,請問您會採取什麼行動?」此題為開放題,不提供選項,由受訪者自行回答,事後再由研究者自己分組。一直到2017年的調查才把前面的前提拿掉,直接提問如果兩岸發生戰爭您會採取什麼行動。

在開放式的選項之下,大約只有10%上下的人回答說會參戰,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回答、或回答「不知道」,還有將近四成的人會回答「看狀況」、「看別人怎麼做」。這讓每一個選項的有效樣本數都變得非常少。在推論上,如果還要加上別的條件來做交叉,每一個細格(cell)也往往會低於統計上最低要求的數字。

然而,先前坊間上已有諸多輿論與既定印象認為許多台獨份子根本不願參戰。例如一篇〈14%鐵桿台獨 打算兩岸開戰就落跑〉的報導,卻讓人留下「台獨份子開戰就會落跑」的印象(事實上所謂台獨份子的參戰意願是高過五成,且回答逃避的比例是最低的。關於該份數據請參閱這一篇的討論:〈14%落跑鐵桿獨?」——一個故事,各自表述〉),在經過刻意宣傳後,在外國人眼中就變成:台灣人只會不負責任挑釁中國而不願意防衛自己。

到底台灣人願不願意為防衛台灣而戰呢?在台灣民主基金會這波調查當中,區分了兩種狀況,第一種是問:「如果因為臺灣宣布獨立導致中國大陸武力攻打臺灣,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第二種是問:「如果中國大陸為了統一對臺灣使用武力,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在選項方面不是開放式作答,而是只有「是」與「否」的是非題。調查得到的答案分布與上述所提的網路印象差距頗大。

首先,如果是台灣宣布法理獨立引起的中國侵略,有56.7%的人回答願意為台灣而戰。如果是中國主動武統的狀況,則有68.1%的人回答願意為台灣而戰。

photo

photo

以年齡層來區分的話,年輕人回答願意參戰的比例又更高。在台灣宣布獨立引起的中國侵略狀況下,63.4%的年輕人回答願意參戰,顯著高於40歲以上的49.9%;如果是中國武統,則有70.3%的比例回答願意參戰,40歲以上民眾也有66.1%回答願意,兩者之間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人們對民主政治的支持度(認為民主即使有些問題但仍是最好的制度)愈高,則愈傾向於在中共主動侵台的狀況下願意為台灣一戰。(延伸討論

photo

小結

台灣民主基金會委託政大選研中心所做的該項調查,呈現了台灣人的三個重要政治態度面向。

首先,在民主支持度方面,台灣年輕人對民主政治的支持是穩定地維持在超過七成、甚至近兩次調查都超過八成的比例,這和歐美國家出現的年輕人反民主趨勢是相反的。筆者認為,或許這跟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以及年輕世代所受到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有關。

第二,台灣年輕人具有更高比例的「台灣民族主義」(認為在中共不使用武力的狀況下我們就應該立刻宣布法理獨立),不過,維持現狀(不支持宣布獨立,但即使中共民主化也不贊成兩岸統一)的比例是最高的,20-29歲在這個類別的比例又比30-39歲更高。因此,如徐斯儉執行長認為的,相較於「天然獨」,「反統一」或許較為適切反應現況。

第三,面對中國的武力統一威脅,有七成的民眾回答說願意參戰保衛台灣,而且39歲以下年輕人和40歲以上的群體並沒有顯著差異。同時,人們對民主制度的支持度愈高,回答願意參戰的比例也將愈高。(更多討論請參見原文。)

photo
在民主支持度方面,台灣年輕人對民主政治的支持是穩定地維持在超過七成、甚至近兩次調查都超過八成的比例。圖為2014年太陽花學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關於樣本數目與統計推論之間的關係,請參閱這篇文章:〈為什麼「縣市長排名」並不能反映真實:淺談民調抽樣〉,尤其是註腳1的說明。簡單來說,學術調查研究強調的是要以「隨機抽樣」的方式來進行,只要是從全台灣的人口當中隨機取得的樣本,那麼其「樣本代表性」是不會受到樣本數多寡而有所影響。樣本數的大小,影響的是在推論時所用的信賴區間及抽樣誤差範圍,樣本數愈大,抽樣誤差愈小、信賴區間愈小。這次的調查,第一波抽出1069有效樣本,第二波專門抽39歲以下年輕人一共528個有效樣本。在百分之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大約是±3.00%。

(2).35-44歲群體有將近三成認為威權體制會是好事,比歐美都還要高;45-64歲群體有將近四成認為威權體制是好事,比例遠高於歐美。65歲以上威權支持比例大約10%上下跟美國差不多,高於歐洲。總體民眾有22%認為在我們的國家施行威權體制是好事(很好5.1%,好16.9%)。

★ ★ ★ ★

photo  


【中東想想】徵兵制的以色列,凝聚獨立建國的​堅定意志

林琮盛
本文作者在35歲青春尾巴的這一年,放棄了六年的駐中國特派員的職位,前往以色列,用旅行重新尋找人生的方向。

4 月 23, 2015 想想論壇 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977

每年4月下旬,以色列總沈浸在一股莊嚴又哀戚的氣氛中。每年此時,「大屠殺紀念日」及「陣亡將士紀念日」這兩大國定紀念日總讓以色列人不斷深化以色列不再讓猶太人悲劇重現的堅強意志。

這兩大節日的上午8點,以色列全國會響起警報聲。所有民眾都會起身肅立;行進的車輛無論在高速公路或一般道路,全都停駛。乘客和司機集體下車默哀。畫面和生活瞬間凍結在那一刻,停頓在警報聲的那兩分鐘。

猶太人占以色列近80%的人口。同樣是猶太人,卻來自世界各個不同的國家和種族,例如衣索匹亞的黑人猶太人、歐洲的阿什肯納茲和賽法迪猶太人、阿拉伯世界的米茲拉希猶太人、俄羅斯的猶太人等等。以色列本身就是一鍋種族大熔爐。

這群散居在全球各地的猶太人,宛如散落各處的咖啡渣,看似可丟棄的無用之物。但當咖啡渣凝結一起,卻變得極為苦澀和強悍:大批猶太人只要團結,即會展現充滿爆炸性力量,外人難以小覷。

今年3月,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在美國國會演說時,曾以堅忍口吻說出這一段話:「若以色列必須孤軍奮戰,以色列會堅持下去」(If Israel must stand alone, it will stand)。

photo

這股不言敗的韌性,最能體現在全中東國家最強悍的軍隊「以色列國防軍」身上。

以色列《兵役法》自1959 年頒佈實施後,以色列一直是實行以義務役為主的徵兵制國家。全球先進國家中,以色列也是唯一一個男女皆兵的國度。《兵役法》規定,凡是年滿18歲的公民,若無特殊情況,都應服兵役。男生役期將近3年,女性約2年。多數以色列人服完兵役後,才會進入大學就讀。

扣除掉極端宗教人士和阿拉伯公民等因素外,至少65%以上的以色列人都曾在真槍實彈的沙場征戰或磨練過。在多數以色列人眼裡,軍隊是國民教育的最後一塊拼圖。唯有服完兵役,才通過「成年禮」,被社會認定為真正的大人。

因受強敵環伺,自1948年建國以降,以色列幾乎每10年就遭遇一次大戰(卻從未嚐過敗績);各個小型衝突和戰役難以計數。但也因深受炮火洗禮,造就以色列軍隊極為務實的訓練和運作模式。

在徵兵制和生死磨難的體驗後,軍隊的正面效益藉由退役士官兵擴散到以色列各個領域和角落。這股強悍力量,讓以色列不受長年戰火衝擊,人均所得從15年前的1.3萬美金,翻倍到當今的3.2萬美金,位居世界前30名;亦被視為中東國家裡,經濟發達、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
以色列軍隊是如何練就出強大戰力?

首先是國防教育。「國防政治教育」是以色列國防教育的精髓。除了學校教育傳授的民族歷史和猶太人復國歷史外,還會教導以色列國防軍的戰爭史、軍隊紀律、軍隊使命和安全環境。

從學生到菜鳥兵,以色列青年都必須參觀各類戰史館、博物館、烈士紀念碑、哭牆等等。他們會站在哭牆前排成一列,聆聽教官講述猶太人國破家亡、聖殿被毀的慘痛歷史,讓菜鳥兵們意識到,自己將成為以色列軍人,必須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責大任,有職責讓同胞不再重蹈過去苦難屈辱的覆轍;他們也會參觀大屠殺紀念館,目睹一幕幕慘絕人寰的畫面,親眼目睹被殺戮的猶太人慘狀。

在以色列軍隊的核心價值中,第一則就明文告誡所有軍人:「以色列經不起打輸一場敗戰」!所有的教育,無非要灌輸這群軍人一個極重要的理念:為何而戰!

和台灣不同地,以色列高中畢業生服役的熱情十分高昂,即便面對可能每年大大小小的區域衝突,甚至危及性命的戰爭,他們極少視當兵為畏途。不只一位以色列高中生曾親口告訴筆者:「我很期待當兵」。對他們而言,當兵是一種榮譽、是一張成為大人的入場券。

不少優異的高中生對能參與以色列精銳部隊或特殊培訓計畫,如Talpiot或Matzov等,展現積極踴躍的態度,即使可能遭遇的風險遠比一般部隊高出數倍,也在所不惜。

photo

在以色列,一個公民的社會地位,並非取決於其學歷,而是受其服役的態度、所屬部隊和軍隊歷練所決定。若一個以色列青年能被分配到特種部隊、空軍精銳部隊或特殊菁英專案培訓計畫,並立下戰功,必定前途似錦。

前以色列國會教育委員會主席密茲納(A. Mitzna)曾告訴筆者:「以色列軍隊的精神是,共同承擔責任。我們很清楚當兵目的,知道為何而戰。很多年輕人不會只擔任長官而自豪,而更想要進入軍中的菁英單位,把進入菁英單位視為一種榮耀和目標」。

這也是以色列國防軍為以色列社會帶來的正面效益:軍隊為青年灌輸忠誠堅韌的精神、技術能力;退役後的人際關係,讓以色列成為一張緊密的網絡。

例如,倘若一家以色列公司想要招募一位中高階主管,各個應徵者中,學歷、知識背景都大同小異時,公司面試官必定會察看應徵者的軍隊背景。戰功彪炳、來自特殊部隊或傑出服役表現者,通常鶴立雞群,深受青睞。

以色列國防軍的某些單位甚至像民間企業,訓練年輕士兵如何透過團隊合作、開創新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作法如同操作專案管理。

靈活、扁平的以色列部隊,會鼓勵士兵發揮企業家精神。舉凡士兵想出創意點子,可解決部隊遭遇的困境,軍隊會不吝給予他們資源和人力去執行;軍隊也會包容「建設性失敗」。軍事訓練的所有表現,無論成敗,只要風險可被承受、歷經審慎思考的,就有檢討和學習的意義。

以色列國防軍把檢討會議和戰爭視為同等重要,並秉持「不因一次糟糕的失敗,就瞧不起人」態度,讓士官兵有勇氣去試錯。這些特殊文化,讓以色列國防軍成為類似一個融合創意、機靈應變和企業精神的新創企業孵化器。

另一個和美國專業分工文化不同,以色列企業文化則強調「多學科技能」(multidisciplinarity),每個人多少要有操作不同的專業技能的才幹,而非只專精在某一個專業領域。這種文化源自以色列國防軍的文化:「混搭風」,士兵常要擁有結合不同技術和學科的技術。因為人口不足,以色列基層士官兵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必須負責多種不同任務、快速反應。

photo

建國67年來,以色列軍隊歷經的衝突、戰役和戰爭超過百次;陣亡將士和百姓不計其數。但動盪的環境卻絲毫不抹滅以色列青年願意投身軍旅的熱情和意志;他們在多次實戰經驗中,學習到超出學校理論教授的知識和寶貴的生命體驗,並成為獨立、成熟、負責的公民。

在受過無數殘忍砲火的洗鍊後,以色列社會已培育出一個最大共識:以色列若要維持獨立建國,不再重蹈亡國悲劇,任何一個公民必須懂得犧牲和付出,才能讓家人及同胞在安定的環境中,留續族群的香火。從軍,就是學會承擔責任的第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