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4機槍大量服役於國軍部隊。圖/軍聞社資料照
機槍連續射擊過熱導致熾發 海軍士官眼受傷
2018-05-24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
海軍左營後勤指揮部履車保修工廠,前天(5月22日)執行T74機槍射擊訓練。射手洪姓下士在排除卡彈時,發生子彈底火「熾發」,金屬碎片擊中洪員右眼。海軍當天立刻將其送到台北三軍總醫院進行手術,所幸沒有失明之虞。
海軍官員指出,當時機槍因為過熱發生卡彈,洪下士在排除故障時,子彈尾端的底火,突然發生熾發,彈出的細小碎片刺中洪員右眼。幹部立刻將其送至國軍左營醫院,由於碎片刺入眼球水晶體,當天軍方就安排他搭高鐵北上,下午在三軍總醫院手術,順利取出碎片。
T74是國防部軍備局205廠製造的7.62公釐排用機槍,外型與比利時的MAG機槍十分相像,目前廣泛服役於陸海空三軍。由於子彈擊發時會產生高熱,機槍連續射擊一段時間後,就必須暫停射擊,讓槍管冷卻降溫。消息人士指出,初判意外發生原因,是連續射擊時間太長,導致槍管過熱所致。至於在實戰時,不可能停下來等槍管降溫,因此射手會攜帶備份槍管,讓兩支槍管輪流射擊,以克服過熱問題。
★ ★ ★ ★
圖片來源:http://sck3651.blogspot.tw/2015/06/t74.html
圖片來源:www.oocities.org/soho/museum/4338/index15.html
圖片來源:www.ttvs.cy.edu.tw/kcc/95105k/T74.HTM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L7通用機槍
Allen Lin
台灣台北人,17歲入美國陸軍預備役,2003年2次入伍,參與OIF3駐防伊拉克,2006年初 下士退伍。軍中經歷為經理士、軍械士、副職是通訊士與民政士。
海軍不熟悉步兵武器這能理解,可是這種知識是新兵訓練就應該教的!所有機槍都有一套備用槍管,就是為了循環射擊後過熱來準備用來替換的!換槍管的步驟也很簡單,不是什麼難事。
再者機槍射擊本身就應該以長點放(10-15發)與短點放(5-8發)做為主要的扳機控制,一來節省彈藥,二來後座力小,容易瞄準、三則是能將機槍的槍管溫度有較好的控制!這些真的都是非常簡單的知識,發生這種意外,說實話這就是知識技術與經驗不足所致。
至於個人防護裝備的眼鏡,那對國軍來說太先進、不太有機會配發,也不准戴,所以大家自求多福吧!
ps.
這照片機槍臥姿射擊的姿勢完全是不正確的,槍托沒抵在肩窩而是在手臂上,射擊時就準備被敲的黑青吧!臉頰沒有貼近,連瞄準都瞄不到,更不用談命中目標⋯⋯
臉書網友留言:
之前我們學的是三發點放耶
Allen Lin 三點放太少了啦
照片裡的是臂力超強的超級英雄!
太小看國軍了~XD
真的是不準戴
為何不戴防護眼鏡呢
因為沒配發 ,自己買標新立異
+軍紀渙散吧
這個是兩碼子事
是補保制度問題跟長期擺爛
嗑嗑
「再者機槍射擊本身就應該以長點放(10-15發)與短點放(5-8發)做為主要的扳機控制,一來節省彈藥,二來後座力小,容易瞄準、三則是能將機槍的槍管溫度有較好的控制! 這些真的都是非常簡單的知識,發生這種意外,說實話這就是知識技術與經驗不足所致。」
我要認錯,有次打完靶,過期彈藥還剩一千多發,七挺249分一分有一百多發直接拿來全彈發射,我是鋼彈五號機~我是鋼彈五號機!
差點忘記左手應該放槍托上
消息人士指出,初判意外發生原因,是連續射擊時間太長,導致槍管過熱所致。
我比較想知道所謂的連續射擊,到底打了幾發?
大概一次扣個5、600百發?
問題是我們海軍的訓練會一次打那麼多,我很懷疑。
消耗過期彈藥XD
我比較好奇的是那些長官怎麼教他們瞄準的
海軍這張照片
沒抵肩 開個幾槍
就會乖乖抵好
我擔心的是
操作T74這位仁兄的左手跟手指
好像哪裡怪怪的...
Allen Lin 你看的好仔細,我現在才看到手指是放在拉柄中間⋯⋯這還真的很怪異。但拉柄應該是上膛後向前固定不會滑動吧??
這射擊姿勢也不正確,而且海軍也訓練過啊!
https://youtu.be/AdQ5__dpoCE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連續射擊故障:
(一)如持續射擊(120發以上)發生子彈滯留彈膛無法擊發,或發生任何故障,應立即關保險(轉至S位置) ,並卸下彈匣(不可拉拉柄)。
(二)槍枝需靜置至少5分鐘以上再作故障排除,切記槍口不可對人,避免因"熾發"情況下發生意外。
上文承蒙 Allen Lin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 ★ ★ ★
機關槍射到槍管軟掉!
https://youtu.be/c-3mnpC48wo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连射100发子弹,枪管冒火了仍继续,可以一打十了
https://youtu.be/ErdxUOlxS1c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