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未來衝突的本質 The Nature of Future Conflict(三年前舊文)
科技使得當代戰士的殺傷與感知能力大幅提升,因此使每平方單位所需的戰鬥人員減少:當年1815滑鐵盧戰役裡威靈頓公爵要靠六萬盟軍守住的區域,到了90年代大約可以靠一個步兵連加上戰車排來防守;在1914年時,一個師級單位可以防守一個正面為4.5km寬,但深度不一定的範圍;到1940年時,一個師級單位已經能防守一個寬達10km,縱深達12km的區域;到1986年時,一個師能防守的範圍已經達到20km寬,25km的縱深;簡單講,在1914年時,每平方公里的戰場上,大約會有一千名士兵;但到了1986年,這個數字已經降低到30人!
現代士兵的裝備可以概分為兩類:一個是他的武器,一個是他的防護裝備-前者的目的在於延伸其殺傷力,而後者的目的則是抵銷對方的殺傷力,或是在攻擊之後能夠繼續戰鬥甚至存活
武器方面當然主要是步槍:當代的主流更是所謂的突擊步槍,也就是經由對槍管及槍托長度方面的調整,在不減弱殺傷力的前提下,來減輕重量,縮短長度,讓人員能攜帶更多彈藥,行動更迅速,發揮一個更靈活的效果;而步槍的設計除了變為緊緻compact外,模組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有越來越多的新一代步槍,可以靠更換槍身或特定零件的方式,來滿足不同的需求(如長距離射擊,甚至更換不同口徑的彈藥)
步槍模組化的另一個特點在於,精確度與殺傷力的提升:例如軌道系統rail system讓槍上可以增加(紅外線)雷射瞄準具,光學瞄準具,槍燈與榴彈發射器等,這些不僅延伸了步兵的攻擊距離,也讓殺傷力大幅提升
防護方面主要靠的就是頭盔,護目鏡,防彈衣與急救包:在二戰時主要的防護只限於所謂的”鋼盔”,所以那時候士兵們的M1步槍,服裝與裝備費用,總和大概為今日的200美金;到了越戰時,除鋼盔外還加上了防破片背心(flak vest)和負載裝備,所以大約折合為1,300美金;到了反恐戰爭時,阻燃的戰鬥服,功夫龍頭盔,護目鏡,防彈衣,夜視鏡,光學瞄具加模組化的突擊步槍,總價竟高達20,500美金;至於那些研究中的未來戰士系統,平均價格預估會達到28,000-60,000美金之譜!
除了多元化的防護裝備使得費用提高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防護裝備的延伸:以美軍的防彈衣IOTV為例,除了保護軀幹部位外,由於頸部,手臂,腰際和鼠蹊部受傷的機率並不低,因此便衍生出所謂護頸,護臂(DAP),腰側甚至護襠的防彈板,也就是一整個系統,來保護穿著的人員
但這些錢並不是白花的,首先,我們必須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二戰期間美軍約有多達1千1百萬人投入前線,29萬人戰死,70萬人受傷(傷亡率為總兵力9%,傷者的死亡率為19.1%);到了越南,有2百30萬人投入前線,5萬8千人戰死,18萬人受傷(傷亡率為總兵力的10%,傷者的死亡率為15.8%);反恐戰爭至今,約76萬人投入前線,6,800人死亡,5萬6千人受傷(傷亡率為8.2%,傷者的死亡率為9.4%)
能達到這些數字,除了靠所謂消極的防護裝備外,更有賴積極的急救器材:90%的陣亡者都是在到院前死亡,即使防護器材再進步,後送速度再快,到2012年的研究,還是有87%的陣亡者會在到院前死亡-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止血帶,在越南有7.4%的人因肢體受傷血流不止而死,而反恐戰爭初期有7.8%的人仍是死於同樣的情況;但在止血帶於2005年廣泛配發後,到2012年只有2.6%的人因同樣的原因而死亡
臉書網友留言:
戰場正面及縱深變得更長闊深,但是需動用的兵力卻減少了
能否這樣去理解?
錢要花在急救用品和防彈護具上比撫卹金便宜太多了⋯⋯
感謝提供數據
深度文
把錢花在制敵境外,就不會有兵員傷亡,國軍永遠這樣假設
問題是… 果軍寧願花無限制的撫恤金來安撫戰死者的遺眷…
那是遺眷沒有想到這一點(為何我的另一半會死),因為龐大的撫卹金和保證工作就塞住了嘴巴
我覺得是這樣:
若真的開打,打輸了,一毛錢也不用花,整個國家一起陪葬。
打贏了,自部長以下每個活著的都是戰爭英雄,錢反正國家會出。
擲地有聲簡單明瞭的好文 偏偏一堆不懂量化研究 不懂科學統計的整天用屌部想像戰爭應該如何 最終就是吃土
國軍有止血帶,但是從來不用也不教
而大多數死老百姓的想法,就是用布跟橡皮筋綁一綁就好,沒必要用止血帶
上文承蒙 Casey Chao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Continuity and Change: The Nature of Future Armed Conflict
https://youtu.be/kZ5cDdposJc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