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動力電船發佈的“維吉尼亞”級第五批次型攻擊型核潛艇發射“戰斧”式巡航飛彈的示意圖。
美國最新攻擊型核潛艇,
咋還帶上“龜背”了?
2019-12-05網易談兵
近日,美國海軍向通用動力電船公司正式授予了其史上最大的軍艦建造合同。包括9艘最新型“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合同總額達222億美元。
據稱合同中還包含第10艘“維吉尼亞”級的建造選擇權,如果海軍最終決定採購這艘船則合同總額有望突破240億美元。不過即使如此,也沒有達到最初計畫中於2019年採購11艘的目標。
這9艘中除了1艘正在建造的第四批次型號外,其餘8艘均為“維吉尼亞”級最新的第五批次型號,加裝了“有效載荷模組”(VPM)。這是第五批次的最主要改進項目,顯著增強了該艇的巡航飛彈搭載能力和多用途性,不過同時也給該艇增加了一個小小的“龜背”。
“維吉尼亞”第五批次帶VPM的型號,單價約為31~32億美元。多出的造價則用削減建造數量的方式來抵消。
美國海軍現役核潛艇總數約為73艘。其中“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14艘,“俄亥俄”改進型巡航飛彈核潛艇4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35艘,“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3艘,以及17艘最新的“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
美國海軍裝備“維吉尼亞”級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替代日漸老化的“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洛杉磯”級誕生於“冷戰”形勢最緊張的上世紀70年代,首艦於1976年服役。截止1996年最後一艘“夏延”(SSN-773)號服役為止一共建造了62艘,為美國海軍史上建造數量最大的核潛艇。
“洛杉磯”級早期型只有魚雷發射管,從1985年開始服役的第二批次型號增加了12管垂直發射裝置(VLS),使其具備了發射“戰斧”巡航飛彈、“魚叉”反艦飛彈等武器的能力。
“洛杉磯”級前部的12管垂發,發射管蓋已經打開。
相比魚雷,雖然巡航飛彈的隱蔽性較弱,但是讓潛艇可以在更遠的距離與更多種目標交戰,顯著提升了多用途能力,在“冷戰”結束後的多場局部熱戰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成了後續美國攻擊型核潛艇的標配。
“維吉尼亞”級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替補面臨退役的“俄亥俄”改進型巡航飛彈核潛艇。“俄亥俄”級本來是作為彈道飛彈核潛艇設計的,以洲際飛道核飛彈為主要武器。不過出於性價比方面的考慮,美國海軍於2002年~2008年間將最早服役的4艘“俄亥俄”級改裝為巡航飛彈核潛艇。
“俄亥俄”改進型的垂發裝置。
“俄亥俄”級原本共有24個飛彈發射筒,每個發射筒配備1枚“三叉戟”洲際核飛彈。改裝時將其中22個改為垂直發射裝置,每個垂發可攜帶7枚“戰斧”式飛彈,共154枚相當於一個水面戰鬥群的飛彈配備量總和。其餘兩個發射筒則改為特戰容器,可以搭載蛙人、無人機和微型潛艇。
最初服役的“俄亥俄”號已經在役超過38年,計畫於2029年退役。而本次合同中約定的9艘“維吉尼亞”級將在2025年~2029年間依次交付美國海軍,在“俄亥俄”級開始退役時正好可以形成戰鬥力,以便彌補“俄亥俄”改進型退役後美國海軍水下巡航飛彈打擊能力的空缺。
“維吉尼亞”級第一至第四批次型號、訓練艇、第五批次型號以及“俄亥俄”級側視圖,可見第五批次的艇長有明顯增長,中部灰色位置即為VPM。
因此,美國海軍非常重視“維吉尼亞”級的巡航飛彈搭載能力。從第三批次型號開始就在艇首配備了2具名為“維吉尼亞有效載荷管”(VPT)的垂直發射裝置,可以攜帶12枚“戰斧”飛彈。
最新的第五批次型號又在艇體中部加裝了“有效載荷模組”(VPM),這一艙段長約25米,包括4根發射管。它的直徑與VPT相同,但高度更高,所以每具發射管可以攜帶7枚“戰斧”飛彈,共28枚。此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經開始測試將“遠端反艦飛彈”(LRASM)集成到VPM系統中,以替代日益落後的“魚叉”反艦飛彈。
兩處垂發裝置相加共40枚巡航飛彈,已經可以媲美“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如果將MK-48魚雷也計算在內的話,則這一模組使該艇的彈藥攜帶總量增加了50%以上。
加裝VPM的“維吉尼亞”級模型,中部為了設置VPM隆起了一個小“龜背”。
相對於“俄亥俄”改進型的模式,VPM模式主要有兩大優勢。首先提高了潛艇內部的空間利用率,不會過分擠佔其它設備的空間。其次該模組可以更換不同種類、規格的載荷單元,根據任務需要裝載不同的武器或設備,擴展了武器相容性和通用性,突出了“模組化”設計的優勢。
我們知道,因為要搭載潛射戰略核飛彈,所以多數戰略核潛艇有一個明顯的“龜背”。對於“維吉尼亞”級而言,在海軍經費被嚴格限制的前提下,改裝“龜背”是一種比較成熟高效的增強飛彈搭載能力和多用途能力的方式。
不過有利也有弊,加裝VPM使得該艇排水量進一步增大,從7800余噸增加至10200餘噸。艇長也會增長,從約115米增長至約140米,這會對近海活動造成一定阻礙。此外“龜背”還會對最高航速和靜音性能產生一定影響。據悉,在這批潛艇上還會對艇殼靜音結構和動力系統降噪設備進行加強。
俄羅斯667型戰略核潛艇,碩大的“龜背”是其標誌性的外觀特徵。
美國海軍對於“維吉尼亞”級的定位是一型兼具遠洋和近海作戰的多用途攻擊型潛艇,本質上是冷戰末期建造的“海狼”級的低成本替代品。
與“冷戰”期間設計的攻擊型核潛艇不同,“維吉尼亞”特別突出了對陸戰術打擊、近海封鎖、兩栖特種作戰以及偵察監視等新式任務能力。這是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變化。
該級用AN/BVS-1型光電綜合桅杆代替了傳統升降式潛望鏡。指揮艙的位置和空間不再受限於潛望鏡的安裝位置,同時也減少了艇殼開口數量,增強了安全性。此外,綜合光電桅杆可以集成更多電子偵察成像設備,如高解析度相機、紅外感測器、綜合測距儀和電子戰設備,搜集資訊的效率更高。再結合覆蓋全艇的光纖資料匯流排,實現資訊系統的網路一體化。
“洛杉磯”級(左)“維吉尼亞”級(右)的桅杆和指揮艙設置。
為了適應近海作戰,該艇的AN/BQQ-10(V)開放式綜合聲呐系統內集成了AN/BQS-24型高頻主動聲呐系統。這種系統主要用於探測水下障礙物以及繪製海底地圖,不僅可以增強潛艇的近海活動能力,還可以為特種部隊提供情報支援。
“維吉尼亞”級特意為運作特種部隊設計了特戰對接艙口、設備存儲艙和外部“先進海豹運輸系統”。可搭載的特戰隊員增加至9人,並提供了完善的即時通信支援。
總的來說,“維吉尼亞”級是美國海軍在嚴格控制預算的情況下,試圖保持一支在技術上具有先進性的,規模也足以應對強大對手的攻擊型核潛艇部隊的產物,總體技術上沒有太大的跨度,在實際運行中還要不斷改造升級,以便在2040年代正式部署下一代SSN(X)潛艇之前形成平穩過渡。畢竟“大國競爭”就在眼前,美國海軍也要加緊完善艦隊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