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艦隊磐石艦群聚感染,海軍陸戰隊官兵都戴上口罩進行訓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社論
前線防疫吃緊,
後方國安體系頻扯後腿
2020-04-27 00:0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敦睦艦隊磐石艦爆發新冠肺炎集體感染事件,造成防疫破口。幾在同一時間,傳出先前《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簽訂時所談的「口罩交換防護衣原料」,其實是早就敲定的交易,無關兩國「物資交換」。更早幾日,陸委會則宣稱,將對任職大陸上海衛視的台籍記者張經義開罰。前方疫情吃緊,屬總統國安職權範圍的國防、外交和兩岸部門卻屢生爭議,到底怎麼回事?
疫情爆發以來,國安體系引發爭議或出包的事件,其實遠不只這三件。疫情爆發之初,行政院下令口罩禁止出口,埋下了後來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遭台灣網民「出征」,引發台星關係危機的伏筆。而滯留武漢台胞返台的一連串刁難與雙重標準,再到「口罩外交」引發的「國人蒸口罩,歐美捐口罩」之爭,例證可謂「族繁不及備載」。包括華航更名風波,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身穿「燒國旗」衣發言,均是國安爭議之不同面向。
這些狀況,主要是執政者的考量和防疫人員乃至一般民眾並不相同。防疫人員考慮的是如何將疫情傳播降至最低,行事遵從科學專業原則;一般民眾則求減災免禍,政府須行事透明。而主政者則著重政治考量,設想要如何獲取最大政治利益,因而會有諸多以疫情為名卻與防疫要件相左的外交及兩岸決策。
其次,是政府決策體系的雙頭甚至多頭馬車。體制上,國防、外交和兩岸為總統的國安權限,但疫情爆發以來,國安、防疫和一般政務之間界限變得模糊。例如,武漢台胞包機返台是兩岸議題,但首先上火線開砲的卻是閣揆蘇貞昌。華航更名不僅是花大錢關門自嗨,還涉及兩岸與國際現實;但率先表態的是蘇貞昌和交通部長林佳龍,他們都撈過界了。蔡總統對這些議題是否刻意保持低調,外界無從得悉;但民眾實看不懂誰應為國安事務負責,誰有權為國安決策表態。
第三,是疫情指揮中心的層級問題。指揮中心二級開設時,外界便質疑層級不足,難以協調各部會;二月底指揮中心改為一級開設,但指揮官仍是衛福部長陳時中。表面上,朝野在一片「順時中」的風向上都配合指揮中心;實際上,衛福部長協調一般部會已顯吃力,如何有能力協調國安相關部門?試問:陳時中敢指導「口罩外交」嗎?能夠下令敦睦艦隊不准出航嗎?因此,國安相關決策脫離防疫原則,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綜觀引發爭議與疏漏的國安相關案例,皆伴隨以上多重因素。以敦睦艦隊染疫事件為例,誰准許艦隊出航既是國安決策議題,對船員回國檢疫又有漁業署、航港局兩套行政標準,國防部究竟遵循哪一種規範?談及責任歸屬,蔡總統大剌剌下令要國防部檢討,彷彿自己完全置身事外;倒是行政院官員拿內部資料不斷爆料,想讓國防部扛下全責。如此,令人眼花撩亂,卻非負責之計。
至於「口罩換防護衣原料」的烏龍事件,主要是國安體系想要推動的「口罩外交」,又擔心民眾反彈,所以外交部編出「物資交換」這等事由來魚目混珠。按理說,口罩等防疫物資由指揮中心統籌,這次防護衣購置也是疾管署主導;結果,卻讓外交部攬功、分配,又是一次「政治凌駕防疫」的演出。
在敦睦艦隊染疫後,更換指揮中心指揮官的聲音再起,陳時中用「覺得有點傷心」簡短回應。但防疫與國安體制的雙頭馬車問題,一再造成防疫戰線缺漏,絕非「傷心」二字所能輕輕帶過。陳時中說,如果「經濟陳時中」和「防疫陳時中」矛盾,會以防疫為重。但現在的問題是,一旦「國安陳時中」、「政治陳時中」和「防疫陳時中」發生矛盾時,要以何者為重?若無法釐清這個問題,國安體系扯防疫後腿的情況,必然一再發生。
留言列表